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难点解析

合集下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难点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难点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难点解析[题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秋天。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围绕儿时的乐土集中展现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

行文轻松自如,作者依照自己略带跳跃性的回忆,于点点滴滴的童年经历中勾勒出一幅“童趣图”。

[重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文章中的写景,非常精彩。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

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

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再加上合理安排顺序,并巧妙使用动词、形容词和修辞方法,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如此精彩。

◆文章的比照结构文章用“从……到……”的结构形式写出了一个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历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

比照,在这里是比较对照的意思。

文章正是由于将入学前后的生活两相比较对照,才使主题突出起来。

对文章的比照,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其一是生活环境的比照。

入学前,“我”的活动天地是百草园。

这是一个“很大的园”,这里乐趣无穷,儿童玩耍地乐此不疲。

但是入学之后“三味书屋”就不同了,它在一个儿童的心目中显得单调乏味,缺少吸引力和趣味性。

其二是生活事件的比照。

入学前,在百草园中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事情,作者在描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轻松喜悦的感情。

入学之后又能干些什么呢?除却读书,就是在书房后的那个小园里玩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之类的把戏,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或画画儿……一切都显示着他们在极力追寻着其中的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疑难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疑难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疑难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疑难解析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两相比照的结构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由两部分组成。

在内容上,这两部分是在强烈的对比中追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在百草园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图画,里边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百草园的无限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别有情趣,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文化知识,以及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

2、如何评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既有浓厚的封建教育观念,又有着开明思想的人?从文中“我对他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所以当“我”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他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有怒色了。

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3、关于第二段写景:以上三个内容,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印证了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5、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并用准确的词语写景状物。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抓住园内静物和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提示:⑴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引出了十五种景物,叙述了四件趣事。

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是……就有”则是较详写百草园内某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局部。

⑵ 写景物从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抓住事物的形、色、声、态等特点,仔细观察,具体描写。

另外还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更增添了百草园内的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场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儿童世界。

这篇文章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对比手法: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文章通过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进行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儿童天性与封建教育之间的矛盾。

百草园,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

那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探索、发现,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百草园象征着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它是孩子们无忧无虑成长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先生从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

这个私塾教育的地方与百草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味书屋,孩子们被要求死板地遵循古人的智慧,背诵经典,压抑个性。

这里的氛围枯燥乏味,教育方式死板教条,让孩子们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三味书屋象征着束缚、压抑、枯燥的私塾教育,它是儿童天性受到压抑的象征。

通过这种对比,鲁迅先生强调了儿童天性与封建教育之间的矛盾。

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环境的转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如何在封建教育的压迫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少年。

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儿童的天性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束缚和压抑。

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还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思考儿童教育、封建社会的诸多问题。

这也正是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深刻寓意: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尊重他们的天性,给予他们自由与快乐。

同时,对封建教育进行反思,寻求教育的真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2.人物刻画:文章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保姆阿长是一个善良、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她的形象体现了民间劳动者的美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归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归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归纳(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百草园的意象和象征3.三味书屋的意象和象征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5.解析和归纳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6.结论正文1.引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绘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文章。

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从纯真童年到严谨学术的转变过程。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成功地解析和归纳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百草园的意象和象征百草园是文章中的第一个场景,它象征着童年的纯真和自由。

在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百草园代表了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3.三味书屋的意象和象征与百草园相对应的是三味书屋,它象征着学术的严谨和知识的追求。

在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环境,有严谨的师长和勤奋的同学,充满了学术的气氛。

三味书屋代表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追求和学术的严谨,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象征着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从纯真到严谨的转变。

这个过程中,一个人逐渐失去了童年的自由和纯真,但也获得了成年的严谨和知识。

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

5.解析和归纳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解析和归纳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思想内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成功地展现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6.结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绘中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文章。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解析和归纳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讲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讲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讲解根据以往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情况来看,他们是很喜欢读的。

一则文章本身的艺术魅力强,能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则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的内容基本上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即能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游戏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

但是作者是怎样用对比的构思方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这个内容,又是怎样运用含蓄的语言进行批判的,还要引导学生体味、分析、理解。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看,这篇课文的重点应该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对比的那部分回忆性材料,难点应该是作者写作时那些含蓄深刻的批判。

换一句话说,重点即“朝花”部分,难点即“夕拾”的用意。

学习时,采取螺旋式比较合适,分成两段,一个是初读,一个是复读。

初读使学生掌握描述两种不同生活的具体材料,进行对比,把它们的生动形象鲜明地印在脑子里。

复读是引导学生去分析、品味那些含蓄而深刻的语言,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本意。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的两种生活进行对比,目的是告诉读者,他对这两种生活的“爱”与“憎”的感情对比。

鲁迅在这里没有用一句评论性的语言来表示他对这两个地方的两种不同生活的意见,而是用具体、生动的描述,让读者通过“形象”去“感受”到它们的截然不同,让读者通过“感情”的感染去“体味”到它们的可爱与可憎。

这种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去表达自己的见解的写作艺术,是应该让学生认真学习的。

2、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关于百草园的形象是从第2段开始描述的。

作者在这一段中写了十四种动植物的名称,它暗示读者这个被一般人尤其是大人先生们所不注意或看不起的杂草丛生的园子,却有那么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且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所以它是“那时”的“我”的乐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6篇优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

(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

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

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习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重点。

〈约三分钟〉三、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约五分钟〉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敛髓罕蜕鼎拗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攒成长妈妈系一条长绳宿儒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蛉蝥珊瑚窦厥倜傥叵盔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轻捷鉴赏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

[一、(1-8)节、二、(9-24)节]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

〈约二十八分钟〉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解析一、简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创作于1926年。

这篇文章追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有趣经历,以及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文章通过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象,展现了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这篇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二、内容分析1. 百草园部分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乐园,他对这个园子的描述充满了童趣和生命力。

这部分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乐趣的怀念。

论述要点包括:描绘百草园的美丽景色,讲述捕鸟、摘覆盆子等趣事,表现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2. 三味书屋部分三味书屋是鲁迅接受传统教育的场所,这部分的描述展示了童年鲁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认真态度。

这部分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学习生活的感悟和对知识的渴望。

论述要点包括:描述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氛围,讲述老师的故事,展现出对传统教育的理解和体验。

三、语言风格与特点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了他一贯的讽刺和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对景描写和人物刻画的细腻笔法。

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鲜活的故事,把读者带入了他的童年世界。

此外,他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四、情感表达与反思鲁迅在文中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深深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他对传统教育的看法和对学习生活的感悟也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童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应该珍惜并尽量享受其中的乐趣。

此外,鲁迅还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真实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全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全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全解
一、整体感知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也是一个充满生机、趣味无穷的儿童乐园。

在这里,有神奇的植物园,有“美女蛇”的传说,有雪地捕鸟的乐趣,还有“我”在园中快乐的童年生活。

三味书屋: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

在这里,“我”遇到了严格的私塾先生,学到了许多知识,也经历了“怪哉虫”的小插曲。

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童年的苦与乐。

二、文章结构
百草园:描述了园中的景物、传说和童年趣事。

三味书屋:描述了书屋的环境、先生的严厉、课程和课余生活,以及“我”在书屋的成长历程。

三、重点内容
百草园:描述了园中的景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以及各种昆虫如蜈蚣、斑蝥等。

还讲述了“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乐趣。

三味书屋:描述了书屋的环境和陈设,以及严格的先生和课程安排。

文章还通过“怪哉虫”的小插曲,展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也描述了“我”在书屋的课余生活,如画画和偷偷出去游玩。

最后,作者感叹自己的童年苦与乐。

四、人物形象
私塾先生:一个严格的启蒙教育者,教学认真、严谨,但教学方法有些陈腐、守旧。

“我”: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儿童。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述,展现了鲁迅童年时期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感慨。

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批判。

六、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独特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难点解析
1、以课文第二段为例体会作者是如何描绘百草园景物的特点的。

⑴以儿童的独特视角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光滑的石井栏”,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石井栏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

“肥胖的黄蜂”,说黄蜂“肥胖”,是指它的体态比别的昆虫肥大,这也正是儿童的特别的感觉。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也是儿童独特的感受。

还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更是写出了儿童的真实感觉。

另外,还有“轻捷”的叫天子,“高大”的皂荚树,“臃肿”的根,这一切都是根据景物的自身特征,以一个儿童的感觉来描写的。

⑵从形、声、色、味多角度描绘景物。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黄蜂的“黄”,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形状;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来写。

真可谓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作者从多角度来描绘百草园的风光,将一个姹紫嫣红、风景旖旎又充满无限趣味的百草园展现在读者面前。

⑶景物描写中融入丰富的感情。

描写景物的词句不仅生动准确而且充满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两个句式都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长吟”、“轻捷”、“低唱”、“弹琴”等都是情景交融的文字。

⑷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的全景,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整体到局部;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又是一种顺序;整体部分从植物到动物,局部从动物写到植物,又是一种顺序。

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2、如何理解“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

鲁迅在童年时怀着浓厚的兴趣听这个故事,能听到这样神奇的故事是一种乐趣,比趣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自然有意思得多。

更何况听完故事后得到“做人之险”的教训,甚至想得到“飞蜈蚣”去制服“美女蛇”。

从这一点来看,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主要作用是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应该怎样评价三味书屋的先生?
对文章中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

对这位先生应一分为二地看。

先生是私塾教育时代的老师,因而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难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

这种教学思想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但先生仍有可亲可敬的一面。

如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但先生有戒尺却不常用,有罚跪的规矩也不用,这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而且先生对学生很和蔼,对“我”渐渐好起来,这些都说明了先生仍是值得敬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