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词类活用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六单元文言文字词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议、词类活用)

陈涉世家知识点归纳一.作家作品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
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
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
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
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
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
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
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正音阳夏jiǎ间jiàn令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怅chàng恨罾 zēng 鸿鹄hóng hú忿恚 fèn huì笞 chī徇xùn 酂cuó柘zhè谯qiáo 砀dàng 社稷jì三.通假字(1)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披着,穿着。
四.词类活用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臵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用网捕的意思。
中考古文重点篇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古今异义(1)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界限,这里是限制。
名作动。
(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动。
(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动。
(苦)其心志:使.......痛苦。
使动。
(劳)其筋骨:使......劳累。
形容词作使动。
(饿)其体肤:使.......饥饿。
形容词作使动。
(乱)其所为:使........乱。
形容词作使动。
《鱼我所欲也》一词多义1.而蹴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7.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10莫.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以下对常见的文言文考试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考试中,需要重点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则是“行走”;“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说”通“悦”,“知”通“智”。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虽”“为”等。
1、“之”(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有结构助词“的”的用法,还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3)作动词,意为“去、到、往”。
2、“其”(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作指示代词“那”“那些”。
(2)作副词,表推测、反问、祈使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又”“并且”。
(2)表递进,“而且”。
(3)表承接,“就”“接着”。
(4)表转折,“却”“但是”。
(5)表修饰,“地”“着”。
(6)表假设,“如果”。
4、“以”(1)作介词,“用”“把”“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来”“以致”等。
5、“于”(1)作介词,表时间、地点、对象等,“在”“到”“向”“对于”等。
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大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初中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研究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归类。
通假字是指在中国古书中使用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考试中需要对其进行解释。
七年级的通假字包括“尊君在不”,“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止有剩骨”,“身亡所寄”,“其人舍然大喜”,“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对镜帖花黄”,“但手熟尔”,“XXX以杓酌油沥之”,“可爱者甚蕃”和“亭亭净植”。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以上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意思,需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七年级上册的一词多义包括“舍”(舍弃、解除、消除、去消失、离开、时当时)、“日”(按时、天、太阳、岁月)、“为”(给、替、担任、做、被、成为、乐以。
为乐、乐趣)、“行”(行走、行出行)、“知”(了解、领悟、知道)和“意”(想、企图、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敌胁迫、攻击、敌人)。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XXX。
求闻之若此。
在古今异义中,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要特别注意前四种情况,如果不了解它的变化,误以今释古,要么语意不通,要么歪曲原意。
七年级上册常考古今异义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XXX舍去。
相委而去。
实词儿女指泛指小辈,包括侄女、侄儿;去指离开;委指舍弃。
现代汉语中,儿女指儿子女儿,去指跟“来”相对,委指交付。
这些词在古今异义中的差别细微,要注意区分。
出自《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期日中,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XXX回头看,期指约定日期,可以指表示可能、许可,三指数词,表确数。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和《论语》中经常出现。
弛担持刀,屠自后断其股。
弛指松弛,股常指机构中的组织单位。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词类活用①名词做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③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④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⑤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⑦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⑧动词作名词輮使之然也(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3)取之于蓝(从)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⑼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3、者:(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4、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5、利:(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7、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8、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9、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10、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总结。
古今异义: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边远的地方;今义:鄙视)2.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古义:雇船;今义:购买)3. 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距离;今义:前往,到某地去)4. 僧富者不能至 (古义:穷;今义:贫穷)5. 顾言语于富者 (古义:告诉,对…说;今义:用言语表示或表达)6. 吾欲之南海 (古义:往,到;今义:的)7. 越明年 (古义:及,至;今义:越过)8. 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贫穷的人;今义:物质上缺乏的人)9. 若为佣耕 (古义:你;今义:若,假如)10. 子何恃而往 (古义:凭什么;今义:依赖,依靠)一词多义:1. 之a. 吾欲之南海(往,到)b. 富者语于贫者曰(告诉,对…说)c. 子何恃而往(凭什么)d. 蜀之鄙有二僧(的)2. 欲a. 吾欲之南海(想)b. 富者欲归母(想要)3. 若a. 若为佣耕(你)b. 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类似“至于”的词语)c.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假如)d. 不若与先也(比得上)4. 自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c. 西蜀之去南海(从)d. 吾欲之南海(前往)5. 得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能够)b. 得无异乎(肯定)c. 不得而知也(能够)d.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最终)6. 因a. 因往晓之(于是)b. 因问日:“汝何所恃而往?” (于是)c. 因以为号焉(因此)d.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此)7. 于a. 于昼夜何?而告日:“奚若?” (对)b.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对于)c. 日中如探汤,沸鼎不足形容也(到)d.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之守圉有余焉(在)8. 顾a.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怎么,难道)c. 顾玩其辞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仔细)9. 志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向)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c.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志向)d.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ǎng,排行最大)
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zhǎng,头领。)
星火教育一对多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性别
年级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第()次课
共()次课
课时:课时
教学课题
文言文实词
教学目标
1、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学会通过归纳,牢固掌握课内常用文言实词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通过知识的迁移,阅读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实词
知识精讲:
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通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4、常见通假字整理
1、 反——返(还,返回)
例句:
(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 说——悦(高兴)
பைடு நூலகம்例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2)公输盘不说《公输》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如: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子墨子闻之 (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八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②音近形似。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
③音同形异。如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④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3、小试牛刀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古义:古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的连用,意为:虽是这样,但是……。今义: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亲属。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二、古今异义:
(一)古今异义词的种类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必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顾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子 先生,老师。名词。)
愿借子杀之 (你,代词。)
上使外将兵(派)
使 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
小试牛刀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 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具备)
2、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轻视。)
3、薄如钱唇《活板》(厚度小)
策:1、执策而临之《马说》(马鞭)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鞭打、驱使。)
3、策勋十二传《木兰诗》。(记录)
4、束手无策。(计谋)
长: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长度)
2、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与短相对。)
3、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长久,健康)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准备)
被:1、被于来世(影响)
2、皆被绮绣(同“披”,穿)
鄙: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2、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鄙陋、目光短浅)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出身鄙野)
毕:1、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尽)
2、群响毕绝《口技》(全部)
薄:1、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迫近,接近。)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小试牛刀: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食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食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一、通假字
1、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