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现状
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

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进步,城市水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污染问题。
城市水污染严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对城市可持续进步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恐吓。
本文将探讨当前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一、城市水污染的现状1. 污水排放问题城市污水排放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人口不息增加和工业的扩张,大量的废水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导致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同时,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无法满足巨大的污水处理需求,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2. 工业废水排放问题随着工业的进步,大量工业废水产生并排放到水体中,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重金属。
这些物质对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严峻恐吓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尤其是一些高污染产业,如化工、电力等,对水体的污染分外严峻。
3.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废水和农药残留是城市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田的化肥使用和农药施用不当导致大量的养分和农药残留进入水体,引发蓝藻水华、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此外,农田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也导致大量的泥沙和杂质进入水体,使水质变差。
二、治理建议1.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污水处理厂是治理城市水污染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同时,应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排放符合标准。
2. 加强工业排污管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污管控。
通过制定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制实施环评制度等手段,促使企业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罚款,并关停和整治污染严峻的企业。
3. 推行农业绿色进步加强对农业的指导和培训,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合理利用农田养分和农药,缩减农田面源污染。
同时,加强土地保卫和治理,缩减水土流失和农田的侵蚀,保持水体的清洁与健康。
4. 加强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准时精通水体污染状况。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水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分析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1.水质恶化:各地水质普遍下降,超过Ⅱ类水标准的河流和湖泊比例超过60%。
一些地区的重金属、农药、化学工业废水等污染物超标严重。
2.饮用水安全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发生水源地污染事件,一些水源地的水质长时间处于不达标状态,饮用水安全问题成为老百姓关切的焦点。
3.水生态系统破坏:水体污染物富集,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大量生物死亡,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影响水资源的再生能力。
二、原因1.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速度很快,大量工业废水和农药、化肥等农业废弃物排放到水体中,造成水资源污染。
2.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传统的污水处理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水污染问题逐渐严重化。
3.环境治理不力: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对环境规定的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裁措施。
一些地方政府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
三、对策1.加强污水处理: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排放,采用更加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提高饮用水安全。
2.强化环境监管: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察体系,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机制。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促进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水资源的净化效果。
4.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行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的合力。
结语: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2024年水污染治理现状分析》范文

《水污染治理现状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
我国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水污染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污染治理现状1. 治理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等,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果。
大江大河的水质状况有所改善,部分地区的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2. 治理任务仍重道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水污染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部分地区的水质状况仍然较差,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污染问题依然呈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
三、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 法规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地区法律法规执行不力,违法成本较低,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对水污染问题不够重视。
2.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我国部分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此外,部分设施的运行效率较低,维护管理不到位,导致处理效果不佳。
3. 跨区域水污染问题难以解决水污染具有跨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污水可能会相互影响。
然而,目前我国的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有效解决跨区域水污染问题。
四、解决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水污染问题。
同时,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
2.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维护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设施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
同时,加强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3. 推进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合作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合作机制,共同应对跨区域水污染问题。
关于水污染的研究报告

关于水污染的研究报告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水污染的现状、原因和影响,以及探索有效的治理措施,我们进行了本次关于水污染的研究。
二、水污染的现状(一)河流污染许多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超标。
一些河流甚至出现了发黑、发臭的现象,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威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湖泊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蓝藻水华频繁爆发。
例如太湖、滇池等大型湖泊,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输入,导致水质恶化,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和旅游资源。
(三)地下水污染由于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受到了污染。
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出现了重金属超标、有机物污染等问题,给饮用水安全带来隐患。
三、水污染的原因(一)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酸碱等。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未对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
(二)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进入水体,导致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
此外,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污水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三)生活污染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水体造成了污染。
(四)水资源不合理开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问题。
同时,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也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水污染的影响(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污染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质恶化还会影响土壤质量,降低土地的生产力。
(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饮用受污染的水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腹泻、肝炎、癌症等。
水污染还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水污染调查报告(通用15篇)

水污染调查报告(通用15篇)水污染调查报告1(1431字)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
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酚、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
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二、水污染情况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江流总量的14%以上,而近年来,我国城市水污染问题严重,1998年监测的176天城市河段中,52%的河段污染较重,据统计,1999年全国城镇废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量占67%,废水污水排放总量较1980年增加了近一倍。
根据水利部门监测结果。
1980年全国受污染的河长比例为21%,1999年增加到38%。
据监测,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好水标准(1)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细菌、有机物、重金属等)。
(2)分子团小,溶解力强。
(3)含有适量的氧气。
(4)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并呈离子状态,易于被人体吸收。
(5)呈弱碱性。
(6)具有负电位。
(三年前)(现今)远观水质无太大变化(三年前水样)(现今水样)(纯净水样)1、请问您对“五水共治”有所了解吗?有学生19人青年马马虎虎10人无1人2。
您对于杭州该政策持什么态度?支持学生22人青年无所谓8人反对3。
该水源对您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吗?有学生18人青年无12人3人9人28人38人2人17人23人中年中年中年21人9人10人20人5人25人老年老年老年10人6人4人16人4人13人7人(我们的调查问卷)对于水质的变化,大多数人认为已经有很大的提高,通过水样的观察可用肉眼观察到的杂质已经下降,三年前浑浊的现象已经不再出现,但还是有不少附近居民向我们反映,附近的工地施工不仅影响了水质,还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老板要求环卫工人用柴油水泵向已经被下雨后涨水淹没的植物“浇水”,说是老板钱花不完构成浪费现象。
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

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污染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水污染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力求为保护水资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一、城市水污染的现状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是城市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工厂和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废水的处理,直接将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2.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经过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这些农药和化肥中的有害物质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生活排放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放也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家庭的生活污水、洗涤剂和洗漱用品中的化学物质等都会通过下水道排入城市水系,对水质造成污染。
二、城市水污染的治理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为了治理城市水污染,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
同时,要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形成威慑机制,提高治理效果。
2. 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强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鼓励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措施,如减少浪费、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3. 提升工业废水处理能力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提升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确保工业废水的合规处理。
同时,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投资于环保设施的建设。
4.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污染。
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种植方式,降低对水环境的压力。
5. 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覆盖率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覆盖率。
同时,要加强运营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处理,防止污水直排到水体中。
《2024年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范文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水环境污染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分析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当前状况,以及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现况1. 水质状况恶化由于工业排放、农业污染、城市污水等因素,我国许多江河湖泊的水质状况急剧恶化。
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超标排放,使得水质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2. 河流污染河流是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走廊,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
3. 湖泊富营养化湖泊富营养化是水体污染的重要形式之一。
由于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湖泊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
三、水环境污染的处理措施1.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强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应建立严格的水质监测体系,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2. 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应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3. 加强农业污染控制农业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政府应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环保型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同时,应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4. 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城市污水处理是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水平。
同时,应推广水资源再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生态修复与保护政府应加强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
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建立生态缓冲区等措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024年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范文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篇一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基石。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1. 水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受工业排放、农业污染、城市污水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许多江河湖泊的水质普遍下降。
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赤潮等水华现象,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地下水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农业活动的深入发展,地下水资源也遭受了严重污染。
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超标,严重威胁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3. 水环境治理压力大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我国水环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部分地区工业园区和企业的污染排放问题依然突出,加之部分地区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导致水环境治理压力大。
三、水环境污染处理措施1. 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2. 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建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对园区内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3. 农业污染防治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模式,降低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此外,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减少畜禽粪便对水环境的污染。
4. 城市污水治理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水平。
同时,加强对城市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建设,减少城市面源污染。
5. 生态修复与保护对已经遭受污染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加强湿地、湖泊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提高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国流域水污染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简要介绍中国各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当前各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主要问题,提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策略与原则。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质量;水环境管理;水污染控制策略1 中国流域水污染状况经近20年的改革开放使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流域水污染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1 中国水环境监测网络全国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网分4级控制,分别为国控测点、省控测点、市控测点站和县级测点,省控以上地表水监测网络共有:1868条河流、182个湖泊和440个水库,共设置监测断面9000多个。
国家地表水监测网络共有:由260个重点监测站组成,监测250条河流、18个湖泊和10个水库,监测断面759个。
目前已初步形成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其中有国家投资建设82个,地方投资建设79个,总数已达161个。
1.2 流域水污染状况[1] 2003年度7大水系409个重点监测断面中,38.1%的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要求,32.2%的断面属Ⅳ、Ⅴ类水质,29.7%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
其中七大水系干流的118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3.4%,Ⅳ、Ⅴ类水质断面占37.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9.3%。
各水系干流水质好于支流水质。
长江水系:国控监测断面103个,其中Ⅰ~Ⅲ水质比例占71.8%,Ⅳ~Ⅴ类占17.5%,劣Ⅴ类占10.7%。
长江水系的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
黄河水系:国控监测断面44个,劣Ⅴ类水体占38.7%。
干流22个断面中Ⅱ~Ⅲ类水质占3l.8%、Ⅳ~Ⅴ类占54.6%、劣Ⅴ类占13.6%,干流水质好于支流。
珠江水系:珠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
33个国控监测断面中,81.8%的断面为Ⅰ~Ⅲ类水质,12.1%的断面属Ⅳ类水质,6.1%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是挥发酚、氨氮和石油类。
松花江水系:41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Ⅲ~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7.7%、64.1%、10.3%和17.9%。
嫩江和松花江干流以Ⅳ类水质为主。
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淮河水系:86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18.6%,Ⅳ、Ⅴ类水质断面占41.9%,劣Ⅴ类水质断面占39.5%。
淮河干流14个断面中,Ⅱ、Ⅲ、Ⅳ、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14.3%、21.4%、57.1%和7.1%。
56.8%的省界河段水质为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
海河水系:6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的断面占21.5%,Ⅳ、Ⅴ类水质的断面占24.6%,53.9%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
海河水系污染仍严重,但与去年相比水质有所改善。
海河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
辽河水系:37个国控监测断面中,满足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占29.7%,Ⅳ、Ⅴ类水质的断面占29.7%,劣Ⅴ类水质断面为40.6%。
辽河水系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挥发酚。
湖泊水库:2003年度监测的28个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有1个,占3.6%;Ⅲ类水质湖库有6个,占21.4%;Ⅳ类水质湖库有7个,占25.0%;Ⅴ类水质湖库有4个,占14.3%;劣Ⅴ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5.7%。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
太湖、巢湖处于轻度、中富营养状态,滇池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综上所述,上述7大水系中污染较严重的为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其中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石油类、BOD和COD等。
水污染程度与地区降雨量有关,在年降雨量为650mm 以上的地区,水流域的Ⅰ~Ⅲ类水质百分率较高。
2 实施流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2003年我国GDP占全世界份额的4%,但物耗却占全球的7.4%~40.0%。
其中,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
我国主要耗水指标与发达国家对比如表1所示[2],高物耗低产出带来高污染负荷的特征,造成流域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下降,水污染严重。
表1中国主要耗水指标与发达国家比较表2钢铁联合企业单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指标国际先进国内先进国内一般在工业生产方面,以钢铁联合企业为例,钢铁联合企业的单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比较见表2[2]。
单位产品物耗远高于发达国家,排污量也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排污将成为流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与原则。
在农业生产方面,1978~1995年全国化肥用量增长了97%,而粮食仅增长了36%,即粮食产量每增长1%,化肥施用量增长近3%。
以长江流域上游为例,陕西甘肃片、川东片、滇东和三峡库区片构成长江流域上游水土流失四大重点片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四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0%,占全流域的1/3强。
“四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四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
高水土流失同时带来大量面源污染负荷,直接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
长江流域上游各生态敏感区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和粮食补给政策,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
在污水处理设施得以修建的城市,能正常运行的也只有50%;还有的由于污水收集管网的原因,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不足设计处理能力的20%。
我国的城市污水治理比发达国家晚了30~40年,在管网建设方面甚至晚了100多年。
正因为污水处理率的低下,中水回用水平低,大量城市污染负荷直接进入河流、湖泊,影响着我国各类水体环境质量。
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资源化率,有效削减污染负荷将成为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核心工作。
总之,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必须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建立流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模型,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置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大系统中,协调流域可持续发展。
3 实施海陆统筹,陆海兼顾治理策略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以劣Ⅳ类和Ⅱ类为主;以无机氮、无机磷为代表性的营养盐在我国四个海区均严重超标,特别是在城市集中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近岸海域。
总体上,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和黄海。
陆源排放氮、磷、有机物引起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1984年以后赤潮频率加快、次数增多,1998年发生的赤潮频率最高,达22次,赤潮发生的范围扩大,赤潮持续的时间延长。
赤潮生物中腹泻性、神经性、麻痹性藻类均存在。
40多年来,我国围海造地、开垦滩涂总面积超过了66万hm2,红树林从50年代的5万hm2降为目前的1.5万hm2,减少70%以上,芦苇、沼泽、泻湖等滨海湿地丧失约50%,由于人为开采、电厂温排水、海上倾废、透明度下降等原因,近十年时间,近岸珊瑚礁80%遭不同程度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水产品结构劣化,经济价值下降。
海岸带是流域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保护海岸带环境成为流域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控制流域污染是保护和恢复海岸带环境的根本措施。
目前,河流与海洋控制目标不相协调,如何实现河流与海洋统一规划和管理将是流域水污染控制的一个内容。
改善海洋环境质量的基本原则是:以海岸带环境质量改善为近、中期任务的核心,以河口与海岸带生物栖息地保护和重建为重点,以法规、标准和管理职责的完善为保障。
要积极开展近岸海域的环境容量与生态流量、河口盐度合理化分布途径、河口沉积物对生物栖息地影响的控制措施、降低海岸带自然生态循环过程的干扰和海岸带环境生态健康标准研究。
4 实现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策略流域水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在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管理过程中已经遇到许多难以通过一般手段解决的问题,各大流域均不同程度存在有上下游矛盾,如:淮河流域:河南境内在无天然径流情况下,农业灌溉蓄水靠闸坝完成,但是闸坝调控方式,对下游的用水影响成为争议焦点,尤其是对下游饮用水源地污染更显突出。
海河流域:来自河南、山西两省的卫河、漳河污染,德州、临清污水的排放,对下游城市饮用水源地造成污染,成为海河流域跨界污染矛盾核心。
南水北调东线:因本工程的建设,河南、山西、山东污水出路成为难题,这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的难点。
黄河流域:小浪底水库修建后,形成小浪底-三门峡两库区为主的污染敏感区,成为黄河污染最重的支流,山西汾河、陕西渭河以及河南伊河、洛河污染后果的集中体现区域。
长江流域: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发电后,三峡库区主要水质指标基本达Ⅱ类。
但是,由于长江径流中总磷、总氮超标,导致三峡库区主要支流于2004年3~5月发生富营养化,预计今后每年春季还将继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因此,三峡水库污染防治不仅仅是库区本身,同时流域上游的污染防治尤为重要;三峡水库防治的主要污染物不仅仅是有机物,氮磷污染控制(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更为重要。
上述各主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环境管理和治理工程实施中遇到难以协调的水污染控制焦点问题,也是规划、执法、管理体系难以协调的跨行政区域、跨部门、跨流域问题,必须要成立强有力的高层次协调机构,保证水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形成比较完整的水生态系统[5-7]。
5 从单纯水质管理转向生态管理策略依照国外经验,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流域水环境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核定工作已经完成,但是我国水环境功能区划还存在许多问题,缺乏统一的河流、湖泊、近岸海域的区划技术体系;目前多以水体现状使用功能为基础进行划分,缺乏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体系;以行政区为基础划分,缺乏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河海之间协调的科学基础等,这些都成为实施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难点。
水生态环境分区是根据流域地理、水文气象和生态一致性划分的水环境管理分区。
美国是最先制定水生态环境分区,并且形成了水生态环境区划为基础的水环境管理方法与技术体系[8,9]。
美国流域水生态分区由专家在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定,并建立了专家系统。
美国分区方案于1987年发布,为三级区划体系;北美大陆:一级分区15个和二级分区52个区;美国大陆:三级区划分为84个区。
为了加强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和监测,正在进行第四级区划,目前还只在几个州进行了四级划分。
水生态环境分区可代表流域生态系统的类型,也反映出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流域水生态管理方法成为水环境综合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理论基础。
流域水环境管理要从水质向水生态管理的理念转变,要从水、陆并行管理向水陆综合管理转变,水生态环境分区是实施流域水生态管理的空间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