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_古代文学史二_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2)

三古、七段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
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
诸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神话历史化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虚构出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北大中文系考研科目

北大中文系考研科目
北大中文系考研科目包括两部分:共同科目和学科专业科目。
共同科目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当代文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这些科目是为了考察考生对中国文学的整体把握和对文学理论的掌握。
《中国古代文学史》涵盖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及其代表作品,考察考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与分析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则要求考生对现在及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着较深入的把握,能够分析并比较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现当代文论》则是考察考生对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掌握,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和评论。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则是考察考生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学科专业科目根据考生报考的方向不同,包括文论与国际文化、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等。
每个方向的考试科目不同,主要考察考生对该方向研究领域的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力。
例如,文论与国际文化方向的考试科目包括《文化学与文学学科前沿问题》、《文学研究方法与文化研究方法》等;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科目则包括《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
这些科目要求考生对该专业领域的著作、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和评述相关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
北大中文系考研科目的设置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文学的整体把握和对文学理论的掌握,同时也注重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考核。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文学史、文论和相应的研究领域的学习和理解,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同时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一、文学概念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我国文学史上自先秦时期至唐代末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的整体。
这一时期包含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包括了经典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古代文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优美动人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后人称颂不已。
2. 经典文学:经典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具有历史、经典、典故意义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被人们奉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传颂和崇拜的对象。
例如《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诗歌: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指的是运用语言、韵律和意象等手段进行艺术表达的文学作品。
古代诗歌以其言简意赅、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而备受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等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
4. 散文:散文是古代文学中与诗歌齐名的文学表现形式,指的是用白描文字表达情感、描写景物和叙述故事的文学作品。
散文以其平实、真挚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赞誉。
鲁迅的《呐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是我国古代散文的杰作。
5. 戏剧:戏剧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指的是通过表演、音乐和舞蹈等手段进行文学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
我国古代戏剧以其丰富多彩的剧情、生动活泼的表演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人们喜爱。
元曲《西厢记》、京剧《红楼梦》等都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杰作。
二、文学流派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倡导对现实社会的客观描写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追求对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等的深入分析和揭示。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唐宋诗人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诗词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主张个性与情感的自由发挥和表达,追求超脱现实、理想化的艺术表现。
北大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科目

北大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科目北大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科目一直以来都是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这门科目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北大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科目进行详细解析,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备考建议。
一、北大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科目简介北大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科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古代文学基础、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古代文论研究。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文学考研体系。
二、考研科目具体内容概述1.古代文学基础: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古代文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包括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重要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和作品等。
2.古代文学理论:这部分要求考生深入研究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等,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体系。
3.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这部分要求考生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并能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评论和解读。
4.古代文论研究:这部分涉及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5.古籍整理与研究:这部分考察考生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释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古籍研究方法的掌握。
三、备考建议1.学术素养提升:考生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注重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阅读学术著作,了解学术动态,培养自己的学术意识。
2.强化阅读能力: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是考试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提高写作水平:写作能力在考研中占据重要地位,考生需注重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质量和速度。
4.注重课程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复习方法与策略1.制定合理复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确保复习进度。
2.分类别复习:将考试内容分为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深入理解重点内容: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掌握到位。
北大--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与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就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得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得所谓布衣卿相,也就是这种情况下得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她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与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得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得定评,自然操纵在她们得手中,于就是官品得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得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得家族,世居高位,就是士大夫得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得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瞧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得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就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得一个具有特殊地位得阶层。
当政得外戚、宦官都要同她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得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得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得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得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得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得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得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与依附人口得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得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时期所创作、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多个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名词需要解释,分别是“古文”和“古乐”。
一、古文: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古代的史书、典籍,如《史记》、《楚辞》等;另一种是鲜明的个体风格的作品,如《论语》、《庄子》等。
古文在语言表达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它以含蓄、写景、抒情为主要特点,形式上以古文体为主,常运用象征、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人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文作品在体裁上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训诂、碑铭等,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二、古乐: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
古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秦时期,当时乐器主要是以吹奏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各种种类的乐器。
古代乐曲中经常伴奏有歌唱,因此古乐通常是以歌曲为主要表现形式。
古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还在宗教、礼仪、庆典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乐在文化传承中起到承载历史、记录情感与价值观念的作用,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古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祭祀音乐等,体现了古代社会各个
层面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总体而言,古文和古乐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师古代文学名解2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本)基础知识:1.柳开在宋初自觉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
2.北宋初期,柳开的古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其后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3.宋初,田锡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
4.宋初,论诗主“性情”、“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融豪健、雅丽于一炉的宋初文学家是田锡。
5.宋初,穆修曾校刻过韩柳文集,于古文的承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P2)6.王禹偁的文集今存《小畜集》三十卷,为作者晚年自编。
(P3)7.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是“白体”、“昆体”和“晚唐体”三家。
(P4)8.宋初的晚唐体诗派中,林逋最受世人的推重。
(P5)9.人谓“梅妻鹤子”的宋初诗人是林逋。
(P5)10.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为世所称。
(P5)11.《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作者是王禹偁。
(P5)12.杨亿和王钦若等奉命编撰巨型典籍《册府元龟》。
(P6)13.西昆体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
(P7)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P9)2.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
(P10)3.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称杨亿“真一代文豪也”。
(P10)4.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P10)5.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6.《丰乐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
(P11)7.梅尧臣,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有《宛陵先生集》。
(P14)8.苏舜钦,字子美。
有名文《沧浪亭记》。
(P16)9.王安石,字介甫,人称王荆公。
一生以罢相隐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P17)10.现存王安石的诗文集有两个系统,一种是“临川本”,另一种是“龙舒本”。
(P18)11.王令是受到王安石极为赏识的诗人,被称之为“奇才”。
(P22)12.曾工出身于书香门第,人称南丰先生,著有《元丰类稿》。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打印版

1、宋初“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是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2、西昆诗派: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3、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
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
人们把这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们把这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4、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5、王荆公体: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是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南朝宋武帝裕从东晋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在他们手中。
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
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
在朝,门阀制度已经没落到徒具躯壳了。
2.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的一种概括。
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
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涵。
3.正始之音正始,是齐王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是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这一时期。
其时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
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伶、阮咸、王戎。
阮籍、嵇康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指玄谈风气。
4.晋玄学玄学是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又有新道家之称。
"玄学"之称的由来,正是因为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家之学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清谈之风始于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
"正始之音"正是指整个晋时期玄谈风气。
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南北朝时,玄佛合理。
东晋后,玄学已与佛学合流,玄学也就"笑渐不闻声渐悄"了。
5.体声律与对偶的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
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武帝年间,故称体。
这是古体诗向近体律诗演变过程中一次关键性转折,为后来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家有约、脁等人。
关于体需要注意:(1)八病的规定过于苛细,当时人即不能完全遵守,故后世定型的律诗也并不严格避忌八病。
(2)体还有一些写作上的特点,如篇幅的长短虽无明确规定,但通常在十句左右,由此发展下去,形成律诗以八句为一首定格。
另外,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大都用对仗句,这也成为律诗的定式。
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积极意义:(1)讲求诗歌韵律美,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滞重的弊病,转向清新流美畅达。
(2)新体诗篇幅有限,不容肆意铺排、使才逞词,故而明净、凝练之作渐多,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意味深远的变化,对后来梁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宫体诗以萧纲、徐摛、庾肩吾提倡宫体诗风。
宫体诗具有以下特点:一、声韵、格律,在体的基础上要求更为精致;二、风格,由体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入淫靡;三、容,较之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
凡是梁普通以后的诗符合以上特点的,都可以归入宫体诗的围。
对宫体诗的评价:第一,在创作倾向上,宫体诗舍意问辞,因辞觅态。
第二,在风格上,风格单调,如出一手。
第三,在形式和技巧上,宫体诗巩固了以来格律、声韵的探索成果并有所发展。
七言诗的写作更为普遍,五言诗趋向短制,离五七绝定型不远。
第四,在容上,贫乏肤浅是其致命弱点。
7.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志怪小说按容又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博物志》。
二、鬼神怪异,如《搜神记》。
三、佛法灵异,如《冤魂志》。
其中今存最为完整和最具文学价值者,当属干宝的《搜神记》。
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当时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很大关系。
社会上流传的许多巫术灵验的故事,就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汉以来关于神仙的故事层出不穷,这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此外,道教、佛教,在晋以后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神仙方术、佛法灵异的故事,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至于这些素材被搜集记录下来,则带有自神其教的目的。
志怪小说的作者有的就是徒。
志怪小说适应了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因而得以流传。
8.贞观之治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世民以雄才大略统一全国,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9.上官体上官仪的诗以绮靡婉媚著称,时人多效仿,称为“上官体”。
初唐的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
“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
所谓“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诗。
上官仪的诗今存二十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从齐梁的宫体诗到唐初的上官体,诗歌仍在狭小的宫廷生活圈子里徘徊;容上的远离现实,必然又导致艺术上的片面追求形式美。
而在初唐前期诗坛上,占统治地位的便是上官体。
上官仪曾把六朝以来的对仗技巧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八对”等名目,却成为后人写作近体的一种规,在律诗定型过程中多少起了一点促进作用。
10.初唐四杰唐代初期的“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
他们在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
其中尤以王勃的成就最高。
初唐宫廷文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自然对绮错婉媚之风乐此不疲,不思变革。
这时,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的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四杰”登上了文坛,他们怀着革新诗文的自觉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上官体”,希望用“高情壮思”、刚健骨气,来“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实现自己的审美追求。
由于长期蹭蹬下僚,他们的诗多写羁旅的苦辛,道路的艰阻,向往边塞立功,思索人生哲理,伤怀赠别,托物言志。
这就使得诗歌从了无生气、无病呻吟的宫廷诗风中挣脱出来,转向广阔的社会,由纤弱变为壮大。
四杰所代表的新的诗歌潮流,成为唐音的肇始。
11.宋体宋二人不仅将元兢的“换头术”肯定下来,付诸实践,奉之为“律”,而且通过自己在诗坛上的号召力,影响朝野,使当时文士纷纷仿效,遵守此“律”,乃至于在中宗神龙、景龙中蔚然成风,形成了“宋体”或“律体”。
律诗正是在人们对“宋体”的推崇、仿效中,最后定型和普及的。
12.兴象“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特有的美学境界,是汉与齐梁两个艺术传统辩证统一后所产生的新的艺术质素,也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兴象要求诗歌形象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还需具备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部蕴含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也即“兴在象外”。
所以,兴象不光要求抒情与写景的高度融合,还要求一个“形象的二重世界”,这就和一般的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有了区别。
盛唐诗人追求情景交融、兴在象外的诗歌意境,并且在意境的创造中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而这又是和初唐中后期众多诗人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分不开的。
13.盛唐之音总的说来,盛唐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
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
杜甫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新变的开启者。
盛唐之音的重要特征,正是她浓烈、壮大、高扬的感情。
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共同构成了盛唐之音。
14.山水田园诗派盛水田园诗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作品很多,其中王维、孟浩然的创作最为杰出。
后人将这一具有大致创作倾向的作家列为一派,称之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容。
继承和发展了渊明田园诗和灵运、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15.新乐府诗派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