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1章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第三版)陈建明-刘国荣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三版)陈建明-刘国荣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第一部分集合论刘国荣交大电信学院计算机系离散数学习题解答习题一(第一章集合)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1)A={x | x ∈N∧x是偶数∧x<15}2)B={x|x∈N∧4+x=3}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解] 1)A={2,4,6,8,10,12,14}2)B=3)C={0,1,2,3,4,5,6,7,8,9}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1){奇整数集合}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3){3,5,7,11,13,17,19,23,29}[解] 1){n n I(m I)(n=2m+1)};2){n n I n0n<7};3){p p N p>2p<30(d N)(d1d p(k N)(p=k 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1)2)∈3){}4)∈{}5){a,b}{a,b,c,{a,b,c}}6){a,b}∈(a,b,c,{a,b,c})7){a,b}{a,b,{{a,b,}}}8){a,b}∈{a,b,{{a,b,}}}[解]1)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2)假。

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3)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4)真。

因为是集合{}的元素;5)真。

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6)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7)真。

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8)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 B∧B∈C,则A∈C。

[解] 1)假。

例如A={a},B={a,b},C={{a},{b}},从而A∈B∧B∈C但A∈C。

2)假。

例如A={a},B={a,{a}},C={{a},{{a}}},从而A∈B∧B∈C,但、A∈C。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学科,它研究的是离散对象和离散结构的数学理论。

离散数学的应用广泛,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等领域。

在学习离散数学的过程中,习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第一章:命题逻辑1.1 习题答案:1. (a) 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FF | F | F(b)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FF | F | F(c)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TF | T | TF | F | F(d)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TF | F | T1.2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b)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c)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d)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 (¬p ∧ q)”。

1.3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b)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c)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 (¬p ∧ q)”。

(d)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1.4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与命题“¬p ∨ q”等价。

离散数学1-6章练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1-6章练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1-6章练习题及答案离散数学练习题第⼀章⼀?填空1?公式(p q) ( p q)的成真赋值为01; 102?设p, r为真命题,q, s为假命题,则复合命题(p q) ( r s)的真值为03?公式(p q)与(p q) ( p q)共同的成真赋值为01 ;104?设A为任意的公式,B为重⾔式,则A B的类型为重⾔式5. 设p, q均为命题,在不能同时为真条件下,p与q的排斥也可以写成p与q的相容或。

⼆.将下列命题符合化1. ■ 7不是⽆理数是不对的。

解:(p),其中p:. 7是⽆理数;或p,其中p: . 7是⽆理数。

2?⼩刘既不怕吃苦,⼜很爱钻研。

解:p q,其中p:⼩刘怕吃苦,q :⼩刘很爱钻研3?只有不怕困难,才能战胜困难。

解:q p,其中p:怕困难,q:战胜困难或p q,其中p:怕困难,q:战胜困难4?只要别⼈有困难,⽼王就帮助别⼈,除⾮困难解决了。

解:r (p q),其中p:别⼈有困难,q:⽼王帮助别⼈,r:困难解决了或:(r p) q,其中p:别⼈有困难,q:⽼王帮助别⼈,r:困难解决了5?整数n是整数当且仅当n能被2整除。

解:p q,其中p:整数n是偶数,q:整数n能被2整除三、求复合命题的真值P:2能整除5, q:旧⾦⼭是美国的⾸都,r:在中国⼀年分四季1. ((p q) r) (r (p q))2?((q p) (r p)) (( p q) r解:p, q为假命题,r为真命题1. (( p q) r) (r (p q))的真值为02. (( q p) (r p)) (( p q) r 的真值为1四、判断推理是否正确设y 2x为实数,推理如下:若y在x=0可导,则y在x=0连续。

y在x=0连续,所以y在x=0可导。

解:y 2x,x为实数,令p: y在x =0可导,q: y在x=0连续。

P为假命题,q为真命题,推理符号化为:(p q) q p,由p, q得真值可知,推理的真值为0,所以推理不正确。

离散数学第五版前3章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五版前3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习题1.1(2) 简单命题(3),(4),(5)不是命题(6) 复合命题1.5p∧,其中,p:2是偶数,q:2是素数。

(1)qp→,其中,p:天下大雨,q:他乘公共汽车上班(5)qq→,其中,p,q的含义同(5)(6)pq→,其中,p,q的含义同(5)(7)p1.7(1)对(1)采用两种方法判断它是重言式。

真值表法表1.2给出了(1)中公式的真值表,由于真值表的最后一列全为1,所以,(1)为重等值演算法→)p∨∨q(rp∨⇔(蕴含等值式)∨⌝qp∨(r)p∨⌝⇔)((结合律)p∨∨rqp⇔1(排中律)∨rq∨⇔(零律)1由最后一步可知,(1)为重言式。

(3)用等值演算法判(3)为矛盾式(→⌝)p∧qq⌝⇔)((蕴含等值式)⌝q∨qp∧⇔(德·摩根律)⌝∧p∧qq∧⇔(结合律)⌝(q)qp∧0∧⇔p (矛盾律)0⇔(零律)由最后一步可知,(3)为矛盾式。

(10)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1.8(1)从左边开始演算)()(q p q p ⌝∧∨∧)(q q p ⌝∨∧⇔ (分配律)1∧⇔p (排中律) .p ⇔ (同一律)(2)从右边开始演算)(r q p ∧→)(r q p ∧∨⌝⇔ (蕴含等值式) )()(r p q p ∨⌝∧∨⌝⇔ (分配律) ).()(r p q p →∧→⇔ (蕴含等值式)1.9(1)))((p q p →∧⌝ ))((p q p ∨∧⌝⌝⇔ (蕴含等值式)p q p ⌝∧∧⇔(德·摩根律) q p p ∧⌝∧⇔)((结合律、交换律)q ∧⇔0 (矛盾式).0⇔(零律)由最后一步可知该公式为矛盾式。

(2))())()((q p p q q p ↔↔→∧→)()(q p q p ↔↔↔⇔(等价等值式)由于较高层次等价号两边的公式相同,因而此公式无成假赋值,所以,它为重言式。

1.12 (1) 设(1)中公式为A.)())((r q p r q p A ∧∧→∧∨⇔ )())((r q p r q p A ∧∧∨∧∨⌝⇔)()(r q p r q p A ∧∧∨⌝∨⌝∧⌝⇔ )()()(r q p r p q p A ∧∧∨⌝∧⌝∨⌝∧⌝⇔)())(())((r q p r q q p r r q p A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A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A ∧∧∨⌝∧∧⌝∨∧⌝∧⌝∨⌝∧⌝∧⌝⇔7210m m m m A ∨∨∨⇔于是,公式A 的主析取范式为7210m m m m ∨∨∨易知,A 的主合取范式为6543M M M M ∨∨∨A 的成真赋值为000, 001, 010, 111A 的成假赋值为011,100,101,110(2)设(2)中公式为B)()(p q q p B ∨⌝→→⌝⇔ )()(p q q p ∨⌝→∨⌝⌝⇔ )()(p q q p ∨⌝→∨⇔ )()(p q q p ∨⌝∨∨⌝⇔ p q q p ∨⌝∨⌝∧⌝⇔)())(())(()(q q p q p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 )()()(q p q p q p ∧∨⌝∧∨⌝∧⌝⇔320m m m ∨∨⇔所以,B 的主析取范式为320m m m ∨∨.B 的主合取范式为1M B 的成真赋值为00,10,11. B 的成假赋值为01. 1.14 设p:A 输入;设q:B 输入; 设r:C 输入;由题的条件,容易写出C B A F F F ,,的真值表,见表1.5所示.由真值表分别写出它们的主析范邓范式,而后,将它们都化成与之等值的}{↓中的公式即可.)()()()(r q p r q p r q p r q p F A ∧∧∨⌝∧∧∨∧⌝∧∨⌝∧⌝∧⇔)()()()(r r q p r r q p ∨⌝∧∧∨∨⌝∧⌝∧⇔)()(q p q p ∧∨⌝∧⇔ )(q q p ∨⌝∧⇔ p ⇔)()(r q p r q p F B ∧∧⌝∨⌝∧∧⌝⇔)()(r r q p ∨⌝∧∧⌝⇔ )(q p ∧⌝⇔ )(q p ∧⌝⌝⌝⇔ )(q p ⌝∨⌝⇔q p ⌝↓⇔)(q q p ↓↓⇔. )(r q p F C ∧⌝∧⌝⇔r q p ∧∨⌝⇔)(r q p ∧↓⇔)( ))((r q p ∧↓⌝⌝⇔ ))((r q p ⌝∨↓⌝⌝⇔ r q p ⌝↓↓⌝⇔)()())()((r r q p q p ↓↓↓↓↓⇔1.19 (1)证明 ①r q ∨⌝ 前提引入②r ⌝ 前提引入③q ⌝ 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q p ⌝∧⌝ 前提引入 ⑤q p ∨⌝ ④置换⑥p ⌝ ③⑤析取三段论 (2)附加前提证明法:证明 ①r 附加前提引入 ②r p ⌝∨ 前提引入③p ①②析取三段论④)(s q p →→ 前提引入 ⑤s q → ③④假言推理 ⑥q 前提引入 ⑦s ⑤⑥假言推理 (5)归缪法:证明 ①q 结论的否定引入②s r ∨⌝ 前提引入 ③s ⌝ 前提引入④r ⌝ ②③析取三段论 ⑤r q p →∧)( 前提引入 ⑥)(q p ∧⌝ ④⑤拒取式 ⑦q p ⌝∨⌝ ⑥置换⑧p 前提引入⑨q ⌝ ⑦⑧析取三段论 ⑩q q ⌝∧ ①⑨合取 ⑪0 ⑩置换 1.20 设p :他是理科生q :他是文科生 r :他学好数学 前提 r p q r p ⌝→⌝→,,结论q通过对前提和结论的观察,知道推理是正确的,下面用构造证明法给以证明。

(完整版)《离散数学》同步练习答案

(完整版)《离散数学》同步练习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离散数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命题逻辑一填空题(1)设:p:派小王去开会。

q:派小李去开会.则命题:“派小王或小李中的一人去开会" 可符号化为:(p q) (p q)。

(2)设A,B都是命题公式,A B,则A B的真值是T。

(3)设:p:刘平聪明。

q:刘平用功。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刘平不但不聪明,而且不用功”可符号化为:p q .(4)设A , B 代表任意的命题公式,则蕴涵等值式为A B A B。

(5)设,p:径一事;q:长一智。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不径一事,不长一智。

" 可符号化为: p q 。

(6)设A , B 代表任意的命题公式,则德摩根律为(A B)Û A B)。

(7)设,p:选小王当班长;q:选小李当班长.则命题:“选小王或小李中的一人当班长。

”可符号化为: (p q)(p q) .(8)设,P:他聪明;Q:他用功。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他既聪明又用功。

" 可符号化为:P Q .(9)对于命题公式A,B,当且仅当 A B 是重言式时,称“A蕴含B”,并记为A B。

(10)设:P:我们划船.Q:我们跑步.在命题逻辑中,命题:“我们不能既划船又跑步.”可符号化为:(P Q) 。

(11)设P,Q是命题公式,德·摩根律为:(P Q)P Q) 。

(12)设P:你努力.Q:你失败。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除非你努力,否则你将失败。

”可符号化为:P Q .(13)设p:小王是100米赛跑冠军。

q:小王是400米赛跑冠军。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小王是100米或400米赛跑冠军.”可符号化为:p q。

(14)设A,C为两个命题公式,当且仅当A C为一重言式时,称C可由A逻辑地推出。

二.判断题1.设A,B是命题公式,则蕴涵等值式为A B A B。

()2.命题公式p q r是析取范式。

( √ )3.陈述句“x + y > 5”是命题。

离散数学第一学期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第一学期习题及答案
结论:s r 9.在自然推理系统 P 中用归谬法证明下面各推理:
前提:p q, r q,r s 结论: p
参考答案:
1.
(1)p∨(q∧r) 0∨(0∧1) 0
(2)(p↔r)∧(﹁q∨s) (0↔1)∧(1∨1) 0∧1 0
(3)( p∧ q∧r)↔(p∧q∧﹁r) (1∧1∧1) ↔ (0∧0∧0) 0
6. 判断下列各式的类型:
(1)
(2)
yF(x,y).
7. 给定下列各公式一个成真的解释,一个成假的解释。
(1) (F(x)
(2) x(F(x) G(x) H(x)) 8.给定解释I如下:
(a)个体域 D={3,4};
(b) f (x) 为 f (3) 4, f (4) 3
(c) F (x, y)为F (3,3) F (4,4) 0, F (3,4) F (4,3) 1.
后件为存在实数 x 对任意实数 y 都有 x+y=5,后件假,]
此时为假命题
再取解释 I 个体域为自然数 N,
F(x,y)::x+y=5
所以,前件为任意自然数 x 存在自然数 y 使 x+y=5,前件假。此时为假命题。 此公式为非永真式的可满足式。
7.解:(1)个体域:本班同学
F(x):x 会吃饭, G(x):x 会睡觉.成真解释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 P
q
r
00
0
p∨q 0
p∧r
(p∨q)→(p∧r)
0
1
00
1
0
0
1
01
0
1
0
0
01
1
1
0
0
1
00

离散数学第1章答案

离散数学第1章答案

离散数学第1章答案习题1.11、(1)否(2)否(3)是,真值为0(4)否(5)是,真值为12、(1)P:天下⾬ Q:我去教室┐P → Q(2)P:你去教室 Q:我去图书馆 P → Q(3)P,Q同(2) Q → P(4)P:2是质数 Q:2是偶数 P∧Q3、(1)0(2)0(3)14、(1)如果明天是晴天,那么我去教室或图书馆。

(2)如果我去教室,那么明天不是晴天,我也不去图书馆。

(3)明天是晴天,并且我不去教室,当且仅当我去图书馆。

习题1.21、(1)是(2)是(3)否(4)是(5)是(6)否2、(1)(P → Q) →R,P → Q,R,P,Q(2)(┐P∨Q) ∨(R∧P),┐P ∨ Q,R∧P,┐P,Q,R,P(3)((P → Q) ∧ (Q → P)) ∨┐(P → Q)),(P → Q) ∧(Q → P),┐(P → Q),P → Q,(Q → P),P → Q,P,Q,Q,P,P,Q 3、(1)((P → Q) → (Q → P)) → (P → Q)(2)((P → Q) ∨ ((P → Q) → R))→ ((P → Q) ∧ ((P → Q) → R)) (3)(Q → P∧┐P) → (P∧┐P → Q)4、(P → Q) ∨ ((P∧Q) ∨ (┐P∧┐Q)) ∧ (┐P∨Q)习题1.31、(1)I(P∨(Q∧R)) = I(P)∨(I(Q)∧I(R)) = 1∨(1∧0) = 1(2)I((P∧Q∧R)∨(┐(P∨Q)∧┐(R∨S))) = (1∧1∧0)∨(┐(1∨1)∧┐(0∨1)) = 0∨(0∧0) = 0(3)I((P←→R)∧(┐Q→S)) = (1←→0)∧(┐1→1) = 0∧1 = 0(4)I((P∨(Q→R∧┐P))←→(Q∨┐S)) = (1∨(1→(0∧┐1)))←→(1∨┐1) = 1←→1 = 1(5)I(┐(P∧Q)∨┐R∨((Q←→┐P)→R∨┐S)) = ┐(1∧1)∨┐0∨((1←→┐1)→(0∨┐1)) = 0∨1∨1 = 13、(1)原式 <=> F→Q <=> T 原式为永真式(2)原式 <=> ┐T∨(┐(┐P∨Q)∨(┐┐Q∨┐P)) <=> (P∧┐Q)∨(Q∨┐P)<=> (P∧┐Q)∨┐(P∧┐Q) <=> T 原式为永真式(3)原式 <=> ┐(P∧Q) ←→┐(P∧Q) <=> T 原式为永真式(4)原式 <=> P∧(Q∨R) ←→ P∧(Q∨R) <=> T 原式为永真式(5)原式 <=> ┐(P∨┐Q)∨Q <=> (┐P∧Q)∨Q <=> Q 原式为可满⾜式(6)原式 <=> ┐(P∧Q)∨P <=> ┐P∨┐Q∨P <=> T∨┐Q <=> T 原式为永真式(7)原式 <=> (┐P∨P∨Q)∧┐P <=> (T∨Q)∧┐P<=> T∧┐P <=> ┐P 原式为可满⾜式(8)原式 <=> ┐((P∨Q) ∧(┐Q∨R))∨(┐P∨R) <=> (P∧┐Q)∨(Q∧┐R)∨(┐P∨R)<=> ((P∧┐Q)∨┐P)∨((Q∧┐R)∨R)<=>(( P∨┐P)∧(┐Q∨┐P))∨(( Q∨R)∧(┐R∨R))<=> (┐Q∧┐P)∨( Q∨R) <=> T 原式为永真式4、(1)左 <=> ┐P∨┐Q∨P <=> ┐┐P∨(┐P∨┐Q) <=> 右(2)左 <=> ┐(┐P∨Q) <=> 右(3)左 <=> ┐(P∧Q)∨P <=> ┐P∨┐Q∨P <=> T∨┐Q <=> 右(4)左 <=> ┐(P→Q)∨┐(Q→P) <=> (P∧┐Q)∨(Q∧┐P) <=> 中<=> ((P∧┐Q)∨Q)∧((P∧┐Q)∨┐P)<=> (P∨Q)∧(┐Q∨Q)∧(P∨┐P)∧(┐Q∨┐P)<=> (P∨Q)∧┐(P∧Q) <=> 右(5)左?(?P∨Q)∧(?R∨Q)??(P∨Q)∨Q?右5.(1)左?Q??P∨Q?右(2)(P→(Q→R))→((P→Q)→(P→R))(?P∨?Q∨R)∨?(?P∨Q) ∨(?P∨R)(P∧Q∧?R)∨(P∧?Q)∨?P∨R(P∧Q∧?R)∨((P∨?P)∧(?Q∨?P))∨R(P∧Q∧?R)∨(?Q∨?P∨R)(P∧Q∧?R) ∨?(P∧Q∧?R)T故P→(Q→R)?(P→Q)→(P→R)(3).(P→Q)→(P→P∧Q)(?P∨Q)∨?P∨(P∧Q)(?P∨Q)∨(?P∨P)∧(?P∨Q)(?P∨Q)∨(?P∨Q)T故P→Q?P→P∧Q(4).((P→Q) →Q) →P∨Q(?(?P∨Q) ∨Q) ∨P∨Q((P∨Q)∧?Q)∨P∨Q(P∧?Q)∨(Q∧?Q) ∨P∨Q(P∨Q)∨(P∨Q)T故(P→Q) →Q?P∨Q(5).((P∨?P)→Q)∧((P∨?P)→R)→(Q→R)((?T∨Q)∧(?T∨R)) ∨?Q∨R(Q∧R)∨?Q∨RQ∨?R∨?Q∨RQ∨TT故((P∨?P) →Q)∧((P∨?P)→R)?Q→R(6)左?(Q→F)∧(R→F)(Q∨F)∧(?R∨F)Q∧?RRR∨Q?右6.(1)原式?(?P∧?Q∧R)(2)原式??P∨?Q∨P??(P∧Q∧?P)(3)原式?P∨(Q∨?R∨P)?P∨Q∨?R??(?P∧?Q∧R)7.(1)原式??(?P∨?Q∨P)(2)原式?(?P∨Q∨?R) ∧?P∧Q??(?(?P∨Q∨?R)∨P∨?Q)(3)原式??P∧?Q∧ (R∨P) ??(P∨Q∨?(R∨P))8. (1) (P∨Q)∧((?P∧ (?P∧Q))∨R)∧?P(2)(P∨Q∨R)∧(?P∧R)(3)(P∨F)∧(Q∨T)习题1.41.(1)原式??(?P∨?Q)∨((?P∨?Q)∧(Q∨P))(?P∨?Q)∨(Q∨P)(P∧Q) ∨Q∨PQ∨P,既是析取范式⼜是合取范式(2)原式?((?P∨Q)∨(?P∨?Q))∧(?(?P∨Q) ∨?(?P∨?Q)) ?(P∧Q)∨(P∧?Q) 析取范式P∧(Q∨?Q)合取范式(3)原式??P∨Q∨?S∨ (?P∧Q)析取范式(P∨(?P∧Q))∨Q∨?SP∨Q∨?S合取范式(4)原式?P∨P∨Q∨Q∨R既是析取范式⼜是合取范式2.(1)原式?P∨?Q∨R为真的解释是:000,001,011,100,101,110,111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P∧?Q∧?R)∨(?P∧?Q∧R)∨(?P∧Q∧R)∨(P∧?Q∧?R)∨(P∧?∧QR)∨(P∧Q∧?R)∨(P∧Q∧R)(2)原式?(P∧?Q) ∨R(P∧?Q∧(R∨?R))∨((P∨?P)∧R)(P∧?Q∧R)∨(P∧?Q∧?R)∨(P∧Q)∨( ?P∧R)(P∧?Q∧R)∨(P∧?Q∧?R)∨(P∧(Q∨?Q)∧R)∨(?P∧(Q∨?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P∧?Q∧?R)∨(P∧Q∧R) ∨(?P∧Q∧R)∨(?P∧?Q∧R)为真的解释是101,100,111,011,001(3)原式?(?P∨(Q∧R))∧(P∨(?Q∧?R))((P∨ (Q∧R)) ∧P)∨(( ?P∨ (Q∧R))∧( ?Q∧?R))(P∧P)∨(Q∧P∧R)∨( ?P∧?Q∧?R)∨(Q∧R∧?Q∧?R)(P∧Q∧R)∨(?P∧?Q∧?R)为真的解释是:000,111(4)原式?P∨P∨Q∨Q∨R?P∨Q∨R为真的解释是:001,010,011,100,101,110,111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P∧?Q∧R)∨(?P∧Q∧?R)∨(?P∧Q∧R)∨(P∧?Q∧?R)∨(P∧?Q∧R)∨(P∧Q∧?R)∨(P∧Q∧R)3.(1)原式??P∨Q∨?P∨?Q?T主合取范式,⽆为假的解释。

第一章离散数学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离散数学练习参考答案..

4.求与公式((x1x2)x3)x4等价的主析取范式 或主合取范式。
((x1x2)x3)x4 (( x1 x2) x3) x4 ( ( x1 x2) x3) x4 ( x1 x2 x4) (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P P T(1)(2);I P T(3)(4);I
T(9)(10);I T(11);E
6. 将前提和结论符号化,并证明相应的结论是有效的。
前提:若我学习,则考试不会失败; 若我不踢球,那我将学习; 我考试失败了。
结论:我踢了球。
设:P: 我学习 Q:我考试失败 R:我踢球 则:PQ , RP, Q R
(1) PQ (2) Q (3) P (4) RP (5) R
P T(1);E P T(2)(3);I T(4);E P T(5)(6);I T(7);E
(PQ)R,RS,S PQ
(1) S (2) RS (3) R (4) (PQ)R (5) (PQ) (6) PQ
P P T(1)(2);I P T(3)(4);I T(5);E
P(QR),QS,(LM) S,Q P QL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5. 证明结论是前提的有效结论 (课后练习P46 T27)
PQ,PR,QS SR
(1) PQ (2) PQ (3) QS (4) PS (5) S P (6) PR (7) S R (8) SR
第一章离散数学练习参考答案离散数学第一章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答案离散数学左孝凌答案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答案离散数学第五版答案离散数学答案屈婉玲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离散数学贾振华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_STACK_SIZE 100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data[MAX_STACK_SIZE]; int top; } Stack;

void InitStack(Stack *S) { S->top=-1;

}

int Push(Stack *S,ElemType x) { if(S->top==MAX_STACK_SIZE-1

) { printf("\n Stack is full!"); return 0; } S->top++; S->data[S->top]=x; return 1; } int Empty(Stack *S) { return (S->top==-1); } int Pop(Stack *S,ElemType *x) { if(Empty(S)) { printf("\n Stack is free!"); return 0; } *x=S->data[S->top]; S->top--; return 1; }

void conversion(int N) { int e; Stack *S=(Stack*)malloc(sizeof(Stack));

InitStack(S); while(N) { Push(S,N%2); 1 / 1

N=N/2; } while(!Empty(S)) { Pop(S,&e); printf("%d ",e); } }

void main() { int n; printf("请输入待转换的值n:\n"); scanf ("%d",&n); conversion(n);

}习题

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为什么?若是命题,判断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 (1)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2)李梅能歌善舞。 (3)这朵花真美丽! (4)3+2>6。 (5)只要我有时间,我就来看你。 (6)x=5。 (7)尽管他有病,但他仍坚持工作。 (8)太阳系外有宇宙人。 (9)小王和小张是同桌。 (10)不存在最大的素数。 解 在上述10个句子中,(3)是感叹句,因此它不是命题。(6)虽然是陈述句,但它没有确定的值,因此它也不是命题。其余语句都是可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所以都是命题。其中:(1)、(4) 、(8) 、(9) 、是简单命题,、(2) 、(5) 、(7)、(10) 是复合命题。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命题公式,为什么? (1)(P(P∨Q))。 (2)(PQ)(QP)))。 (3)((PQ)(QP))。 (4)(QR∧S)。 (5)(P∨QR)S。 (6)((R(QR)(PQ))。 解 (1)是命题公式。 (2)不是命题公式,因为括号不配对。 (3)是命题公式。 (4)是命题公式。 1 / 1

(5)不是命题公式,因为QR没有意义。 (6)不是命题公式,因为R(QR)(PQ) 没有意义。 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我们不能既划船又跑步。 (2)我去新华书店,仅当我有时间。 (3)如果天下雨,我就不去新华书店。 (4)除非天不下雨,我将去新华书店。 (5)张明或王平都可以做这件事。 (6)“2或4是素数,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7)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8)只要努力学习,成绩就会好的。 (9)大雁北回,春天来了。 (10)小张是山东人或河北人。 解 (1)符号化为(P∧Q),其中,P:我们划船,Q:我们跑步。 (2)符号化为QR,其中,R:我有时间,Q:我去新华书店。 (3)符号化为PQ,其中,P:天下雨,Q:我去新华书店。 (4)符号化为PQ,其中,P:天下雨,Q:我去新华书店。 (5)符号化为P∧Q,其中,P:张明可以做这件事,Q:王平可以做这件事。 (6)符号化为((P∨Q)),“2或4是素数,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其中,P:2是素数,Q:4是素数,。 (7)符号化为QP,其中,P:休息好,Q:工作好。 (8)符号化为PQ,其中,P:努力学习,Q:成绩就会好的。 (9)符号化为PQ,其中,P:大雁北回,Q:春天来了。 (10)符号化为PQ,其中,P:小张是山东人,Q:小张是河北人。 4.构造下列命题公式的真值表,并据此说明哪些是其成真赋值,哪些是其成假赋值? (1)(P∨Q)。 (2)P∧(Q∨R)。 (3)(P∨Q)(P∧Q)。 (4)P(QP)。 解 (1) P Q P∨Q (P∨Q)

0 0 0 1 1 0 1 1 1 0 1 1 0 1 0 0

由真值表可知,公式(P∨Q)的成真赋值为:01,成假赋值为00、10、11。 (2) 1 / 1

P Q R Q∨R P∧(Q∨R)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1 1 0 1 1 1 0 1 1 1 0 1 1 1 0 0 0 0 0 1 1 1

由真值表可知,公式P∧(Q∨R)的成真赋值为:101、110、111,成假赋值为000、001、010、011、100。 (3) P Q ( P∨Q) P∧Q (P∨Q)(P∧Q)

0 0 0 1 1 0 1 1 1 0 0 0 1 0 0 0 1 1 1 1

由真值表可知,公式(P∨Q)(P∧Q)的成真赋值为:00、01、10、11,没有成假赋值。 (4)

P Q QP P(QP)

0 0 0 1 1 0 1 1 1 0 1 1 1 0 1 1

由真值表可知,公式P(QP)的成真赋值为:00、10、11,成假赋值为:01。 5.分别用真值表法和公式法判断下列命题公式的类型: (1)(P∨Q)(P∧Q)。 (2)(P∧Q)(P∨Q)。 (3)(P∨Q)∧(Q∨R)∧(R∨P∨Q)。 (4)(P∧QR)(P∧R∧Q)。 (5)(QP)∧(P∧Q)。 (6)(PQ)(PQ)。 (7)(P∧Q)∧(P∨Q)。 解 (1)真值表法: P Q P∨Q P∧Q (P∨Q)(P∧Q)

0 0 0 1 1 0 1 1 0 1 1 1 0 0 0 1 1 0 0 1

由真值表可知,公式(P∨Q)(P∧Q)为可满足式。 公式法:因为(P∨Q)(P∧Q)(P∨Q)∨(P∧Q)(P∧Q)∨(P∧Q),所以,公式(P∨Q)(P∧Q)为可满足式。 (2)真值表法: 1 / 1

P Q P∧Q P∨Q (P∧Q)(P∨Q)

0 0 0 1 1 0 1 1 0 0 0 1 0 1 1 1 1 1 1 1

由真值表可知,公式(P∧Q)(P∨Q)为重言式。 公式法:因为(P∧Q)(P∨Q)(P∧Q)∨(P∨Q)P∨Q∨P∨QT,所以,公式(P∧Q)(P∨Q)为重言式。 (3)真值表法: P Q R P∨Q Q∨R R∨P∨Q (P∨Q)∧(Q∨R)∧(R∨P∨Q)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0 1 0 0 0 0 0 0 0 0

由真值表可知,公式(P∨Q)∧(Q∨R)∧(R∨P∨Q)为矛盾式。 公式法:因为(P∨Q)∧(Q∨R)∧(R∨P∨Q)(P∨Q)∧Q∧R∧(R∧P∧Q)F,所以,公式(P∨Q)∧(Q∨R)∧(R∨P∨Q)为矛盾式。 (4)真值表法: P Q R P∧QR P∧R∧Q (P∧QR)(P∧R∧Q)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由真值表可知,公式(P∧QR)(P∧R∧Q)为可满足式。 公式法:因为(P∧QR)(P∧R∧Q)(( P∧Q)∨R)∨(P∧R∧Q) ( P∧Q∧R)∨(P∧R∧Q)( P∧Q∧R) 所以,公式(P∧QR)(P∧R∧Q)为可满足式。 (5)真值表法: P Q QP P∧Q (QP)∧(P∧Q)

0 0 0 1 1 0 1 1 1 0 1 1 0 1 0 0 0 0 0 0

由真值表可知,公式(QP)∧(P∧Q)为可矛盾式。 公式法:因为(QP)∧(P∧Q)(Q∨P)∧(P∧Q)(Q∧P)∧(P∧Q)F,所以,公式为可矛盾式。 (6)真值表法: P Q PQ (PQ) (PQ)(P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