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合集下载

有关植树造林的名人故事

有关植树造林的名人故事

有关植树造林的名人故事摘要:一、Introduction:名人植树造林的背景和意义二、邓小平的植树故事:倡导绿化,关注环保三、朱元璋的植树故事:提倡农耕,推动农业发展四、诸葛亮植树故事:兼顾军事与民生,提高森林覆盖率五、结论:从名人植树造林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和启示,推动我国绿化事业的发展正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名人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他们以身作则,为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植树造林不仅能够绿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还能促进农业发展、保障水资源安全以及维护生态平衡。

以下是几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植树故事。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领导者,他高度重视环保事业。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工程。

他曾亲自带头在四川盆地植树,并鼓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绿化家园的行动。

邓小平曾说:“植树造林是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大事,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他的植树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关心环保、关注民生的崇高精神。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提倡农耕文化,鼓励农民种植树木。

在他的统治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植树造林活动。

朱元璋认为,植树造林有利于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他还明确规定,农民在耕种土地的同时,必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

这一政策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还为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四川地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

他为百姓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环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诸葛亮的植树故事,彰显了一位政治家兼顾军事与民生的崇高情怀。

从这些名人植树造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其次,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事业。

最后,我们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植树造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应当积极参与,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

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

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

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隋炀帝与杨柳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

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

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

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隋炀帝与杨柳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

“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

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古代文人爱植树

古代文人爱植树

古代文人爱植树
东晋诗人陶渊明平生最爱植树,解官后不仅在隐居的田园水边遍种柳树,还特意在堂前种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他曾赋诗写道:“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透过这些传世佳句足见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情之深。

白居易堪称“种树迷”。

他做过多处地方官,每到一处都要栽花种树,他在诗中写的“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显示了其爱树植树的情怀。

柳宗元堪称“植树模范”,他尤其爱种柳。

任柳州刺史时,他带领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积种植柳树,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把植物要领概括为“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可谓植树行家之言。

植树造林的英雄事迹

植树造林的英雄事迹

以下是一些植树造林的英雄事迹:
1. 杨善洲:杨善洲是中国云南省保山市的一位退休干部,他在退休后选择回到家乡,致力于植树造林。

他带领当地农民在荒山上种植了数以万计的树木,将保山市打造成为了一个绿色城市。

2. 马永顺:马永顺是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一位林业工人,他一生致力于植树造林事业,被誉为“中国林业的先驱”。

他带领当地林业工人在荒山上种植了大量的树木,为中国的林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王进喜:王进喜是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一位石油工人,他在工作中发现了植树造林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他带领当地石油工人在油田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树木,为保护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张侯拉:张侯拉是中国山西省右玉县的一位农民,他在年轻时就开始植树造林,一生种植了数以万计的树木。

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被誉为“中国的绿色英雄”。

这些英雄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的植树造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名人与植树的故事

名人与植树的故事

名人与植树的故事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远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此后,他在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新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决定确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除孙中山先生外,历代许多名人与植树有联系,传出了不少趣闻佳话。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钱财,只有一个特别的条件:治好一个普通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症病人,种五株杏树。

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他自己也被人称为董林杏仙。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她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军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军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植树节典故

植树节典故

植树节典故【篇一:名人植树故事】名人植树故事周恩来与橄榄1964年,周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接受了该国政府一份珍贵礼物—1万棵油橄榄树苗。

回国后,周总理在云南海口林场亲自栽植,使这一优良树种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结出丰硕果实。

孙中山护树1924年9月,孙中山小住韶关。

一日,他偕同夫人到南华寺参观。

喜睹寺庙雄伟,树木葱绿,心中甚悦。

但当看见一些僧人在斧伐林木时,高兴情绪荡然消失。

经询问,原来是因战乱未息,寺僧生活困难,只好伐木作薪。

孙中山听说后,当即命随从拿出100元送给寺僧,劝勉他们不要再砍树木,以福荫后代。

寺僧深为感动,表示今后决不斧砍寺内树木。

这样就保住了南华寺的大片林木。

“植树将军”冯玉祥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他常常训诫部属:行军打仗不准损坏树木,驻扎操练不准在树上拴马。

他曾今立下“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的护林军令。

他屯兵徐州时,率领官兵植树,写了一首护林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因此,他被誉为“指数将军”。

朱元璋与柿树朱元璋少时家贫,经常挨饿。

一次,已两天没吃饭的朱元璋看到一棵柿树结满了成熟的柿子,急忙采来充饥。

他当了皇帝后,不忘柿树之“恩”,下令百姓户种2株柿树,以备荒年充饥,不中者要受罚。

隋炀帝与杨柳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柳树,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杨柳”之美称。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巨大功勋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古人植树绿化的故事

古人植树绿化的故事

古人植树绿化的故事
古人植树绿化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1. 孔子植树教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据传,孔子曾经带领弟子们到一片荒地上植树。

他告诉弟子们,树木是大自然的恩赐,能够给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防护风沙等。

他还告诫弟子们,人们应该珍爱树木,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2. 班固治水植树:班固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当时,中国北方发生了严重的水患,灾民无处可去。

班固倡议植树治水,他亲自带领百姓植树造林,以抵御洪水的侵袭。

在他的倡导下,当地的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灾民也得以安居乐业。

3. 文天祥种树护城: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

当时,元军攻打襄阳城,文天祥奉命担任城内的守将。

他发现城墙周围没有树木,容易被敌军攀爬。

他立即决定种树护城,希望通过树木的屏障,阻挡敌军的攻击。

他亲自带领士兵,种植了大量的树木。

这些树木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使得敌军无法攀爬城墙,为襄阳城的安全守住了一道防线。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人重视植树绿化的精神,他们深知树木的重要性,努力保护和利用树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环境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事例内容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情交往的历史见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做过许多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要栽花种树,这在他的诗中也有反映:“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唐代诗人柳宗元贬官柳州,但仍不忘种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宋代苏轼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读[jùn],意思是疏通。

)西湖,并在湖堤上种树,因而留下了“苏堤春晓”这一出名景观。

清末左宗棠率部新疆平叛,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作“左公柳”。

他的幕僚杨昌俊以诗歌颂:“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