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谈中国诗》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理解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关于钱钟书1、也谈钱钟书钱钟书(1910.11—1998.12.19),江苏无锡人。

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

①“照相机式”的记忆力。

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②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

钱钟书在美国讲学,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大学的一位语言教授可以媲美。

③学贯中西古今。

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尤以集部为最精。

1979年煌煌巨著《管锥篇》问世,极大地震憾了中外文坛,人们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奔走相告,中外媒体连篇累牍、广而传之。

一位外国记者言道:“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2、钱钟书作品: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谈中国诗 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谈中国诗 导学案

2 谈中国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2.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3.感受、揣摩课文生动机智的语言。

(核心知识)二、课外助读1.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其中《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2.写作背景本文是1945年12月6日作者在上海对美国人做的演讲,文中有“贵国”一词,指的就是美国。

原文是英文,后作者翻译成中文。

3.相关知识史诗: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中)的经历或事迹的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一般分作两种,一种为“传统史诗”或“原始史诗”,主要是以口头流传的形式世代相传,随着时间而增添情节,最后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记载成为一部统一的作品。

这类史诗的代表有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另一种为文学作家以特定的观念目的有意识地编写而成的“文学史诗”,这类史诗的代表有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

三、预习题1.给下列字注音并书写。

精髓.()一蹴.而就()数见不鲜.()梵.文()轻鸢.剪掠()颦蹙..()深挚.()咻.咻然()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1)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 )(2)指海市蜃楼。

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 )(3)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 )(4)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 )(5)使气息震荡,肝肠回旋。

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 )(6)拔出树木,转动石头,形容力量巨大。

( )(7)不能够说出来,说不清楚( )(8)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 )(9)比喻说话、做事自己和自己相抵触。

( )(10)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谈中国诗》教师导学案

《谈中国诗》教师导学案

《谈中国诗》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中国文人从遥远的《楚辞》时代走来,经历了建安时代的苍凉,经历了盛唐的繁华,留下了许多的诗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诗,能说说让你时时挂在嘴边的诗歌吗?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笼统lónɡ精髓suǐ羡妒骨髓.(suǐ)譬.如(pì)轻鸢.(yuān)颦蹙..(pín cù)凑泊.(bó)槛.外(jiàn)深挚.(zhì)梵文fàn 撩人liáo 慨kǎi叹饶恕shù叫嚣xiāo回肠荡气: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吞言咽理: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二、钱钟书简介:长江作业本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作者论诗的立场是什么?比较文学2、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3.作者“谈中国诗”,归纳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⑴没有史诗(早熟)诗的发展⑵简短诗的篇幅⑶富于暗示诗的韵味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诗的风格⑸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诗的内容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了什么结论?中国诗和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一、整体把握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比较文学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2)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7)(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2)富于暗示性;(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8)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二、分析比较: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①发展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②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③韵味: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④风格: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⑤内容:外国——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三、延伸练习:阅读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

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

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

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

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导学案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字词、成语及句式、句子意思理解(至少两句),形式为习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中的字词、成语及句式,教师就布置句子意思理解为作业)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问题1、作者怎样在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诗的特点?问题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问题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拔高部分。

将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以批注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能产生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质疑1 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质疑2用恰当的语言概括诗的特征。

【探究案】探究一:(活动)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2、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探究二:1、小组探究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探究三:2、品味文章的语言:“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训练案】(或等拓展)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导学案

202X202X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导学案(无答案)(2)谈中国诗【知识重点】 1.掌握文艺评论(论述类文本)的一般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生动、睿智的语言。

3.深入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增强古典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知识卡片】作家作品钱钟书——玩转中西的文化生平经历: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

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

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1937年毕业并获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暨南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谢绝拍摄。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

当晚,亲自给钱先生的杨绛打,对钱先生的表示深切哀悼。

在翌日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学术奉献:钱钟书在文学、比拟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穿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谈中国诗导学案(教师版)

谈中国诗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四、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本文思路。

(一)、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1)(二)、阐述中国诗的特点1、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2)2、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3—7)(三)、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8)【探究·展示】一、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来说理,试举例说明。

1、对比论证:(中外对比)2、例证。

(征古今引中外)1)、(第1段)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已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2)、(第2段)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法一次)3)、(第2段)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印一次)二、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2)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三、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说说他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方法点拨:注意抓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他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理解: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试有感情地朗读下面两首悼亡诗,品味中国诗与西洋诗风格上的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作业】
“一堂课的结束,恰恰是真正学习领会的开始。”请同学们通过你熟悉的诗进一步体会中国诗的特征。
《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知中国诗的特征,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圈点勾画,合作探究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熟知中国诗的特征
【学习方法】
圈点勾画,合作探究等
【预习导航】见《与名师对话》-要点导学
【讨论归纳】
钱钟书先生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用最凝练的语言分析了中国诗的特征。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词句小组讨论,从发展、篇幅、意蕴、风格、内容等方面归纳
中国诗的特征。(语言精练到四五个字以内)
发展
篇幅
中国诗意蕴
风格
内容
【质疑问难】
中国诗的这些特征,大家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一个?
【合作探究】
在本文及你所知道的诗词中寻找富于暗示的诗句,小组讨论赏析一两句或一两首。
【拓展提升】
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抒情有节制,温和委婉,含蓄内敛,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往往是尺幅千里的浓缩。而西洋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常常是一泻万里的铺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谈中国诗》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五)学生用时:80分钟共4 页2014年3月21日编写:李宁审核: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自读认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精髓(su i)一蹴而就(c u)梵文(f cn)轻鸢(yu ai)妨碍(f d n g)颦蹙(pin c u)撩人(li d o)槛外(ji cn)深挚(zh i)叫嚣(xi co)纯粹(cu 1)咻(xi u)二、请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教师备课区域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I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7 段),阐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一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探究案】探究点一:钱钟书先生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明确: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探究点二: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请找出依据。

明确:有。

在文章第十一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探究点三:学者文化随笔的特点:明确: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

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

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

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

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

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

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

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教师备课区域.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媲(p i)美空泛(f cn)B .腐(f 口)化笑靥(y e)C.狡黠(xi e)颦蹙(c u)焚膏继晷(gu i)茅塞(s e )顿开命运多舛(chu d n)D .精髓(su? 赝(y an )品自怨自艾(y )i )压轴(zhdu)戏麻(m d)麻亮文绉绉(zhou)角(ju e斗士A . 彗星白炽灯一蹴而就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 . 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 . 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 . 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 水到渠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只记得他们所到B. 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殚超越的勇气。

C. 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的感受美国的生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 .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1、选C。

狡黠(xi )2、选C。

A中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

B中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的意思。

D 中的辨应为辩,缔应为蒂。

3、选C。

\'舍我其谁\'说的是自视甚高,自认极重,与\'傲气\'搭配。

A\' 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不用于物。

B项\'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D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的观察事物,含有贬义。

4答案:A。

丨B、\'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由于\' 应放在\'公务员\' 之后,或者删去;C、\'原因\'和\恶果\'重复,应删去一个;D、只争\'冠军\',不争\'亚军\'。

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5. 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 .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 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 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6. 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B .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 .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7. “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明确: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

8. 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教师备课区域5、B项表述错误,中国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但是并不是深奥难于理解,恰恰是“易尽” 而“无垠”。

即容易读完,但韵味悠长。

6、D项中“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错,作者目的在于阐明中国诗和西洋诗歌的不同。

教学反思:妹妹,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茫茫的人海,消失在我日夜的想念中。

不曾带走我对你的点点回忆。

千重山,万重水,割不断的是情深似海如潮的的思念。

遥望远方,思绪蔓延。

妹妹,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听到远方姐姐的呼唤!望断天涯,路漫漫,既已相遇,何忍分离。

默默坐在屏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的划过,所有的怀想,所有根植脑海抹不去的记忆,都凝聚指尖,触动着流年的痕迹,把一纸素笺的心事,轻吟纸笺,等你从陌上归来。

我的妹妹,你在哪里啊?哪里?问天,天不语,问 己,己不明。

想你的日子,见不到你的踪迹,让我陷入了沉思。

有关你的一切,早已深深铭刻在心里。

妹妹,你是我心底最珍贵的爱!回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

所有的细节历历在目。

还记得我们初遇的散文吧吗?第一次与你相遇,是在你的空间,欣赏你温婉如水的文字,一看到你的笔名冰格格,不问为 什么,就一下子惊艳了我的目光,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你高贵典雅的名字,喜欢上了你才华横溢精彩的文字,喜欢上了你冰清玉洁的聪慧,喜欢上了你的一切。

妹妹,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姐姐能幸运的遇上你,是天意,是缘分,更是生命中注定让我们有共同爱好文字,走到了一起。

在那些快乐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互相点评文章,互相推心置腹的发短信交流,很快, 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网上好姐妹,彼此都会为伤感文字而流泪,也会为彼此的喜悦而欢呼雀跃妹妹,姐姐永远不会忘记,在姐姐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不离不弃的向姐姐伸出援助之手,帮我渡过难关。

是你一次次发短信打电话,询问病情,关心着姐姐。

记得那次,当电话那端,传来千里之外,你亲切的声音,那一刻,姐姐接电话的手在颤抖,心在激烈的跳动,姐姐卸掉所有的坚强面具,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竟在你面前痛哭的发泄流泪。

你用温暖的话语,安慰鼓励 着姐姐,为姐姐抹去眼角的泪痕,把微笑的阳光,洒向姐姐的世界,从此,你就成了姐姐一生的感恩。

妹妹,你在姐姐的眼里,是没有血缘关系,如同骨肉的亲人,甚至超越亲情的朋友,你留给姐姐的是太多太多的感动。

常常让姐姐沉浸在绵绵幸福的回忆中。

妹妹,在姐姐悲痛欲绝地行走在死亡的边缘,是你的到来,让友情如一盏明灯,照彻我的灵魂,温暖着姐姐黑夜里的寒冷。

从散文网到 007等,一路走来,一根网线把我们紧紧的连在一起,从相遇到相识,相知,想念,我们心灵共鸣,灵魂相依。

都说网络是虚拟的,没有真情,可是网络却让我们结下一份难解难分的真情。

没有刻意,没有设计,只有一次的相遇,就让不在一个区域,从未谋面的你我,千里之距,心心相连。

妹妹,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时间如白驹过隙,屈指算来,我与你已相识六年,六年来,你一直在我的心里,梦里。

如今,你突然从我和众朋友的世界里,消失的无影无踪,怎能不让我为你忧虑牵挂,你知道吗?这些 日子,网上的朋友们都在打听你的消息,他们想念着你,梦海,汉茂油桃老师,小傻子等,和我给你发信息,给你打电话,一次次的找遍了整个网络空间,和你相约的地方,可是,我们不管以怎样的方式,都没盼来你的回音, 让我们焦急万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