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约束下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及其治理
环境规制强度衡量的主要方法、潜在问题及其修正

环境规制强度衡量的主要方法、潜在问题及其修正王勇;李建民【摘要】环境规制强度能否有效测度直接影响实证分析的可靠性.本文从污染治理投入、污染物排放、综合评价和自然试验与替代指标四个角度对现有环境规制强度衡量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多维性和可比性是环境规制强度测度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多维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规制措施和污染物排放的多样性上.地区间产业结构和行业污染强度的不同会导致现有环境规制衡量的可比性偏差,行业污染排放强度的下降趋势带来了环境规制强度的低估,甚至严重偏离实际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趋势.【期刊名称】《财经论丛》【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9页(P98-106)【关键词】环境规制强度;衡量方法;修正【作者】王勇;李建民【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开始实施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
基于环境规制成本与收益的考虑,环境规制实施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影响:投资、贸易、就业和生产率等,成为众多研究所关注的问题。
这些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环境规制强度的有效测度,环境规制测度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实证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比如对“污染天堂效应”的检验,环境规制的测度决定着地区间环境规制强度的差别以及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转移路径,最终影响污染天堂效应是否存在的结论。
随着环境污染的急剧恶化,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日益增强,关于环境规制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
但是环境规制的测度仅是对国外研究文献的简单借鉴,且环境规制指标使用混乱,这对于环境规制影响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极为不利。
因此,十分有必要详细严谨地讨论目前环境规制衡量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一)基于污染治理投入的衡量方法企业承担的污染减排支出越高说明面临的环境规制越强。
企业维度的衡量依赖于企业环境支出调查,如美国环境保护署进行的污染减排支出(PACE)调查。
基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污染企业区际间转移决策研究

基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污染企业区际间转移决策研究
郑云虹 高 茹 李 岩 (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 110819)
〔摘 要〕 污染企业的区际间转移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缓解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民众环保意识 的增强, 企业在进行转移决策时, 不仅要考虑政府环境规制, 还要考虑转入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非正式 环境规制行为。 本文构建了转入区公众与转移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 分析发现: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成本的 大小及可获得的精神收益和转移支付是影响转入区公众决策选择的主要因素; 污染企业的转移成本与转 出、 转入两地区环境成本的比较是影响污染企业转移决策的重要因素。
易参与到维护自身居住环境的行列中, 此行为构 成了对污染企业区际间转移的非正式环境规制, 这 是企业在进行转移决策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3] 。 本文基于非正式环境规制, 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 型, 分析转入区公众参与行为与污染企业转移策 略的静态和动态博弈过程, 揭示公众参与环境保 护对污染企业转移行为的影响机制, 为公众更好 地参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和污染企业制定长期发展 战略规划提供借鉴。
第 10 期( 总第 300 期)
工业技术经济
No������ 10 ( General, No������ 300)
2018 年 10 月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Oct������ 2018
������������������������������������������������������������������������������������������������������������������������������������������������������������������������������������������������������������������������������������������������������������������������������������
基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污染企业区际间转移决策研究

基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污染企业区际间转移决策研究郑云虹;高茹;李岩【摘要】污染企业的区际间转移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缓解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在进行转移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政府环境规制,还要考虑转入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非正式环境规制行为.本文构建了转入区公众与转移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发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成本的大小及可获得的精神收益和转移支付是影响转入区公众决策选择的主要因素;污染企业的转移成本与转出、转入两地区环境成本的比较是影响污染企业转移决策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8(037)010【总页数】6页(P137-142)【关键词】非正式环境规制;污染企业;区际间转移;演化博弈;公众决策选择;环境保护【作者】郑云虹;高茹;李岩【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 110819;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110819;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 1108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F2721 研究背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GDP的年均增速超过10%。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中西部地区为了吸引投资和谋求经济发展,其环境规制程度普遍低于东部地区。
由于污染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对生产技术实现突破性创新以减少环境外部性,因此,东部污染企业更趋向于寻求环境规制力度较弱的区域,实现区际间的生产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成为东部地区的“污染天堂”[1,2]。
但随着环境规制的实施手段不断完善和社会整体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标签、自愿协议等自愿规制手段纷纷应运而生,环境规制的行为主体也在逐渐变化。
环境规制的实施主体由单一的政府主导,逐渐发展为以政府、社会环保组织、居民等为参与主体,从而经济行为主体也会承担来自政府、社会及民众等多重方面的环境规制压力。
污染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也自然成为转入区公众最为排斥的企业类型,是公众参与监督的重点。
内生的环境规制:“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的再检验

内生的环境规制:“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的再检验作者:林季红刘莹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01期摘要―污染天堂假说‖认为,环境规制的变化会导致污染密集型产业从环境规制较严的国家转移到环境规制较松的国家。
―污染天堂假说‖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但在经验分析中却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规制变量本身的内生性会干扰检验结果的稳健性;二是经验分析中往往忽略了―要素禀赋‖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
因此,引入―要素禀赋‖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考虑环境规制的内生性,本文重点从行业角度对―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进行再检验。
本文选取2001-2008年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并利用工具变量法克服环境规制变量的内生性。
经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将环境规制视为严格外生变量时,―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不成立,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我国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我国较低的资本劳动比;而一旦将环境规制视为内生变量,则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也是成立的。
关键词污染天堂假说;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内生性;要素禀赋中图分类号 F832;F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1-001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02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不断下降的关税壁垒意味着环境规制在形成一国比较优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根据―污染天堂假说‖(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PHH),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不同发展中国家环境规制的强度不同,则由于环境监管力度较弱的国家相应的环境成本较低,从而会吸引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其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进行生产,使其成为污染者的天堂。
也就是说,PHH认为,环境规制的差异是FDI流入的重要原因。
社会公众的环境关注与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区位选择

社会公众的环境关注与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区位选择
徐志伟;欧阳业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科学》
【年(卷),期】2022(44)6
【摘要】基于“需求抑制”和“规制抑制”两条路径,考察自下而上的公众环境关注如何影响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区位选择策略。
采用百度搜索指数及“天眼查”企业登记平台获取大数据信息,通过对2011—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的考察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对污染密集型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本地抑制效应和邻地溢出效应。
其主要原因在于公众环境关注单纯依靠“规制抑制”路径,通过倒逼地方政府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减少污染密集型企业的本地进入,而公众自身却没有将对环境议题的关注转化为对污染品的“需求抑制”。
由于市场需求的存在,相关企业不愿过分远离高环境关注城市,最终选择在与之相邻的周边城市投资建厂。
从研究视角、数据获取、作用路径异质性与邻地溢出存在性等维度对污染企业区位选择研究进行的拓展,强调了将公众环境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最终从消费端进行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总页数】15页(P112-126)
【作者】徐志伟;欧阳业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基于CVM的青岛市污染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环境污染代价分析
2.关注矿山企业环境污染实现科技创新变废为宝——湖州市矿山企业环境污染状况和科学利用建筑石料尾矿的调查报告
3.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动机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4.环境规制对无锡市区污染密集型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5.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的趋势、行业特征及区位选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协整机制——基于VAR模型和VEC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X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9 8 0 X( 2 0 1 3 ) 0 6 —0 0 6 5 —0 7
1 文 献 综 述
环境 规制研 究 始 于 1 9 2 0年 P i g o u提 出 的“ 庇 古 税” _ 1 ] 。随 着 国际及 我 国 的环 境 污染形 势 日益 严 峻 , 加强 环境 规制 已成 为 各 国发展 经济 和改 善人 居环 境 的普遍 而 重要 的选 择 。宽泛 地 说 , 环 境规 制 是政 府 、 企业 、 社会 团体 为 了促 进 社会 经 济 活动 与 环 境 协 调 发展 , 对个 体 或组 织 所 采 取 的一 系列 约 束 规 则 或 特 定 行 为 。具体 而言 , 环 境规 制存 在 多重维 度 , 如市 场 与非 市 场 、 强 制 与 非强 制 、 显 性 与 隐 性 等 。不 过 , 基 于经 济学 思维 逻辑 的环 境 规 制 一 般 具 有 市 场性 、 强 制性和显 性。由于 污染密 集型 产业 ( p o l l u t i o n — i n — t e n s i v e i n d u s t r y ) 具有高能耗 、 高 污 染 的特 征 , 因 此 该 产业 成 为环境 管 制 的重要 对象 。关 于 污染 密集 型
第 3 2卷 第 6 期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

3.1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整体来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方向主要取决于“创新补偿效应”和“创新抵消效应”的比较。
“创新补偿效应”主要是指环境规制引致的成本增加有利于激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或提高治污能力,同时政府的绿色补贴政策也将为企业提供绿色创新资金的支持,最终可减缓或抵消环境规制给企业增加的环境成本,激励企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创新抵消效应”则是指环境规制带来的污染治理成本提高将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资金产出挤出效应,导致企业绿色创新资金减少,不利于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效率提高。
“创新补偿效应”和“创新抵消效应”的此消彼长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这主要取决于环境规制强度的大小。
当环境规制较弱时且低于门槛值,“创新抵消效应”占据主导,“创新补偿效应”较小,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挤出效应,不利于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但当环境规制增强并跨越门槛值时,“创新补偿效应”逐渐超过“创新抵消效应”,此时环境规制通过激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因此,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U”型或者倒“U”型关系。
具体来看,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来影响技术创新效率,包括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机制是指环境规制实施通过增加污染治理成本、制定绿色财政补贴等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如增强研发能力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间接影响效应是指环境规制通过影响FDI、人力资本等间接渠道对企业技术创新要素产生影响,最终制约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每一种影响效应均具有正面的“创新补偿效应”和负面的“创新抵消效应”,因此本文对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下“创新补偿效应”和“创新抵消效应”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非线性关系根源。
3.1.1直接影响效应直接影响效应中,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政府制定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要求企业对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排放限制,企业应严格执行环境规制政策以降低污染排放,否则将受到关停或者处罚措施。
区域水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的类型识别及发展路径——以江苏省水污染密集型制造业为例

区域水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的类型识别及发展路径——以江苏省水污染密集型制造业为例常玉苗【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与区域水污染密集型制造业高度集聚密不可分.通过规模指数和强度指数两个维度,将水污染密集型制造业划分为超强水污染密集型、规模水污染密集型、强度水污染密集型和较弱水污染密集型等4种类型.并利用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江苏省超强水污染密集型和规模水污染密集型制造行业均属于集聚程度较高的范围.最后从促进产业转移、加强环境规制和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等方面提出水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路径.%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the deterior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Water poll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In the view of two di-mensions of scale index and intensity index,water pollution-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uper water pollution,scale waterpollution,intensive water pollution and weak water pollution.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it is found that super water pollution type and scale water pollution typ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elong to the high degree of agglomeration.Finally,from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industry transfer,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creasing the added value of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water pollution -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s put forward.【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7(048)024【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区域水污染;水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江苏省【作者】常玉苗【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江苏盐城2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水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我国的水资源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规制约束下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及其治理在工业结构调整和商务成本快速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曾经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的庞大制造业群体,生存和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污染密集型的。
而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时期,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热情空前高涨。
为吸引外来投资,地方政府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竞相放松环境规制,甚至实行零规制,成为吸引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的重要因素。
污染转移是空间维度的环境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局部改善而整体难以根本好转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从社会经济因素出发,对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空间环境问题的规制方案进行考察,从而建立起长效的环境管理体制。
对转轨时期和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现象的考察,不仅能弥补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能为我国环境规制制度的发展变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的一般特征,以及财政分权体制和当前环境规制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四到六章以及第七到八章分别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1)环境规制约束下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的内在动力机制是什么?其中着重论证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竞争与企业区位选择互为因果的内生关系,以及公众参与环保对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的影响。
(2)产业转移有其必然性,如何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满足发达地区工业结构升级和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愿望的同时,改革和创新现有环境规制体制,对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等空间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规制?全文共分九章。
第一章导论就研究缘起、意义及本文结构安排进行说明。
第二章对国际上相关研究文献的两个支脉进行梳理,并对现有文献的成果与不足进行总结,进而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对我国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一般特征进行分析。
第四到第六章分别从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的理性区位调整、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竞争、公众参与环保等三个方面,对环境规制约束下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的内在动力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第七章从规范地方政府非理性竞争行为、构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改革环境规制结构三方面探讨优化对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的政府规制。
第八章探讨建立政府、企业自愿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多中心治理方案。
第九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中包含的政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