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猪丹毒分析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也被称为细菌性败血症,是一种由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严重疾病,常见于猪。
以下是关于猪丹毒的症状、防治和预防措施的详细介绍。
症状:1. 食欲丧失:受感染的猪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或完全丧失的情况。
2. 体温升高:感染猪的体温会明显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3. 皮肤发炎:受感染的猪的皮肤会出现红肿、发炎、甚至溃烂的症状。
4. 呼吸困难:由于丹毒菌感染引起的脱水,猪常常会呼吸急促或出现呼吸困难。
5. 活动性下降:感染的猪会感到虚弱,行动迟缓,甚至不愿意行动。
防治方法:1. 抗生素治疗:猪丹毒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进行治疗,以控制细菌感染和减轻疾病症状。
2. 注射药物:疫苗注射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猪体内产生抗体,并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变发生的机会。
3. 外用药物:在皮肤病变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如漂白粉、紫草水等进行消毒和清洁。
还可以使用抗菌药膏进行局部治疗。
4. 饲养管理:保持养猪场的卫生环境,定期清理和消毒猪栏,加强猪群的营养和饮水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猪丹毒的发生。
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对于具有猪丹毒感染史的养猪场,可以考虑接种疫苗来增加猪的免疫力并预防疾病发生。
2. 环境控制:保持猪舍的卫生,定期清理猪栏和饮水设施,消毒病区,控制病原体传播,减少感染机会。
3. 饲料管理:合理饲喂猪只,保证营养均衡,增加抗病能力。
避免使用变质饲料和水源,防止细菌污染。
4. 隔离感染猪只:及时发现并隔离患有丹毒症状的猪只,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及时治疗和预防是控制疫情发生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养殖管理、饲养和环境控制,以及疫苗接种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猪丹毒的发生率,并保证猪的养殖质量和养殖效益。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猪类动物。
这种疾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给猪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以下将介绍猪丹毒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猪丹毒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欲减退:猪丹毒患者的食欲会显著减退,甚至完全不吃食物。
2. 发热:患病的猪体温会升高,常常超过40摄氏度。
3. 呼吸困难:患病的猪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声音变得粗重。
4. 皮肤损害:猪丹毒会导致猪体多处出现红斑和溃疡,严重时可引起皮肤出血和组织坏死。
5. 行动不灵:患病的猪行动迟缓,步态异常,常常变成呆立或躺倒的状态。
6. 抽搐和麻痹:疾病的晚期,猪会出现抽搐和麻痹,肌肉无力,不能站立。
1. 清洁和消毒:定期清洁猪圈和设备,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细菌的生长和传播。
2. 隔离病猪:发现猪有疑似猪丹毒的症状时,应立即将其隔离,并接受兽医的治疗。
3. 疫苗接种:猪丹毒的疫苗可以预防病情的发生,养猪户可以根据兽医的建议定期给猪接种疫苗。
4. 强化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包括饲料的合理搭配、饮水的清洁和充足、合理的空气流通等。
5. 合理使用药物:如果确诊了猪丹毒病症,可以根据兽医的建议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必须遵循兽药的使用规定,并避免滥用抗生素。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养猪户应加强对猪丹毒的预防和控制,定期接种疫苗,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以减少猪丹毒的发生和传播。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猪丹毒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饲料和环境感染。
猪丹毒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猪的养殖业发展。
以下是猪丹毒的症状、防治措施和预防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症状1.急性病例:猪丹毒病初次感染时,主要表现为抗虫蚁、对颜色的耐受性降低,肠道产生黄色粪便,体温升高,食欲下降,血尿增多。
2.慢性病例:病情发展到后期,猪丹毒病会逐渐恶化。
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乳糜泻增加,腹泻变为黄色或绿色,毛发变得暗淡无光。
二、防治措施1.环境卫生:保持猪圈清洁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加强消毒措施。
定期更换饲料和水源,避免交叉感染。
2.疫苗接种:猪丹毒疫苗是预防猪丹毒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般在猪只出生后的第三周至第五周接种疫苗。
接种后可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3.饲养管理:合理饲养和管理是预防猪丹毒的重要措施。
营养均衡的饲料,良好的饲养环境,定时的疾病检查和治疗都可以减少猪丹毒的发生。
4.消毒措施:定期对猪圈、饲料槽、水槽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使用消毒剂杀灭细菌和病毒的残留。
特别是在发病期间,要加强消毒工作,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5.隔离措施:一旦发现有猪丹毒病例,应及时将患病猪只隔离开来,防止疫情传播。
在猪只群体中对关键时期的猪只进行单独饲养,以减少感染风险。
三、预防方法1.猪丹毒菌感染主要通过饲料和环境传播,饲养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饲料,并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
要加强猪圈的环境卫生,保持干燥清洁。
2.及时发现和治疗疫情。
一旦发现疑似猪丹毒病例,应立即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并请求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定期进行猪丹毒疫苗接种。
根据养殖规模和疫情形势,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效力。
猪丹毒是养殖业中常见的传染病,给猪只的生长和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接种疫苗、饲养管理和定期检测,可以预防和控制猪丹毒的发生。
猪农应加强对猪丹毒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减少经济损失。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猪丹毒,又称猪链球菌性败血症。
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因其病程急暴、死亡率高,常引起养猪场的重大经济损失,对于猪的养殖业来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
早期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治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猪丹毒的病原学及临床表现猪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球菌,主要寄生在猪的呼吸道和消化道。
在猪的体内,猪链球菌可引起多种疾病,比如肺炎、败血症等。
当猪链球菌侵入猪的体内后,会引起猪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细菌毒素的释放,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之产生炎症继而引起心、肝、肾、脾等重要器官感染,临床上可以表现为高热、全身多发性出血斑、肿胀等症状。
二、猪丹毒的诊断1. 临床症状诊断猪丹毒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热、抽搐、无力、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皮肤黏膜出血等。
在发现猪的这些症状后,养殖户应立即向兽医进行报告,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确诊猪丹毒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采集受疑病猪的血液、组织和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DNA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实验室检测项目,以明确猪链球菌是否感染。
3. 病理学检查对死亡猪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出现的病理变化,如心、肝、肺、脾等器官的出血点,从而作出猪丹毒的诊断。
1.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猪丹毒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猪链球菌疫苗供应,养殖户可以在兽医的指导下定期为猪接种猪链球菌疫苗,增强猪的免疫力,减少猪链球菌的感染机会。
2. 环境卫生措施提高猪圈的卫生条件,保持猪圈的清洁,减少猪链球菌的存活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猪链球菌的传播。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猪丹毒防治的关键之一。
给予猪充足的饲料,保持饮水的清洁,避免猪的压力过大,减少猪链球菌的侵袭。
4. 合理使用抗生素当发生猪丹毒的疫情时,应及时向兽医求助,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疫情的蔓延。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威胁猪健康的疾病,对养猪业也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1. 引言1.1 猪丹毒的概述猪丹毒,又称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猪场和养殖场中常见。
猪丹毒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以导致猪的死亡。
病原体主要是链球菌,主要途径为经呼吸道或皮肤粘膜感染。
猪丹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容易在猪群中传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一旦发生疫情,对猪业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
及时诊断猪丹毒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猪丹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以及强调深入研究猪丹毒的重要性。
通过对猪丹毒的全面了解和有效控制,可以减少疫病造成的损失,保障猪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2. 正文2.1 猪丹毒的病因猪丹毒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产生外毒素的厌氧革兰氏阳性细菌,能够在缺氧环境下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
当猪摄入含有产气荚膜梭菌的食物或水源时,细菌便会进入其消化道内并开始繁殖,释放大量毒素。
这些毒素会破坏猪的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障碍,甚至引起坏死性肠炎。
毒素还会对猪的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造成损害,引发严重的全身病变。
除了感染,猪丹毒的发病还与环境因素和个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如饲养密度过高、饲料或水源受到污染等都会增加猪患病的风险。
而免疫状态较差的猪则更容易受到感染并发展为严重的疾病。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提高猪的免疫力是预防猪丹毒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控制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和加强疫苗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猪丹毒的发生率。
2.2 猪丹毒的临床表现1. 眼部症状:受感染的猪出现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眼睑水肿、角膜溃疡等症状。
2. 呼吸道症状:猪丹毒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猪出现喉咙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感染严重,可能出现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3. 消化道症状:感染猪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牛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猪群中,对猪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
猪丹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粘膜出血、黏膜水肿、皮下水肿、肌肉震颤和体温升高等症状。
猪丹毒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而且病毒具有很强的抗干燥性,所以对猪群的危害极大。
为了及时诊断和有效防治猪丹毒,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一、诊断1. 临床表现:猪丹毒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粘膜出血、皮下水肿和肌肉震颤。
猪丹毒的特点是病程短暴发急,且容易在猪群中传播。
2. 病理检查:猪丹毒的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以发现病症猪主要内脏器官出现水肿和出血点,并且在病理组织学上可以发现病毒的包涵体和病变组织,从而确定猪是否患有丹毒病。
3. 实验室检测:采集病猪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是确诊猪丹毒的主要方法之一。
还可以通过PCR技术检测病原体的DNA来确诊。
二、防治1. 疫苗预防:猪丹毒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预防接种疫苗。
生猪的疫苗接种是控制猪丹毒的关键,特别是在高发病季节,要增加疫苗接种频次,提高疫苗的免疫力。
2. 环境管理:加强猪场环境卫生管理,对猪舍、饮水设备、饲料等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
保持猪场通风良好,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 饲养管理:加强对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定期清洁饲料槽、水槽,保证猪群的饮水卫生,防止病毒通过饲料、水源传播。
4. 隔离治疗:一旦发现猪群中有丹毒病例,要及时将病猪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降低饲养户的经济损失。
5. 抗病毒治疗:一旦猪群中出现丹毒病例,可以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减轻病猪的症状,提高病猪的存活率。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的传染病,对于生猪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造成极大的损失。
要做好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加强疫苗接种、环境管理和饲养管理是控制猪丹毒的重要措施。
希望广大养殖户和兽医朋友们能够加强对猪丹毒的认识,做好猪丹毒的防治工作,确保生猪的健康生长和猪场的经济效益。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影响猪的生长和繁殖,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尤其在传染病较为普遍的地区更容易出现。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丹毒,养猪户必须了解猪丹毒的鉴定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就猪丹毒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定和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原微生物猪丹毒的病原微生物是丹毒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
丹毒杆菌是一种潜伏在自然界中的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能够存活数月甚至数年。
它主要存在于土壤、粪便和烂草中,是导致猪丹毒的主要病原微生物。
二、临床表现猪丹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欲减退:患病的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的现象,不愿进食或者食量明显减少。
2.运动不适:患病的猪在行走时出现明显的蹒跚,甚至无法站立,显得非常疲乏。
3.腹泻:患病的猪常常出现腹泻的现象,粪便呈水样便或者稀便,甚至伴有血丝。
4.皮肤黏膜出血:患病的猪的皮肤和黏膜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的还会出现皮下出血。
5.发热:患病的猪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表现,体温普遍升高。
三、鉴定方法1.临床症状鉴定:通过观察猪的临床表现来初步鉴定是否患有丹毒。
养猪户可以通过观察猪的食欲、体温、粪便和皮肤黏膜等情况来判断猪是否患病。
2.病原学鉴定:将疑似患病的猪的组织样本(如肝脏、脑组织等)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学鉴定,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来确定是否感染了丹毒杆菌。
3.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学试验来检测猪血清中是否存在丹毒杆菌的抗体,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丹毒。
四、防治方法1.疫苗预防:现在有专门的丹毒疫苗可以用于预防猪丹毒,养猪户可以在猪的生长过程中定期注射丹毒疫苗,以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2.消毒防治:养猪场的环境和设施要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干净卫生,减少丹毒杆菌的传播和生长。
3.饲养管理: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饲料和饮水要干净卫生,避免猪的压力过大,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
4.隔离治疗:一旦发现猪患有丹毒,要及时将其隔离治疗,避免病情蔓延,以免影响到其他猪的健康。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丹毒

案例二:慢性猪丹毒
慢性发病
病猪表现出轻微的食欲不振,间歇性发热,皮肤出现溃疡等症状 。
慢性关节炎
病猪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
对策
及时诊断,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手段。
案例三:幼猪感染猪丹毒
1 2
感染途径
通过母猪的胎盘垂直传播给幼猪。
幼猪死亡率高
幼猪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会死亡,死亡率高达 100%。
手术治疗
01
02
03
手术适应症
对于某些猪丹毒病例,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 如出现关节畸形或皮肤坏 死等情况。
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猪丹毒的方法包 括清创、切除坏死组织、 缝合等步骤。
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后,应给予适当 的护理和药物辅助治疗, 以促进康复。
护理措施
隔离饲养
对患有猪丹毒的病猪应进 行隔离饲养,以避免传染 其他健康猪只。
环境消毒
对病猪饲养环境进行定期 消毒,以消灭病原体。
增强免疫力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 猪只的免疫力,预防猪丹 毒的发生。
04
猪丹毒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急性猪丹毒
急性发病
突然出现高热,皮肤出现红斑,食欲不振,口渴 ,便秘等症状。
急性败血症
在发病后2-3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
对策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 措施。
消毒管理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保持猪舍干燥 、通风、保暖等。
隔离措施
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 播。
03
猪丹毒的治疗
药物治疗
可用药物
治疗猪丹毒的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 等抗生素。
用药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症状:
慢性型 一般由前两型转来。常见的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 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3种。皮肤坏死一般单独发生,而浆液 性纤维纱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往往在一头病猪身上同时存在。 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但逐渐消瘦,全身衰弱,生长 发育不良。浆夜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跗关节,呈 多发性。受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步态强拘,甚至发生跛行。 疣状心内膜炎表现呼吸困难,心跳增数,听诊有心内杂音。强迫 快速行走时,可突然倒地死亡。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及 尾部。局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样,逐渐与新生组织分离,最 后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而色淡的瘢痕
病理变化:
急性型皮肤上有大小不一和形状不同的红斑或弥温性 红色。脾肿大充血,呈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呈暗红 色,皮质部有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肿大,也有小出血点。 肺淤血、水肿。胃及十二指肠充血、出血。关节液增加。 亚急性型的特征是皮肤上有方形和菱形的红色疹块,内 脏的变化比急性型极。慢性型的特征是房室瓣常有疣状 心内膜炎。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状。其次是 关节肿大,有炎症,在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实验室检查:
急性猪丹毒的症状和病变无明显特征,有时需做实验室 检查,才能鉴别类似疾病。具体方法:急性型采取肾、 脾为病料,亚急性型在生前采取疹块部的渗出液,慢性 型采取心内膜组织和患病关节液,制成涂片后,革兰氏 染色法染色,经镜检,如见有革兰阳性(紫兰)的细长 小杆菌,在排除李氏杆菌的情况下,即可确诊。也可进 行免疫荧火和血清培养凝集试验。
其次,四环素、土霉素、洁霉素、泰乐菌素也有良好的疗效。 用量:四环素和土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为7-15毫克,肌肉 注射。洁霉素每次每千克体重11毫克,1日1次。泰乐菌素每 次每千克体重2-10毫克,1日2次,肌肉注射。
预防: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猪舍用具保持清洁,定期用消 毒药消毒。同时按免疫程序注射猪丹毒菌苗,详见第一 章。发生猪丹毒后,应立即对全群猪测温,病猪隔离治 疗,死猪深埋或烧毁。与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群,用青霉 素进行药物预防,等疫情扑灭和停药后,进行1次大消 毒,并注射菌苗,巩固防疫效果。对慢性病猪及早淘汰, 以减少经济损失,防止带菌传播。
临床症状:
亚急性型(疹块型) 通常取良性经过。败血症症状 轻微,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 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1-2天后,在胸、腹、 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先呈淡红,则数十个,以后中央坏死, 形成痂皮。经1-2周恢复。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5天,短的1天,长的可达7天。 急性型(败血症型)见于流行初期。 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
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症状。体温突然升至42 ℃以上,寒战,减食,或有呕吐,常躺卧地上,不愿走动,一旦 唤起,仍有意想不到的活动力,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似有疼 痛。站立时背腰拱起。结膜充血,眼睛清亮有神,很少有分泌物。 大便干硬,有的后期发生腹泻。发病1-2日后,皮肤上出现红 斑,其大小和形状不一,以耳、颈、背、腿外侧较多见,开始指 压时退色,指去复原。病程2-4日,病死率80%-90%。 哺乳仔猪和刚断奶小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 病程不超过1天。
治疗:
在发病后24-36小时内治疗,有显著疗效。首选药物为青 霉素,对急性型最好首先按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青霉素静脉注射, 同时肌注常规剂量的青霉素,即20千克以下的猪用20万-4 0万单位,20-50千克的猪用40万-100万单位,50 千克以上的猪酌情增加。每天肌注两次,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 常后24小时,不宜停药过早,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的生长猪发 病率最高,3个月以下和3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牛、 羊、马、鼠类、家禽及野鸟等也可发病,但非常少见。 人类可因创伤感染发病。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 猪都是传染源。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 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尔后经消化道和损 伤的皮肤而感染。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 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染而发病。猪丹毒 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发生较多,冬、春只有散 发。猪丹毒经常在一定的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 发。
急性猪丹毒
传染病
疾病概述:
猪丹毒是人曾共患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急性型呈败 血症症状,发高热;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决; 慢性型表现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是威胁养 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其病原体为革兰氏染色阳性 (紫色)丹毒丝菌,呈小杆状或长丝状,分许多血清型, 各型的毒力差别很大。猪丹毒杆菌的抵抗力很强,在盐 腌或熏制的肉内能存活3-4个月,在掩埋的尸体内能 活7个多月,在土壤内能存活35天。但对消毒药的抵 抗力较低,以2%福尔马林、3%来苏儿、1%火碱、 1%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链球菌病 败血性链球菌病与急性猪丹毒极相似,往往需要经实验室检查 才能鉴别。
最急性猪肺疫 猪肺疫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病猪咽喉部急 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样分泌物。死后剖检:见肺充血、水肿,脾 不肿大,取病料做革兰氏染色,见革兰氏阴性(红色)小杆菌,呈长椭圆形, 两端浓染。
急性猪副伤寒 多发生于2-4月龄小猪,在阴雨潮湿的时候较多见,先 便秘后下痢,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死后剖检:见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 肝有小点状坏死灶,大肠壁的淋巴小结肿大或有溃疡,脾肿大。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情况,结合疗效,一般可以确诊。 但在流行初期,往往呈急性经过,症状无特征,需做 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类症鉴别:
应与猪瘟、猪链球菌病、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相鉴别。
猪瘟 猪瘟呈流行性发生,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药物治疗无效,皮肤上有 较多的小出血点,病猪常昏睡,病程较长。死后剖检:脾有出血性梗死灶, 回盲口有扣状溃疡,淋巴结出血呈大理石样花纹,肾呈灰黄色,并有许多小 出血点,大肠充血、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