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合集下载

植树节诗句李清照

植树节诗句李清照

植树节诗句李清照篇一:植树节,是为了弘扬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而古代的著名诗人李清照,也曾用她灵巧而娴熟的笔触,表达过对树木这一自然界壮观瑰丽的事物的感叹和咏叹。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诗人,其诗作清新脱俗,充满了女性细腻的情感,被赞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在她的诗篇中,植树、树木等自然题材经常被她所描述,比如以下这段名篇:“君若扶持苗,我当绿绮绣;君若插寿松,我愿为莲藕。

”这段诗句意境广阔,意蕴深远,浓缩了人们对于树木的敬畏、尊重和热爱。

这句诗用假设的语气,将自己和松树置于不同的角色中,再通过对假想的“君”和“我”的关系的恩爱表达出她对于树木的景仰之情。

“君若扶持苗,我当绿绮绣;”这一句表明若有人栽种小草苗,她愿意亲手为这些苗草编织成美丽的织锦。

“绮绣”这个词是一个比较生动色彩的词语,让这一句话生动、形象,给人一种对未来的美好预感。

而后面“君若插寿松,我愿为莲藕。

”则是表达了她对于百年相伴的松树的颂扬之情。

莲藕、荷叶,是传统文化中常常出现的代表性植物,同时也是女性的象征之一。

说自己愿意为莲藕,无疑是把自己表现出那种纯洁、高贵、整齐的形象。

植树节是为了推广种树、爱树的观念,更是为了让人们铭记植树的重要性,人们更应该像李清照这样,表现出更为坚定、多元的合力去推广这一伟大的活动。

篇二:植树节,是一个反映国家对自然保护意识的重大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经常回想起历史上那些坚持栽种树木的先驱们。

而古代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也曾表达了自己对树木这种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追捧和感叹。

李清照,一个写诗天才,是宋代女性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好歌善舞,为人温柔,对于自然界物象的描写十分灵敏,同时也能够用自己的才情,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作。

在她的作品中,树木、花草这些自然界景观,成为她及其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他们的诗篇中,不仅传达了植树的意义,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句话:“我们应该记住,树木不仅是土地的财富,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古人爱树趣谈

古人爱树趣谈

古人爱树趣谈
群言
【期刊名称】《决策》
【年(卷),期】1996(000)005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大禹第一个制订“森林法”。

《周书·大聚篇》的《禹禁》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周文王的《伐崇令》中曾明文规定:“毋杀人,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林,毋动六畜。

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据《周礼》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国家就设立了“林衡”、“山虞”等官职,掌管种植、丈量、护林等事务。

并规定:“不种者,无椁”(不
【总页数】1页(P48-48)
【作者】群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古人的植树爱树情结 [J], 张永生
2.趣谈古人退休 [J], 雷露
3.趣谈古人的消暑工具 [J], 无;
4.古人药食养生趣谈四则 [J], 魏霖
5.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古人眼中莲与足的情缘 [J], 余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今说】⑧:古代诗人咏“植树”

【古诗今说】⑧:古代诗人咏“植树”

【古诗今说】⑧:古代诗⼈咏“植树”惊蛰已过,春分将临,风和⽇丽,⾬⽔充润,明天就是⼀年⼀度的植树节了。

趁着⼤好春光植树种花,是⼀件绿化环境、美化⽣活、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好事实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诗今说》中的⼀个专属话题——古代诗⼈咏“植树”。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不仅写有⼤量的诗作歌咏⾃⼰喜爱的花草树⽊,有的还亲⾃植树种花,被誉为⼀段段佳话。

东晋诗⼈陶渊明与植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分爱柳,不仅在⽥园⽔泽插柳,还在住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怡然⾃号为“五柳先⽣”,⾃是“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孟夏草⽊长,绕屋树扶疏”。

⽩居易堪称“居⼤不易”。

他做过多处地⽅官,每到⼀处都要栽花种树。

在他的诗中,常能见到⼀些有关植树的诗句:“⼿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他在调任忠州刺史后,写有《东坡种花》⼀诗,记载了他在城东坡上⼴植花⽊的事:“持银买花树,不限桃李梅。

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每⽇领童仆,荷锄柳缺渠,划⼟雍其本,引泉溉其枯”。

他不仅⾃⼰勤勉躬耕,在奉调回朝时,还殷殷期望“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

”⽩居易“东坡植树”,对后世影响极深。

据说,北宋词⼈苏轼⾃号“东坡”,竟有仿效乐天之意。

他在担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西湖,并在湖堤上⼴种柳树,为后世留下了“苏堤春晓”这⼀⼈⽂景观。

但据陆次云《湖儒杂记》载:“苏堤及⾥湖西岸杨公堤上垂柳,明亡后都遭剪伐。

因⽽,明末陈洪绶曾写有《题【西湖垂柳图】》⼀⾸:“外六桥头杨柳尽,⾥六桥头树亦稀。

真实湖⼭今始见,⽼迟⾏过更依稀。

”作者在明亡后,曾当过⼀年多和尚,取名⽼迟。

诗⼈⼼境悲凉,对祖国⼤好河⼭表现出⽆限依恋之情。

苏轼在被谪江苏宜兴时,还曾亲⼿种植⼀株海棠,并有诗赞道“东风袅,泛崇光,⾹雾霏,⽉转廊。

只恐深夜花睡去,⾼烧银烛照红妆。

”北宋诗⼈晁补之也是⼀个爱柳之⼈。

晚年被贬闲居济州⾦乡,他“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

”⽽唐代诗⼈柳宗元更奇,他姓柳爱柳,被贬柳州不忘种柳:“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古人很重视植树造林

古人很重视植树造林

古代治国理家,一直有重视植树。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在深山居住,拥有千棵樟树;在安邑,拥有千棵枣树;在燕秦地区,拥有千棵栗树;在蜀汉江陵,拥有千棵橘树;在淮北常山以南、济河之间,拥有千棵楸树;在陈夏地区,拥有千亩漆树;在齐鲁,拥有千亩桑麻;在渭川,拥有千亩竹,这样的人家,其富庶程度可比王侯之家。

历代王朝出于富国与防灾的考虑,对护林造林也多重视。

周代设有管理林政之官,并对砍伐山术作出规定:孟春之月、孟夏之月和季夏之月,禁止百姓砍伐山木,并派虞人之官入山巡查。

至季秋与仲冬时节,才能有限度地采伐,以保护森林资源。

秦始皇在全国修驰道时,在道两边每隔三丈植松树一棵,翼护道路,开大规模植种道树之先河。

东汉将作大匠(负责王朝土木营建等事的官员)的职责之一,就是掌管栽植栗漆梓桐之类树木于大道两侧。

植道树既可护路为荫,又能收其果实之利。

宋代因河患频繁与森林资源匮乏,更认识到林政的迫切性,多次诏令保护林木,同时奖励民众植树。

大禹不但是一位治水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护林专家。

据《逸周书》记载,大禹在治水期间,为保护林木,曾向全国发布一道《封山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在那个年代居然有这种胆识,确实令人钦佩!西周时,有位名将叫沙俊其,此人武艺高强,骁勇善战。

他每打一次胜仗,就令军士“人种一树,以庆武功”——以栽树来庆功,古今尚无先例。

后来,他连抓到了俘虏,也令他们去栽树,以至于他率领的军队形成了“庆功栽杨”的庆功习惯。

这种习惯,影响颇远,许多诸侯国都效仿了这种一举数得、别出心裁的庆典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也热爱植树。

《开河记》中载,杨广在位其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而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

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恩赐”柳树为国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

在他的倡导之下,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郁郁葱葱,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元世祖忽必烈治国有方,在其治国方略中,○文/ 周 军古人很重视植树造林60G REEN TIANFU绿色天府|科普园地有一项治国之策颇为著名:民植路侧。

植树节手抄报资料 历代诗人如何吟植树

植树节手抄报资料 历代诗人如何吟植树

植树节手抄报资料历代诗人如何吟植树植树节手抄报资料历代诗人如何吟植树植树节手抄报资料:历代诗人如何吟植树25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记述存有我国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人们植树的情况;例如《的定之方中》就写下存有“一棵之榛粟,椅桐梓油漆。

”说道的就是卫文公徒位居楚丘,始创城市,打造出宫室,就树木榛、粟、椅、桐、梓、油漆。

那时人们植树既就是美化环境,更是使用方便。

当时在黄河流域规模很大的果园里有种桃、李、枣等果树的,也存有植桑树的。

先人把桑与梓柏树在墙旁宅边,以供养蚕,保持生活;并做为遗产还给子孙,推动了当时桑业的发展。

《魏风·十亩之间》记道:“十亩之间兮,桑者闲兮兮,行与子还兮……”因此,后人对这些一棵看看得很关键,至今人们还常用桑梓去比喻自己的故乡。

后魏《齐民要术》记述三国时一个叫做李衡的人,在五陵郡龙阳砌了所住房,种千棵柑橘,临终前说儿子:“我家乡的住宅存有千头‘木奴’,不向你必须喝、必须穿着,每年只纳一匹绢的税,而它们生产的东西就这么你用的了。

”他儿子后来每年果然收益不少。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如东晋陶渊明不久喜菊兰,还爱植柳。

他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他爱柳、植柳的传世诗有“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等。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都讨厌植树。

杜甫虽嗜酒,但更快乐桃、竹,他住处附近的景色就是“红入桃花甜,青归柳叶崭新。

”“平生水边地,必种数杆竹。

”据史料,他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必须桃树苗,“遣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来浣花村。

”就是生动真实写照。

被誉为“柳痴”称谓的柳宗元,他贬谪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故存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观点。

他不仅植柳,还率先垂范“手种黄柑二百株”,历行“列树表道”“庇佑行旅”的环保美化策略和绿化方针。

名人植树故事

名人植树故事

名人植树故事周恩来与橄榄1964年,周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接受了该国政府一份珍贵礼物—1万棵油橄榄树苗。

回国后,周总理在云南海口林场亲自栽植,使这一优良树种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结出丰硕果实。

孙中山护树1924年9月,孙中山小住韶关。

一日,他偕同夫人到南华寺参观。

喜睹寺庙雄伟,树木葱绿,心中甚悦。

但当看见一些僧人在斧伐林木时,高兴情绪荡然消失。

经询问,原来是因战乱未息,寺僧生活困难,只好伐木作薪。

孙中山听说后,当即命随从拿出100元送给寺僧,劝勉他们不要再砍树木,以福荫后代。

寺僧深为感动,表示今后决不斧砍寺内树木。

这样就保住了南华寺的大片林木。

“植树将军”冯玉祥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他常常训诫部属:行军打仗不准损坏树木,驻扎操练不准在树上拴马。

他曾今立下“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的护林军令。

他屯兵徐州时,率领官兵植树,写了一首护林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因此,他被誉为“指数将军”。

朱元璋与柿树朱元璋少时家贫,经常挨饿。

一次,已两天没吃饭的朱元璋看到一棵柿树结满了成熟的柿子,急忙采来充饥。

他当了皇帝后,不忘柿树之“恩”,下令百姓户种2株柿树,以备荒年充饥,不中者要受罚。

隋炀帝与杨柳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柳树,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杨柳”之美称。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巨大功勋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古今植树趣闻

古今植树趣闻

古今植树趣闻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激励后人。

本文是由节假日网植树节频道大家为您提供的《古今植树趣闻》,祝大家在植树节能像春天的树丫丫,沐浴温暖的阳光,享受和煦的春风,事业步步高!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激励后人。

庆功栽杨远在西周时期,“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从此,这种庆功栽种杨树伴随着这位用兵如神的将军,遍种崇山峻岭。

生儿育树《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

等到结婚年龄,树就可以做车轱辘,按一棵树可以做三副轱辘、一副值三疋绢计算,20棵树共值180疋绢,够结婚费用。

为婴儿植树,是当时盛行的风俗。

直到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小编特别推荐植树节活动 | 植树节来历 | 植树节是哪天 | 植树节图片 | 植树节小报治病种杏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

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

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

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思乡植柳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护树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小编特别推荐植树节活动 | 植树节来历 | 植树节是哪天 | 植树节图片 | 植树节小报路旁植树路旁植树制度始于周代。

有关于植树的历史故事

有关于植树的历史故事

有关于植树的历史故事沙俊其庆功栽杨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次打胜仗后,他都要下令将士们在获胜的战场上广种杨树,以示胜利。

后来就连抓到的俘虏也要他们种树,作为“同庆”活动。

随着他的持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后来,很多诸侯国受其影响,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延续下来。

董奉治病造杏林是三国时的名医,他规定,凡经他手治愈的病人,都必须种植杏树。

轻病者愈后栽杏一棵;重病者愈后栽杏五棵。

在他的一生中,就这样栽杏树几万棵。

至今,人们仍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佳话来赞美德高望重的医生。

文成公主思乡植树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所以,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文天祥寓志植树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在家乡植了五株柏树,其中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

他说“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

”隋炀帝为柳赐姓【隋炀帝下扬州时曾诏谕民间在运河两岸栽柳,还赐柳树姓“杨”。

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柳树为“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朱元璋与柿树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

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

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
‘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

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
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

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隋炀帝与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

“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

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

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

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

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