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枫桥夜泊》这首诗可是咱们中国古代诗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呢!先来看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呢,大概是这样: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伴着我这个满怀忧愁难以入眠的人。
苏州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说起这首诗啊,我想起之前有一次去苏州旅游的经历。
那时候正好是秋天,夜晚的风已经带着丝丝凉意。
我沿着江边漫步,眼前的景象仿佛和诗中的画面重合了。
月亮在天边慢慢西沉,周围偶尔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江边的枫叶随着秋风轻轻摇曳,江上的渔船上闪烁着点点灯火。
我站在那里,心里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涌起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就好像是诗中的那个旅人一样。
咱们再仔细瞅瞅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开头一句就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想象一下,月亮慢慢消失,只剩下一片黑暗,乌鸦的啼叫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再加上漫天的寒霜,多冷啊!这得是多孤独的一个夜晚。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本来应该是很温暖的画面,可是诗人却满心忧愁,难以入睡。
这种对比,更突出了他内心的苦闷。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声在半夜响起,传到了客船上。
这钟声不仅打破了夜的寂静,也让诗人的思绪更加悠远。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咱们可不能光是死记硬背,得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想象那个画面。
就像我在苏州的那个夜晚,真正体会到了那种孤独和忧愁。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咱们的生活也和古代大不一样,但是这种情感还是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也许能从这首诗里找到一些安慰和力量。
所以啊,《枫桥夜泊》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慰藉。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品味这首诗,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感悟。
枫桥夜泊赏析古诗赏析

枫桥夜泊赏析古诗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全诗内容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这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通过对江南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两首》(有各类组词、近义词反义词、《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答案)

①山 行
xí ng
在山中 行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热爱大自然之情。
xié
(唐) 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石头 小路 深秋时节,一条石头小路弯 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上产生白云的地方的下 面住着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子是因为喜欢傍晚 时候的枫林,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产生 地方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亮沉落后乌鸦发出声声的啼 叫,寒冷的秋霜充满着四周 。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 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看着江上的渔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 怀念,使满怀愁绪的我难以入睡。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 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江枫”与“渔 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 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江 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 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 心。
因为 喜爱 被霜过 红艳 比 的枫叶 傍晚 春天的花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那被秋霜打过的枫树叶比春 天的花还要红艳。
径—径自、径直、捷径、路径、直径、半径、田径、 途径、大相径庭 枫—枫树、枫叶、枫林、红枫 霜—霜花、冰霜、霜冻、霜降、霜期、风霜、砒霜、 饱经风霜、雪上加霜 泊—停泊、泊位、淡泊、漂泊、飘泊、淡泊明志 啼—啼叫、啼鸣、啼哭、哀啼、悲啼、虎啸猿啼 愁—忧愁、发愁、愁苦、愁闷、愁容、愁眉苦脸 苏—江苏、苏州、苏南、苏北、苏醒、复苏 城—城市、城楼、城门、城墙、城堡、价值连城 寺—寺庙、寺院、佛寺、清真寺 钟—钟声、钟楼、钟表、闹钟、挂钟、钟点、警钟
月落乌啼霜满天, 看到 江枫渔火对愁眠。 故苏城外寒山寺, 听到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诗三百首-《枫桥夜泊》赏析

唐代李白《枫桥夜泊》赏析--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全诗原文如下:《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创作背景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张继此诗,题名为《夜泊枫江》。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收入此诗,诗题作《枫桥夜泊》词句注释⑴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蚌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⑵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⑶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
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
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3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

山行 枫桥夜泊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由于。 于:比。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注解】 1、枫桥:在苏州阊门 外。 2、夜泊:夜里船停靠 在岸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注解】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1、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市。 2、寒山寺:苏州枫桥附 近的寺院。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 (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 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钟声。平 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 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 了一幅幽静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 古今的名作、名胜。
枫桥夜泊
[ 简 析] 这 是 一 中 描 绘 见 到 的 诗 历 来 下 的 秋 可 谓 是
首 了 枫 悲 景 秋
优 深 林 凉 却 天
美 秋 晚 , 充 里
的 写 景诗 。 诗 季 节 山 行时 所 景 。 写 秋 景 的 可 是 ,诗 人 笔 满 了 生 机 , 真 的春 天 。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 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 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 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 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 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枫桥夜泊的古诗诗意

枫桥夜泊的古诗诗意
古诗的原文: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的诗意: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古诗的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枫桥夜泊古诗的意思翻译

枫桥夜泊古诗翻译是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
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
我的船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
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
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
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古诗枫桥夜泊翻译赏析

古诗枫桥夜泊翻译赏析《枫桥夜泊》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继。
其古诗全文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言】《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
该诗作品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日本也是很有影响。
本诗问世后,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主张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后来才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思维
导图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乌啼、Biblioteka 声教学反思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乌啼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江宁区铜山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程预设案
教材
苏教版
提供者
李慧
复备者
李慧
课题
3、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8月30日
学习
目标
1、会读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掌握“寒山”、“愁眠”“霜满天”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3、深入体会作者哀景写哀情的手法,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指名有感情诵读。
重难点
1、会读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掌握“寒山”、“愁眠”“霜满天”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4、深入体会作者哀景写哀情的手法,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学习
准备
PPT
预习
要点
熟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整体意思。
问题设计学习要点
点拨选择创意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