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

合集下载

中国秦汉时代的墓葬文化与艺术

中国秦汉时代的墓葬文化与艺术

中国秦汉时代的墓葬文化与艺术Introduction中国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墓葬制度和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并建立了后世影响深远的传统。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代墓葬文化与艺术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后世的意义。

I. 墓葬文化的特点A. 社会地位的象征1. 秦汉时期墓葬的区分2. 皇帝的陵墓B. 丰富的陪葬品1. 青铜器2. 考古发现的精美陪葬品C. 具有宗教意义的祭祀仪式1. 祭祀的重要性2. 生活用品与祭祀D. 墓葬布局与风格1. 地理环境与墓地的选择2. 墓葬建筑的规划与布局II. 墓葬艺术的特点A. 石雕艺术1. 雕刻技艺的发展与进步2. 凡人形象与神灵形象的描绘B. 壁画艺术1. 壁画题材与表现手法2. 壁画的色彩与纹饰C. 陶器艺术1. 秦汉陶器的风格与特点2. 陶瓷艺术与祭祀文化的联系III. 对后世的影响与意义A. 墓葬文化的传承与演进1. 墓葬文化的影响力2. 墓葬文化对后世制度的影响B. 艺术风格的发展趋势1. 秦汉艺术的创新与传统2. 后世艺术的延续与发展C. 艺术品的保护与研究1. 对古墓葬文物的保护与修复2. 秦汉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性Conclusion秦汉时代的墓葬文化与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也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墓葬文化的特点及墓葬艺术的发展讨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秦汉时代的社会风貌与审美趣味。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古墓葬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以促进中国古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秦汉时期墓葬文化研究

秦汉时期墓葬文化研究

秦汉时期墓葬文化研究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墓葬文化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领域之一。

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

一、秦汉时期的墓葬形制秦汉时期的墓葬形制主要有封土墓、石室墓、土室墓、撞刻墓、砖室墓等。

其中,封土墓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主要分为依山堆土墓、山洼形土墓、台地形土墓、盆地形土墓等几种类型。

土室墓和石室墓则是属于墙厚方形的四壁墓室。

撞刻墓则是墓主人将巨石凿成墓穴,另有一种“卧依墓”,即在原有的墓道中开出新的侧道和墓室。

砖室墓则是烧砖砌成的墓葬形制。

二、秦汉时期的墓葬考古秦汉时期的墓葬考古,主要研究古代人类的文化遗产,包括墓穴内的文物、墓志铭、墓道、墓室等。

这些文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非常丰富和多样化,其中的陪葬品十分丰富和精美,包括金银器、玉器、器皿、文物等。

三、秦汉时期的墓葬风俗秦汉时期的墓葬风俗,主要是受到当时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墓葬中的陪葬品和文物,反映出墓主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文化水平。

而墓中对于生活用品的陪葬,可以看出古人对来世生活的期待和对于死亡的认知。

四、秦汉时期墓葬文化的传承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墓中的陪葬文物及其艺术风格,对于后世的艺术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秦汉时期的墓志铭和书法,对于后世的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历史演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秦汉时期墓葬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与演变,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和精神力量。

考古学陵寝墓葬课件-第四章:陵寝制度的初创与形成

考古学陵寝墓葬课件-第四章:陵寝制度的初创与形成
汉陵之制:茔域(陵州)方七顷(133, 000平米);方中(坟基)一顷(19,000 平米),坟高十二丈(约27,6米);玄宫 和墓室深十三丈(约29,9米),四条墓道。 封土上种植柏树。
二、汉代陵寝制度
(一)、陵园规划效仿秦制 1、以一位君王位为中心的独立陵园 2、陵园方位:以西为尊 1)陵园形制为坐西向东的长方形 2)陵墓位于陵园之西 3)陪葬墓在陵墓东向 4)帝、后合葬,同茔异穴,帝西后东。
墓前祭祀祖先 2)设置用于墓祭的礼仪建筑 • 神道:亦称神路、又称御路。陵墓前的道路,意犹
神行之道。 • 石刻像生: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
• 墓阙:进入墓区的 标志
外形:木质、或为 仿木结构建筑,大 石垒砌。
阙身装饰:多有铭 文、画像
墓表(墓柱): 标明墓主身份
• 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柱
石柱上刻有 “某某官职 某某君神道”
3、陵园内外两重城垣,每面一门 4、设置门阙 5、陵旁建造礼制建筑——寝殿——日祭 6、帝陵附近都有功臣、贵戚陪葬墓,在帝陵
之东。
7、建立外藏系统,代表各类管理机构 8、覆斗形坟丘
门阙:陵园入口的标志
(二)、陵、庙、寝的结合
1、寝从宗庙内移至陵旁:用于日祭 ——距陵园300-400米,方向依地势而定。
• 陵园构成:帝陵、后陵、刑徒墓地、陵庙 礼制建筑、陪葬墓(陵园以北:嫔妃;以 东:重臣)、陵邑(陵园以东).
• 从葬坑(外藏椁):埋葬生活用品、兵器、 陶器、漆器。用圆木搭建,因而称椁,相 对于地宫中的“正椁”而言。
(三)地宫:竖穴土圹
1、黄肠题凑:“黄肠”指堆垒在棺椁外的黄 心柏木枋,“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 排列。“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 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研究

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研究
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研究
目录
01 一、分布范围
03 三、文化内涵
02 二、形制特点 04 四、社会功能
目录
05 五、演变过程
07 七、研究价值
06
六、与其他葬俗的关 系
08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瓮棺葬,是一种古代中国葬俗,以瓮、罐等陶器物盛放死者遗体或骨灰,置 于土中,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葬俗。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在 中原地区广泛流行,本次演示将对该时期的瓮棺葬进行深入研究。
一、分布范围
一、分布范围
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 及华南等地区。其中,中原地区的瓮棺葬最为集中,数量也最多,而在西南、西 北等地区的分布则相对较少。
二、形制特点
二、形制特点
战国秦汉时期的瓮棺葬,其形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瓮棺的材质以陶器为主,也有一些用石质或木质材料制成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瓮棺葬的定义与起源
一、瓮棺葬的定义与起源
瓮棺葬是一种特殊的葬俗,它使用陶器(如瓮、罐等)作为葬具,埋葬死者 的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对死者灵魂的寄托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葬俗在中国新石 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瓮棺葬的发展与演变
二、瓮棺葬的发展与演变
1、早期瓮棺葬:在仰韶文化时期,瓮棺葬就已经出现。当时的瓮棺葬主要使 用小口瓮或尖底瓶作为葬具,埋葬的地点多在房屋附近或居住区,显示出人们对 于死者灵魂的和保护。
六、与其他葬俗的关系
六、与其他葬俗的关系
战国秦汉时期的瓮棺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葬俗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例如,与竖穴土坑墓、石板墓等葬俗同时存在,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 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此外,瓮棺葬也与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密 切相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1.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这些坟墓多为土葬,墓主人通常是部族首领或贵族。

墓葬中常有陶器、玉器、石器等随葬品。

2.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夏朝的贵族墓葬、商朝的墓葬和周朝的墓葬。

墓葬形式多样,有土葬、木葬、石葬等。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3.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诸侯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金银器、玉器、漆器等。

4.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秦朝的陵墓和汉朝的陵墓。

秦朝的陵墓以秦始皇陵为代表,采用地宫式结构,规模宏大。

汉朝的陵墓以汉武帝陵为代表,采用宝城式结构,墓室装饰华丽。

随葬品种类繁多,包括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三国时期的君主墓葬、两晋时期的贵族墓葬和南北朝时期的陵墓。

墓葬形式以土葬为主,结构简化,随葬品种类减少。

6.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隋朝和唐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7.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五代十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多采用土葬。

随葬品种类较少,以陶器、铜器为主。

8.宋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宋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适中,结构简洁,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以瓷器、玉器、铜器为主。

9.元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元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0.明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明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1.清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清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古代墓葬文化及其排列顺序

古代墓葬文化及其排列顺序

古代墓葬文化及其排列顺序古代墓葬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亮点,这一部分文化历史长久,也不失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历史的一个好、为人可贵的途径。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古代墓葬文化及其排列顺序。

古代墓葬文化的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了。

从西周到唐代,中国的墓葬文化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并由此派生出了中国独特的墓葬文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墓葬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古代墓葬,往往是一些天然地洞或假山,其结构不算严谨。

西周开始则出现祠堂和地宫式墓葬,形成了与先秦社会贵族生命安全、生命死后有关的死亡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出土的墓葬,标志着石刻墓葬艺术的兴起。

唐宋以来,木结构并存于石结构的墓葬,或地下室墓葬,结构趋向更加精致,并出现了“青花瓷棺”、“黄金棺材”、“景泰蓝棺”及“白玉棺”等,实现了文化、宗教、经济的融和。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古代墓葬的排列顺序。

墓葬的排列顺序其实是有讲究的,不同的顺序也包含着不同的含义。

首先,古代墓葬通常会根据主人的地位高低排列。

例如唐代的大墓,其陪葬品的数量、品质和文化涵义与主人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会根据时间顺序排列。

比如说宋代,因为朝代轮替频繁,时间顺序便是一种常见的排列方式。

此外,一些墓葬也会根据地理位置排列,比如说沉香坊七古墓,七座墓葬被均匀的划分在一个长方形区域内,排列所呈“十七”的形状。

对古代墓葬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

古代墓葬文化的排列顺序,也是为我们阅读和了解这一部分文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方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了解和维护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宝库。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与社会阶级展示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与社会阶级展示

古代中国墓葬文化与社会阶级展示在古代中国,墓葬文化与社会阶级展示密切相关。

墓葬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不仅是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同时也是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通过对墓葬的规模、艺术装饰等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地位的体现。

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早在商代,墓葬就已经开始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差异。

商代的王陵大墓或贵族墓葬,规模庞大、装饰华丽,如以郭店楚墓的发现为例。

这些墓葬采用复合式结构,内部陈设丰富多样,充满奢华和权势的象征。

墓主人作为社会上层阶级的代表,通过墓葬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与尊贵。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墓葬文化也逐渐发展。

秦汉时期,随着集权制度的建立,古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墓葬展示出更加明显的社会阶级差异。

著名的秦始皇陵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陵墓内设有精巧的陪葬品和兵马俑,彰显了秦朝的强大和统治者的权威。

而一般百姓的墓葬往往简朴朴素,与皇家陵墓形成鲜明对比。

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中还体现了家族和家族地位的重要性。

世袭制度导致了家族地位的相对固化,许多家族都会建造庞大的家族墓葬。

这些墓葬通常由祖墓、父墓和子墓组成,代表了家族的延续和繁衍。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很多著名的家族墓葬,如鲍氏、淳于氏等。

这些墓葬不仅仅是对家族先人的尊重,更是对家族地位和家族荣誉的凭证。

墓葬文化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墓葬的造型、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如汉代的石像墓葬,这些墓葬中有许多巧夺天工的石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逝者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这些石像艺术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水平,更是对逝者的美化和神化。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与社会阶级展示密不可分。

墓葬的规模、艺术装饰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并且体现了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的代表性。

同时,墓葬文化还展示了家族地位和家族荣誉的追求,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

汉代诸侯墓形制及变化特点

汉代诸侯墓形制及变化特点

汉代诸侯墓的形制及变化特点如下:
一、形制:
西汉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木椁墓,单人葬。

贵族官僚大都把死人当作活人看待,将生人所用的车马、金银珠玉佩饰、丝织衣物、铜漆器皿、食品、钱币等葬入墓中;将房屋、田地、武士、奴仆和牲畜等制成模型和偶像随葬。

一般汉墓也有数量不等的铜、陶生活用具。

西汉后期:出现石室墓、砖室墓、壁画墓,开始流行夫妻合葬。

东汉时期:砖室墓普及全国各地,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和崖墓也在山东、四川等地广泛流行,并流行家族几代合葬。

二、变化特点:
墓室结构:从土坑墓、土洞墓向空心砖墓、木椁墓,再向石室墓、砖室墓的发展。

这一变化体现了汉代墓葬结构的逐渐复杂化和规模化。

葬俗:从西汉前期的单人葬向西汉后期的夫妻合葬,再到东汉时期的家族几代合葬的发展。

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家庭观念和家族制度的逐渐强化。

随葬品:从西汉前期的丰富多样的生活用品和模型,到东汉末年逐渐被陶明器所替代。

这一变化显示了汉代随葬品逐渐简化,以及陶器在随葬品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崖洞墓的出现和发展:西汉王级崖洞墓模仿诸侯王生前居住的宫殿,主干线上有甬道、前室和后室,两侧分布有若干侧室和耳室。

这一形制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汉代诸侯王墓的高度模仿生前居住环境的特点,以及追求死后永恒的思想。

总之,汉代诸侯墓的形制及变化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器(铜铃、铜马衔、铜盖弓帽)。

对这个墓的年代意见不太统一,
有的认为可到战国中期。
战国早期甲类墓
鼎5
敦2
豆2 缺
2 战国中期的甲类墓
• 材料比较少。 •

河南辉县固围村M1,M2、M3, 分布在
一个墓地中。其中M3没有墓道,M1和M2都有墓
道,均为长方形竖穴墓,墓内积石积炭和积沙,
墓上建有享堂,是进行墓祭的建筑。
战国早期甲类墓
• 山西长子县牛家坡 M7
•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方向75度,长6.42 米,宽4.8米,深 4.5米,有三个殉 人,人骨已朽,据牙
齿观察,头向东,并 可能是成年女性。这 个墓的椁室下部加了
青灰泥。
青灰泥
战国早期甲类墓
• 出铜鼎5件, 还共出许多其它 的青铜礼器、兵 器、车马器和杂 用器等。共出随葬
• 3 第一期的中型陶器墓中还有以鬲为主的随葬陶器 组合,到第二、三期则只有小型墓才有,到第四期 则完全绝迹。
• 通过不同类别的墓葬在不同期别 中的变化,重点分析了鼎类器物的使 用情况,指出在第三、四期之间发生 了比较大的变化,应该是反映了当时 社会上的一些变化。实际主要是维护 等级制度的礼乐制度的变化。第三、 四期之际正是春秋战国之际。

在甲类墓中,又可根据随葬器物,尤其
是用鼎的多少,来判定墓主人属于哪一级贵
族。
• 在战国时期,大体上九鼎墓为列 国国君或王室贵族的成员,七鼎墓
约为上大夫(卿)的墓,五鼎墓约
为下大夫的墓,三鼎或一鼎墓约为
有田禄的士的墓。
• 乙类墓
• 为单棺单椁的陶器墓,墓圹长度一 般在2-4米,出成组的仿铜陶礼器,每 种陶礼器的数量一般为一或两个。出有 少量的兵器,不出青铜礼器。这类墓的 墓主人一般为自由民中的普通平民,也 包括了一部分没落的、没有田禄的士。 ●甲、乙两类墓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否 使用青铜礼器。
第一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
第一节 战国、秦的墓葬
一 墓葬的分类
• 通过对洛阳中州路的东周时期墓葬进行观察,发 现以下几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 1 在第一期只有少数大型铜器墓中才有的铜鼎,到 第二期的中型陶器墓中也出现了,到第三期则小型 墓中也出现铜鼎。
• 2 第二期仅中型陶器墓中才有的陶鼎,到第四期的 大型墓中也有的用陶鼎。
•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各级贵族在祭 祀祖先、宴请宾客时以及在墓葬的随 葬品中可以使用礼器和乐器,平民不 能使用这些表明身份和地位的礼器和 乐器。同时,贵族所使用的礼器和乐 器,因等级不同,在数量和内容上有 严格的规定。这里面用鼎制度占有核 心位置。
• 春秋时期,诸侯们还基本遵守 周礼的规定,至战国时期则发生 了根本性的动摇和变化,反映在 墓葬制度上,表现为对周礼明目 张胆的僭越。同时,各地文化面 貌的地域性较为突出。
战国早期甲类墓
• 长治分水岭M25

五鼎墓。墓坑深4.8米处至墓
底的四壁发现积有河卵石与木炭,
一椁一棺。随葬品以类相从——礼
器有铜质的鼎5、豆2、壶2、鬲1、
鉴2、敦2、匜1、盘1、舟1、匕2等,
依次放置于椁室北壁下;乐器有铜
编钟(纽钟1组9件)、甬钟1、镈3
和石磬(1套10件)等,放置于椁
室的南壁下。椁室的中西部放置车

• 战国时期虽然已经存在“礼乐坏” 的状况,但是传统的礼乐制度仍然一 定程度上在起作用,又在形成反映 新的社会现状的等级规范。反映在 墓葬方面,根据随葬品和墓葬规模 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 甲类墓 • 为多重棺椁的青铜礼器墓。这一类墓
较大者,墓圹长度可以到7、8米以上,墓 往往又积石、积炭或积沙积蚌,战国中期 以后有的墓还有墓道,墓上建有祭祀性的 建筑――享堂。较小的墓墓道也在5、6米 左右。随葬品中出有成组的青铜礼器或同 出仿铜陶礼器,较大的墓又常常出有成组 的乐器、车马器和兵器等。这类墓的墓主 人包括了各种贵族。
较困难,因此在这里重点介绍埋葬的随葬品 组合情况。
• 该地区发现的战国墓葬有上千座,墓 葬形制、随葬品的种类和风格表现出较多 的一致性。
• (一) 甲类墓
• 1 战国早期的甲类墓
• • 与春秋晚期的区别不太大,礼乐制
度还比较牢固,基本上不用仿铜陶礼器。 • 河南汲县山彪镇M1
• 近正方形 竖穴,东 西向,东 西长7.4 米,南北 7.1米。 无墓道, 墓室内积 石积炭, 椁内有四 个殉人。
器物553件。(牛家 坡有一座东周城址, 城址西侧的羊圈沟 和牛家坡是一处大 型墓地,在两地各 发掘4座东周墓葬, 7号墓是最大的)
战国早期甲类墓
• 洛阳中州路M2717
• 是一个5鼎墓,墓室 4.5×3.5米,根据板 灰观察为两重椁、一 棺。
• 5鼎4簋。鼎大小 有序,但是两种形制, 是临时拼凑成的,这 种情况在该墓地其它 墓中也有。被认为是 比较典型的战国早期 墓葬。
战国早期 甲类墓

木炭



石子



• 随葬品已被盗走一部分,残存的有两 种青铜鼎。一种被称为列鼎,共7件(其 中两件为清理出土,已残),鼎形制、花
纹相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另一种为不成列 的鼎,其中尺寸相同的小鼎有8个,中型鼎1个。
战国早期甲类墓
• 发掘报告认为山 彪镇M1属战国中 期,但是墓内出 土大量尖足空首 布是早期的形式, 因而定为战国早 期。
• 丙类墓
• 为无棺或单棺的小墓。基本上没有 什么随葬品,总的感觉是这种墓春秋时 期多一些,战国时期少一些,应当为当 时最贫困者的墓。

• 二、三晋两周地区的墓葬
• 这一地区的墓葬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棺 椁不易保存大都腐朽成灰,使做田野工作时多 是根据板灰的痕迹来推测、复原棺椁情况,这 样要系统的考察这一地区墓葬的棺椁制度就比
• 中国有句话说“事死如事生”, 对待死人就像对待活人一样。墓葬既 反映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一种认识, 也与当时墓主人的生前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

• 自西周以来社会上的等级制度最重要 的界限是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界限。在 自由民阶层中,又有一个重要的界限, 就是贵族和平民,●贵族内部又分为天 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平民中又 包括一般的族人和极贫困者,这就是当 时社会等级的简况。为了巩固这套等级 制度,必然要有一套维护、保持它的等 级制度,通常叫做礼乐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