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合集下载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
55
附件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性消化不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日≤21天
实际治疗日: 天
时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月日 (第 2~7 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 分级护理
□ 分级护理
□ 普食(清淡软食)
□ 普食(清淡软食)
□ 中医辨证
□ 中医辨证
□ 口服中药汤剂 □ 口服中成药
□ 口服中药汤剂 □ 口服中成药
□ 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
□ 推拿疗法
□ 推拿疗法
□ 外治法
□ 外治法
□ 其他治疗
□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附件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 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中华消化杂志,2007;12:832-834)”。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化。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编码:BNPO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409(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脾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症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醋元胡、法半夏等。

中成药:枳术丸、胃乃安胶囊、健脾疏肝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醋柴胡、炒枳壳、炒白术、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金佛止痛丸、达立通颗粒、胃苏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鉴别诊断方法
与器质性消化不良鉴别
器质性消化不良常由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引起,通过相关检 查可明确诊断。
与胃食管反流病鉴别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等症状,可通过胃镜、24小 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进行鉴别。
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
肠易激综合征常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 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诊疗方案目标与原则
目标
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
原则
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注重饮 食调理和心理疏导。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02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01
02
03
病史
患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 不遂、劳逸失调等病史。
VS
案例二
患者刘某,因未遵医嘱规律服药,导致病 情反复。教训: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强调遵医嘱的重要性。
复杂、疑难问题讨论和解决方案
问题一
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 治疗效果。解决方案:采用心身同治的方法 ,结合心理疏导和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问题二
部分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 。解决方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 者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针灸、 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
成功治愈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李某,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中药汤剂治疗,调理气血、健脾胃,症状逐渐缓解,随 访半年未复发。
案例二
患者张某,因情志不畅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调和气血、疏肝解郁,症状明显改善,生 活质量提高。
失败案例剖析及教训总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反复消化不良症状,常见于现代社会生活中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原因。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结、气机不畅引起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调理、疏通气机、调理脾胃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根据患者的脾胃气机运行情况、舌苔、脉象和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胀痛、食后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舌苔多为薄白、腻厚,脉象多为弦或濡。

二、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则是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汤剂、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起居习惯,调节情绪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

三、常用中医药物1.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荆防颗粒:主治肝胆气郁、痰浊内滞,脾胃气机不畅引起的消化不良。

3. 陈皮薏米汤:主治寒湿困脾所致的消化不良,患者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

4. 苍术术:主治脾胃虚弱、气机郁滞,引起的饮食不香、食后腹胀等症状。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四、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饮食调理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注意饮食细节,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进食、多食粗纤维食物,有利于脾胃消化。

五、生活调理患者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学会缓解压力,如适当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脾胃、疏通气机、改善症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指导,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

中医学属于“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

FD全球患病率为10%~30%。

一项包括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115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胃镜检查后43%诊断为FD。

国内李晓波等及吴改玲等的报道结果,消化不良患者中FD分别为69%及51%。

中医病名:痞满病、胃脘痛病、饮食积滞;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西医诊断】FD诊断标准(罗马Ⅳ)FD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且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证据。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及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2个亚型,且可以重叠出现。

【中医辨证分型】1.脾虚气滞证主症:脘腹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

次症:面色萎黄;嗳气;疲乏无力;大便稀溏。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2.肝胃不和证主症:胃脘痞满;两胁窜痛,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

次症:嗳气;口干口苦;烧心泛酸;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3.脾胃湿热证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食少纳呆。

次症: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

中医学属于“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

FD全球患病率为10%~30%。

一项包括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115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胃镜检查后43%诊断为FD。

国内李晓波等及吴改玲等的报道结果,消化不良患者中FD分别为69%及51%。

中医病名:痞满病、胃脘痛病、饮食积滞;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西医诊断】FD诊断标准(罗马Ⅳ)FD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且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证据。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及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2个亚型,且可以重叠出现。

【中医辨证分型】1.脾虚气滞证主症:脘腹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

次症:面色萎黄;嗳气;疲乏无力;大便稀溏。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2.肝胃不和证主症:胃脘痞满;两胁窜痛,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

次症:嗳气;口干口苦;烧心泛酸;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3.脾胃湿热证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食少纳呆。

次症: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病名】
中医病名:胃痞病
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理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
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散寒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
6.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生甘草、姜厚朴、炒神曲、煅瓦楞子等)
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等。

(二)针灸治疗
1.常规针灸疗法: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

实证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

虚证常取背腧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2.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一次,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

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等。

(四)外治法
辨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和熏洗治疗。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心理疗法、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频电疗等。

(六)护理
包括生活调理、心理调节、锻炼等。

【难点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及工作节奏等因素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针对功能性疾病,西医治疗目前仍存在种种不足,临床疗效有限。

综合分析,本病的治疗难点主要在于:1、疾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2、病情相对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治疗切入点较难把握;3、疾病缠绵,临床复发率较高。

因此,中医药的介入可谓是为本病治疗提供了一个新希望。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单项症状改善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

有效: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
无症状。

轻度: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中医证候评价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证候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2分):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3分):症状明显,难以忍受,
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评价方法
1.入院当天:进行主要的单项症状、中医症候评价。

2.入院2-7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症候评价。

3.入院8-14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症候评价。

4.入院15-21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症候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