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文·立道·立人——张立文先生“和合”理念的阐释与评价

合集下载

和合学发展内涵以及学术界对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的反应

和合学发展内涵以及学术界对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的反应

2.和合学内涵和合思想的起源与转化学界考证普遍认为,“和合”起源于中国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中华始祖伏羲时代的“河图八卦”和大禹时代的“洛书五行”两个神话传说。

而大约 3000 年前的西周时期,这一思想被简约地概括为“和”,“合”字则在商周时期出现于甲骨文上。

春秋时,分开的“和”、“合”二字开始“和合”联用。

管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历经“阴阳”到“和”再到“和合”的发展过程,“和合”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在春秋时期基本形成。

[8]而传递了“和为贵”思想的“和合”文化在当今形成的学说体系和合学,则是由中国当代着名哲学家张立文先生所开创的哲学理论形态。

它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和创新,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

张立文介绍,他的和合学开始构思于1987年,在1988年写作的《新人学导论》中,初次提出人的“自我和合”问题,1989年,他撰写了《从宋明理学到和合学》一文,随后他连续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明确提出了构建和合学的问题。

其中,1993年10月,张立文在《理学的演变与理学的超越》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和合学的定义。

1995年,张立文的《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竣稿,并于次年出版。

该书系统阐述了和合学思想体系。

此后,《和合与东亚意识》(2001年)、《中国和合文化导论》(2001年)、《和合哲学论》(2004年)等书相继出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先生的和合学体系。

[9]张立文认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0]也就是“和生万物”。

他认为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面临着五大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

张立文:让中国文化拥有话语权

张立文:让中国文化拥有话语权

2016年5月5日,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明主持落成典礼并致辞,文作为和合学文化的创始人,学哲学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推波助澜。

张立文1935年出生在浙江温州,铄、神采奕奕。

院学位委员会特批教授,500多篇,著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发展史》、《周易思想研究》和合学“五和”在谈到和合‘石’,而成科学的中国哲学史“和合”二字,顿处。

”张立文认为,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进入21世纪,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

为重要,依照中国哲学传统,决要归于‘和’点,这一观点和张立文提出的而合。

和合学的“五和”价值,合理地、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具有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现代社会一种新的儒家仁学的当代形态。

张立文:他率先建构了化解人类五大冲突与危机的和合学哲学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推波助澜◎白姜江匠心至美之物沉静淡远40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作为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它具有自己本身高峰论坛上,张立文如此价值观、伦理道这种影响力也“和”的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文化著作,搭建起沟通和文化与和文化大众普及的桥梁,积极地实践和文化的经世致用的功能与作用。

在谈及“和合学”呼吁,“和文化可以是推向世界的。

和平,主题,各种变化。

”“五和”理论:和生、和和达、和爱,亦即五大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

和合学代表了现代社会一种新的儒家仁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1。

“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一)

“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一)

“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一)内容提要:为当代国内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所明确提出的所谓“和合学”理论,时至今日已差不多有近20年的时间了。

其影响所及,非限九家、更在政界,甚至还流播到了异域。

在此期间,对此提法,有人赞颂、有人称许、有人摇头,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沉默。

而在本文看来,这一理论非但没有什么新意可言,而且更有主观臆断、误解经典之嫌。

究其实,则恐怕它也要同当下其他不少的学说理论一样,从根本上说,是既无根又无解的;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或假问题。

关键词:和合合和和合道德为当代国内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所明确提出的所谓“和合学”理论,时至今日,已差不多快有近20年的时间了。

其影响所及,非限九家、更在政界,甚至还流播到了异域。

在此期间,对这一提法,有人赞颂、有人称许、有人摇头,然而更多的人却莫名其妙地选择了沉默——这一点大概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国内学术界已有很长时间提不出什么比这更“新”也更具“首创性”的问题来了。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张先生的这套理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领异标新,其价值与意义当不容抹煞。

但问题却是,这一理论又似乎并没有那么“新”,例如,有人即曾指出,其实,钱穆先生等早就将“和合”作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而相应地作过论述1]。

而且,非仅如此,甚至还可以说,这一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张先生本人,则不过只是在将自己完全排除于为其所批判过的所谓“创造转化论”和“综合创新论”外,同时又在继续重复着自己的“创造转化”和“综合创新”而已。

因此仅就其中所谓“新意”而论,似乎是根本谈不上的。

而且其所谓“创造转化”和“综合创新”,更有主观臆断、误解经典之嫌。

究其实,则恐怕它也同当下其他不少“新而短命”的学说理论一样,从根本上说,是既无根而又无解的;甚至还可以说,它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或假问题。

然而它毕竟存在已有时日,毕竟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

为此,笔者曾思考过五年,也曾痛苦和徘徊过五年:到底是说还是不说——说则无疑于冒犯权威,甚至还可能要触犯众怒,因而不免于诚惶诚恐;而不说,终究又意难平焉。

中国和合学

中国和合学

中国和合学王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2000年在会见香港各界人士时指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和合’,强调团结。

”他还指出,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提倡“和合”,强调团结。

…… 惟团结才能稳定,惟团结稳定才能发展稳定。

那么,和合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它为何会引起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请看——张立文教授创建的和合学自问世以来,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最近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和合文化导论》一书,作者对和合学的基本理念又做了进一步的浓缩和诠释。

和合与和合学: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的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

作者认为,“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

作者还进而提出和阐明了和合五义与和合学五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和合学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规范,将和合作为一门单独学科来研究。

通过对和合、和合五义的阐释,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和合学是包括诸子系统的巨系统的文化结构,具有体、用两方面的内容。

就体而言,其体系结构的路径是地、人、天或天、人、地,可以由下而上,也可以由上而下,它是天上地下的宇宙空间次序。

就用而言,是使体的和合学转换为用的和合学,使和合学理论原理进入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和可能世界的各个层面。

作者根据和合学原理的“八维”和合,构想并提出了和合学八类新学科分类系统,并以此八类新学科来分析论证和合学之用。

作者关于和合学及其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建构,不仅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思想文化的本质概括或提升,而且适应了时代形势的发展和文化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因而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植“和合文化” 助推学校品质发展

根植“和合文化” 助推学校品质发展

基础教育参考·2020/06学校特色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学校内涵发展、品质发展的有力抓手。

实践表明,学校品牌主要是靠特色文化支撑起来的。

在教育改革深度推进、强力突破瓶颈的新时代征程中,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宋村中学(以下简称宋村中学)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路径,引领学校步入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一、秉承传统与创新,构建和合特色文化体系学校特色不是随心所欲贴上的标签,更不是标新立异的简单陈列,而是扎根于学校自身土壤的传承与创新。

宋村中学在建校初期的六年时间里经历了三次五校合并,师生人数增加到两千余人,管理难度增大。

由于领导干部重组导致转岗干部有一些消极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小圈子”现象日渐凸显,管理制度很难融合等新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得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

学校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探索出了一条从“合作办学”到“和谐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教职工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学校也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并于2016年被确定为“威海市特色培育学校”。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认真回顾了从建校到合并这二十年来由“合”到“和”的发展历程,并深刻分析和总结了经验教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和合学”理论,是二十一世纪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之间的冲突和危机的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对学校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遵循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将办学特色确定为“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就可见其发端。

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等,均对“和”的内涵作出了解释。

“和合”连用,指的是善于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和差异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取长补短,从而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发布时间: 2003-9-28 作者:张立文[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争论(诸如抽象继承、选择继承、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创造性转化论、综合创新论等等),凸现了同一个课题:文化整合。

作者由此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和合学"主张,并从哲理上系统阐发了这一学说,论述了和合之真及所蕴含的"融突论"的基本内涵;追究了和合学五义及融突论的根据;强调了理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的呼唤;而和合学是求索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的化解之道,是文化方式的最佳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则,是21世纪人类的最大原理和高价值。

一在此世纪之交之际,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的挑战、现代化的挑战和同一文化圈内部的挑战。

在这种情境下,中国文化如何作出回应?归结到一点,便是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

一百年来,中国人就如何或怎样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索,展开了中西文化各方面的比较,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主张。

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言,有抽象继承,选择继承,宏观继承,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就中西文化的体用而言: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中西为体与中西为用,中西即体即用与非体非用;就传统文化的创新来说:有现代解释,客观解释,创造性解释,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分析地扬弃与综合地创造;还有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论,全盘西化论,以及复兴儒学论,儒家文化第三期发展,返本开新论等等,莫衷一是,均有其提出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有其合理的内涵和学术价值。

然而,尽管提出了这些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种种主张,为什么中国仍然未能走向现代化?其中有政治的、制度的、经济的种种复杂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

但就这些主张的本身来说,都属于如何怎样实现现代化的方法、手段问题,是一个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谈资,而未能落到实处。

“和”的文化内涵

“和”的文化内涵

“和”的文化内涵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9期和排名:第7位得票数:5751 得票率:52.6%精华阐释:“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天下就乱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传统经典中的“和”“和”的历史非常悠久。

“和”在甲骨文中为“龢”,后来演变成了“咊”,这两个字形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

“和”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

口是用来吃饭的,禾代表粮食。

“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天下就乱了。

我们说“民以食为天”也是同样的意思。

《说文解字》讲“声音相和”,我们现在也讲“唱和”“和声”,“和”有附和的意思,也有和谐的意思。

《周易·中孚卦》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有只鹤在山阴鸣叫,它的孩子应声附和;我有好酒,与你共同享用,这是周易里面最优美最有诗意的一句爻辞。

《兑卦》初九爻辞为“和兑,吉”,“兑”是愉悦的意思,同性相遇,不是敌对而是和谐互助,所以大家都很愉悦,结果也是吉祥的。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团结。

家族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其他各族的政事。

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民众也随着变化而友善和睦起来。

“亲九族”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使之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平章百姓”就是继而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使各国团结起来,这就是“协和万邦”。

《尚书》中,周公曾讲,家族不和要努力使之和睦;国家之间不和,也应力争使之和谐,这是天的意志。

新世纪文化战略的曙光

新世纪文化战略的曙光

新世纪文化战略的曙光--评《和合学概论》一书黄德昌(四川联合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立文先生,积多年的研究成果,并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攻关精神,潜心竭思,撰著成《和合学概论》一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这本专著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密切重视,成为专家、学人关注的焦点和频频探讨的热门话题。

笔者有幸浏览全书后.认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著,有如下特色和学术价值:一、自家体贴,开拓创新张立文先生的这一专著所揭示和概括出来的"和合学" ,虽然是早已蕴藏在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即该书的思维"虽有所受",但"和合学"的概念和思想体系,却是张立文先生"自家体贴出来的"。

张立文先生第一次运用"和合学"的概念和理论表述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这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将中国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张立文先生在书中精辟地阐发了"和合学"的首要价值,就在于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挑战;二是西方文化的挑战;三是现代比的挑战。

而回应立此三大挑战的最佳、最优化的文化选择,便是和合学。

张立文先生将和合学的首要价值奠基于回应三方面的挑战上,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开创"和合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立文先生为了凸现"和合学"体系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上,明确指出了和合学的和合思维与西方神创思维的异趣。

西方文化中有一种被普遍认同和强化了的上帝"创世纪"说,解释了天地万物的根由问题。

上带作为唯一的、绝对的存有,一直延续到现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8
宁波大 学学 报 ( 人 文科 学版 )
间, 撰写并出版了 1 9 0 余万字 《 中国哲学史思潮 发展史 》, 7 5 0 个 日日夜夜 , 每天需要完成 2 5 0 0 多文 字量 , 都 是 张立文 先生 一笔 一划 手写 在稿子 上, 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由此可见 , 张立文 先生显然不满足于做一个教授 , 也不满足于做一 个哲学史家 , 他真正将学术作为生命 , 将生命融
中, 和合 学不 仅没 有在 责难 中淹没 , 而是 在 学术 的 自我完 善 渐渐 扩大 。 和合 学 不仅 在 国内得 到许
张立文先生 的 “ 和合”理念试加探讨 , 请学界同
行正之。


立文
张立 文先 生做 学 问极 有定 力 , 其勤 奋 和敏 思 亦 有过 人 之处 。 文化 大革 命 , 触 及 中 国人 的灵魂 , 可 以说几 乎每 一个 人 都 心旌摇 荡 、 激情 满 怀 , 为
先 生 在 艰 难 的历 史 时期 如 同陈 景 润 一样 坚 持 做
研究 ,并取 得 了 丰硕 的成果 。
多学者的认同 ,而且逐渐走上了国际学术舞台,
得 到许 多 国际专 家 的肯 定 。 张立 文 先生 在学 术研 究上 既 是个 高手 , 又是

个 快手 ,即写 得多 而且 质量 好 。在其 5 5年教
素的提 炼 、 升华和继承 , 也 包含 了较 多的现代性 因素 , 是 3今 - 时代人 类用以解决各种矛盾纷争的有效 方法 。 '
关键词 :张立 文;和合 学;立文 ;立道 ;立人 中图分类号 :B 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1 —5 1 2 4( 2 0 1 5)0 6—0 0 7 7 —0 7
学研究生涯 中,出版学术专著近 3 0 部 ,撰写学
术论 文 5 0 0多 篇 ,主编 各类 学术 著 作 4 0多 种 。 除 了完 成可 观 的 的教 学 _ T = 作量 , 培 养 学生 , 参 与
张立 文先 生 的 “ 定 力 ”更 表现 对 “ 和合 学 ” 的研 究 、坚 持 、深化 、拓展 上 。2 0世 纪 8 0年代
Vn 1 . 2 8No . 6 NO V .2 01 5
立文 ・ 立道 ・ 立 人
— —
张立文先生 “ 和合”理念的阐释与评 ,浙 江 宁 波 3 1 5 2 1 1 )
摘要 :张 立文先生以 “ 立文、立道 、立人 ”之精神创 建 了 “ 和合 学” , 先后 出版 了 《 和合 学概论 》 《 和合 与东亚意识 》 《 中国和舍文化 导论 》 《 和合哲 学论 》等理论著作 。和合 学理论既是对 中国传统文化优质 因
张立 文 先生 是 中 国人 民大学 教授 , 中 国哲 学 史界 的著名 学者 , 他 在宋 明理学 、 先 秦 易学 等领 域 有深 人 的研究 , 成 果 丰硕 , 尤其 是 张立 文 先生 所创 “ 和合 学 ”,产 生 了广 泛 的学术 影 响 。现对
末 ,张立文先生提 出 “ 合和”的理念 ,1 9 9 6年 l 2 月正式 出版 《 和合学概论 》, 2 0 0 1 年出版 《 和 合 与东 亚 意识 》与 《 中 国和 合文 化导 论 》,2 0 0 4 年 出版 《 和合哲学论 》。 直到现在 , 张立文先生 还在不断深入思考 “ 和合”哲学的问题 , 这个过 程 的时间跨度是近 2 0年 ,涉及 的著作 、论文的 文字数在 3 0 0万字 以上。 在这一过程 中, “ 和合 学” 作为新 的概念 , 受到这样那样的议论 、 责难。 对待责难与压力 , 张立文先生不徐不疾 , 步履稳 健, 除 了必要 的辩 解外 , 主要 以学 术 的继 续 拓展 与深 化来 回应 ,这是 定力 ,也 是 自信 。近 2 O年
入 学术 。 张立文 先生 的研究 首先 从 “ 周易” 与“ 朱
了真 正 的超 越 —— 即按 照 现代 哲 学 的要 求 进 行 构建 、原 创 、分析 、拓展 ,建 造 了一个完 整 的逻
辑理论体系。和合学奠基于 “ 三界六层”,即地 ( 和 合生存 世 界 , 宇 宙模 型 )、人 ( 和合 意义 世
“ 主义”、 为 “ 革命 ”、为虚幻的 “ 信仰”摇旗
呐喊 、 冲锋 陷阵 。 这种 情景 , 高等 院校 尤其 强烈 。
而此时的张立文先生仍在人 民大学静园 , 翻阅资
料 ,聚神凝思 ,潜心做学问。至 1 9 8 1 年 ,厚厚
实实 的 6 0 余万字的大作 《 朱熹思想研究 》由中 国社 会科 学 出 版社 正式 出版 , 这距 文 革结 束不 过 五年 时 间 。在 自然 科 学领 域 , 数 学 家 陈景润 ,因 为他在文革时期 的艰苦条件下做研究 , 并作出了 成绩 ,为世人 熟 知 。而在社 会 科学 领域 ,张立 文
第 期 2 0 1 5 年 1 1 月
大 学 学 报 ‘ 人 姘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N I N G B O U N I VE V E RS R S I I T Y L L I I BE B E RA R L A R RI ~ ' S E D DI I T 1 ' I 1 O N) N UNI (
学术会议和讲学外 , 张立文先生每年大概要发表 近 l 0篇学 术论 文 , 每两 年 内 出版 一本 学术 著作 。 张 立 文先 生在 8 0岁 高龄 之 际 ,仅 用 了两年 多 时
收稿 1 5 t 期: 2 0 1 5— 0 7—1 7
作者 简 介 : 方 同义 ( 1 9 5 2 -),男 ,浙 江诸 暨人 ,教 授 ,主要 研 究方 向 :中 国哲 学 ,马克思 主 义哲学 等 。E - m a i l : f a n g t o n g y i 一 0 0 1 @1 6 3 . c o n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