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 经济常识(全)

合集下载

行测75个必背知识点

行测75个必背知识点

行测75个必背知识点1. 人口普查2. GDP3. 国际收支4. 外汇储备5. 货币政策6. 活期存款7. 定期存款8. 货币乘数9. 通货膨胀10. 贫富差距11. 关税12. 所得税13. 增值税14. 明清两代15. 现代16. 量子力学17. 万有引力18. 相对论19. 泰勒定理20. 磁共振成像21. DNA22. RNA23. 爱因斯坦24. 牛顿25. 辛德勒26. 中国近代史27. 道教28. 佛教29. 儒家思想30. 法家思想31. 知识分子32. 奉系33. 南京政府34. 毛泽东35. 四大发明36. 古代科学技术37. 经济体制改革38. 民营企业发展39. 人类发展史40. 农业文明41. 工业文明42. 思想文明43. 贸易文明44. 环保意识45. 人工智能46. 机器人47. 区块链技术48. 互联网49. 移动支付50. 5G技术51. 电子商务52. 人民币53. 香港特别行政区54. 澳门特别行政区55. 台湾地区56. 东盟57. 上合组织58. 世贸组织59. 共商共建共享60. 中美关系61. 中国与非洲62. 中欧关系63. 一带一路64. 信仰自由65. 永世中立国66. 格鲁吉亚67. 基辅68. 中亚五国69. 中东国家70. 世界遗产71. 国际奥委会72. 世界卫生组织73. 世界教育组织74.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7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政治常识:
1.国家的系统。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3.国家行政区划。

4.国际政治组织。

5.民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常识:
1.宏观经济政策。

2.GDP的计算和意义。

3.我国的发展阶段和战略。

4.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

5.经济全球化。

法律常识:
1.法律的层级与法律体系。

2.法律的基本原则。

3.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

4.基本的刑事法律关系。

5.基本的行政法律关系。

科学常识:
1.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概念。

2.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研究方法和科学史。

4.疾病预防与健康。

5.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

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2.文化遗产保护。

3.世界文化遗产。

4.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俗文化。

5.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意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实际考察的内容广泛而且多样化。

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学习和总结,掌握基本概念、原则和相关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等。

同时,也要关注时事热点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加强对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新动态的了解。

多进行模拟考试和题目演练,加强实践操作,提高答题能力和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在国考行测中的得分。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国情常识 1.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14亿。

2.地理: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

3.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

二、政治常识 1.中央政府组织: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

2.国家元首:中国的国家元首是主席,现任国家主席是习近平。

3.政府机构:中国的政府机构包括国务院、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等。

4.政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

三、经济常识 1.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的是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模式。

2.GDP: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GDP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3.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大量农民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4.外贸: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四、法律常识 1.宪法:中国的宪法是最高法律,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利和义务等。

2.刑法:中国的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法律体系,对各类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

3.合同法:中国的合同法是保护经济和社会交往中各方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事项。

4.知识产权法:中国的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包括版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五、文化常识 1.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3.习俗: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拜年、红包、团圆饭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行测—经济常识

行测—经济常识

知识点睛与解题技巧(注:黑色字体为原来的复习大纲,彩色为自行添加的内容)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①、李嘉图②、西尼尔、穆勒③、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④。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①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在《国富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是被广为接受的:①分工论。

斯密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说,按照目前的情形,普通人要单独制针是毫无效率的,但是分工组织在工厂内成立的话,一人一份的生产量将可达240倍以至4800倍,由此揭开了近代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原因。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他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②价值规律的初阐述与“看不见的手”。

斯密提出了市场价格(商品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斯密实质已对价值规律做了初步的阐述,只不过是概念有所偏差而已。

③资本积累。

斯密认为,节省剩余价值而量行投资,就是资本积累,这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机能。

④自由贸易主义。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奖出限进政策,是一种独占殖民地贸易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借贸易差额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因此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李嘉图②是英国资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和完成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李嘉图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国际贸易方面,他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并且在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也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行测常识之经济篇

行测常识之经济篇

A.挖掘业
B.房地产
C.物流
D.教育培训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即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2.A【解析】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靠固定工资收入的人会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3.D【解析】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本题中小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滞后,属于流通手段。

4.A【解析】选.西方经济理论将开放经济体的国内产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非贸易品的价格基本不受国际市场影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非贸易品包括金融服务、运输等。

根据经典汇率决定理论,本币汇率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

在国际市场贸易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会负向影响到国内市场贸易品价格,非贸易品部门取得相对价格优势,从而使生产要素向非贸易品部门聚集,非贸易品部门得到更快发展。

5.A【解析】第三产业: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房地产业不同于单纯的建筑行业,涉及服务和流通各个部门,属于第三产业。

挖掘业是第二产业。

行测之经济常识

行测之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考点解析(桂平中沙李剑光)概述一、西方经济学发展阶段(一)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1、时间: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2、人物:威廉·配第:著作,1662年《赋税论》,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的尺度和基础”;亚当·斯密:著作,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提出“看不见的手”。

(二)新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1、时间: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 20世纪30年代为止;2、人物:英国杰文斯、马歇尔、法国瓦尔拉斯;3、著作:马歇尔在 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4、重要理论:边际效用价值论。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国家干预1、时间: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2、人物:包括英国凯恩斯、美国萨缪尔森;3、著作: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国考2010-单选】下列对人物及其贡献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凯恩斯撰写了《国富论》,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B.孟德尔发现遗传学定律,为遗传因子理论奠定了框架基础C.冯.诺依曼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理论,其体系结构沿用至今D.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并据此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A【例题】下列经济学理论或政策,与人名对应不正确的是()A. 新自由主义——凯恩斯B.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C. 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罗斯福D. 自由放任——亚当·斯密A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2.完全信息:指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3.市场出清:在市场调节供给和需求的过程中,市场在短期内自发地趋于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状态。

三、常考经济术语(一)恩格尔系数1、含义: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2、作用: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20-40%为富裕,低于20%为最富裕。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一、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基本路线2.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党的领导体制4.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7.党的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8.公务员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9.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民主专政11.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12.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13.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14.政府权力和行政监察机制15.政治伦理和反腐倡廉二、经济常识1.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2.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和经济结构3.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4.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5.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6.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7.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8.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9.区域经济和城市化进程10.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11.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12.能源和资源保护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14.进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三、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律体系2.宪法和法律法规3.刑法和刑事诉讼法4.民法和民事诉讼法5.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6.经济法和商法7.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8.婚姻法和家庭法9.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10.土地法和房地产法11.环境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12.食品药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3.司法制度和法官律师工作制度14.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四、文化常识1.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2.世界的历史和文化3.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5.中国的文艺和文学艺术6.世界的文艺和文学艺术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8.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和文化品质9.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传播10.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11.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五、地理常识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境、领海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4.中国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5.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6.世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7.世界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8.边界贸易和口岸通关9.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10.落地生根和科技创新11.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经济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经济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经济常识练习题及答案行测考试经济常识练习题:1.完全垄断企业可以以( )方法定价,以获得最大垄断利润。

A.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定价B.成本加成法C.单一定价与歧视定价相结合的策略定价D.价格领先制2.以下选项中( )不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控制工具。

A.大幅度调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大幅度调降央行再贴现率C.积极从事公开市场操作D.大幅度增发国债3.近年来中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下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是( )。

A.减少财政支出B.实行结构性减税C.降低存贷款利率D.增加货币发行规模4.网上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购物方式,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网上团购的盛行( )。

A.使货币职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B.使商品交换的本质发生了改变C.使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D.表明纸币已经由电子货币取代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采取的( )。

A.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B.国家干预方式C.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式D.国家税费征缴方式6.从交易对象的属性及它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分,我们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大类。

下列不属于要素市场的是( )。

A.劳动力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消费品市场D.金融市场7.( )不完全属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宏观调控目标。

A.经济增长B.增加就业C.价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8.假如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是成本推动,如果没有( )的伴随,将会引起严重的经济萧条。

A.供给增长B.供给减少C.需求增长D.需求减少9.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

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生产的发展B.效率的提高C.社会的公平D.内需的扩大10.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常识命题趋势分析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常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涉及:需求理论、利率理论、产业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际经济组织、汇率和外汇储备等等。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中公教育总结出经济常识命题具有以下趋势:1.命题方式以对经济理论的记忆和运用为主,但逐渐倾向考查运用的能力2011年只考查了一道关于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影响的题目;2010年,既有对国际组织和国家经济总量指标的记忆性题目,也有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的运用型题目。

例题1:(2011年)汇率变动会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假如某国货币升值,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不利于出口贸易B.有利于公民出境旅游C.会导致热钱流入D.有利于消除贸易逆差【答案】D。

解析:货币升值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针对某国而言,货币升值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继续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2)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进口贸易;(3)有利于降低本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成本,促使更多的国民走出国门;(4)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5)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

可知,B、C项正确。

货币升值的不利影响有:(1)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贸易减少;(2)将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3)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可知A项正确。

贸易逆差,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

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的进口贸易,而不利于出口贸易,所以本国货币升值是加大了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分析】此题属于国际经济的重要知识点:汇率问题。

但既没有考查汇率的定义,也没有考查汇率的分类,而是要分析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这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运用的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只靠死记硬背,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把握住考试命题的特点,有重点地掌握。

例题2:(2009年)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A.CPI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程度的绝对数B.CPI用来分析消费品非零售价对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C.CPI反映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D.CPI是采用指数商品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来的【答案】C。

解析: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分析】CPI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名词,此题单纯考查对CPI概念的理解,属于对理论知识较低层次的考查。

其实即使非经济学专业的考生对这个概念也并不陌生,在物价持续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它越来越关注,并且每天都在盼望着它能低一点再低一点。

2.命题背景多与时事相结合,以时事为切入点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重大经济政策及对经济政策的重新阐述,以及重大经济事件等,都会成为命题的背景。

比如:2009年的第3题,背景是中央对“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阐述,以及“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这一新提法;第14题是以经济危机的起因次贷危机为切入点;2010年的第120题考查的是扩大内需。

例题3:(2010年)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A.降低税率B.提高利率C.缩减财政支出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答案】A。

解析:经济衰退时一般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减少税收(降低税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

【分析】2009年是我国实施四万亿扩大内需政策的第一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地位,也成为当年的热点话题。

当然近三年来扩大内需政策仍然适用。

此题即根据当年的重大经济政策来设置题目,以考查考生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

例题4:(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是指:A.贷款人的第二次贷款B.贷款人的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C.贷款机构的实力和规模较小D.贷款机构的信用等级较低【答案】B。

解析:次级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其中的“次”是相对于“优”而言,意思是贷款人的收入少,信用较低。

【分析】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我国也未能幸免。

网络、电视和报纸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报道扑天盖地,如果考生多留心国家社会大事,增强时事敏感度,做答这类题目并不困难。

二、经济常识考点预测(一)需求及其相关理论◎需求规律: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影响需求的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和消费合称为内需,出口称为外需。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二)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税、利、债、费。

其中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涉及各种项目,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的支出等。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而作的货币性支付。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进入衰退,失业率提高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需要增加社会的总支出。

这种政府主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即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具体做法即: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减少税收。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做法则相反,即:即减少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增加税收。

(三)货币政策◎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

◎按借贷主体不同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利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膨胀。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发展。

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紧缩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实行抽紧银根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以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中央银行一般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出售政府债券,这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种方法。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

(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

◇它指的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和持续的上升,而部分、个别商品的涨价、季节性的价格调整、暂时性的物价上涨,都不能算作通货膨胀。

◇它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

◇物价的上涨幅度必须相当大,才能判定发生了通货膨胀。

◇它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而不是指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如有价证券等价格上涨不归此类。

◇货币过多是通货膨胀的总体特征,所以,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三种价格指数之一,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一定时期消费者价格指数=本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100%。

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五)汇率◎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或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就叫应付标价法。

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

◎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汇率与进出口:一般来说,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币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汇率与物价: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

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到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

(六)世界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

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前身——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2011年是中国入世10周年。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其实质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截止到2009年1月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

欧元区: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1月1日取代上述11国的货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