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语文22种修辞手法
高考修辞手法有哪些

高考修辞手法有哪些高考修辞手法在语文考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修辞手法为文章加入了色彩,让叙述更加生动、形象,因此,对于高考考生而言,学习修辞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比喻比喻是将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的手法。
它可以使抽象的观念更加具体、生动,成为行文的点睛之笔。
常见的比如“他是一只熊”,“她就像是春天的花朵”,这些的比喻,将人或物品进行类比,使文章生动,深入。
二、夸张夸张,就是对某种事物或特征进行无限放大,用来表现情感或强调某种观点。
它常常被运用于幽默的场合,例如:“这本书厚的有一千页”,“我乐意为你的梦想献身”。
三、对比对比是将两种事物或特征进行比较,以突出差异之处,并进行印证。
这种手法常借助于不同的语言形式,如并列、反义词和近义反式。
例如,“一位财主住在繁华的城镇,而另一位农民却住在遥远的山村”,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生存的环境差异之处。
四、衬托衬托是将一种事物置于另一种事物之中,以使它的独特性质更加突出。
例如:“在大楼上空明亮的春天,远处的小树却还披着深深的冬衣”。
五、借代借代是指用代替事物来描述其特点和含义。
例如:“水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好像翩翩起舞的少女”。
六、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语句结构来引起注意的修辞手法。
对文本的格式和语调进行改变,使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平衡和美感。
例如:“我不骄傲,我不自卑,我只是心存真诚地面对我自己。
”七、借题发挥借题发挥是一种通常被应用于古诗词中,用来抒发情感的修辞手法。
简而言之,就是对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进行谈论,从而达到揭示文章主旨的目的。
例如,“枫叶红纷飞,曙光悄悄到”。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文章的柔美色彩和优美的语言感受。
总之,高考修辞手法在语文考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运用好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丰满,增加文章艺术性、知识性和思想性。
当我们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将其熟练应用于作文中,就可以提高文笔的质量,达到更好的写作效果。
语文所有修辞手法

语文的修辞手法是指在表达语言时运用的一些艺术手段,用以丰富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修辞手法:
1. 比喻:
-描述事物时用一个与之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生动地表达。
2. 拟人:
-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性和行为,使描写更具有生动性。
3. 夸张:
-对事物进行言过其实的夸大,以突出特点或感情。
4. 设问: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引导读者思考。
5. 排比:
-将一系列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6. 对仗:
-修辞上的平衡,通过语法、词语、句子结构等形式的对称安排。
7. 反问:
-用问句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不要求对方回答。
8. 借代:
-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以达到引起读者聚焦的效果。
9. 象征:
-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以加深意义。
10. 比兴:
-类似比喻,但比喻中的两者一般是同类事物,而比兴则可以是不同类的事物。
11. 寓言:
-通过虚构的故事,表达一定的寓意或教训。
12. 谐音和谐义:
-利用语音的相似或字义的相近,形成幽默或引人联想的效果。
13. 讽刺:
-通过嘲笑、挖苦等手法表达对事物的批评或不满。
14. 反复:
-在表达中多次重复同一语句或词语,以加强表达的力度。
15. 比照:
-通过对比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表达观点。
这些修辞手法常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修辞文体以及修辞的应用场景中,以提升表达的艺术性、感染力和深度。
语文所有修辞手法

语文所有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2. 比拟:通过比较来揭示事物的相同点或相似之处。
3. 比肩: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4. 比重: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重要性或价值,以突出一个事物的重要性。
5.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6. 对仗:句子结构或词语的对称排列,使句子更具韵律美。
7. 反问:用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8. 排比:通过并列的方式表达相同的句式或词语,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修辞效果。
9. 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以突出句子中的某个成分。
10. 修饰:通过修饰词或修饰语来增强事物的表达力或形象。
11. 借代: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代替另一个词语或短语,以增强语言的简洁性和表达力。
12. 拟人: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点或行为,以增加语言的情感和形象力。
13. 品头论足:对事物进行点评或评论,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评价。
14. 暗示: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思,以增加语言的含蓄性和深意。
15. 借代: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代替另一个词语或短语,以增强语言的简洁性和表达力。
16. 对比: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差异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或强调某种观点。
17. 起承转合:通过排列句子的顺序和选择词语的顺序来表达起承转合的关系,以增强语言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18. 借景:用一个景物或场景来表达某种意境或情感,以增加语言的形象力和感染力。
19. 借用:引用他人的话语或故事情节,以增加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20. 反复: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某种观点或情感,以增强语言的冲击力。
思维导图: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大全,孩子记下后,语文高分不用愁

思维导图: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大全,孩子记下后,语文高分不用愁我们具体看下: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不同事物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从而使得描述事物时,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例句: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拟人拟人:把物当人写,把人的动作、行为、情感等赋予物上,用描写人的词描写物,把物人性化、形象化,从而让没有生命的动物活起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拟人种类:把事物直接当作人、人与事物的对话例句: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3、夸张夸张:对事物性质、特征进行艺术性的夸大或者缩小,从而让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增强语意的力量。
加强渲染、引发联想。
夸张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例句:我们的教室非常安静,就连掉一根针都能听到声音。
4、排比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从而增添语言的节奏感和渲染,使得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
例句:朋友是小溪,无声无息,却又必不可少。
朋友是海,怀纳百川,包容你万般情绪。
朋友是山,危难之时,让你有立足之地。
5、反问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强化语气和感觉。
反问的种类: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例句:你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吗?6、对比对比:把同一事物相对的两面或者正反两个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说明某一方面,鲜明显示事物间的差别,增强说服力。
例句:生意好的时候,这里门庭若市;生意不好的时候,这里门可罗雀。
7、设问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形式,用于强化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提醒大家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例句:这人是谁?不是别人,正是老李头。
8、双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目的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加深语意,给人深刻印象。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一、常见八种修辞手法01.拟人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喻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4.夸张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0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修辞手法大全(含例子)

70种修辞手法介绍:1. 比喻-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都出现。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连接。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借喻隔阂。
2.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情感、语言等。
比如“大海是如此的变幻莫测,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像母亲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
3. 夸张- 扩大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缩小夸张:把事物往小、少、慢等方面夸张。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4. 排比- 句子排比:多个句子结构相似。
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 短语排比:如“这个秋夜,是寂静的,是温和的,是梦幻的”。
5. 对偶-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关。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串对:上下句意思连贯,有承接、递进等关系。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反复- 连续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
如“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 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8. 反问-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如“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实际意思是那条街热闹。
- 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如“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意思是字典是良师益友。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修辞手法整理(共20种)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例子: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②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2.比拟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例子:①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③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3.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子: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②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③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夸张是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例子:①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②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③女人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一、概念解析修辞手法是作家、诗人在书写过程中采用的一些特殊手段,经过艺术处理和变幻,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好地表达主题,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及意图。
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魅力和美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高中语文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借用一个事物的特点来描绘另一个事物。
比喻是一种形象具体、说理生动、能够传递深层意义的修辞手法。
例如,绿叶成荫,犹如一把用力扬开的翠色雨伞,在心中自有一片天。
2. 拟人拟人是将不具人性的事物或抽象概念人格化,赋予其具体形象和人的情感和行为,以便更好地表达其特性。
例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杨柳醉春”,生动变化的姿态,好像有着人一般的感情和心情。
3. 比拟比拟是将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强调它们在某方面的相似之处。
比拟需要在相似的基础上转化为差异,使其表述更加生动有趣,具有感染力。
“月如钩”,比拟月亮的形状和勾引人的行为相似。
这句话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却能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月亮的情绪。
4. 借代借代是将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特定的事物或概念,以便表现其特定的内涵。
例如,“祖国母亲”中“母亲”赋予的情感和关怀,使得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对人的关怀和爱护。
5. 对仗对仗是在文中将语言的两个部分通过类似的语法结构、相近的音韵或相似的涵义进行配比,以得到更强烈的感受和影响。
例如,“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对仗使句子发音优美,在语言上更加和谐统一。
6. 排比排比是基于词语的重复和平衡,在语言结构上循环利用多个极相似的语句。
例如,“爱是温柔的风,爱是温暖的阳光,爱是明媚的月光”,此处强调感情的复杂和丰富,因此采用排比的形式描绘。
7. 象征象征最主要的特征是把具体的东西变成一种意象或隐喻,期望通过引导读者的认识过程,使其产生另一种意义上的印象。
例如,“朝发白帝城,暮宿剑门关”,这句话中的“白帝城和剑门关”,分别象征早晨和晚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构成了艺术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12;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9、拈连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
例如:(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10、双关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
比如:(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
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
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
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
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11、映衬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例如:(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移就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13、仿词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
如:(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14、顶针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
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15、反衬矛盾句法,即一句话同时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词语。
例1:关心败草里的鲜花。
【朱自清春】例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邪溪诗】例3:黑轮装出了像哭的笑脸,让人看了好不心疼。
16、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17、反诘=反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他的好处是: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
在论文中常用,一般用难道……我怎能……开头例如:难道动物就不能做人类的老师吗?我怎能忘记你对我那深深的情谊呢?18、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20、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2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2、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