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美育
关于美育议论文800字范文:美育是一种刚需

美育议论文:美育是一种刚需关于美育议论文800字范文:美育是一种刚需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育议论文800字范文:美育是一种刚需,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育议论文:美育是一种刚需篇1从应试教育转化成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
应怎样使这一转变经久地持续下去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素质教育贯穿在所有的教育过程。
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蛙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它四育之中,影响且规定着其它四育及其功效。
那么,素质教育与美育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我们应该从美育这一命题出发,去探讨一下其中的关系。
美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说法。
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狭义的美育主要是指艺术教育。
而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是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不仅追求灵魂的完美,而且是超过这种完美的“天人合一”。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人们思想情感、个体意识的再造。
这一美育观的重新明确,高度地评价了美育的地位与作用,把美育从一般的、泛泛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提的层面中超拔出来,凸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宏观的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所折射出的明晰的影了。
从论域范围看,素质是人们特有的综合能力,是社会物质活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因此,素质教育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物质活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素质教育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质教育。
这种关系决定着素质教育只有和生动活泼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德、智、体、劳教育,我们才会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
小学生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一)

小学生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一)作者:王瑾来源:《教育观察·下旬》2013年第11期[摘要]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但这种设想必须是有根据的、可以实现的,它区别于空想与幻想。
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就是进行一种形成理想、追求理想、为实现理想奠定基础的教育。
滨湖路小学进行了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理想教育;美育;学科教育;滨湖路小学[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03-0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行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确立奋斗目标,才能使他们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为走好未来人生的道路夯实基础。
一、构建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结合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对新时代理想教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实践性研究,构建了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愿望的种子+追求的信念+学习的历练+美感的氛围+师生的互动=滨湖梦的教育。
我们努力做到“实、生、美”。
“实”即更实际,就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心中有一份愿景。
理想教育是一种形成理想、实践追求、实现愿景的教育。
对理想教育内涵有了自己的认识后,我们对滨湖路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定位于“理想教育”这一学校文化特色之后,我们不再做形式上的“提升”,而是内容上的“降低”,即真正打扎实“理想教育”这一文化特色的基石,只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愿景,让理想教育实实在在地回归学生、教师生活和校园生活,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浅谈美育教育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0级)美学概论论文题目:浅谈美育教育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 20101108010060学生姓名:吴静波2012年12月【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美学理论和审美经验的传授,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通过审美实践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手段,它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完整体系。
它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它起到“以美启德”、“以美育德”发展人的多种心理品质的作用。
美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重大意义。
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
美育的任务是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美育教育、审美、浅谈美育教育前言美育的系统性理论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德国剧作家席勒的重要著作《审美教育书简》出现,而美育塑造人格的传统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
荀子认为美育对人有感化作用。
而近代以来,以王国维、蔡元培等为代表,以美育养成完美人格并促进社会发展已经成为自觉的理论追求。
蔡元培更有“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生产力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许多人已经迷失在市场经济的功利的浪潮中,失去了自我认知和精神依托。
各种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已经加剧了人的异化,使人格畸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重提美育教育陶冶培养人格是十分有必要的。
它有促进人和谐发展、完善人格的作用。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梁启超的美育观念

梁启超的美育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梁启超(1873-1929),字芸简,号榕雪居士,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政治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梁启超对于美育的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美育不仅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更是培养人的美德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思想背景以及美育观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梁启超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一个封建社会风气浓厚的家庭。
由于家庭的良好条件,梁启超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
梁启超对传统文化并非盲从,而是积极吸收西方思想,力图寻找中国的发展出路。
他曾经在日本留学,接触了西方文明,深刻领悟到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等理念对于中国的启示。
梁启超在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和理解中,提出了他独特的美育观念。
在梁启超看来,美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对人类内在美感的培养与教育。
他认为,美是人类灵魂的需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感受美的存在。
梁启超主张将美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提倡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他认为,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美育应该贯穿于所有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感受美的存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美德。
梁启超对于美育的意义还体现在他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认识中。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道德风气可以通过其美育状况来体现。
只有在一个人具备了美的情感和审美眼光,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塑造美好的社会环境。
梁启超主张加强美育教育,让美育成为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梁启超的美育观念深受他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对国家发展的追求所影响。
他认为美育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培养人的美德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
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为当代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育既是理想,也是一种现实需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0.02.004美育既是理想,也是一种现实需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王小西(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也是席勒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指出了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与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人性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获得改造和提升,克服人性的异化与分裂。
通过结合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与中国美育现代化建设实践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对于当代美育理论的形成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育书简》;美育思想;审美;席勒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0)02-0020-05收稿日期:2020-03-05作者简介:王小西(2000-),女(满族),沈阳人。
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抑或为什么要重读经典,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把这种疑惑放置在当下社会文化的驳杂状态上,把这种提问的眼光投向人性的种种变异上,以及艺术的低俗化格调上的时候,就不难发现重读的意义是那么现实,又那么富有未来性。
一、席勒美育思想构建中对人性的分析席勒的《美育书简》不仅在德国美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被美学界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首倡美育思想,并主张美的艺术是人的性格高尚的工具,人性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获得改造和提升。
《美育书简》也是一本对美的本质进行探索的重要著述。
他的“游戏冲动论”对于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审美生存”的意义极为深刻。
他不但对康德哲学做出了辨析和继承,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积合理内核。
对于这样一部经典,我们完全有必要重读、重解,并把它视为理直气壮进行美育教育、审美生存的一种理论基石。
席勒的美育思想从康德哲学出发,但他对康德哲学还是存有很多异议的。
比如,他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反对康德提出的主观化“美”的观念。
理想的美育

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三、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活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与生活的主人。
四、理想的美育,应该是“艺术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
五、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立体美育,应该树立大美育观,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美育模式,构建浓郁的美育氛围。
六、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七、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精神美育”,应该注重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拥有美的心灵。
八、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
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0世纪是人类征服自然成就最辉煌的世纪。
我们的科学技术成就几乎是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
但是,20世纪也是人类破坏自然“成果”最“辉煌”的世纪一一河流与空气的污染、森林的毁天、酸雨的肆虐、臭氧层的破坏……也在这个世纪登峰造极。
这一切,毫无疑问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和审美情趣有关。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王微曾谈到自然美对于精神超脱和心灵解放的意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美的观念的源头,美存在于自然中,自然美高于人工美。
他还认为,人生来就与自然有者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对大自然怀有深沉的热爱,人是最善于感受大自然之美的鉴赏家。
确实如此。
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本山山水水都具有美的含义,因而都是审美的对象,它们可以让人们忘掉生活的烦恼,唤起对生命和爱的渴望。
美育的概念及其思想

美育的概念及其思想1.美育的概念无论在国内外美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了近千年,但美育的提出是在近两百年里。
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纪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最早提出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埃斯特惕卡”)它的意思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
“Aesthetica”的希腊语词根的原意是“感觉学”“感性学”。
鲍姆嘉通把“感性认识的完善”与“美”联系起来,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人类感觉和情感的领域。
日本学者西周、中江肇民等用汉语“善美学”、“佳趣论”、“美妙学”、“美学”、“审美学”等来翻译“Aesthetica”一词,中国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译介时接受了这一概念就有了今天的“美学”。
后来,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诗人、美学家,席勒(Shiner,F)在美学的发展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在它的著作《美育书简》中对美育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美育是“通过审美自由活动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
席勒《美育书简》的哲学基本框架来自于康德美学。
康德美学是从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出发点,按照古希腊的传统,将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识、情感和意义三部分,并认为人也具有与之相对应的三种认知能力,即理解、判断和推理。
出于抑制人性的分裂问题,席勒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提出了美育。
他觉得,唯有借助审美自由的中间形态,才能够实现将感觉状态向思想与意志活跃状态过度。
如果一个人能够让自己成为具有审美的人,那么他就能够将自己从一个理智人变成理性人。
康德的美学理论与席勒的美育理论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早期的美育主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代国内研究学者汤杰英通过查阅相关的词典和著作,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近代产生的50多种“美育”概念,把美育的概念分为八个大类:“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是美学知识的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是美感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等。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美育路径

2023-11-05
目 录
• 引言 •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挑战 • 美育路径的基本框架 • 美育路径的实施方式 • 美育路径的效果评估与优化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02 新时代大学生理 想信念教育的现 状及挑战
现状分析
1 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受到重视
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帮助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多元化思潮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 的冲击,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动摇。
3
教育方式需要创新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 需求,需要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
03 美育路径的基本 框架
建立美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联系
明确美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育通过审美体验、文化认知和情感沟通等方式,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 的理想信念。
探索美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
美育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审美活动,引导大学生发现和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与理想信念教育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02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 念教育的特点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紧密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引导大学 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03
美育路径在理想信念 教育中的有效性
通过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 育等美育路径,可以有效地推动大学 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效果。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三、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活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与生活的主人。
四、理想的美育,应该是“艺术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
五、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立体美育,应该树立大美育观,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美育模式,构建浓郁的美育氛围。
六、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七、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精神美育”,应该注重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拥有美的心灵。
八、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
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0世纪是人类征服自然成就最辉煌的世纪。
我们的科学技术成就几乎是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
但是,20世纪也是人类破坏自然“成果”最“辉煌”的世纪一一河流与空气的污染、森林的毁天、酸雨的肆虐、臭氧层的破坏……也在这个世纪登峰造极。
这一切,毫无疑问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和审美情趣有关。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王微曾谈到自然美对于精神超脱和心灵解放的意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美的观念的源头,美存在于自然中,自然美高于人工美。
他还认为,人生来就与自然有者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对大自然怀有深沉的热爱,人是最善于感受大自然之美的鉴赏家。
确实如此。
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本山山水水都具有美的含义,因而都是审美的对象,它们可以让人们忘掉生活的烦恼,唤起对生命和爱的渴望。
理想的美育必须走出书本的“小天地”,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它的温馨,感受它的灵气。
自然美能够给人以心灵的愉悦乃至生命的滋润。
那秀丽、清雅、柔和的景色,如水的月光,碧绿的菜田,消滑的溪流,鹅黄色的柳丝,让人感到安静、舒适;那汹涌的大海,奔腾的长江,陡峭的山崖等壮丽、粗犷雄伟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
人们不禁会赞赏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但现在我们的学生离大自然何其远矣!当我们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所谓“美育”时,学生早已不懂什么叫“两个黄鹏鸣翠柳”,不懂什么叫“炊烟四五家”,不懂什么叫“惊涛拍岸”,也不懂什么叫“春风亲吻草地的和煦”和“秋雨敲打树叶的凄婉”………大自然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头活水。
美学大师宗白华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一文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
这个活カ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更饱含深情地说:“我竭力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儿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一大自然这本书。
…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
我千百次地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酒动,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
几童思想的本性就要求有诗的创作。
美与活的思想犹如阳光与花朵一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
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
我强烈地呼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全身心地去阅读大自然、没有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亲近,没有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和谐、不可能有真正理想的美育!目前,在自然美育的问题上有两个误区。
一是担心学生走近自然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因而“封杀”所有的各种亲近自然的行为,有些地方甚至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学校不得组织此类活动。
二是总希望每一次野外话动都有“教育意义”---“了解家乡的巨大変化”呀,“感受祖国山美丽”呀,“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呀,等等。
此外,这样的郊游要求对于学生还往往承担着写作文的“重任”。
如此一来,对自然美的感受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其实,不用那么多“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自然的接近、对自然美本身的感受就是教育。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著名诗人顾城有一句广为传诵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句话曾经为复且大学辩论队在新加坡大专辦论赛夺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曾经给很多失去生活信心的年轻人以勇气和力量。
但是,这个歌唱生命的人,最后却沦为摧残生命的凶手-一用斧头砍死了自己的妻子,又自在新西兰激流岛的一棵树上。
一个创造出美丽诗句的人,却丧失了美丽的生命,其本质还是缺乏真正的生命意识。
用生命美育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姚全兴的话来说,它“使人们对生命意识和生命状态的关注,对生命之力和生命之美的关注,对生命的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的认识,达到更高更新的层次”。
通过生命美育,要让学生懂得,生命本身就是美的,自己的生命就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
尽管先天赋予我们不同的容貌与身材,我们诞生在不同的家庭与地区,但因为都是“人”,我们便无比伟大因而足以自豪!是的,就每个具体的人而言,其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不但是短暂的而且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每一个生命所铸造的个性是绝对独一无二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绝对不可替代的一一每一个人的生命由此而显出其神圣。
正是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富有生机而且色彩斑斓。
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
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
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认为还不够。
我们还应该从生命美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个人如果对生命没有起码的热爱和珍情,那他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的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或者在严酷的升学竞争中训练明天孩子的“生存能力”,即使有所谓“理想教育”,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及“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之类的“切身利益”诱导,还有各种暴力凶杀电影、电视、卡通漫画的耳濡目染…于是,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追逐鸟儿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们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没有了梦想,没有了对生命的一往情深的爱怜与呵护,以及对人生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于是,小学生向同学的心脏捅出了尖刀;于是,中学生向母亲的头颅举起了榔头!持刀杀人的孩子当然是极少数,但小小年纪便“看透了世界”,“看破了红尘”,因而变得冷酷起来,这样的孩子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本来应该是享受生命的年龄,却表现出了对生命的令人震惊的麻木乃至蔑视!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拼命”,你还指望他能珍惜什么或者对自己对亲人对自己周围的人有什么起码的责任感呢?对生命的热爱,不仪仅是对人自己生命的热爱,还包括对地球上所有生灵的明护与疼爱。
我常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被踩成两截之后的挣扎,欣赏受伤后的无助的颤抖……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在学校表现如何品学兼优,我认为其人格构成都是有缺陷的,因为离开了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很难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真正美的心灵。
台湾一个收养流浪犬的网站在首页上写着这样一些文字:“长期以重摔、活埋、电击等残酷捕杀方式处理流浪犬问题,为群众提供了极恶劣的示范:对弱势生命可以任意欺凌、伤害:凡是看不顺眼的对象一--杀;对我们生活构成干扰的对象一一杀:我们认为没有价值的对象一一杀!倘若受此观念引导,人们对于有血、有肉的生命遭遇伤害而哀嚎、惨叫,不仅无动于衷,甚至觉得理所当然。
”因此,真正欣赏生命美的人是不会虐待动物的,他甚至能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环保”观念,而把一切生命都视为美的对象。
生命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他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这应该是我们的生命美育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三、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活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与生活的主人贝多芬的交响乐至今还在震撼着人类的灵魂,而创造出如此壮丽旋律的贝多芬首先是一个感悟并享受生活之美的人。
他说“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须知说这话时,贝多芬的两耳已经失聪。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对生活美的留恋,贝多芬很难创造出《命运》《英雄》等不朽乐章。
生活如此之美,但不热爱生活的人是很难被生活之美所感动、所激动的。
法国文学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描写了一个叫莫尔索的公司小职员,他在生活中对一切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甚至在恋爱时,在死亡时,也都是如此。
这种感官的迟钝症和心理的“不感症”,使人的生活变得异常地贫乏、单调和枯燥,也使人越来越远离他人、远离社会、远离自然、远离整个世界。
我们的教育要防止培养出今天的“莫尔索”!我所理解的“生活美育”,就是将学生审美的目光引向生活本身,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美,进而热爱生活并产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欲望。
但是,我们现在的美育恰恰忽略了生活美育。
现在不少学生小小年纪便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什么都“没劲”,一遇挫折便唉声叹气:“没意思,活着真累!”在他们的人生还没有真正开始的时候,他们便已经在精神上萎缩了。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当然可以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进行“挫折教育”等等;但我们还可以从“生活美育”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生活的乐与苦、成功与失败、高歌猛进与低吟徘徊、轻舟已过万重山与东风无力百花残…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一个善于领略生活之美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哪怕是在逆境之中。
面对同样的境遇,对生活的不同感受便使不同的人达到了不同的境界。
要让我们的学生懂得,生活的美就在生活本身而不在生活以外。
这就是生活的美!还要告诉我们的孩子,生活的美不等于生活的完美,生活的阴影、曲折与困境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生活应有的色彩,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也在创造着生活的美。
如此引导孩子在生活的不经意处感受到美的震撼,进而产生奋进的勇气,这就是“生活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