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导学案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导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提炼信息,按照时序完成时间轴上拉丁美洲独立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拉美独立的性质和影响。
2. 完成“亚洲的觉醒”一览表,了解印度、中国、伊朗等亚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 结合课文,填表整理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突出事件、时间、领导者、结果;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世界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了解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阅读课文第一子目,完成下列要求。
1. 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在哪些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出现的?【答案】内因:(1) 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拉美经济的发展。
(2) 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3) 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的增长。
外因:(1)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不断衰落。
(2) 美国独立的鼓舞。
2. 在下列时间轴上填写拉丁美洲独立斗争中的重大事件,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
与19世纪前期的拉美独立运动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拉美革命运动有何发展?据此概括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答案】①海地独立,②巴西独立,③西属拉丁美洲基本实现独立,④巴西建立共和国,⑤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⑥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宪法。
19世纪前期的独立运动主要任务是:赶走殖民者,获得独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革命运动主要任务是:除了继续进行民族革命外,还有推动拉美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进步和发展的任务。
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拉美独立运动的意义: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各国相继在形式上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西、葡的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
3. 合作探究:拉美新生民族国家虽然赢得了独立,但是却并未像邻近的美国一样由此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快车道。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能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唯物史观)。
2.能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能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问题导学】1、明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措施3、明朝对外关系的主要表现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5、明朝时期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表现6、清朝的崛起过程。
【概念阐释】明代内阁制: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君主专制的加强的产物,皇权政治的派生物。
【知识构建】【史料研读】(2022.1·云南学业水平·31)(4分)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
他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文化,强化了交流。
但因遵循“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的原则,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来维护重礼仪而轻利益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目的,费钱粮无数,仅维持28年便戛然而止,令后人唏嘘不已。
——改编自谢博等《郑和下西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启示》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结果。
(4分)A.中国是丝银贸易受损的一方B.德川幕府取消了锁国政策C.政局变化影响中国外贸发展D.西方殖民者主导丝银贸易6.(2023春·河南驻马店·高二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校考期中)《明史·土司传》记载说,土司“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
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导学案9-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课堂检测:1、诗歌用和作喻,说明自己的仕进之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蕴含的情感。
3、“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羞”,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答案: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6、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7、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8、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写一个即可)。
答:9、“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10、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2分)答:11、对李白的《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诗中,作者的思绪从前文的“坚冰塞川的黄河”和“大雪满山的太行”飞到遥远的上古,从上古两位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反复咏叹,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D. 此诗想象丰富雄奇,感情基调豪迈乐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两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少年中国说(节选)(第1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阅读文本资料,体会爱国情感。
语言运用:识6个生字并会写7个生字,集体朗诵课文。
思维能力: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审美创造: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6个生字并会写7个生字,集体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知识梳理】一、课文朗读我能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二、字词识记1.我会读下面的生字,并能注音惶()矞()硎()履()隼()2.我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三、资料搜集我搜集了课文的背景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质疑问难我有疑惑要与老师同学们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练习】一、读拼音写词语cè shì qīnɡ xiè bù lǚ biān jiānɡ qián nénɡ二、划掉错误的字或读音。
潜(qián qiǎn)龙腾渊地履(lǔ lǚ)其黄奇花初胎(tāi tái)百兽震惶(huānɡ huánɡ)(鳞麟)爪飞扬一(泻泄)汪洋(丛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慌荒)三、比一比再组词履()疆()抬()替()覆()僵()胎()潜()四、根据下列解释写出文中的词句。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
(时空观念)2.知道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
(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东汉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学习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一)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公元年,外戚夺取政权,建立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光武帝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史称。
3.措施:(1)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
(2)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无法主政。
、交替专权。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1.背景: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人民困苦,民间反抗情绪蔓延。
2.概况:年,爆发了由创立太平道的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军头裹,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3.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4.影响:沉重地打击了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西汉灭亡后,接着建立的新政权是新朝,而非东汉。
2.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灭亡。
探究一: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比较探究二:东汉衰败的原因探究三: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知识拓展】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据说李白游黄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1.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难点: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学习过程:1、乐探( 5 分钟)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徙倚驱犊采薇崔颢千载萋萋2.作者链接王绩(约589—644),字,号,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链接《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乐研(15 分钟)(一)整体感知1. 读准节奏。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1)皋:(4)犊:(2)薄暮:(5)禽:(3)采薇:(6)徙倚:3. 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文本探究齐读诗歌思考: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乐拨(10 分钟)本首诗歌结构图示:首联:孤寂无依——抒情颔联:眼前景观写景孤寂抑郁颈联:傍晚归家苦闷惆怅尾联:追怀古人——用典4、乐展(10 分钟)(1)背诵本首古诗(2)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3)说一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乐测( 3 分钟)1.理解词语(1)皋:(2)薄暮:(3)徙倚:(4)犊:(5)禽:(6)采薇: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知识梳理(知识网络构建) 2 分钟五、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2.读一读王绩其他诗歌《钱塘湖春行》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3课 自然选择的证明(导学案)

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自然选择的证明生平达尔文(1809—1882),全名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
1817—1825年在施鲁斯伯里私立中学就读。
1825—1827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
1828—183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神学。
1831—1836年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观察并收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作品《物种起源》等评价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
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
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
经过了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两个地区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
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一书。
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性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课堂 七年级A 段下学期 历史导学案
高效课堂七年级A 段下学期 历史导学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品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品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1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1、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点。
2、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
3、了解北宋科学家沈括和元朝杰出科学家郭守敬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贡献。
4、了解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对元代棉纺织业的贡献。
【学习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应用。
【学习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播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影响。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
【预习检测】(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看谁能准确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A 级)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有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时,___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______百年。
知识点二(A 级)
1、早在_____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_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_______ 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_______事业。
后来由_______人传入_______,促进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
2、火药是我国古代_______发明的。
_______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_______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
_______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
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_______。
知识点三(A 级)
1、、沈括写了《 》一书,创制“__________”,“ ______”这一名称,就是他开始使用的。
郭守敬的代表作是《 》。
2、宋元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棉纺车是______发明的_____,她是跟当地的____族人民学习的。
【思考与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元文化为何如此辉煌灿烂?(C级)
【日清过关题】 一、选择题:
1、元朝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除了蒙古兵英勇善战外,还得 益于下列哪一重要发明( )(A 级)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2、我国古代的指南针是在何时经由什么人传到欧洲的( )(A 级) A 北宋 阿拉伯人 B 南宋 日本人 3、按照发明的先后,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B级)
①火药 ②纸 ③活字印刷书 ④司南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①③
D ③②④① 4、下列我国古代科学家中,有哪几位在相同领域内取得了成就?( )(C级) ①张衡 ②贾思勰 ③孙思邈 ④沈括 ⑤李诚 ⑥郭守敬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④⑤⑥ 5、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重要标志是( )(A 级) 印刷术 ②指南针 ③火药 ④造纸术 ⑤甲骨文的发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⑤ 6.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点是( )(B级) A .印刷量大为增加 B .印刷时可以套色
C .印刷质量明显提高
D .活字可以反复使用 7.北宋时候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A 级) A .造纸术和火药 B .火药和指南针
C .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D .指南针和造纸术 1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最终完成于 ( )(A 级)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11.下列与中国四大发明相关的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不包括 ( )(A 级) A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C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战争 D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2.元代黄道婆从海南岛哪一民族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A 级) A .汉族 B .黎族 C .高山族 D .白族
编号 14
师生札记
班级 姓名 课型:新课 编写人:陈文涛 审核人: 时间:201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