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如何读懂诗词及赏析句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岳阳楼名扬天下;孟浩然的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又让我们对洞庭湖憧憬不已。
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甫把思绪放飞到广袤无边的八百里洞庭,共同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登岳阳楼》。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的两句诗歌名句入手,复习旧知,引发共鸣,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二、展示目标,明确重点。
1、吟咏诵读,走入诗境。
2、涵咏语言,品味诗情。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结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要求,设计了以上两个学习目标。
二、诵读涵咏,分享交流。
(一)初读—悟韵1、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预习课文的初感悟。
2、个人试读,分享自己触摸诗中文字的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如果说古诗词是滋养华夏文明的血液,那么诵读则能让它沸腾进我们的心灵。
此环节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并通过试读让学生体会节奏、停顿、语速、音调、情感等方面。
从而指导学生正是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才形成了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二)品读—赏景1、涵咏意象品意境:学生自主赏析交流,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作者笔下景的特点和富有表现力的字眼吟咏诵读,感受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特点。
点拨:“坼”与“裂”的差别;“浮”字的妙处。
2、且随想象入诗境:借助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
诵读指导:首联声音拖长一些,语速要慢一些,“今”“昔”二字要重读;颔联声音要洪亮、高亢,读出雄壮的气势,“日夜浮”速度要稍慢。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诵读体味壮阔宏伟的意境,从而构建景与情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大情怀、大境界。
(三)悟读—溯情1、知人论世抓情辞:诗词是凝练的美神,我们总能找到她那双述说着内心深情的眼睛。
学生通过对后两联中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字眼“老病”“孤舟”“戎马”“涕泗流”等词语的品读鉴赏,感受作者的思亲念友之情、年老孤独之感、身世飘零之苦、壮志难酬之愤。
高中语文_《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作品。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赏析诗歌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宇宙、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探讨作者对宇宙、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厚重的《全唐诗》里,仅存了张若虚的两首诗歌,一首是《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接近齐梁体,水平确实一般;另一首是《春江花月夜》,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人以文传,张若虚就是凭借着这首诗歌而流传闻名的。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今都给予了它高度评价,如“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千古名篇。
二.作家及作品张若虚,初唐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情意蕴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高中语文_《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李白把它拿来,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把它拿来,唱就了一曲闺中独看鄜州月的动人篇章;张若虚也把它拿来,以孤篇压全唐,开启了大唐诗歌盛世的壮丽山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二、预习检测,读准字音滟滟霰汀上白沙捣衣砧青枫浦碣石潜跃三、整体感知1、师朗读,诗歌意境,思考全诗以哪种景物为核心?明确:月2、自由揣摩朗读,学生展示。
3、浏览全诗,理清诗歌脉络前八句——月下之景中八句——月下之思后二十句——月下之情四、文本探究(一)欣赏美景1、请生读前八句,把握节奏,思考前八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主回答,师引导,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意境:优美恬静(幽美邈远清幽静谧空灵澄澈)情感:美好,愉悦2、再读诗歌,把握情感(二)参悟哲理师:在这样的美景之中,诗人想到了什么?1、齐读中八句,思考:面对孤月悬空,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蕴含什么哲理?(要求: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回答)生展示2、比较鉴赏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以上诗句与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要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明确:张若虚的感情:“哀而不伤”(三)品味离情1、男女生交叉诵读剩下的二十句,找出相思的主人公是谁?2、这部分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比如借物抒情、拟人、用典、虚实结合来体现离别相思之情,找出对应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被运用的。
生思考、回答,师点拨3、你如何理解这种相思?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忧而不戚四、小结景物:幽静空灵但清新柔美;哲思:光阴易逝但人生无穷;情感:相思愁苦但月可传情。
五、小练笔用文字来展示本诗的美,把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散文。
高中语文_《短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流畅诵读,感悟诗歌,理解诗词的内容,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体悟不同的人生态度,提高思辨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探究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自我能力的开发和思维碰撞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出示目标。
(预设时间3分钟)【教师活动】课堂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操的《短歌行》。
首先,让我们先来“说曹操”,你对曹操有怎样的印象?(找几个同学回答)……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代表性的有陈寿《三国志》:“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汝南名士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尚书》中说,“诗言志”,阅读诗歌往往可以感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本节课通过对《短歌行》学习是不是可以增加对曹操的认识呢?出示学习目标:1.流畅诵读,感悟诗歌,理解诗词的内容,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体悟不同的人生态度,提高思辨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设计意图】导入的设计是基于与目标保持一致性的原则而设计的,且通过这样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深入地思考。
环节二:活动一:自主学习交流(预设时间8分钟)入情入境,朗读《短歌行》,评选出“声入人心”首席一位。
【教师活动1】发出活动指令,并负责收取学生评委的选票,公布评选结果。
【学生活动1】完成活动的要求,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由学生评委评选出优秀者。
【预设学习成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诵读,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在互帮互助中提升个人的诵读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声入人心”的诵读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
环节三:活动二:合作与交流(预设时间15分钟)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按照王国维的标准,你觉得曹操所作《短歌行》写出“境界”了吗?他是如何写的?请谈谈理由。
高中语文_必修三诗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单元复习导学案编制:审阅:复习目标1、复习必修三唐诗单元2、背诵并默写名句3、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重点:背诵并默写名句,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难点:鉴赏诗歌的形象一、导入新课二、学习过程(一)明确考纲要求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明确复习目标(三)依据考纲复习课本,掌握名句名篇1.回顾课本,背诵诗歌2.情景示例,加深理解(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组合作,情景提问4.巩固背诵,理解默写(1)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琵琶行》一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四)鉴赏诗歌的形象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
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典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部分: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简评《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本课经过精心预设,删除旁枝末节,直接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
以典型真题为例,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三种观点进行评价、讲解,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理解诗人心境要抓住题中已给信息:诗题,注释,意象,表情感、行为词句,从而判断诗人情感。
之后又进一步通过比较学生答案,让学生懂得进一步完善答案,规范答题,应对高考。
全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是适合高三复习阶段进行的好课。
——济南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丁梅《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习效果测评及分析课后以2011年全国大纲卷真题作为测试题,36人都能准确把握住诗人心情是孤独寂寞的,并且都能就上下阕进行全面分析,但有八位同学没有抓住注释中“雁能传书”这一点,得出诗人思亲之意。
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课堂上讲授的方法,抓题干,抓信息,根据答题注意事项,完整作答,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一小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容易顾此失彼,不能考虑周全,可能在学习效果上不能立竿见影。
这个结果正符合我的估测。
毕竟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在练习中熟练、领悟、提高。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效果良好。
不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比较紧张,最好再加两节复习课,进行知识的巩固。
最后,课堂氛围仍不够活跃,还需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力争改进。
《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教授对象是高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还有强烈的畏难心理。
应引导独立的思考。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1)从诗歌内容看,读不懂诗歌,不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
课时授课计划
学情分析
此次试卷,诗词题及赏析句子题正确率较低,诗词情感分析欠缺,赏析句子题,很多同学答的思路很混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答题。
正确率极低。
因此这节课,打算引导学生从细节从思路去赏析诗词及句子。
让学生参与进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及缺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效果分析
通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读懂诗词从哪些方面入手,及赏析句子的思考思路。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做练习题数量有限,所以在作业中布置了让学生继续做题巩固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对诗词的理解及赏析句子是考查的重点及难点,一篇陌生的诗词,首先在心理上就会给学生设置了障碍,因此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诗词及赏析句子,有助于从细节不去惧怕陌生的诗词及文章。
让学生有的放矢。
在设置这节课时考虑到了学生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进去,一点点去研究,去分析,去吃透诗词。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如
果在多让学生讲解、讨论做的练习题的话会更好。
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好时间安排,做到各个环节相扣。
教材分析
《千秋岁引》本词以轻倩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上片“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隐隐在目,洵一幅秋光图”(李樊龙《草堂诗余隽》),在燕、雁各有所归的描写中,含蓄地透露了作者自身无所归依的怅惘。
美好的风月以引发他思绪万千,下片着重抒慨,作者政治上既不能如愿,无端被名利所缚、弃世学道也不成,又贻误了爱情的盟约,这三重失落使他不能不在清醒时沉入深深的思索。
细玩此词,当系安石变法失败后所作。
杨慎《词品》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安石平生并无风流韵事,词中“秦楼约”云云,当是借以寄慨之辞。
此词意致清迥,言近旨远而空灵婉丽。
诗词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观评记录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不是为讲得精彩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倡导三维目标,不要光用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有层次性,有递进色彩,准确、得体、得当;教师重视双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引导者,参与者;课堂气氛与文本基调相吻
合,语文要讲得高雅一些。
教师课堂机智:灵活,能力;
学生①精神状态好,积极主动自觉学习;②思维活跃;③达成度要高;
课堂案
衔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①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②湿:衣服沾湿。
③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
④归艇:归来的小舟。
⑤明河:即银河。
⑥斗:指北斗星。
⑦多事:这里指国家多难。
⑧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
思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1、2015年安徽卷《蓑衣》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
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思考:赏析画线②处的句子。
课堂案
衔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①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②湿:衣服沾湿。
③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
④归艇:归来的小舟。
⑤明河:即银河。
⑥斗:指北斗星。
⑦多事:这里指国家多难。
⑧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
思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1、2015年安徽卷《蓑衣》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
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思考:赏析画线②处的句子。
衔接高考:2015年天津卷云和梯田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
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
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衔接高考:2015年天津卷云和梯田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
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
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