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法仪物探报告

直流电法仪物探报告
直流电法仪物探报告

登封市慧祥煤业YDZ(A)直流电法仪探测报告

探测地点:12181巷道

探测日期:2007.10.23

本次YDZ(A)井下直流电法仪探测的地质任务是:12181掘进巷道前方地质含水结构

1、井下电法基本原理

矿井直流电法属全空间电法勘探。它以岩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与地面电法不同,在全空间条件下建场,在地下巷道中进行电法测量工作,地下电流通过布置在巷道内的供电电极在巷道周围岩层中建立起全空间稳定电场,该稳定电场特征取决于巷道周围岩石的电性特征及其赋存状态,测量该电场的变化规律,使用全空间电场理论处理和解释,就可找到巷道周围岩石中引起电场变化的水文、地质构造等规律。

井下直流电法的方法技术很多,巷道迎头超前探测使用三点——三极探测法效果好;

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探测方法和解释方法,包括:

(a)不使用传统容易的对数坐标,而使用难度较大的算术坐标,进行高密度采集数据;

(b)改变过去单点解释方法,使用新的断面连续解释方法,能大大提高物探解释的准确性;

(c)确定相应方法判断解释潜在突水通道的物探标准。

井下采集第一手资料是反映岩石电性特征的视电阻率,使用西安分院研制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矿井电法专用软件进行处理和解释:(1)单独提取视电阻率中的含水信息——用于解释工作面巷道底板100m深度内的含水、导水规律,潜在的突水通道。

(2)单独提取视电阻率中的岩石电性分层信息——用于解释工作面底板隔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原始导升高度。

(3)超前探测——井下巷道侧帮、迎头前方80米内的断层及含水、导水构造。

(4)立体成图——对工作面底板下不同深度进行类似“CT”成像的断面、平面切片,分离出电法含水异常区域,得到视电阻率低阻异常断面图、平面图,进行立体解释。

2、系统组成

YDZ(A)防爆数字直流电法仪(以下简称电法仪)是井下电法勘探仪器,也可用于地面进行电法探测地质构造。由9节1.8Ah锂电池组成5.4 Ah 10.8V电池组,逆变电路,整流滤波电路,极性变换发射输出,单片机控制电路,接收电路,显示、存储、通讯等电路组成。

电法仪的各功能板如图1所示,电池输出的直流电压经逆变升压电路产生70或100V的高压,经整流滤波、极性变换输出,通过AB 供入大地;同时通过MN接收大地的感应信号,经A/D转换器放大并转换成数字后送给单板机存入存储器。存储器中的数据通过RS232串行通讯口进行数据交换;供电时间有可选。供出的电流在显示器上显示。

电法仪的组成

3、施工方法及技术

超前探测井下施工方法:

超前探测采用点电源三极装置进行井下数据采集工作,即固定供电电极而移动测量电极MN的三极装置形式。超前探测井下施工装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超前探测井下施工,无穷远电极固定在距离掘进头(3—5)倍的勘探距离外,在巷道掘进头附近以一定间距布置供电电极A1、A2、A3,各供电电极间距为4m,测量电极MN在巷道内按键头所示的方向以一定的间隔4m移动,每移动一次测量电极MN,测量一次A1、A2、A3所对应的视电阻率值。依次移动MN电极直到测量完所有测点。

4、资料整理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号异常区

图1

登封市慧祥煤业有限公司12181掘进超前探测剖面图

视电阻值与颜色对比图

2

结果资料分析说明:

1)测量供电电极A1、A2、A3间距为4m,A1距迎头约6m,接收电极M、N间距为4m;测量结果从掘进头8米后开始显示。

图1为超前探测剖面图,图2为超前探测施工和结果图

2)掘进头前方探测区段内存在2处视电阻值低阻异常,低阻异常区段分别位于掘进头前方23m、33m附近,依次命名为1号、2号异常;

3)1号异常范围为21m—26m之间,从图中分析及于图例对比来看,其视电阻值最低为85,在此段范围内可能有少许潮湿,施工接近此处时应根据情况,加强水文地质观测,必要时需要打钻验证及采取防范措施。

1号异常范围为31m—35m之间,从图中分析及于图例对比来看,其视电阻值最低为85,在此段范围内可能有少许潮湿,施工接近此处时应根据情况,加强水文地质观测,必要时需要打钻验证及采取防范措施。

4)在掘进头前方37M---42M之间,视电阻值最高为150,此段区域变化比较明显,有可能存在断层。(仅为推断不做依据)

(正常情况下,如果视电阻值低于50时,则存在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60-70可能为有少量渗水或潮湿,70以上则相对干燥。视电阻值越低,越潮湿,视电阻值越高,就越干燥)

5)2007年10月23日上午10时~12时进行井下电法超前探测,经室内资料处理提交探测成果。

测量结果及数据仅为施工提供参考,施工时需要与地质资料进行结合分析,必要时需要与探水钻结合使用。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报告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 实验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年11月

1实验目的 了解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方法原理、野外工作布置及装置形式;掌握高密度 电阻率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高密度电阻率法软件。 2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属于直流电阻率法的范畴,它是在常规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勘探方法,仍然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 流的变化分布规律。相对于传统电法而言,高密度电阻率法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利用程控 电极转换器,由微机控制选择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实现了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可以快速 采集到大量原始数 据。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 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 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映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 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 地层岩性沿纵向的电性变化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两 种方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该观测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处理两部分,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设置在 一定间隔的 测点上,测点密度远较常规电阻率法大,一般从 1m~10m 。然后用多芯电缆将 其连接到程控式多路电 极转换开关上,电极转换开关是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换接 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 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测量信号 由电极转换 开关送入微机工程电测仪, 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随 机存储器。将数据回放 送 入微机,便可按给定程序 对数据进行处理。高密度电 阻率法现场工作时是在 预先选定的测线和测点 上,同时布置几十乃至上 百个电极,然后用多芯电缆 将它们连 接到特制的电极转换装置,电极转换装置将这些电极组合成指定的电极装置和 电极距,进而用自动电测仪,快速完成多种电极装置和多电极距在观测剖面的多个测点上 的电阻率法观测。再配上相应的数据处理、成图和解释软件,便可及时完成给定的地质勘 | 説据处返邮分 説孫輕野汨分

浅层地震勘探

浅层地震勘探

————————————————————————————————作者:————————————————————————————————日期: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 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物探报告模版

物探报告模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龙水南路云锦路、茶陵路瞿溪路 工程物探成果报告 2015年7月 龙水南路云锦路、茶陵路瞿溪路 工程物探成果报告 项目负责: 报告编写: 报告审核: 报告提交日期:2015年7月 一、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龙水南路云锦路、茶陵路瞿溪路移动非开挖工程 探测目的:龙水南路云锦路、茶陵路瞿溪路管线情况 探测范围:施工单位指定探测范围 提交日期:2015年7月 二、方法技术及仪器 1、根据探测目的,采用电磁法原理,通过对地下发射频率为33KHz、8KHz的交变电磁场,地下金属管线因感应而产生二次场,并在管线内形成感应电流,通过跟踪测量金属管线内电流变化,就能确定地下金属管线的平面位置,对二次场场强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地下管线的埋置深度;非金属管线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方法进行探测。

在工作区内采用盲探方法,通过扫描发现管线线索,然后进行追踪,确定管线的平面位置,根据发现管线的平面位置,通过二次场场强分析确定管线的埋置深度,最后在数字化地形图上标明管线的位置和埋深。 2、使用美国Ditch Witch 950R数字式精密地下管线探测仪。 三、探测成果 经过现场实地探测,管线分布如下: 龙水南路南侧电力排管一根 龙水南路北侧电信排管一根 龙水南路南侧燃气管一根 龙水南路南北两侧各有上水排管一根 龙水南路北侧信息顶管一道 四、说明 1、根据《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94),各个管线的水平位置限差±(5+)cm,埋深限差为±(5+)cm,其中h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cm):使用时要考虑管线探测误差。 2、地下管线有可能是上下两根重叠或左右两根距离很近,探测时只能探明一根;个别的特殊管线有可能仪器不能识别,因此在施工时应特别小心。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

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物探报告

勘查地球物理概论

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是利用地壳内部各种岩(矿)石间因密度差异而引起的重力场变化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场 地球上任何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物体的重量和自由落体运动都是重力作用的表现。 地面上一切物体都要受到两种力的作用,其一是地球的全部质量对物体的引力,其二是 物体在自转的地球上受到的惯性离心力C,重力P就是它 们的矢量和(图2-1-1)。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遵从万有引力定律。按照这个 定律,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质点间的引力F,与它们 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其模量为: (2-1-1) 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在SI制(国际单位制)中, G=6.67×10-11m3/(kg?s2)(米3/千克?秒2)。F的方向 沿着两质点的连线,单位为N(牛顿)。 地球对某一质点的引力,就是地球内所有质点对该质点引力的合成。如果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密度分布,原则上可以通过积分算出这个合力,它的方向近似地指向地心。 (图2-1-1) 重力作用质量为m的质点在自转的地球上要受到惯性离心力C的作用,C的大小与地球自转角速度ω的平方和该质点到自转轴的距离R成正比,其模量为: (2-1-2) C的方向垂直于地球自转轴,并沿着R指向球外。显然,惯性离心力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的。 事实上,惯性离心力是相当小的,其最大值也仅为平均重力值的三百分之一,因此重力基本上是由地球的引力确定,其方向大致指向地心。 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称为重力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作用于质量为m0的质点上的重力P的模值可表示为 P=m0g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显然 (2-1-3) 上式左端表示单位质量所受的重力,即重力场强度。由此可见,空间某点的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或量纲上都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且二者的方向也一致。为叙述方便,今后如无特殊说明,我们提到的重力即是指重力加速度或重力场强度。 【重力位】从场力做功的观点出发,重力场的特征还可以用重力位来表示,重力场中某点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时场力所做的功。等重力位面称水准面,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 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工程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 一、物探及其分类 二、物探方法简介 三、物探方法的特点: 四、物探方法的应用范围与应用条件 五、物探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

一、物探及其分类 1、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以地下岩体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探测地表或地下地球物理场,分析其变化规律,来确定被探测地质体在地下赋存的空间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和物理性质,达到寻找矿产资源或解决水文、工程、环境问题为目的的一类探测方法。 物理性质:岩体的物理性质主要有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主要物性参数密度、磁场强度、磁化率、电阻率、极化率、介电常数、弹性波速、放射性伽马强度等。 地球物理场:物理场可理解为某种可以感知或被仪器测量的物理量的分布。地球物理场是指由地球、太空、人类活动等因素形成的、分布于地球内部和外部近地表的各种物理场。可分为天然地球物理场和人工激发地球物理场两大类。 天然场;天然存在和形成的地球物理场主要有地球的重力场、地磁场、电磁场、大地电流场、大地热流场、核物理场(放射性射线场)等 人工场:由人工激振产生弹性波在地下传播的弹性波场、向地下供电在地下产生的局部电场、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激发出的电磁等,发球人工激发的地球物理场。人工场源的优点是场源参数书籍、便于控制、分辨率高、探测效果好,但成本较大。

地球物理场还可分为正常场和异常场。 正常场:是指场的强度、方向等量符合全球或区域范围总体趋势、正常水平的场的分布。 异常场:是由探测对象所引起的局部地球物理场,往往叠加于正常场之上,以正常场为背景的场的局部差异和变化。例如富存在地下的磁铁矿体或磁性岩体产生的异常磁场,叠加在正常磁场之中;铬铁矿的密度比围岩的密度大,盐丘岩体的密度比围岩的密度小,分别引起重力场局部增强或减弱的异常现象。 2、地球物理勘探分类 二、物探方法简介 1、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是研究地下岩层与其相邻层之间、各类地质体与围岩之间的密度差而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即“重力异常”)来勘探矿产、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与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与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就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就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与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就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

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 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 1、学习使用与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与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与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3、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学习并掌握地震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与反演、图示方法。 5、根据工区实际地质条件与实测的物探资料,编写实习报告,初步掌握物探资料的解释方法。 2、2 工作完成情况 工作共两周时间,第一周就是野外数据采集,第一天观察并掌握地震仪器的使用,接着天在银杏反射波工区,后天再南苑折射波工区施工。第二周进行数据处理并解释。野外数据采集反射波完成4条测线、 第三章工区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情况 3、1 银杏工区 反射波勘探工区就是在银杏篮球场道路之间的一个草坪区域,上覆疏松粘土层,下伏泥岩。由于地震波在疏松地层传播时能量损失

折射波勘探实验报告全解

《浅层折射波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折射波勘探》实验成绩评定表班级姓名学号

一、实验名称:浅层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 加深对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工作。 三、实验原理 1、折射波法基本原理 以水平界面的两层介质进行简要的说明,假设地下深度为h ,有一个水平的速度分界面R ,上、下两层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且V 2>V 1。 如图1所示。从激发点O 至地面某一接收点D 的距离为X ,折射波旅行的路程为OK 、KE 、ED 之和,则它的旅行时t 为: 图1 水平两层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1 21V ED V KE V OK t ++= 式1 为了简便起见,先作如下证明:从O ,D 两点分别作界面R 的垂线,则OA =DG =h ,再自A 、G 分别作OK ,ED 的垂线,几何上不难证明∠BAK =∠EGF =i ,因

已知2 1 sin V V i = ,所以: 2 1 V V EG EF AK BK == 式2 即 21V AK V BK = 和 2 1V EG V EF = 式3 上式说明,波以速度V 1旅行BK (或EF )路程与以速度V 2旅行AK (或EC )路程所需的时间是相等的。将式3的关系和式1作等效置换,并经变换后可得: 2 121222122cos 2V V V V h V x V i h V x t -+=+= 式4 这就是水平两层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它表示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若令x =0,则可得时距曲线的截距时间t 0(时距曲线延长与t 轴相交处的时间值) 2 12122102cos 2V V V V h V i h t -== 式5 式5表示出界面深度h 和截距时间t0之间的关系,当已知V 1和V 2时,可以求出界面的深度h 。 2、折射波分层解释的t 0法 折射波t 0解释法是常用的地震折射波解释方法,它是针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采集发展起来的解释方法。 t 0法解释的主要原理与方法如下: t 0法又称为t 0差数时距曲线法,是解释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当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比其埋深大得很多的情况下,t 0法通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 如图2所示,设有折射波相遇的时距曲线S 1和S 2,两者的激发点分别是O 1 和O 2,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磁法勘探实验报告

重力勘探实验报告 学号: 班号: 061123 :梦谨 指导教师:永涛

目录 前言 (2) 实验目的 (3) 实验原理 (3) 磁力仪工作原理 (4) 工作容及步骤 (3) 实验容及步骤 (6) 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 (7) 评述与结论 (13) 总结 (8) 建议 (9)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磁法勘探的基本原理,会用磁力仪进行简单的勘探; 2.根据勘探的结果,能够反演出地下物体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二.实验原理 磁法勘探是利用地壳各种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场变化(磁异常)来寻找有用矿产资源合查明隐伏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石具有 不同磁性,可以产生各不相同 的磁场,它使地球磁场在局部 地区发生变化,出现地磁异 常。利用仪器发现和研究这些 磁异常,进而寻找磁性矿体和 研究地质构造的方法称为磁 法勘探。磁法勘探是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 图1 磁异常示意图 一,它包括地面、航空、海洋磁法勘探及井中磁测等。磁法勘探主要用来寻找和勘探有关矿产(如铁矿、铅锌矿、铜锦矿等)、进行地质填图、研究与油气有关的地质构造及构造等问题。

三.磁力仪的工作原理 磁力仪按其测量的地磁场参数及其量值,可分为:相对测量仪器和绝对测量仪器。从使用磁力仪的领域来看,可分为:地面磁力仪,航空磁力仪,海洋磁力仪及井中磁力仪。下面重点介绍电子式磁力仪中的质子磁力仪。 (1)性能指标 图3-6 GSM-19T型质子磁力仪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灵敏度:0.05nT 分辨率:0.01nT

绝对精度:±0.2nT 动态围:20000到120000nT 梯度容差:>7000nT/m 采样率: 3秒至60 秒可选 温飘:0.0025nT/°C(环境温度为0到-40°C); 0.0018nT/°C(环境温度为0到+55°C) 工作温度:-40℃—+55℃ 存储4M字节:对流动站可存209715个读数 对基点站可存699050个读数 对梯度测量可存174762个读数 对步行磁测可存299593个读数 尺寸及重量:主机223×69×240mm,重2.1Kg 传感器170mm(长)×75mm(直径),重2.2Kg (2)测量原理 应用质子自旋磁矩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围绕地磁场方向做旋进运动的现象进行磁场测量。在水、酒精、甘油等样品中,质子受强磁场激发而具有一定方向性,去掉外磁场,质子在地磁场作用下绕地磁场T旋进,其旋进频率f与地磁场T强度成正比,关系式为: T=23.4872f 单位:伽马或纳特。测定出频率f即可计算出总磁场强度T的数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总则 3.1应用领域 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 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 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 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 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 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 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 h)地质填图; 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 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 c)判定砂土液化势; 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 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 b)铀矿床勘查; c)地热资源勘查; 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 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 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 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 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工程物探教材

工程物探

目录 绪论 (3) 第一章介质的物理性质 (12) 第一节土的物理性质 (12) 第二节岩土的分类和鉴定 (16) 第三节介质的密度 (19) 第四节介质的磁性 (21) 第五节介质的电导率(电阻率) (22) 第六节介质的介电常数 (25) 第七节各种物探方法所使用的参数总结 (26) 第二章探地雷达(GPR)法 (28) 第一节GPR测量的基本原理 (30) 第二节GPR电磁波的基本理论 (32) 第三节GPR的野外工作方式 (43) 第四节GPR仪器 (47) 第五节GPR的数据处理 (49) 第六节探地雷达的应用 (60) SCANS (61) SCANS (62) SCANS (62) 第三章桩基检测 (68) 第一节桩基检测概述 (68) 第二节低应变法测桩 (74) 第三节高应变桩基检测 (81) 第四节超声波测桩 (95)

绪论 一、工程物探的定义 随着人类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知识的积累不断扩大及更新,一个人要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人的一生当中只能掌握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些知识,需要对这知识进行分类,如根据新华字典,数学指的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的科学。物理学是指以实践为基础,研究物质运动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的科学。 为了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可以有所创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需要设置不同的学科与专业。而学科与专业的设置也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针对不同的时期科学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 现在我们是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对于一个专业,要根据一定的知识结构设置一些课程。以便在四年的学习中完成。 在自然界,不同的物理作用具有不同的物理场,例如,在重力作用的空间有重力场;天然或人工建立的电(磁)力作用的空间有电(磁)场;波动传播的空间有波场等。面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以及导热性等方面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引起相应地球物理场的局部变化,对于这种与地下岩土介质局部变化有关的地球物理场之变化,通常称为异常场。地球物理勘探就是通过专门的仪器观测这些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然后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推断出地下岩土介质的性质和环境资源等状况,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常简称为物探。 物探按介质的物理性质来分类,根据其所研究地球物理场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以地下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研究重力场变化的方法称为重力勘探; 以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的方法称为磁法勘探; 以介质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天然或人工电场(或电磁场)的变化规律的方法称为电法勘探(或电磁法勘探); 以介质弹性差异为基础,研究波场变化规律的称为地震勘探; 以介质放射性差异为基础,研究辐射场变化特征的称为放射性勘探; 以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性为基础,研究地温变化的方法称为地热测量。 在以上方法中利用介质的电性差异的电法,具有利用观测参数多、场源、装置形式多观测内容或测量要素多,并且在工程中应用范围相对较广。 电法勘探可分为两大类即传导类和感应类。 传导类电法可分为: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和激发极化法。 电阻率法中可分为:电阻率剖面法和电阻率测深法两类。 电阻率剖面法可分为:二极剖面法、三极剖面法、联合剖面法、对称四极剖面法、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 质大学 (武汉) 地空学 院 地震实 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 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与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就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就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 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就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与爆破员; 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工程物探

工程物探 1物探方法与地质方法的不同点 2物探工作的应用前提 3工程物探的特点 4 折射波与反射波 5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类型分类 6弹性波的描述 7地震勘探中几个术语(补线) 8有效波与干扰波 9反射波法测线设计 10折射波法测线设计 11潜射波 12隐伏层对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影响 13总结折射波法特点 14反射波法能够精确地确定深部界面,早已成为石油勘探的重要手段它有下列特点 15总结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16据曲率来进行波的分类 17隐伏层对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影响 18折射波法测线设计 19反射波法测线设计 20资料采集注意事项: 21瑞雷波与瑞雷波勘探 22瑞雷波勘探的基本原理2.1稳态澈振法2.2 瞬态激振法 23 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 24电测剖面法 25电测深法 26高密度电法的特点 27TEM法特点: 28瞬变电磁法的工作方法 29野外观测方式充电法野外工作一般采用两种别量方法 30探地雷达的技术特性

1物探方法与地质方法的不同点 理论基础不同 地质方法: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藏学等等理论为基础 场探方法: 各种地球物理场的理论为基础 工作方法不同 地质方法: 对岩矿石露头或岩芯直接进行观测一直接方法 物探方法:用仪器对地质体引起的异常进行观测—间接方法 2物探工作的应用前提 物探技术是一种成效显著的无损探测手段,在地质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物探的应用总要受到一定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限制: 1)探测对象与周围岩石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可以探测到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物质分布不均匀; 2) 探测对象要有一定的规模,且理藏不太深,足以产生仅器可以发现和圈定的地球物理异常; 3) 各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场相对于异常足够微弱,或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便能够予以分辩或消除。 3工程物探的特点 1)大部分的对象是浅,小的物体,探测深度从几十厘米到几十米,要求探测的 分率高定量解释精度高; 2)不仅要求探测清楚探查对象的分布规律,还要求查明单个对象(如溶洞) 的空间位置; 3)与工程及环境地质工作结合紧密,探查资料主要用于设计或施工,能够及时得到验证和反馈,对工作结论要求高: 4)、要求探测方法具有抗干扰性和灵活性。因为要解决的工程或 环境问题较多的集中在工业中心和大城市,作业时往往受到人为噪声 的干扰。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压制各种干扰。另外,野外 施工作业空间通常较小; 5)要求进行连续眼踪观测,进行动态测量, 6)探测对象复杂。浅小的物体规律复杂,近地表的地质条件和物性也不均勾, 给资料的定性定量解释带来许多困难; 4 折射波与反射波 1)浅层折射波法是一种使用相对较早且较成熟的方法: 可用来探测覆盖层厚度、基岩面起伏、断层及古河道: 弱点: 分辨率较低、测线较长; 2)浅层反射波法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微机数字处理系统的开发和普及才得以迅速发展。浅层反射波法具有相对较高的分辨率,可以采用较 小的炮检距进行观测,因而可以采用较短的勘探测线:对资料的数字处理技术要求较高。 5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类型分类 ●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大类。体波在介质的整个体积内传播,面波则沿 介质的自由表面或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传播。 ●体波根据其传播特征的不同,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根据其不同性质, 又可分为瑞利波和勒夫波。 6弹性波的描述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修订稿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XXXXXXX学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 2、使用Geogiga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 三、实验原理 地球物理条件 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阻抗差,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表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表几种岩石的波阻抗

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图反射波法工作原理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