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使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升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协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局部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绘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使用能够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长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掌握好这几种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写作和文章赏析是很有帮助的。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七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七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修辞方法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把握言辞表达的艺术,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有说服力。
下面介绍七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例如:他的笑声如同春风般温暖人心。
二、夸张夸张是指对事物或情感进行过度放大,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能够突破常规,突显事物的特殊之处,并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适当的夸张可以使情感更加丰富、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我等了一个世纪才等到等车了。
三、对比例如:黑夜里,世界如同一片寂静的湖面;白昼中,世界如同一个喧嚣的市集。
四、排比排比是指运用并列句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连在一起,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排比能够增加修辞的力度和节奏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精炼、富有节奏感。
例如:天空是蓝的,大地是绿的,万物是生的。
五、反问反问是指通过提出一个或多个与自己观点相反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反问能够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适当的反问可以引起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奋发图强吗?六、修辞问答例如:问:有谁可以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答: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七、比较例如:这个城市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璀璨夺目。
以上七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对于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阅读的感染力。
但是,在运用这些修辞方法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修辞和空洞的修辞,以免产生反效果。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二):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三):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高中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高中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运用高中作文的写作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修辞手法的运用变得尤为重要。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语言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表达力的技巧。
在撰写高中作文时,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提升文章的质量和文采。
1. 比喻:通过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说明主题或描述事物的特点。
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这个比喻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他的笑容的温暖。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特征和行为,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校园像一个宽容而温暖的大家庭,欢笑声、读书声、篮球声交织成一首动听的乐曲。
3. 象征: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常见于描写和抒情性文章中,以此体现深意。
如:英雄用血肉之躯浇灌民族的花朵,象征着英雄的无私和奉献。
4. 对比: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来突出主题或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
如:春日阳光下,花朵绽放,而秋叶却开始凋零,宛如生与死、盛与衰的鲜明对比。
5. 排比:通过将几个事物连续列举出来,起到增强修辞效果的作用。
如:我看到了他的温柔,看到了他的善良,看到了他的坚韧。
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写作更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6. 修辞问答:通过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这个问题,来展示自己的观点或论点。
如:千万别小看自己的力量,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7. 夸张:通过夸大某些事物的特征和程度,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我渴望得像一条狗一样,我无法忍受一刻钟的等待。
8. 反问:用反问提问的方式,将观点或论点表达出来,增加说服力和表现力。
如: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吗?9. 比较: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如:读书如蜡烛,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照亮别人。
10. 双关:通过一个词或短语的多义或多重解释,使文章更有趣味和幽默感。
如:她追求的爱情,不是金钱堆砌的现实,而是心灵和思想的相互交融。
以上是常见的高中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
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1. 比喻:通过将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生活就像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章会发生什么。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性,使其具有人的行为、情感或思想。
例如:“春天在花园里跳舞,她用色彩斑斓的裙摆抚摸着每一朵花。
”3. 夸张: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以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如:“他的笑声震动了整个山谷。
”4. 反问:提出问题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为了强调或证明某个观点。
例如:“我难道不是你的朋友吗?”5.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什么是爱?爱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
”6. 排比:通过重复相似的语句结构,表达强烈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我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不是名誉,我只是要你的爱。
”7. 对比:将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的差异。
例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8. 讽刺:通过嘲笑、挖苦、讥讽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批评和揭露。
例如:“他真是个天才,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来。
”9. 借代:用某一事物代替与之相关的事物,以达到隐喻、象征的效果。
例如:“白宫发表声明,表示对此事的关注。
”(白宫代指美国政府)10.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概念,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鸽子象征着和平。
”11. 暗喻:通过隐含的方式表达某种意义,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例如:“他是我们班的大树,总是为我们遮风挡雨。
”(大树暗喻有担当、有能力的人)12. 引用:引用名人名言、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例如:“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语境和表达目的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
12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12种修辞手法的用法修辞手法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用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说明其特征或性质。
例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加描述的细节和感情。
例如:“花儿低头向我们微笑。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程度或性质,以引起注意或制造一种特殊效果。
例如:“我等了一个世纪般漫长的时间。
”4. 对比:将两个或更多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例如:“他是黑夜中的明灯。
”5. 排比:用相同结构或形式的句子来呈现一系列相似的事物或观点,以强调其重要性或效果。
例如:“他们努力,他们拼搏,他们永不放弃。
”6. 象征:用一个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以便传达特定的含义或寓意。
例如:“白鸽象征和平与自由。
”7. 借代:用一个代词或代名词来替代名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清晰。
例如:“他走了,我却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8.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便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强调。
例如:“他们难道不知道真相吗?”9. 排比对仗:使用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来搭配对比的内容,增强语言的魅力与节奏感。
例如:“你是我的阳光,你是我的激情。
”10. 省略:省略一个句子中某些明显的部分,使句子更加简明扼要,或者给读者留下余味、引起思考。
例如:“时间在不停地流逝。
”11. 重复: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我要坚持,坚持到底。
”12. 借物抒怀:用一个特定的事物描绘出自己的感受或心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理解。
例如:“月亮如同一只纯洁的百灵鸟,默默地在夜空中飞翔。
”。
语文学科要点归纳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运用技巧

语文学科要点归纳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运用技巧修辞手法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本文将就语文学科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展示其运用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建立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来进行表达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比如我们常说:“他是个太阳,照亮我的生活”。
二、拟人拟人是指将非生物的事物赋予生命力和人的特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通过拟人可以使文章更具感触和亲切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风儿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
三、夸张夸张是为了强调某种感觉或者描述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可以让表达更具有张力和冲击力。
比如:“赵老师讲了一万年的课”。
四、排比排比是指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以增加修辞效果。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加整齐,声音更加铿锵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是谁?我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我在哪里?我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我要做什么?我要努力奋斗”。
五、夸张对比夸张对比是通过对比强调两种事物的差异,使表达更加深刻。
夸张对比可以使文章更具对比效果和张力,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我的期末考试成绩,有的科目是满分,有的科目是零分”。
六、反问反问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者否定的修辞手法,通过反问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反问可以使文章更有互动性和思考性。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七、渲染氛围渲染氛围是一种通过文字描绘来营造出特定环境或感觉的修辞手法。
通过渲染氛围可以使文章更加细腻和感性,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夜幕降临,一片寂静,只有微弱的灯光在街道上闪烁”。
八、寓言寓言是通过故事或者虚构的人物来传递深刻的道理和哲理的修辞手法。
通过寓言可以使文章更加富有教育性和哲理性,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反思。
比如《狼来了》就是一则寓言故事。
九、借代借代是指通过代词或者其他词语来替代具体事物,以增强表达效果和隐藏真实情感的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感谢您的阅读!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
设问、反问与新增的反复成为近两年高考考查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
其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查。
具体体现为对反复、设问和反问效果的鉴赏和对反复、设问、反问的作用与修辞效果的理解。
【技法指导】
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
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
有三:一是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三是语段反复。
这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段落,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3.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又叫反诘。
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如:“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此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
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得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在后面答案中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
5.反复与排比的辨析。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如(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
(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莫泊桑《项链》)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的修辞手法为排比。
二、强化训练,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1.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
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查思维能力。
要写得出,写得
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
如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反问句,不是因为不懂反问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表达方式。
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2.把握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试题的一般答题技巧。
(1)解答对反复、设问和反问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时,除了抓住反复、设问和反问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选文内容去把握。
如: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阅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一文,第19题: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
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
这是一道选做题,不管选做哪一题,只要考生能紧密联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全文来理解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很容易得出答案: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阳光、水等以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
第②句运用反问手法,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第③句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
(2)解答对有反复、设问和反问的语言运用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
如:
(2010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第21题: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
学生要替老师背负。
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坚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的题干中,“代拟一段对话”的要求,能让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呈现出来。
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试题情景设置中“老师婉拒,学生坚持”的把握,要突出“婉拒”“坚持”的语气,尤其是从“学生坚持”的情景中可以确定运用反问修辞手法。
据此可答为:老师婉拒说:“你的肩膀还很稚嫩,还是让我来担当自己的重任吧。
”学生坚持说:“你不磨炼我稚嫩的肩膀,我以后怎么担当重任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