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6课 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样板学案带答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究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一、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根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1.宣传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的〔时务报〕和的〔国闻报〕。
2. ,清政府公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因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的利益。
他们掌有实权,阻挡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4.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三、合作探究1.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内容影响〔1〕〔2〕〔3〕〔4〕〔5〕2.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四、随堂演练1.支持维新派进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A.咸丰皇帝B.同治帝C.光绪帝D.宣统帝2.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3.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B.同意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官治,取消旗人特权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立北洋海军4.“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总揽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翻开了缺口。
〞据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A.提过了工作效率B.起了思想启蒙C.民主共和深刻人心D.摧毁顽固派力量5.“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A.放开言论B.创办京师大学堂C.保护农工商业的开展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6.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答复:〔1〕这句话是谁说的?〔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3〕这句话反映了他什么样的主张?五、课后反思第6课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洋务运动是由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所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2、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通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消费技术,强后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它开场于第二次鸦片,完毕于甲午中日战争。
4、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后期的口号是求富。
5、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是为了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6、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它创办于1862年。
它以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7、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8、洋务运动的结果破产了,标志性事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为中国近代化开拓道路的事件是洋务运动。
10、客观上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事件是洋务运动。
11、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1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消费经历,培养了技术力量。
14、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15、洋务运动后期,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16、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17、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二、列举题知识点1、列举洋务运动的内容。
答:〔1〕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2〕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3〕筹建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
2、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答:〔1〕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2〕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海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3.发展——宣传变法
措施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具体内容 强学会、南学会等 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梁启超 发表的《变法通议》风靡海内 上书皇帝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 1.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 (2)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 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3)目的: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行不通的。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
希望。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3.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的传播。 (3)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 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进步意义。 (4)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 革命。因而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4)内容及意义
分类 政治 内容 意义 局限性 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等 政治主张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 书言事 政治;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 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编制国家预算 有制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4.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一、背景《》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序幕——“公车上书”时间:年春地点:北京人物:、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未上达光绪帝。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学会——等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宣传变法的人物代表: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四、高潮——“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时间:.6.11——9.21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9.21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妥协性、软弱性)六、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的改良运动。
2、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最突出)。
3、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下图所示事件与材料所涉及的条约有密切联系的是 ( )A.B.C.D.2.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
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文天祥)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3.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传播了革命思想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6.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7.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
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8.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含答案).docx

第6课戊戌变法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原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过程: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常,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知识点2百日维新3.背景(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戊戌变法:卅朋年6月11 口,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5.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6.结果: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1898年9月21 口,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笫、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7.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将li睹到的历史事件是(B)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殉难D.八国联军侵华2.报刊是了解社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由严复等人主持,号召变法图强,当时北方影响最大的报纸是(C)A.《时务报》B.《知新报》C.《国闻报》D.《万国公报》□知识点2百日维新3.在戊戌变法的法令屮,属于文化教育方而的内容是(B)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C.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4.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囚禁的清朝皇帝是(D)A.顺治帝B.康熙帝C.咸丰帝D.光绪帝5.观察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冋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课堂练习】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遇害D.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3.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今天津古文化街上,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变法维新运动中为号召变法图强而创办的报纸是( )A.《海国图志》B.《时务报》C.《知新报》D.《国闻报》4.“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这句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效果(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创办京师大学堂C.发展农、工、商业D.训练新式军队5.镇压维新派的刽子手是( )A.光绪帝B.慈禧太后C.邓世昌D.李鸿章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
现在朕位几乎不保。
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太后”是指谁?(2)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材料中的哪一位?【课下作业】1.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B.《马关条约》的签订C.鸦片战争的失败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3.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洋务运动是由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所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2、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后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它开始于第二次鸦片,结束于甲午中日战争。
4、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后期的口号是求富。
5、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是为了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6、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它创办于1862年。
它以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7、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8、洋务运动的结果破产了,标志性事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事件是洋务运动。
10、客观上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事件是洋务运动。
11、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1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14、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15、洋务运动后期,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16、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17、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二、列举题知识点
1、列举洋务运动的内容。
答:(1)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2)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3)筹建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
2、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答:(1)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海军。
答: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列举洋务运动的口号。
答: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三、简述题
1、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
答:(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积极性: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代代化开辟了道路。
2、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只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一回事。
(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3)积极性: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代代化开辟了道路。
4、洋务派是怎么样形成的?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就被称为洋务派。
四、思维拓展(或是链接生活)
1、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答:(1)要尽力引进西方最先进的技术;(2)要防止洋匠挟技居奇,惟利是图;(3)要防止办事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2、党的“十五大”提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说说它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答:我们要正确对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要避免在洋务运动中犯的一些错误。
3、洋务运动为了“自强”、“求富”采用的手段是什么?其结果怎么样?联系我们国家现在的改革开放以及结果谈谈你的认识。
答:(1)洋务运动采用的手段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其结果是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我们国家现在的对外开放政策,也主张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其结果使中国更加繁荣昌盛,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力旺盛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
——李鸿章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朝什么派别的主张?
答:洋务派
(2)根据材料说说李鸿章的主张是什么?
答: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维护清朝统治。
(3)在材料中反映了这个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答:前期的口号“自强”。
2、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
请回答:
(1)这句话是什么时间由什么提出的?这是什么派的观点?
答: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洋务派提出的。
(2)这句话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提出的。
(3)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当时开展了什么运动?
答:洋务运动
3、材料: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其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
材料二
久留以食薪饷,往往派华匠造一船,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
”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哪一运动?这个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2)材料一反映了曾国藩的什么主张?
答: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精良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3)材料一中说的“剿发捻”和“勤远略”是指什么意思?
答:“剿发捻”是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勤远略”是指替皇帝解除外患。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答: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要计算成本,讲究经济效益。
教训:要防止洋人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4、材料:“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
请回答:
(1)这是谁在什么事件后发表的感慨?他为什么这样说?
答: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说的。
(2)这里的海军具体是指哪支海军舰队?
答:北洋舰队
(3)他说的办了一辈子事具体指的是他所进行的什么运动?
答: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