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一课时

合集下载

《不朽的失眠》教学设想

《不朽的失眠》教学设想

《不朽的失眠》教学设想
《不朽的失眠》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颇具韵味的小说,首次入选初中语文实验修订课本,编排为小说单元第五篇。

在此文之前的第三单元里,学生已经学过《〈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所以对诗的意思与意境的理解应该都不成问题,故本课的教学重点并非在此;倒是它与前四篇小说有着如此迥异的风貌,不能不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

与此同时,“自读篇目”的定位又使得我们更加可以放开手脚,少一些解释与分析,多一点品味与意会,
怀着审美的心态与学生共同欣赏它。

也许这种读法与此文的“气质”会更加吻合。

鉴于此,拟定本课教学计划如下: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充当主力完成学习任务。

师生共同阅读品味,教师略加点拨,重视阅读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学习任务】
1.体会本文写法的独到之处。

2.品味作者活泼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文章意旨。

【课前准备】
1.联系以前学过的张晓风文章,自行拓展阅读(阅读《张晓风散文系列》书籍或登陆“黄金书屋”“海鸥在线阅读”等网站阅读),并参考他人对张晓风的评论,简要记述自己的阅读体验。

2.反复读课文,记诵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习过程】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过程中的着力点)
1.学生诵诗、赏诗,并归纳诗中的形象和情感。

(月、乌鸦、霜、江枫、渔火、寺、钟;愁绪满怀)
2.阅读课文,找到“愁”的原因,并逐一分析外界景物是如何激发诗人的内心情感的。

(落榜;以愁心对万物,万物皆着愁容。

例如:月——意兴阑珊、暗淡,江。

不朽的失眠ppt课件

不朽的失眠ppt课件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暧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蹄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 • • •
拓展训练
迁移延伸
不朽的失眠
--- 张晓风
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知
理清结构
夜泊苏州 --• 考试落榜 _______ ---离开京城---________ 创作诗篇 长夜独 醒--- _______

泊船 失眠---___ 赋诗 落榜 ____--离京---____---
多种角度
品析美点
归纳美点: 讨 论 (1)故事之美(2)情节之美 交 流 (3)诗意之美 (4)情景交融之美
(5)心理刻画之美 (6)对比映衬之美 (7)语言表达之美 (8)标题之美
发挥想象
揣摩心理
• •设 •计
话 题
我看见了一个_______的张继, 是______________触动了他,使他 产生了这一心情。
挖掘题意 把握主旨

赠张继 黯然神伤下苏州, 秋冷雁高无限愁。 一宿无眠凝奇句, 二十八字足千秋。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不朽的失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口头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不朽的失眠》是一篇描写失眠者的内心世界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失眠的夜晚,对生活、爱情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失眠的经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如对比、象征、暗示等。

教师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评估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不朽的失眠》2. 多媒体教学课件3. 相关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4. 写作纸张和文具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2.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不朽的失眠(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论坛精华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不朽的失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够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资料等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不朽的失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不朽的失眠》的作者和相关背景。

(2)引发学生对不朽和失眠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5. 实践训练(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善和修改自己的论坛精华帖。

2. 推荐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论坛精华帖: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不朽的失眠课程教案设计

不朽的失眠课程教案设计

不朽的失眠课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失眠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睡眠观念,改善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失眠的原因及影响3. 提高睡眠质量的实用技巧4. 正确的睡眠观念与生活品质5. 案例分享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失眠的原因、影响、应对策略等理论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睡眠经历,讨论改善睡眠的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享成功的睡眠改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不朽的失眠课程教材。

2. 课件:失眠原因、影响、应对策略等相关图片、视频。

3. 案例材料:成功的睡眠改善案例。

4. 工具:计时器、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失眠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失眠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引导学生了解睡眠的重要性。

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睡眠经历,讨论改善睡眠的方法。

4.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的睡眠改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7.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改善睡眠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对失眠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失眠知识。

2.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睡眠改善情况,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其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睡眠知识竞赛,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睡眠知识和技巧。

九、课程总结:1. 回顾整个课程,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

十、课后作业:2. 制定一个个人睡眠计划,持续记录自己的睡眠状况,为期一个月。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不朽的失眠》。

(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通过模仿、改编、创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不朽的失眠》的内容和意境。

(2)分析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如何将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郑愁予及其作品《不朽的失眠》。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分析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象征、隐喻等。

(2)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5. 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不朽的失眠》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运用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五、教学资源:1. 郑愁予的诗歌作品集《不朽的失眠》。

2. 关于郑愁予及其作品的资料介绍。

3. 诗歌创作的相关指导书籍和文章。

4.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不朽的失眠exe教学设计人教版

不朽的失眠exe教学设计人教版
d.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e.成果展示与评价: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编程成果,对成果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为提高教学效果,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a. PPT:制作精美的PPT,用于展示编程案例和知识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编程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难以理解,如“程序”、“编程语言”等。此外,编程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在逻辑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编程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代码编写错误、程序运行异常等问题,这对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也是一种考验。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编程能力。
b.视频:播放一些与编程相关的趣味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编程。
c.在线工具:利用在线编程平台,让学生实时编写和运行代码,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d.编程教材和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编程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他们课后自学和拓展。
e.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编程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宽他们的视野。
首先,我满意的是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这为后续的新课讲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他们都非常投入,展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然而,我也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在讲授过程中,对于一些编程概念的解释可能不够清晰。在课后,一些学生向我提出了疑问,他们对于某些编程术语的理解还存在困难。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概念的解释和澄清,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不朽的失眠》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不朽的失眠》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不朽的失眠》教案教学设计十六、故乡鲁迅学习重点:1、有关字词2、中心思想3、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4、故乡的"变"说明了什么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有关词语萧索:荒凉,冷落。

家境:家庭情况。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指身体翻来覆去。

此指生活不安生,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凶暴。

三、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情节结构,列出要点提纲。

《故乡》是一篇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注意"我"和作者不能划等号。

"我"也是虚构的人物要表达的是鲁迅的思想观点。

本文写了"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线索是:"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情节简单重点分明。

四、主题思想:本文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总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希望有新的生活的强烈感情。

附板书:时间:严寒的深冬回故乡╱原因:卖屋搬家【1-5】╲所见景象(萧索)及心情(悲凉)↓到家那天(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杨二嫂)在故乡╱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6-77】╲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离故乡╱船上谈话【78-88】╲"我"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步骤本文写了三个故乡①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②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③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继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不朽的失眠
—— 张晓风
作者简介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等, 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 山人。 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
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 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地毯的那一端》是她的成名作。
余光中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 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 中的名家”。
jǔ sàng
páo hù
jué yàn
沮丧
niè shì
袍笏
lán shān
爝焰
tiē zhuì
啮噬
阑珊
贴缀
请思考文章的题目, 提出问题。
• 探究一:张继为何失眠? • 探究二:如何理解“不朽的”失眠?
• 探究三: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激起张继强烈 的心灵震撼?
以“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为话题, 写一篇短文。
思考
人生难免会遇到失落、失 意、甚至失败的时候,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 应对?
我们应该正确地面对我们所遇到的挫折、 困难及打击,我们应该有一种战胜困难 的勇气,应该有一股克服困难的力量。 我们会坚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 除,那种让我们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 机遇在等着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
布置作业
• 探究四:第16段,“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 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 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情,就没人来为 我们一语道破。”中 “我们的某种心情”指什么?
探究五:细读最后两段话,思考:作 者以《枫桥夜泊》为背景,跨越千年 的时空,为读者撰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究竟想说明什么呢?
作者在最后一段说:“一千两百年过去了…… 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 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 那场不朽的失眠。”在作者看来,一时的人生得 意并不是真的幸福和快乐,惟有杰出的精神创造、 艺术的永恒,才是“不朽”的,值得人们为之追 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