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标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讲授新课:(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2)19世纪70年代国人开始自办报纸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汉口)问题:这时期的报刊,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答: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1)外国人办报:(19世纪中期前后)①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②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③《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等(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4)新民主主义革命:报刊:《红》、《新》、《解》(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和《红旗》成为我党主要舆论工具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发展概况:(1)19世纪末:传到中国(2)1905年:起步——《定军山》(3)20世纪20年代:走向成熟(4)1931年:结束无声历史——《歌女红牡丹》(5)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电影事业发达(6)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文革:走入低谷改革开放后:走向辉煌2、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普及原因: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技术的进步C、国家的政策支持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兴起发展情况:2、优势:A、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B、费用低廉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作业布置:1、完成《红对勾》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外国人办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2)辛亥革命:(3)五四新文化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5)新中国成立后:(6)文革: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1)发展概况:2、电视(1)诞生:(2)改革开放后: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发展情况:2、优势:教学反思:。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授课对象】
蕲春四中高一(8)班学生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5、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的发展
兴起——近代报业的开端
发展——垄断、受限
繁荣——丰富多彩
二、影视的发展
(一)电影
无声→有声;
黑白→多媒体
国内→世界
奢侈→平民化
(二)电视——全民普及
(三)广播
三、互联网的兴起齐全、快速、便捷、便宜。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2.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学生手册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方式和内容,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有何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包括传递信息、娱乐、教育、引导舆论等方面。
2. 分析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包括印刷术的发明、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崛起等。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案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电视剧对观众的塑造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并引发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思考。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预测。
六、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讨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讨论与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和变迁,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媒体素养。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了解。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第二章:传统媒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传统媒体的了解。
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章:互联网的兴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
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四章:社交媒体的崛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了解。
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五章: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未来发展的看法。
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数字媒体的普及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2 教学内容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数字媒体的了解。
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教学过程【检测】【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
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
【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3、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
3.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难点
1.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兴起
1.大众传媒的概念
2.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和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1.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2.广告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1.电视的兴起和发展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概括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比较法:比较分析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4.观看视频法:观看有关大众传媒的视频,并结合教案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测试同学们对大众传媒概念、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3.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考试成绩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二、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专题表解】
【总结提升】
近代以来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历史,同时也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它们在大众传媒中可以说各具特色。
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影视的出现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它以互动高效、双向传受,使人们更主动、更快捷的获取信息。
【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对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