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4家乡物产养育我 人教(新版)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14家乡物产养育我 人教部编版

家乡物产养育我一、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是统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在学生了解了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进一步扩大生活的空间,进入“家乡”这一社会空间,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风景、家乡的物产与人们的生活,旨在促进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悦纳于责任。
本课通过课前调查、课中汇报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当地的物产,认识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关系,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初步观念,并了解家乡物产背后蕴藏的乡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产生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认知能力较低,视野不够开阔,平时缺少相关观察和体验,对家乡的概念较为模糊,对于家乡的物产只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多数只会说说家乡的山山水水或一些食品,很少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1. 通过课前调查、名片分享、小组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
2. 通过了解家乡物产蕴藏的故事、制作工序等相关知识,初步了解家乡物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特点、人们生活的关系,体悟家乡物产对精神的滋养,进而产生对家乡物产的热爱。
3. 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对家乡物产的热爱与珍惜。
四、教学重难点能够知道家乡的物产与自然环境、当地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等有关。
五、教学准备学生:完成课前调查表教师:整理课前调查表,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家乡物产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前贴板书:家乡物产养育我)1、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在哪儿?(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2、师:谁能用洪雅话和老师打打招呼?抽生。
3、同学们,你们好!(二)新授活动一:家乡物产米花糖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这样礼物是美食,谁想尝一尝?抽生到讲台,我先不给你们看,你们来猜猜。
(对抽到的生:闭上眼睛,张开嘴巴,我塞到你嘴里。
不说是什么?告诉他们什么味?怎么做的?谁来猜猜是什么?)2、等几生猜了过后,拿出装在纸杯里的炸洋芋说:“给你们揭示谜底,刚才你们都猜对了——炸洋芋。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4 家乡物产养育我 人教部编版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目标1.知道家乡的特产,能介绍这些特产的优点及用途。
2.认识家乡特产的同时感受家乡的与众不同,对家乡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
3.能够熟记家乡特产及特点,并为他人作介绍。
教学重点:1.搜集家乡特产,并分类整理。
2.收集家乡物产,了解一些家乡的风景名胜及有名小吃。
教学难点(1)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2)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一些特产。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家乡的特产。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哪些美景和美食吗?今天老师当你们的导游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我们美丽的家乡好吗?现在我们坐上时光列车去看一看,瞧一瞧吧!1.出示课件,展示家乡特产图片。
2.出示课件,展示家乡风景图片。
3. 出示课件,展示家乡美食图片。
4. 参观了我们家乡的物产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二、学习探究1这些小朋友的家乡都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有名的物产?2.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图片(热闹的集市)3.师:在这个集市上,你看到了什么呢?4.学生纷纷回答。
生(1):看到摊位上写着“本地特产”。
生(2):看到人们在买东西,如:围巾、土鸡蛋、糖人等。
5.教师小结:家乡的物产真是非常丰富呀!他们还举办了博览会。
6.师:在博览会上,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桃子柿子葡萄苹果土豆红薯高粱玉米)三、交流探究活动一:家乡物产惹人爱1.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上方水乡风光图。
2.《童谣》家乡什么多?水多。
千条渠,万条河,鱼满筐,虾满箩。
莲藕甜了心窝窝!3.师.在那里,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里的山水养育了世世代代人。
你们从图上可以看到什么呢?你们会有什么感觉?生(1):我看到人们在船上摘莲子。
生(2):我看到人们特别高兴,肯定是捕捉到很多鱼。
生(3):我看到那里水那么多,感觉水里肯定有很多的虾、螃蟹呢!生(4):我感觉他们肯定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回家。
4.出示问题: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呢?学生:江南水乡5.出示教材第56页下方三幅图。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三篇

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选自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围绕“我们生活的地方”编排了四课内容,带领学生进一步拓宽生活空间,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课内容在逻辑上呈递进关系,即从山水空间到家乡物产,再到人际交流,最后到家乡的发展变化。
《家乡物产养育我》,通过呈现浓厚的地方特色的物产,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本地产业的传统和特点、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家乡的物产知识缺乏认识,缺少观察和体验,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发现家乡物产的丰富,主动感受家乡丰富的物产养育着家乡人,生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特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
2. 初步了解家乡本地产业的传统和特点、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3.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并能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物产的丰富,感受家乡丰富的物产养育着家乡人,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了解家乡物产的丰富,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1)家乡物产调查。
(2)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1) 收集家乡物产资料。
(2)完成“家乡物产调查表”。
(3)利用福建教育资源平台的班级空间,上传“自己生活中的物产”的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家乡物产交流会导入:我们的家乡长泰,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物产。
1.出示“家乡物产调查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调查结果,全班汇报小组对家乡物产资料的收集情况。
2.教师补充家乡物产。
3.我们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还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板书:丰富)【设计意图:课前,学生通过“家乡物产调查表”对家乡物产进行调查,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 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 部编版

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二课。
本科包括“我的家乡产什么”和“家乡物产惹人爱”两个活动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都有哪些丰富的物产,并了解家乡物产跟自己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作为家乡人的自豪。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家乡物产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家乡有哪些丰富的物产。
2、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家乡物产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能力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并乐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家乡物产及有关的资料,并能在众多的物产中找出本地的物产。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家乡物产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让我们轻松轻松听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听一听她的家乡到底好在哪儿啊?生:有山。
师:有自然形成的连绵起伏的山峦,白云缭绕山间,就像仙境一般,美吗?师:还好在哪儿呢?生:田地师:什么颜色?意味着?(绿色,丰收)勤劳的家乡人用朴实的双手,撒下希望的种子,不畏严寒,酷暑,辛苦劳作,走过一个个繁忙而喜悦收获的之季。
师:还好在哪里呢?生:歌声师:有了美景,有了粮食,自然有了好心情,唱首好听的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不管是自然形成的山,还是人们辛苦劳作的田地,都是家乡物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物产养育我!出示课题——家乡物产养育我【活动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歌曲引入,一下次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本堂课的学习兴趣。
再以“美食、粮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对身边的物产的亲切感。
】二、游家乡—认识家乡物产师:你平时有没有留意过咱们的家乡物产呢?让我们一起以偶家乡,了解咱们的家乡物产!1、煤炭2、菜煎饼3、帝豪酒4、抱犊崮5、大春鸡(游家乡初步了解家乡物产)【活动设计意图:要让学生留意家乡的物产,得先引导他们用小眼睛发现身边的武昌。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感情。
教材通过图片、故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物产,体会物产对人们生活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家乡的物产了解不多。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图片、故事和活动来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但对家乡的物产与自己的生活关系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知道物产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情感。
3.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知道物产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家乡的物产。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家乡的物产。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物产的认识。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家乡物产的制作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的物产图片、故事和视频。
2.准备相关活动材料,如食材、工具等。
3.准备教室环境布置,如挂出家乡的图片、标语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物产,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物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介绍家乡的物产,让学生了解物产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产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物产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提高对家乡物产的理解。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语言或绘画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物产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物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4 家乡物产养育我 人教部编版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它包含两个主题,分别是“我的家乡产什么”和“家乡物产惹人爱”。
教材主要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了这样的情景:孩子们跟随家长在集市上购买特产,博览会上展出各地的特色产品,各地盛产丰富多彩的物产,旨在让孩子们了解并且知道家乡的特产,明白这些特产都是人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得来的。
其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学情分析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适应了小学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在了解了家乡的特产以及这些特产的来历后,自然能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能在教师介绍祖国各地的丰富物产的同时.产生自豪感,从而立志建设家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家乡的特产,能介绍这些特产的优点并且能分类。
(2)会做调查报告,并对家乡物产作统计。
2.情感与态度认识家乡特产的同时感受家乡的与众不同,产生强烈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3.行为与习惯能够熟记家乡特产及特点,并为他人作介绍。
4.过程与方法在游戏等活动过程中,知道家乡物产丰富,做好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1.重点搜集家乡特产,并分类整理。
2.难点(1)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2)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一些特产。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家乡的特产。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孩子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吗?对,邓老师,希望今天我们一起度过愉快的一节课。
接下来请孩子们欣赏一段视频。
请看大屏幕。
播放课件:课件内容为老师课前收集到的风景、物产、人文图片视频(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些都是哪里的呢?(云阳)师:从刚才的视频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呢?生:沙滩、龙缸、吃的、手工艺品……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桃片糕、大米、鱼、牛羊、鞋垫、竹编等,我们把它们叫作“物产”(指着黑板)一、我的家乡产什么师: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么,我们的家乡都有些什么物产呢?课前同学们做了一个小调查,接下来请拿出你们的调查表,小组交流。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4 家乡物产养育我 人教部编版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目标】1.感受家乡山西物产丰富,了解家乡具有代表性的物产。
2.初步了解为什么家乡出产这些物产,以及它们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3.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4.感受家乡人的智慧和勤劳,为自己是家乡人而感到自豪,并能感恩家乡的养育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感受家乡山西物产丰富,了解家乡具有代表性的物产。
2.初步了解家乡具有代表性的物产,感受家乡人的智慧和勤劳。
难点 1.初步了解为什么家乡出产这些物产,以及它们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2.为自己是家乡人而感到自豪,并能感恩家乡的养育之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我将为大家讲解本次博览会。
(倒计时)各位游客请跟我走。
(敲鼓)威风锣鼓真雄壮,三晋大地美名扬。
今天我们就以鼓声为号令,鼓声一响安静看导游。
二、感受家乡物产多1.各位游客请跟的紧点,随着我的介绍一起来看:小朋友们往这儿看,清徐的葡萄甜又酸,汾阳的核桃长智慧。
接着再往这边瞧,柳林的滩枣甜如蜜,沁县的小米最养人。
排好队伍跟我走,平遥的漆器美如画,黎侯虎带着祝福保平安。
现在我来告诉你,这些展品哪里来?都是咱山西的好物产!这里就是我们博览会的展厅了,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分钟,参观完请坐到座位上。
2.看了前面的展台,其实我们山西的物产还有很多很多。
我得考考大家了,你们还知道哪些山西的物产啊?(生答)你知道个;你一连说了个;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生活中见过、吃过,家里有)是呀,原来家乡物产就在我们身边,听完大家说的,我得把腰挺直了,因为作为一个山西人,我觉得真幸福。
这些物产可都是我们山西特有的,别的地方可没有。
其实,我们智慧的家乡人,还把我们好多的物产都编进了一首歌里。
你们想听吗?但是我有一个要求,要认真听、仔细听这首歌里给我们介绍了多少家乡物产。
从视频中你了解了山西有哪些丰富的物产?(平遥牛肉、太谷饼、清徐葡萄、拉面削面、大同皮袄、平鲁栲栳栳、阳泉煤炭、平定砂锅、高平萝卜、晋城葱、夏县莲菜、临县瓜子、汾阳白酒、交城骏枣、武乡柿子、曲沃丁丁烟、介休陈醋)原来家乡物产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天天见面,它们在我们的眼睛里发光,在我们的手上把玩,在我们的小肚肚里呢。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4.14 家乡物产养育我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4.14 家乡物产养育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第14课,名称为“家乡物产养育我”。
本节课采用的教材版本是人教版部编版。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不同的家乡物产对于人们生活的养育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涉及:•家乡物产的种类和作用•孩子们所喜欢的食物和他们的生长环境•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与物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还试图让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物产”的道理,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家乡物产的观念。
1.2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悉家乡的物产种类和生长环境•了解食物来自哪里•认识到物产的重要性,自觉保护家乡物产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物产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家乡物产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
2.2 教学重点•学习家乡物产和生长环境•认识到物产的重要性•培养自觉保护家乡物产的观念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认识家乡物产的作用•如何通过本节课来扩展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2.4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任务型教学法•讨论型教学法•情境再现教学法2.5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2.5.1 导入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家乡物产,以及家乡物产有哪些作用。
2.5.2 新知讲解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让学生了解家乡物产的种类和作用。
2.5.3 情境再现将学生带到属于他们家乡的生产地点,展现与母地相互联系的生产关系。
2.5.4 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做好相关预备知识的基础上,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针对不同的产地,回答物产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2.5.5 任务安排让学生尝试自己收集有关物产的相关资料,并对学到的生产知识整合归纳出来。
2.5.6 交流分享将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分享,各小组相互展示所收集的生产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
题
第14课:家乡的物产养育我课型新授
教学课
时
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物产。
2、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
教学难点:知道一些物产的来历和特点。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引导、补学、激学、评学学习方法:自学讨论
教学准
备及手
段
课件、学生搜集的一些家乡物产资料、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
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有两位小朋友,一名叫小红,一名叫小丽,想带小朋友,想带小朋友去他们的家乡去看一看,你们愿意去吗?生:回答(略)。
师:演示电脑课件(小红、小丽介绍自己家乡的物产)。
生:看电脑课件(边看边观察)。
师:提问:你觉得小红、小丽家乡的物产丰富吗?你喜欢他们的家乡吗? 生:回答教师提出
的问题。
师: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你们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吗?物产多吗? 生:回答问题。
师:今天,老师想听一听小朋友的家乡有些什么物产?(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二:活动过程
1、介绍家乡物产。
师:小朋友你们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物产有哪些?你们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告诉大家。
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物产) 师:你们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吗? 生:说一说:(物产的来历及特点)
师: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家乡物产带来,大家带来了吗? 生:回答:
师;那么,我们今天开个家乡物产展览会好吗?各小组赶快准备一下。
(教师放录音) 生:
各小组准备自己的展览台。
2、展示自己家乡物产
师:你们找到些什么?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吧。
你们可以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夸夸家乡的物产?
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唱、跳、弹等)夸一夸家乡的物产师:同学们评一评哪组搜集的家乡物产多,哪组表演精彩生:小组互评师:小结活动
二、总结全文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老师感觉到小朋友个个都很棒,搜集和了解到这么多家乡的物产。
老师相信你们长大后一定会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
板书设计家乡的物产养育我我的家乡产什么家乡物产博览会马头琴的传说
家乡物产惹人爱
二次备课情境可以传递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也只有精心创设情景,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
语言本身就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因此,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有情感的沟通。
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
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关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以丰富的活动赋德育以情境、情感,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