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汝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空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

2.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3.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现实活动。

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从而超越现实客体。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论 第⼀节认识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主义认识论的对⽴(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 1、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性意识第⼆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 2、唯⼼主义认识论以意识的⼀性物质第⼆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了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坚持先验论原则。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定义 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主义,也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性,否认⼈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物是休谟和康德。

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简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或能动的反引论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对⽴) ⼀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主义认识论根本对⽴。

但也有本质区别: A、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社会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

B、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物质是⼀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因⽽是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

不同:辩证唯物认识论: A、把实践观点引⼊认识论,创⽴了能动的反映论。

B、把辩证法运⽤到反映论,揭⽰了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能动⾰命反映论。

1、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

①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应的客观性。

②能动的反映也具有创造性是⼀种能动的创造活动。

③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于创造的统⼀,否认其摹写性客观性是唯⼼主义认识论,否认其创造性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形式,关系 认识主体是处于⼀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

认识客体是进⼊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是是简和认识的纵观。

认识主体的属性:1⾃然性,2意识性,3社会性,4实践性 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1个⼈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 主体和主管既相联系⼜相区别。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1. 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有阶段性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者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将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4.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通过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可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国际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认为只有推翻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8.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个人的自由解放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9.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自己总结的任汝芬马哲笔记

自己总结的任汝芬马哲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理论体系。

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从它的阶级属性讲;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的唯物论即世界本质论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三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原理,即“三观两原理”。

唯物的辩证法即世界发展论内容包括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两个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五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即“二、三、五”理论。

恩格斯对此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是否承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七章第七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鞭策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

(以上两句话注意回答选择题)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或生关系必需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论述)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二者的彼此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鞭策生产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意义: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经济必需占主导地位。

2、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比力低,而又发展不平衡,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什么是经济基础?(选择)(联系本节第三点的辨证关系出简答)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构成(简答、选择)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必然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办事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不雅念上层建筑构成。

(选择)关系:1、二者之间既彼此区别,又彼此依赖、彼此作用、彼此渗透、彼此转化。

2、不雅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随不雅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是不雅念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汝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述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4、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⑴、社会根源;⑵、阶级根源;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本章重点:物质观、实践观、意思观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对立统一关系;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⑴、客观现实性;⑵、自觉能动性;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⑴、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⑴、世界是多样的;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人脑人工智能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区别2 有自觉性没有自觉性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区别4 具有社会性不具有社会性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