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通假字(3)
【文言实词】通假字大全

【文言实词】通假字大全【文言实词】通假字大全A--D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杯: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被明月兮佩宝璐。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名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实词(一)古今通假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 世以清白相承:清白。
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2. 吾不以为病:病。
古义:缺点;今义:生病3. 或三行五行:行。
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治。
古义:修筑;今义:治理5. 常数月营聚:营。
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6. 然后敢发书:书。
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鲜。
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奉养。
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9. 公虽自信清约:自信。
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10. 君子以为忠:君子。
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夸。
古义:炫耀;今义:夸奖12. 其余以俭立名:其余。
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13. 聊举数人以训汝:聊。
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14. 当以训汝子孙:训。
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15. 枉道速祸:速。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 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插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 人争非之:非,讥评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3. 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4. 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3) 吾不以为病:病,以……为缺陷5. 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5) 锦衣玉食(四)一词多义1、非1) 人不相非也:讥评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2、习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3、服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4、果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5、及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2) 史輶知其及祸:遭到3) 及戌:到了6、行1) 或三行五行:次数2) 汝非徒身当服行:实行7、君子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指有地位的人2) 君子以为忠:当时有名望的人8、相1)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宰相2) 季文子相三君:辅佐9、靡1)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2)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10、鄙1) 以为鄙吝:没见过世面2) 孔子鄙其小气:鄙视11、举1)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2) 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12、恶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粗陋2) 侈,恶之大也:罪恶二、文言虚词1、以1) 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石崇以奢靡夸人2) 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聊举数人以训汝3) 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因为:上以无隐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是以居官必贿果以富得罪出亡2、乃1) 才:乃簪一花2) 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然1) 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2) 然而:然以功业大4、虽1) 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虽举家锦衣玉食2) 虽然:公虽自信清约5、为1) 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2) 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6、之1)代词a) 辄羞赧弃去之:代华美之服b) 人争非之:代他c) 忍助之乎:代风俗颓弊这件事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7、于1) 表对象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一旦异于今日2) 在,表地点:酒酤于市8、或1) 所亲或规之:有的人2) 或三行五行:有时9、也1. 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2. 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逍遥游文言实词

逍遥游知识点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征一国(通"能",才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征一国者(使……信任)二、文言虚词1.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这。
之二虫又何知(5)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2)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3.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4.以(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6.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彼且奚适也?8.其(1)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实迷途其未远大概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基础3 实词 通假字

古诗文基础实词(三)了解文言实词通假字现象,继续学习、积累多义词,掌握部分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记忆一.知识点讲解: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很多,在此我们不作探讨。
只需了解一点,通假字只是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广义地讲,通假字包含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阅读古文时,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注释中,有的注为某字“通”某字,有的注为某字“同”某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所谓“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之前没有“现”字,后来才造出来。
二是表示异体字。
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所谓“通”,一般表示狭义的通假字。
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例: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木兰诗》)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论语》八则)二.读短文,做文后练习1.芒山盗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与之决.。
盗谓母云:“愿如儿时一吮(shǔn)母乳,死且无憾。
”母与之乳,不意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行刑者曰:“尔.何毒也?”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选自《读书镜》)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1)母与之决.(2)尔.何毒也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2)盗.一菜一薪(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4)母与之乳.A、(1)与(2)相同,(3)与(4)不同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D、(1)与(2)不同,(3)与(4)相同答案:3.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小学教材改版后,文言知识的比重增加,对孩子的文言阅读要求也会加码。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增加,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以下的文言文研究要点希望给大家帮助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XXX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XXX未偏,XXX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统统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阻遏的中央。
XXX:无前途的地步。
例句: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织相通。
XXX:首要用于称各类运输和邮电奇迹。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XXX: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XXX:指(食品)滋味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平民古义:平民。
XXX:棉平民服。
例句: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XXX: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XXX: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XXX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XXX: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
XXX:兵士。
赤壁赋文言词汇整理

《赤壁赋》文言词汇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2)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另外补充:兴、属、窈窕、少、冯、和、棹、溯、袅袅、壑、嫠、愀、缪、舳、舻、酾、槊、渚、糜、扁、尊、蜉蝣、长、藏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4) 代词,它、它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 时习
2.阅读下面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
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 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3) 如何找出本字:增加偏旁,找出本字;更换偏旁,找出本字;取消偏旁,找 出本字;根据语音和语境推出本字等。
(4)诵读及翻译原则:诵读时要读本字的语音,翻译时要译出本字的意思。
【通假字】 “唱”通“倡”,“识”通“志”, “阙”通“缺”,“贾”通“价”, “县”通“悬”,“希”通“稀”, “直”通“值”,“说”通“悦”, “趣”通“趋”,“属”通“嘱”, “倍”通“背”,“邪”通“耶”, “卒”通“猝”,“没”通“殁”, “逝”通“誓”,“取”通“娶”, “廷”通“庭”,“责”通“债”, “受”通“授”,“要”通“邀”, “翼”通“翌”,“女”通“汝”, “益”通“溢”,“赀”通“资”, “得”通“德”。
文言实词
——通假字(3)
温故 知新
通假字
一、何谓通假字 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三、如何找出通假字 四、如何找出本字
学而 时习
1.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许将)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 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译文:给皇帝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 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犹如一人一样。”
课堂小结
关于文言通假字,请注意以下几点: (1)认识到通假字出现的情况比较复杂,今天我们认识通假字,就是在认识我们的
文字成长变化发展的历史;识别和掌握常用的通假字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 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2)如何找出通假字:在读音中辨析通假字,在结构中把握通假字,在例证中认知 通假字等。
答案 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 “弊”,害处、弱点。
学而 时习
3. 请找出下面短贾人也。唱文明贾,所售之物皆 有识,略无阙损,有贾县于其上,虽希物亦不昂其直。凡伪 劣者,皆不之售。故乡人说而趣之。尝属其子曰:“君子爱 财,取之以道,岂可倍义邪!”妻卒然病,寻没。期年,媒 人盈廷,一一谢之,逝不复取。 邻人有不善生计者,责台高 筑,要至家,受以致富术,翼日,出金曰:“予佐女。”河 水暴益,决堤毁田,民田河畔,为患所苦,竟无良策。捐赀 财以兴水利,乡人贤而得之,曰:“君子哉,贾某!”皆至 其家,堂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