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发展史
历史的巨变辉煌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下, 在党 的民族理 论和 民族 区域 自治政 策指 引下 , 内蒙
古 自治 党 委 、 府 始 终 高 举 马 列 主 义 、 泽 东 思 想 、 政 毛
邓 小平 理论 伟 大旗 帜 , 持 以 “ 坚 三个 代表 ” 要 思 想为 重
指 导 . 入学 习文践科 学发展 观 , 深 团结 带 领 全 各 族 人
率 达  ̄9 % . 畜 良种 及 改 良种 比率 达 到 9 . , 牧 业 17 牲 1 45 农 %
综合 机械 化水平 达到6 . 农畜 产 品加 转 化率 达到 25 %.
6 % , 牧 业 科 技 进 步 贡 献 率 达  ̄ 4 . % , 业 化 经 营 3 农 1 541 产 1
第 1 , 中产 业经 济竞争 力 、 位 其 可持续 发展竞 争力 、 环境
发 展 竞 争 力 以 及 宏 观 经 济 竞 争 力 等 4 二 级 指 标 居 全 项
国前 列
民 , 苦 奋 斗 , 拓 创 新 , 济 社 会 发 展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艰 开 经
就 。6 年来 , 区经济快速 发展 , 0 地 综合实 力显著增 强 , 人
伴 随新 中国一起 走过社 会主 义革命 、 设 、 建 改革 与发展
的 光 辉 历 程 。新 巾 国成 立 6 年 以 来 , 中 国共 产 党 领 导 0 在
人 均生产 总值 超过 1 万美元 。《 国省域 经济 综合 竞争 中
力发展 报告 (07 20 ) 皮 书》 2 0- 08 蓝 显示 ,0 7 蒙 古 20 年 自治 经 济 综 合 竞 争 力 居 全 国第 1位 ,西 部 各 省 区 市 0
年 为 3 7 , 0 0 超 过6 0 元 , 0 3 超 过 l 元 .0 6 l元 2 0 年 00 2 0 年 万 20
乌海工业发展史 -回复

乌海工业发展史-回复乌海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城市,位于黄河口南侧的黄河三角洲,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乌海市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下面我将为您逐步介绍乌海的工业发展史。
第一步:初期探索乌海市的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随着国家对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乌海开始尝试开发和利用当地矿产资源。
乌海的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盐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乌海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乌海的煤炭和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乌海建设了一些小型煤矿和铁矿石矿山,开展了简单的生产活动。
虽然规模有限,但这些探索为接下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工业化进程加速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开始推进,乌海市的工业化进程也加速了。
随着国家对内蒙古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加,乌海市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乌海市充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
乌海的大型煤矿相继建成,煤炭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乌海市的化工、建材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
乌海化肥厂、乌海玻璃厂等大型企业相继建设,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
第三步:产业结构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海市的工业发展逐渐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乌海开始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注重发展高科技、环保型产业。
乌海市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项目,大力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
乌海市的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相继投产,乌海成为内蒙古地区新能源的重要基地之一。
乌海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吸引了一批知名企业的投资。
同时,乌海市还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
乌海成立了环保产业园区,吸引了一批环保技术和设备的企业入驻。
乌海市利用当地丰富的盐资源,发展了盐化工产业,生产出一系列盐沥青、盐酸等产品。
乌海的盐化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第四步:创新驱动的发展近年来,乌海市进一步加大了创新驱动的力度,推动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内蒙古革命历史故事

内蒙古革命历史故事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与内蒙古紧密相关。
其中一位突出的人物是阿巴巴亲王。
他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的第一任主席,也是内蒙古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阿巴巴亲王,原名齐齐哈尔,是光绪年间的一位满族贵族。
他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接受传统的满族教育,同时也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内蒙古地区也被卷入其中。
阿巴巴亲王积极参与爱国运动,并支持辛亥革命的胜利。
在革命成功后,他成为内蒙古地方政府的一员,致力于推动内蒙古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内蒙古区域处于日本侵略的前沿,阿巴巴亲王带领内蒙古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他组织了一支由内蒙古抗日志愿军和游击队组成的军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阿巴巴亲王的军队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还积极进行群众工作和抗日宣传。
他们设立了抗日文化中心,组织文艺演出和宣传活动,激发了内蒙古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抗战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的旗帜下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阿巴巴亲王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任主席,他领导下的政府致力于推动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阿巴巴亲王在内蒙古革命历史上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他的事迹被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
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内蒙古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复兴以及自治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蒙古革命历史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刻,团结一致、顽强抗争才能战胜敌人;同时也鼓舞我们,让我们坚定信心,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内蒙古简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是赞美草原的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这是赞美草原的歌。
从远古到今天,人们在诗情画意中尽情地倾诉着对草原的热爱和眷恋。
来到巴林草原,你可以看到岭际群峰连绵,天高地阔;山下万泉争涌,氤氲升腾;林间鹿鸣呦呦,百鸟啁啾。
巴林草原,它托起了横亘天际的一脉大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兴安岭。
它滋润在一条蜿蜓流淌的河流中,那就是从大兴安岭最南端山峰中流淌出来的河流——西拉沐沦河。
巴林草原是蒙古族的聚居地,草原民俗文化奇异独特,历史沉积深厚。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弯弓跃马,纵横驰骋的精彩表演。
在这里,蒙古族服饰、饮食、蒙古包、勒勒车、婚俗、祭敖包、那达慕等,无一不充满神秘的色彩,具有迷人的魅力和诱惑。
巴林草原是生物的宝库,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
这里的蒙古族牧民依旧过着依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当然,随着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重视,大多数牧民都已定居下来,住上了砖瓦房。
但是,每到夏季,牧民还会拉上蒙古包,带着全家赶着牛羊迁移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到了冬季才回来,正是牧民这种朴素的生态意识才使草原保持了生态平衡。
(一)麻斯塔拉草原旅游区麻斯塔拉草原位于大板镇东北,303国道北1公里处,距大板镇9公里,这里有广阔的草原,优质的草场,旅游区有大小蒙古包,旅游活动有骑马、骑骆驼、乘勒勒车、观看那达慕、着蒙古族服装照相、参加篝火晚会、住蒙古包、伴随着悠扬的民歌,享用一番浓香的奶茶和鲜美的手把肉、马奶酒。
麻斯塔拉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观赏马术和赛马。
(二)巴彦塔拉草原旅游区巴彦塔拉草原旅游区位于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境内,303国道和集通铁路北1公里处,距大板镇25公里。
“巴彦塔拉”系蒙古语,是“富饶的草原”之意。
草原辽阔,一望无际,坦荡如坻,绿草如茵。
可以充分体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自然情趣。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内蒙古,自然风光秀美,文化传统丰富多彩,是一个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是其独具魅力的一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一、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内蒙古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民族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等,其中蒙古族人口最多,且是蒙古族的发源地。
因此,内蒙古的文化以蒙古族文化为主。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音乐、舞蹈、绘画、文学、建筑等。
其中,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著名的蒙古族舞蹈有“草原舞曲”、“梅花三弄”、“马头琴舞”等,内容多是表现生产和生活,以及传情达意。
此外,内蒙古的民族绘画和文学也颇具特色。
例如,珂罕画是蒙古族传统的画种,它从古至今一直是蒙古族的文化标志之一。
在文学方面,内蒙古传统民间文学以史诗为代表,如《古尔珂王子》、《铁木真传》等。
二、内蒙古的历史传统内蒙古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地区不断发生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并留下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历史遗迹。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如赤峰大佛寺、额尔古纳河冰瀑、呼伦贝尔草原、蒙古包等。
此外,内蒙古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如郭沫若、巴雅尔高虎、额尔德尼·巴雅尔喇嘛等。
内蒙古的历史传统同样表现在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方面。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春节、白月明等。
在草原上,蒙古包是蒙古族人居住的特色建筑,也是蒙古族民居文化的代表。
三、内蒙古的特色美食内蒙古的特色美食也是传承着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一部分。
内蒙古的特色美食以肉类为主,如烤全羊、烤肉、烤牛肉等。
此外,内蒙古的奶制品和蒙古糕点也非常有名。
奶制品包括酸奶、奶酪、酥油茶、奶茶等,蒙古糕点则有包子、馅饼、油饼等。
这些美食味道独特、营养丰富,也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一种特色。
内蒙古百科知识

内蒙古百科知识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面积第三大的省级行政区。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内蒙古的知识点。
1.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总面积约118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3%。
内蒙古自治区北邻蒙古国,西与新疆、甘肃接壤,南与山西、河北、辽宁相连,东与吉林、黑龙江相邻。
2. 地形地貌内蒙古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和草原。
境内有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河套地区等知名景观。
同时,内蒙古还拥有众多湖泊,如鄂尔多斯盆地的库布其沙漠和达拉特旗的达拉特旗沙漠。
3. 气候特点内蒙古地跨中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类型多样。
南部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北部地区属于寒温带干旱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内蒙古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要形式。
4. 民族文化内蒙古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境内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
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独特的传统文化、服饰和民俗风情。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白月亮节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5. 自然资源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
境内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矿产资源。
同时,内蒙古还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草原资源丰富。
内蒙古的农畜产品以牛羊肉、奶制品和皮毛制品等为主要特产。
6. 经济发展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能源、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领域。
内蒙古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内蒙古还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7. 历史文化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和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历史上,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并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
内蒙古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如昭君墓、呼和浩特城等都是重要的历史遗址。
8. 教育与科研内蒙古拥有一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
内蒙古和外蒙古

内蒙古和外蒙古内蒙古和外蒙古: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我是一名内蒙古大学的学生,从小就听说过外蒙古这个与内蒙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
虽然两者地理位置相隔遥远,但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却让我们难以割舍。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探讨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关系。
历史渊源内蒙古和外蒙古,同源不同流。
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地区就有了先民的踪迹,而外蒙古的历史系数据库远古时代。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元朝。
可惜,元朝并未持续多久,元朝灭亡后,蒙古被分成四个部分,其中内蒙古被分给了明朝,成为一个省。
到了清朝,内蒙古才重新独立为一个自治区。
而外蒙古则在17世纪后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为独立的蒙古。
20世纪初,外蒙古成为中国清朝的一个省,但是在第一个世界大战后,外蒙古利用俄国革命而宣布独立,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内蒙古和外蒙古之间的联系一直存在,但发展道路却不尽相同。
地理关系内蒙古与外蒙古的地理位置相较,其中内蒙古为中国的西北内陆的省份,而外蒙古则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国家,位于北亚上的一个内陆国家,周围被山脉环抱。
内蒙古与外蒙古,一静一动,一个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一个则是广阔的自然生态区。
虽然地理位置不同,但是内外蒙古却在气候、草原生态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处,这也正是促进了内蒙古和外蒙古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原因。
文化交流内蒙古和外蒙古之间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
蒙古族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与外蒙古的蒙古族文化同属一脉。
内蒙古和外蒙古都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如内蒙古的呼韩震武、马头琴,外蒙古的图瓦齐亚克思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在蒙古地区广泛流传,也吸引着国外的游客前来感受和了解。
此外,内外蒙古的人们在语言、服饰、食品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点,例如“蒙古包”、“羊肉”、“奶茶”等,都是内蒙古和外蒙古的人们所熟知的。
现实发展当代内外蒙古虽然各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两地有着很多合作的基础。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简史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立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4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核心小组办公会议批准建立内蒙古建设兵团化纤厂4月18日,纺织工业部军管会业务组批文同意建立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化纤厂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成立大会兵团组织形式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系统,采用兵团一师一团一连队的体制,不把营作为常规建置(一)兵团领导机关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将兵团直属机关设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内,原内蒙古党校大院被兵团接收,作为兵团机关的所在地1969年年初,北京军区任命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领导干部司令员:何凤山第一政委:暂缺第二政委:倪子文副司令员;杨世明康银寿包盛标副政委:李植林朱世钧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各部的建置是:司令部:参谋长董儒强,副参谋长张旭之孟庆祥下辖作训处军务处生产处基建处管理处及直属警卫排政治部:主任李惠民,副主任李中飞陆国祯下辖组织处干部处秘书处保卫处宣传处后勤部:部长刘耕,副部长郭贤下辖卫生处机运处财务处军械处供销处1969年5月,成立了由以下人员组成的兵团党委:何凤山倪子文杨世明康银寿包盛标李植林朱世钩董儒强李惠民张旭之孟庆祥李中飞陆国祯刘耕郭贤庞德运张振华孟昭贤田益国张绍喜李永森郑东明高汉杰其中何凤山倪子文杨世明康银寿包盛标李植林朱世钧董儒强李惠民为党委常委,党委书记何凤山,副书记倪子文同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又任命刘义荣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赵强为副政委(二)各师直属机构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实际组建了4个师,24个团,246个连队一师师部设在巴盟蹬口县巴彦高勒镇,师长庞德运,政委张振华,下辖一至六团二师师部设在巴盟乌拉待前旗乌拉山,师长孟昭贤,政委田益国,下辖十一至十九团三师师部设在巴盟临河县,师长张绍喜,政委李水森,下辖二十一至二十三团六师师部设在锡盟东乌旗东风镇(乌拉盖农场),师长郑东明,政委高汉杰,下辖五十一至五十四团,暂管三十一四十一团各师直属机构包括政治部司令部后勤部,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保卫干部直工科,司令部下设作训军务生产基建管理科和直属武装连,后勤部下设供销机运财务军械卫生科和农机厂被服厂物资站(供应站)10月19日,边疆各生产建设兵团紧急传达以林彪名义发出的战备命令,进入临战状态1969年全年内蒙古兵团共安置知识青年50843人;按照当时的衡量标准,其中出身好的知识青年占了85%;女知识青年占53%:北京 23607人保定 4254人天津 5046人上海 182人呼和浩特 4505人浙江 2762人包头 5611人零星人员 4876人1970年5月12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军代表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报告6月23日,中央安置办公室,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加强安置经费管理使用的通知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报告,开始试验招收工农兵学员,各生产建设兵团也推荐了一批知识青年上学8月1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七化纤厂投产8月20日,财政部发出关于安置经费的开支标准和供应渠道的试行意见8月25日----10月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全国生产建设兵团会议12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关于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报告1970年共接收城市知识青年26580人,其中男知青13358人,女知青13222人:北京 4166人青岛 4849人天津 10202人伊盟 110人呼和浩特 1978人巴盟 149人包头 1592人锡盟 256人集宁 1051人济南 751人零星 1476人1971年4月,财政部,农林局,国家计委劳动局联合组成3个调查组,分赴辽宁盘锦垦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和广州生产建设兵团,调查农业工人工资制度问题5月,农林部,财政部调查组提交关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实行供给制的调查6月30日,农林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递交关于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场工人工资问题的调查报告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总人口为144600人,其中现役军人5600人,职工101000人(包括75000名知识青年),家属为38000人9月26日,国家计委,农林部发出关于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调整工资问题的通知1972年3月,农林部,商业部,轻工业部根据国家计委的要求,联合召开了由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蔡家的甜菜生产座谈会,讨论建立糖料生产基地问题5月5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三团四连在扑灭草原大火时烧死69名知识青年5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国务院农林部联合派出3个小组,调查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浙江安徽5个生产建设兵团的情况7月21日,财政部行政事业财务司调查组提交关于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财务的调查8月,农林部制定关于1972-1980年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场开荒规划的初步设想(草案)1973年2月8日,总参谋部农林部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关于生产建设兵团领导管理体制为题的调查报告2月22日3月3日,北京市召开知识青年座谈会,黑龙江内蒙古云南等生产建设兵团派北京知识青年参加了会议2月23日,农林部提交关于召开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场工资制度改革试点座谈会的报告3月3日,农林部财政部发出关于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以上行政事业费问题的通知4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组织文化考试各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纷纷准备参加考试5月8日,农林部提交关于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场实行工分之情况的报告6月22日8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8月4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9月5日,财政部农林部颁发国营农牧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9月26日,国家计委农林部发出关于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调整工资问题的通知11月24日,财政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费管理的暂行办法1974年1月3日,财政部发出关于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牧场调整工资在财政预算上处理办法的通知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黄帅的一封公开信----复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九团政治楚王亚卓同志,制造了全国的王亚卓事件1975年6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7月16日--7月21日,农林部召开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做好交接工作座谈会内蒙七万知青转交地方一师,共接收知识青年19540人,7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6383人,其中病退938人,困退1362人,上大学1088人,参军91人,招工217人,调出2687人,知青死亡42人,其他原因减员48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626人,至1975年6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12441人二师,至1975年6月,实有知青数为27054人,其中参加兵团3年以上的知识青年为26184人,3年以下的有870人,1255名知青长期逾假不归三师,共接收知识青年19325人,7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3272人,其中病迟873人,困退966人,上大学813人,参军110人,招工510人;死亡知青29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699人,至l 975年8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15325人四师,共接收知识青年8491人,7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1815人,其中病退142人,困退284人,上大学436人,参军38人,招工46人,调出869人;知青死亡35人,逮捕1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242人,至l975年5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6620人五师,共接收知识青年11046人,七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2679人,其中病退173人,困退722人上大学667人,参军73人,招工177人,调出的7人;知青死亡92人,判刑10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99人,至1975年5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8166人六师,共接收知识青年7906人,7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2566人,其中病退845人,困退826人,上大学572人,参军37人,招工32人,调出254人,知青死亡11人,提干14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46人,至1975年6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5269人1977年12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当年,北京天津知青办同意放宽原内蒙古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病退困退的限制,掀起了这两个地区知青大回城的浪潮1978年10月31日----12月10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发出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宣布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已是国家职工,不再办理病退困退回城11月20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分校及原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华北农垦兵团大部一同并入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北京军区从下属各部队抽调现役军人组成各级领导班子,率领数千名复员转业军人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和锡林格勒盟等地接管国营农场,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规划为6个师的建制,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转)1969年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当年,兵团组建了4个师,24个团,246个连队,接收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5万余人,全兵团在职人员达7万余人1970年,又组建了2个师,15个团按照原来的规划,一二三师设在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境内,四五六师设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格勒盟境内;由于锡林格勒盟草原地区不适于发展农业和超量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兵团不得不将四师从锡林格勒盟迁到了巴彦淖尔盟,使东三师西四师的格局变成了东二师西四师的态势1971年,内蒙古兵团已有41个团(包括2个工业团和4个相当于团级的工矿企业)职工为10.1万人,其中有知识青年7.55万人,复员转业军人和留厂职工2.57万人,现役军人近6千人,另有家属3.8万人,共计14.5万人1972年,内蒙古兵团总人数为17万人,职工(包括知识青年)13万人至1975年,内蒙古兵团下设农牧业团35个,厂矿企业单位34个,在职人员11万余人兵团总部: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化纤厂呼和浩特市工程团呼和浩特市发电厂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化肥厂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1师:师部驻巴盟磴口县1团磴口县朝阳镇原乌兰布和农场2团磴口县红卫镇原巴彦套海农场3团磴口县卫国镇原哈腾套海农场4团磴口县戍边镇原太阳庙林场5团磴口县建国镇原包尔套勒盖农场6团磴口县反修镇新建点包尔套勒盖西7团磴口县红旗镇原纳林套海农场2师:师部驻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11团乌拉特前旗原乌海劳改农场12团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原乌海劳改农场13团包头市西水泉工业团下属采石厂阀门厂拖修厂风机厂化工厂无线电厂浆粕厂造纸厂农药厂等14团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原苏独仑国营农场15团五原县建丰原建丰农场16团中后旗牧羊海原东方红种羊场17团乌拉特前旗中滩原中滩劳改农场18团包头市万水泉原共青农场19团乌拉特前旗坝头原乌梁素海水产局20团杭锦旗独贵特拉原独贵特拉公社杭锦淖公社62团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原苏独仑农场牧业队3师师部驻巴盟临河县21团临河县军垦镇原临河劳改农场22团临河县屯垦镇原狼山劳改农场23团杭锦旗巴拉亥原巴拉亥林场25团杭锦旗扎尔格郎图原改改召林场等26团临河县石兰计原石兰计公社糖厂临河县4师师部驻伊盟海渤湾市8团乌达市乌达市属农场林场等原属1师24团海渤湾市原属3师34团磴口县碱柜原接受朝格乌拉牧场,后随师部西迁35团苏尼特右旗塞汉塔拉碱矿玻璃厂海渤湾市5师师部驻锡盟西乌珠穆沁旗31团西乌旗阿巴哈纳尔旗原锡林格勒种畜场等原属4师32团西乌旗阿巴哈纳尔旗原毛登牧场原属4师41团西乌旗高力罕原高力罕牧场42团西乌旗哈拉根台原哈拉根台公社,后划归兵团直属43团西乌旗宝日格斯台原宝日格斯台牧场44团西乌旗彦吉嘎庙原罕乌拉公社6师师部驻锡盟东乌珠穆沁旗东风51团东乌旗红星镇原哈拉盖图农场52团东乌旗红边镇原乌拉盖牧场53团东乌旗红疆镇原贺斯格乌拉牧场54团东乌旗红光镇原满都宝力格牧场55团东乌旗红建镇原宝格达山林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
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
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
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
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
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
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
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
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
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
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
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
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
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
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
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
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
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
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
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
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
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
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蒙古族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以谋求蒙古族的自由解放。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蒙古族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乌兰夫等同志为代表的蒙古族先进分子加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内蒙古的革命,同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在解放战争中蒙古族骑兵英勇作战,歼灭敌军2万余人,缴获战马2万多匹和枪支l万多件,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蒙古民族的新的历史转折。
内蒙古是实行区域自治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