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
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
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 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诗词,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深层次的意境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深层次的意境。
3.能够运用古诗词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作。
4.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古诗词意境的领悟和表达。
3.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讲解。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相关的创作素材和示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的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相关的练习题或小游戏来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和技巧,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山居秋暝教案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山居秋暝。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参书p56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21 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重点)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三首二、学习生字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难点:感悟、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3.的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第【1】篇〗《枫桥夜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学情分析: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
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江南水乡的夜景和离别之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感悟诗文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运用品析、想象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心境。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表情、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读、朗读、背诵诗文,注意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点评,纠正发音和朗读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4、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
解题。
“暝”(ming)“傍晚、夜色”的意思。
“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
(板书:山水诗)二、了解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六、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七、明晰诗意: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7、山中景色令人陶醉。
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八、再次诵读,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九、深入鉴赏: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结合诗局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明确:“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
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心境:空明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美在哪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4.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5、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
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6、知人论世: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迁移练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诗。
大屏幕出示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画面有何特点?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师明确】板书山 居 秋 暝王 维 自然画面: 月、松、 清幽 泉、石 朗洁 远离官场 洁身自好 生活画面: 归浣女、 和谐 归隐山林下渔舟 恬淡情景交融 以动衬静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诗中有画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教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音乐引入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
明白了吗?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检查朗读。
3、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是什么字啊?4.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
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
(出示诗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
(生读)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
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愁)(2)理解诗意,体会忧愁师: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当我们听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你觉得寂静吗?当我们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时,你觉得凄凉吗?是呀,那为什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感到凄凉和忧伤呢?下面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把它圈出来。
(生说,师板书:月乌霜满天,枫火------,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1、学习第一句①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吧。
谁能结合图片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生答)②师质疑:孩子,老师有一个疑问,霜不应该是在地上吗,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张继怎么说霜满天呢?你是怎们理解的?(生答)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关于这个霜满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讲解)③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深夜的寒冷,诗人的孤独,对吗?④指导朗读。
师:孩子,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挑生读,齐读)2、学习第二句①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地落下。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
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生答。
预设: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渔火。
②孩子,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对字的?(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说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很忧愁,所以相对无眠(板书))③指导朗读孩子,你能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诗吗?3、学习第三四句①师: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