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河的历史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西闾过东渡河_3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西闾过东渡河_300字西闾过东渡河是一则关于水利工程的历史典故,相传发生在古代中国春秋时期。
这个故事讲述了齐国的一位工匠西闾,为齐国修建水利工程的传奇经历。
在古代,水利工程在国家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齐国国君听说西闾是水利工程的能手,便派人请他前来修建东渡河。
西闾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带着他的一支队伍动身了。
西闾先到了东渡河的河岸边,观察了一番后,他发现修建水利工程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河水的水势逆流,虽然修筑堤坝可以抵御洪水,但终究抵挡不住时间的流逝,水势急剧下降。
西闾陷入了沉思,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他经过一番思考后,独辟蹊径,决定“盗用江水”。
西闾设计修建一个明渠,从附近的一条大江引水过来,使东渡河的水势得以维持,有效避免了河水的下降。
这个想法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
西闾的团队开始了紧张的施工。
在工地,西闾亲自指挥工人们进行开凿、运输、铺设等一系列工作,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由于西闾的聪明才智和严格管理,水利工程最终按时完成并投入使用。
修建好的东渡河水利工程,为当地的水资源运输和灌溉带来了巨大的改善。
河岸两旁种植了大面积的水稻,农田的灌溉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这一切的成果源自于西闾的智慧和技艺。
西闾的经历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楷模。
他在解决水牛效应问题上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不仅引领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而且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西闾过东渡河这个典故通过讲述一个工匠在修建水利工程中的智慧和勇气,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职业精神。
这个典故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而且在今天仍然对于我们学习工匠精神、重视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滦河历史故事简短20字

滦河历史故事简短20字
1.项羽击破赵军:
传说在滦河边上发生过项羽击破赵军的故事。
公元前222年,刘邦与项羽大战赵国,项羽率领楚军与赵军在滦河一带相遇。
赵军实力强大,拥有数十万的兵力。
然而,项羽智勇过人,借助水攻之策,成功地击败了赵军,使得赵国陷入了危机。
2.汉武帝跃马滦河: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君主,他也和滦河有着一段传说。
据说,汉武帝曾在位于滦河附近的燕国猎场里,驾驭着玩马娶妻,妻子被马争食所吓到,跃入滦河溺水。
汉武帝闻讯后,当即跃马滦河救妻,以表现出君主的勇猛和义气。
3.滦河战役:
滦河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
1933年,日本关东军进攻热河地区,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滦河战役是其中一场重要的战役,中国军队在滦河地区坚守,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抵抗。
经过数月的战斗,中国军队最终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滦河地区。
关于黑河的传说故事

黑河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关于黑河的传说故事:
1. 黑河的由来: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条黑色的巨龙栖息在黑龙江畔,这条巨龙守护着这片土地,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为了感谢这条巨龙,就把这条江叫做黑龙江,而黑河就是因为这条黑色巨龙而得名。
2. 五大连池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叫做达斡尔的猎人,他在一次打猎中追逐一只受伤的鹿,最终鹿跳进了一个池子里消失了。
达斡尔发现这个池子里的水非常清澈,于是他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后来,他发现这个池子周围有五个相连的池子,每个池子都有不同的颜色和神奇的功效,于是他把这个地方叫做五大连池。
3. 瑷珲古城的传说:相传在清朝时期,瑷珲古城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这里有很多商人来往。
有一天,一位商人在这里做生意时,不小心把自己的钱包掉进了河里,他非常着急。
这时,一位好心的老人出现了,他告诉商人只要在河边等待,就会有一只乌龟把他的钱包送回来。
果然,不久之后,一只乌龟把商人的钱包送了回来。
从此以后,瑷珲古城的人们都非常尊敬乌龟,认为它们是这里的守护神。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反映了黑河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现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历史故事作文素材1:垓下之战

历史故事作文素材1:垓下之战历史故事作文素材1:垓下之战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着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
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
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
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
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
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
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
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
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60万人,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年的传说故事]浙江传说故事
![[年的传说故事]浙江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93460d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4f.png)
[年的传说故事]浙江传说故事浙江传说故事篇1:古代民间传奇故事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故事一《乌镇的民间故事》乌镇市河西岸,有棵古老银杏树,树又高又大,要三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朴苍劲,十里外就可望见树顶,古银杏从唐代传到现在,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这棵银杏,与唐代一位英雄有关。
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
乌将军爱国爱民,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实力渐弱,地方官吏飞扬跋扈,纷纷割据称王。
当时,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称霸,就举兵叛乱,致使这一带兵荒马乱,百姓无法生活。
皇帝就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军吴起,率兵讨伐,他们穷追猛打,直打得叛军望风而逃。
当官兵追赶到乌镇的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出免死战牌,要求休战。
乌将军就地扎营,待机再战。
谁知就在当天深夜,叛军却偷袭营地,乌将军奋起迎战。
李琦向后退到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过。
乌将军越马上桥,被一阵乱箭把乌将军射死。
原来李琦在桥堍下设下陷阱,暗害了乌将军。
而乌将军胯下的青龙驹,中了毒箭,跑回了车溪的东侧,死在了那里!吴起赶来,杀退了叛军,把乌将军埋葬在车溪河西,为他堆坟立碑。
说也怪,就在当天夜里,人们看到乌将军在新坟上,射出点点闪光的红光,还传出阵阵的战马嘶鸣。
第二天,坟上冒出一株绿叶银杏,很快就长成参天大树,奇怪的是这棵银杏从来不结果实。
大家说,这银杏是乌将军化身。
由于平定了李琦的叛乱,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热爱国家的将军,在乌镇建造了一座乌将军庙,并在庙中悬挂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大树属将军”五个字。
乌将军也从此成为保佑当地百姓的地方神。
这个传说,广为流传!也是乌镇由来的民间说法,即河西以乌将军而得名为乌镇!河东以乌将军的青龙驹得名为青镇!故事二《将军风水墓》相传,在元代的时候,有一个大将军,名叫张柔,威猛无比,是个常胜将军,受到百姓的爱戴。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西闾过东渡河_3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西闾过东渡河_300字
西闾过东渡河,是《史记》中的一则典故。
西闾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小城,东渡河
指鲁国的渤海之滨,两者之间隔了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
西闾过东渡河的故事,主要发生在鲁国的春秋时期。
当时鲁国被周天子称为“诸侯之长”,但实际上,国内民不聊生,政治混乱不堪。
鲁国的政治家孔子,意识到时局的危机,于是开始四处奔波,寻找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方法。
在经过几番波折后,孔子终于来到了西闾。
这是一个在鲁国南部的小城市,孔子在那
里找到了一些有志于改革国家的人们,并尝试推销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但是,孔子的思想并不被所有人所接受。
当他向一群年轻人讲解礼仪和道德时,其中
有一个年轻人对他的话毫不在意,并且还辱骂了他。
孔子的弟子们对此感到十分愤怒,一
个叫子路的弟子准备用暴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孔子却制止了他们的行为,他告诉他们“不要因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的行为而失去
对其他人的信任”。
孔子接着说,这家伙需要的是更多的教导和引导,而不是暴力相向。
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最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经过孔子的辗转奔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
最终使得他的思想和学说成为了中国历史中的经典文化。
西闾过东渡河的故事,也因此成
为了历史上的一段名言:“不要因为一碗水发生矛盾,而失去沟通和合作的机会。
”(本
段文字参考了《史记》)。
神话故事-帝尧治涝河

神话故事-帝尧治涝河在古时候,经常会有河患的问题存在。
我们听过最多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那么你听过尧治涝河的故事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神话故事-帝尧治涝河吧!帝尧治涝河平阳北有一条涝河,它发源于浮山东北的牛首山下,古代这里多黑风,刮得山黑水黑,故牛首山又称为乌岭或黑山,涝水也称为黑水了。
黑水和城西河水马台河汇合以后,到郭行一带峡谷水流湍急,洪水季节,河水猛涨,横溢两岸,常常造成灾害。
传说黑水上有个黑风女妖作怪,兴风作浪,涝水狂涨,淹没附近的良田村庄。
女妖走时(干旱季节),如发地震,地动山摇,涝河干涸,滴水不留。
帝尧为了解除百姓疾苦,带领一班人马前往治水消除妖灾。
帝尧一行来到郭行,女妖已走,遍地干旱,人困马乏,连一滴水也找不到。
大家正愁着缺水的事,帝尧的坐骑一匹大白马,仰首长嘶,用蹄子在一块方形的岩石上,哒、哒、哒,连刨三下,石头上火星四溅,崩出一个马蹄形的石坑,那马又低下头,鼻子冒气低鸣了三声,立即一股子清水从石缝中冒出来,哗、哗、哗,一阵儿便成了一个清水泉,大家一见,喜出望外,争相品尝这甘甜的清凉水。
这就是马刨泉(尧陵一景)的来历,至今泉边石头上的马蹄印仍依稀可见。
帝尧一行解了焦渴正往前走,忽然黑风刮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雨倾盆,河谷口一带山崩,堵住了水路。
郭行口往上,洪水汪洋,眼看村子被淹。
尧立即组织当地百姓和他的随从护卫人员一起,在谷口挖土刨石,扒开一个口子,放蓄积的洪水流走,为郭行一带的百姓免除一场大水灾。
洪水泄去以后,河水奔流,两岸往来不便,帝尧决定在河道上架起一座石桥,并要求三日内建成。
大家只得昼夜不停地干,白天干活还好办,可是夜晚黑咕隆咚实在困难,这件事被鹿仙女知道了。
当天夜晚,大家干活正愁着看不见时,忽然天空飘来一朵红云,红光闪闪,照得河上大桥一带明晃晃的一片。
有人往上看时,看见鹿仙女站在云端向大家挥手致意,原来是鹿仙女撒开自己的霞帔放出光彩,为修桥出力助战。
此后人们在石桥东边的山头上发现一块鹿石,那石头和鹿的形状十分相似,大家想起当时鹿仙女就是站在那里观看建桥的,大伙奋战三天三夜,第四天凌晨,石桥巍然屹立在黑水河上,帝尧和大伙一起欢呼胜利。
运河历史小故事作文400字左右

运河历史小故事作文400字左右
听说啊,咱们这儿有条老运河,它可是个历史长河,见证了这
儿的好多事儿。
你知道吗?以前啊,这条运河边上可是热闹得不得了。
大家伙
儿都挤在这儿,忙着做生意,忙着运货。
那时候,河上的船啊,多
得跟蚂蚁似的,一个挨着一个。
到了晚上,船上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就像天上的星星。
可是啊,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儿,运河边上的繁华就慢慢消失了。
战争啊、灾难啊,让这儿变得冷冷清清的。
河上的船也越来越少,
只剩下了几个老渔夫在孤单地捕鱼。
不过呢,好事儿总会来的!现在啊,这条运河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新的船只、新的商机,让这儿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大家都说,
这条运河啊,就像是咱们这儿的“金腰带”,给咱们带来了好运和
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河的历史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30年以前乌河沿岸,到处是河汊,芦苇密布。
芦苇的外围,才是农田。
如今的乌河两岸,到处是农田、菜棚,在乌河上游地区,芦苇是再也找不到了!可是,可是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乌河又是怎样的呢?
当然,这可能是谁也说不明白的。
但是,乌河上游地区,在春秋战国独立封国的时候,曾经是齐国的国家园林,这恐怕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
这要先从儒家的经典《孟子》说起。
在《孟子·梁惠王》中孟子与齐宣王有这样一段对话: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宜宜乎?臣始之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宜宜乎?”
从这段话我们得到这样一些信息:齐王有一座严禁平民百姓入内的苑囿,方圆四十里;这座苑囿的位置在郊关之内。
这话非常确定。
一是孟子直接对苑囿的主人说的;二是以此为劝谏内容;三是从言谈中可以看出,孟子这些话说得十分审慎。
如关于文王之囿的规模问题,他就不是直接肯定,而是说:“于传有之。
”这就更增加了这段文字的可信度。
据《尔雅》的解释,古时国都“方五十里为郊关”。
孟子从鲁国来,自然这“郊关”应该是指西面的。
我们知道,先秦的“里”比现在要小得多。
根据《左传》,记载,从临淄城到蘼棘山(济南千佛山)为五百里,现在的距离是120公里,也就是大约当时4里相当于现在的2华里、1公里。
再考之于实地,临淄城西25华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召口。
关于召口村名的来历,据《临淄县志》记载,这里是临淄城西郊的关口。
而在关口之外数里的高阳(今临淄高阳乡)建有接待
外国来使的馆舍——高阳馆。
使臣待召晋见,必从此关口,故称之为“召口”。
显然,今天的25华里,与当时50里的“郊关”定位是基本吻合的。
孟子自西南的鲁国来,那么,这“郊关之内”,显然应当是在临淄城西边。
临淄城西接近郊关,又有方圆40里(今10公里)的规模,再加上苑囿所需的水草条件,那就只能是乌河流域。
因为乌河河道正是在西距临淄城20华里一带地方。
也许有人会说,“郊关”并不一定是孟子经过的地方。
这话也不无道理。
但是,齐宣王时,齐国已是东方大国,几乎拥有了除鲁国之外的今山东全境地区。
临淄城向东向北都是自己的国土,外临大海,没有邻国,似乎也就不必设“郊关”。
而临淄城向南10余华里便是牛山等连绵群山。
这么说来,交关之内,只有西边具备开辟“方四十里”之苑囿的唯一条件。
当然,如果没有其他证据,单是这么说,也难以使人信服。
还有从这苑囿的名字可以进一步考证,它就在乌河一带。
《左传》中曾经两次提到齐国苑囿的名字:
《左传·文公十八年》:夏五月,公游于申池。
二人(仆人邴躅和骖乘阎职)浴于池。
躅以扑跌职,职怒。
躅曰:“人夺汝妻不怒,一秩汝,庸何伤?”职曰:
“与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乃谋弑懿公,纳诸竹中。
归,舍爵而行。
”
(二)《左传·襄公十八年》记晋平公会盟鲁、宋、卫、郑、曹、莒等12诸侯军伐齐,“赵起以上军围卢,弗克。
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秋,......己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
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
第一段文字介绍的是荒淫无行的齐懿公,在到申池苑中游玩的时候,被他的两个仆人(一个有杀父之仇,一个有夺妻之恨)给暗杀后,抛尸竹林而去。
第二段文字介绍在齐国弱势的时候,晋平公联合12国诸侯一直攻打到临淄,并焚烧了申池的竹木。
从这两段记述中不难看出,申池空旷幽静,规模颇大的苑囿特点。
因为是国家苑囿,外人不能随便进入,所以,两个仆人轻而易举的杀死了国王,而藏尸竹林。
因为其规模很大,所以特别写出“率诸侯之师”去放火焚烧。
从这些介绍也自然可以解决一个争议的问题:就是关于申池的位置。
晋代学者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说:“齐南城西门名申门。
齐城无池,唯此门左右有池,疑此则是。
”于是,从此人们断定“申池”就是齐南城西门外的护城河。
当然,现代考古也已经否定了这一观点。
据《齐文化丛书·齐都临淄城》介绍:临淄城“由大小二城组成,小城位于大城之西南部(即杜预所谓南城)。
”“大城的修筑年代是早于小城的。
又根据大城夯土打破周代文化层,夯土中杂有灰土及战国时期陶片等推测,其建筑时期当在战国时期以后。
”而《左传》记载“申池”事,一在文公十八年,一在襄公十八年,即前616年和前555年,均为春秋史事。
前者距战国(前475年始)134年。
仅此可见,“申池”早于南城至少一个半世纪。
申门为“南城西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民俗遗留是考古学上的一条重要依据。
而在临淄城正西20华里的乌河上有一座古桥,叫申桥。
《临淄县志》称这座桥是临淄现存最古老的三座桥之一。
其始创年代已经失考。
桥两边两个村子,分别叫做东申桥村、西申桥村。
而当地人称申桥一带叫“申池片”。
问一下,为什么叫“申池”,谁也不知原由。
但是,老辈里这么叫,现在仍就这么叫而已!
由此可以推断,今天的临淄区路山镇一带的乌河上游地区,正是两千年以前的齐国苑囿“申池”所在地。
据历史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温和多雨,自然十分适合竹子的生长。
可以想象,那时,申池之中竹木茂密,沟汊纵横,獐狍野鹿之类禽兽众多。
正是齐王和他的大臣们游猎的绝好场所。
也是其他诸侯国非常羡慕嫉妒的地方,所以,敌对的晋国,攻入齐国腹地之后,就率各路诸侯军队,放火焚烧了这座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