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任务的表现性评价案例

单一任务的表现性评价案例
单一任务的表现性评价案例

单一任务的表现性评价主题

形成性评价 开题报告

XX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师范英语 届别2014届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论文(设计)题目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XX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 1、本表请用钢笔填写或打印。 2、本表除“指导教师意见”和“院系毕业论文(设计)指 导组审核意见”外,均由学生填写。 3、课题研究计划应包括从选题到定稿全过程,须注明详细 的时间安排。 4、主要参考文献应注明文献名、作者、出版单位及时间, 文献中应尽量有外文资料。 5、指导教师意见应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提纲是否科学合理, 研究计划是否可行、能否采用等。 1

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结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现状,探究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途径及方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 Thesis statement:Formative assessment, which aims a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hould be used to improv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utline I.Introduction II.Literature review A.The definition of assessment B.Summative assessment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III.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The necessit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Traditional and current assessment system in China 2.The disadvantages of summative assessment in China 3.The advantages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B.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The principles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2.Ways and methods of the implementation IV.Conclusion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一种高级学习的评价方法热 表现性评价:一种高级学习的评价方法 作者:王小明文章来源:转贴自:中国教育技术学网站点击数: 3574 更新时间:2004-12-22 15:11:17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对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直接评价的方法,是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呼唤之下出现的,它与传统的客观测验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关系。表现性评价有多种形式,在进行编制时,首先要明确所要评价的能力或倾向,而后再编制表现性任务,最后确立具体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对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评价问题不无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表现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也相继出台。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反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重视。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来评价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表现云兰?performanceaaawaament)是国外新近提倡的一种评价复杂学习的方法,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评价问题,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表现性评价的涵义 表现性评价目前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1992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这一定义目前为较多的人所认可。下面我们从这一定义出发,对表现性评价的涵义作进一步分析。 (一)表现性评价是对内在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能力(或倾向)与行为表现的区分是现代心理学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如R.M.加涅就指出,“学习过程,得到教学条件的支持,就导致在学习者心里形成多多少少是持久的状态。这些状态当然是从观察他的作业(Performance)而推论出来的,因为这些状态是在许多场合下的具体情境里表现出来的。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和持久的性质,可以管他们叫做能力和倾向”。这里,加涅说明的是内在的能力和倾向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才展示出来的。通过行为表现,可以推论出所习得的能力或倾向。 A.Oosterhof也主张区分学生的能力与表现。“能力是学生的知识,我们想评价但不能直接评价,因为我们看不到另一个人知道什么或在想什么。我们应当确定出一种提供了学生知识迹象的表现”。明确了能力与行为表现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表现性评价主要是对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表现性评价并不仅仅局限于评价认知能力,也可用来评价非认知的结果,如自我定向,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知觉。这种对情感态度领域学习的关注,反映出人们认识到,复杂任务的熟练表现,不仅涉及回忆信息、形成概念、进行概括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涉及到用脑的习惯、态度与社会技能。 (二)表现性评价是对能力(倾向)表现的直接评价

我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

我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 崔桂璇希望小学王照华案例描述: 新学期开始,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五年级三个班英语,五年级这 群孩子自三年级起由于种种原因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英语基础很差,后来在四年级老师的努力下,英语学习兴趣稍有起色,但是有 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把学英语看作是一件苦差事,不会说英语,别人说简单的英语也听不懂。我想,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最重要,但小学高年级英语一周只有3节课,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焦思苦虑后还是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最有效。英语课堂中的表现性评 价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出最佳的表现。 通过事先了解,我知道这群孩子四年级课堂上几乎不比赛读单词、也不分角色读let’s talk ,所以开学第一节课学完单词后,我先让孩子们分男女两大组、分南北排两大组pk读单词,再读对话。同学们刚开始觉得挺好玩,在老师给予鼓励的评价后,同学们怕被另一组pk倒,所以一些平常不敢开口读英语的孩子也张大口,朗朗读起来。两组pk完后,互相评价读的怎么样,这时同学们大胆的互相评价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然后鉴于对手组的评价,再pk一边,最后老师进行评价总结,同学们兴致高涨,英语学习兴趣也有了提高。

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小组pk,互相评价的方法上课,课堂学习效果很理想。 案例反思: 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 评价学生己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这理念的支持下,我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入手,课后我实施班内分小组教学,小组的构建有尖子生,也有学困生,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让学生在学习上结伴,互相帮助,进步大的同学还有小喜报等奖励,使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开口朗朗说英语。 三.评价维度和观察点说明 根据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等等,我从课堂参与度、观察习惯、倾听习惯、模仿习惯、表达习惯这几方面制定课堂评价观察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日常观察。

形成性评价方案

我所在学校对学生采取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有:中检测,期末检测,单元检测,学生成长记录,和后进生辅导5种形式,评价等级主要分为:优,良,合格和待合格,优等成绩在90—100分,良是80—89分,合格是60——79,待合格是0—59分,此等级方式照顾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同时也看出了学生间的差异,针对我校的评价方式,结合我的教学风格,学生情况,教材内容,我把学校的评价方式更加细化地制定出我的教学形成性评价方案。 一、学生听力评价表: 说明:本评价表旨在了解学生听力水平和听力习惯,以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能 基本 能 困难 较大 不好 判定 1、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便顺利完成任务。 2、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 3、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听懂故事。 4、能看懂简单的动画片。 5、每天坚持听录音磁带或看英文节目不少于 10分钟。 6、预习坚持先听后读。

学生听力训练评价表: 姓名学生 训练1 训练2 训练3 训练4 ....... 学生1 A B D B 学生2 B B B A 学生3 C B A D ....... 评价等级:达到训练目标A,基本达到B,部分达到C没有达到D。说明:本表旨在教师通过一次对学生听力训练,了解学生听力发展水平,针对存在困难开展有针对性的听力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小学生口语训练评价表 项目评价标准等级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评 价

说明:本表旨在评价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评价学生语音,语感,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水平,并从这四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口语能力。 小学口语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优 良 合格 待合格 1、能诵吟简单的英语歌谣,演唱英语歌曲。 2、能借助图片提示编小对话,讲述英语小 话 题 1、能对话题进行描述,用词准确达意,语句及起意完整。语音语调正确,语速适中,语调流畅。 优 2、能对话题进行基本描述,个别用词不太准确,但不影响表达。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个别发音错误,语。速稍快或者稍慢,但不影响表达,声音较小,但能听清,语调不太流畅,发音交清晰。 良 3、对话题的描述基本不正确,用 词不当。语音,语调有明显错误,语速太快或太慢,声音含混不清,语调不流畅。 合 格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案例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案例 一、诊断性评价——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1. 设计调查问卷 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对学情的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由于《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这节课比较难,涉及三个政权,学生们对于这三个政权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感兴趣吗?我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设计了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如下: 对于以下内容,你的了解程度是: 了解一点儿了解很多不了解 陈桥兵变 杨家将 杯酒释兵权 契丹族及辽 党项族及西夏 澶渊之盟 对于以下内容,你的学习兴趣是: 很感兴趣有点儿兴趣一般不感兴趣 陈桥兵变 杨家将 杯酒释兵权 契丹族及辽 党项族及西夏 澶渊之盟 1. 杨家将中穆桂英、杨八妹这些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吗?() A .是B.不是C.不知道 2. 对于北宋和辽的关系,你有什么样的印象?你可以查找材料,把你的印象用各种适合你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一两句话、漫画、纪念章等。 本问卷主要涉及问题:学生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储备情况、兴趣点,以及对本课部分内容的态度。 2. 对调查问卷反馈结果的分析及对策 经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同学对陈桥兵变、杨家将、杯酒释兵权比较了解。只有34.07%的学生了解一点儿契丹族及辽,不了解的占46.67%。不了解党项族及西夏、澶渊之盟的比重更高。这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值得注意的是,党项族及西夏、澶渊之盟这里,不感兴趣的比重略高。这说明学生对自己较为陌生,且故事性弱的内容兴趣低。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创设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杨家将中穆桂英、杨八妹这些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吗?一半多的学生选不知道。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历史史实和演绎小说。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了解陈桥兵变、杨家将和杯酒释兵权。但是,不了解契丹族及辽、党项族及西夏、澶渊之盟的比重较高。所以,这三项内容将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学生们学习兴趣普遍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有一个问题,即: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20世纪90年代早期,许多教育决策人员十分钟情于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通过让学会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来测量学生的状态。从理论上讲,学生在判断题中选择正确和错误也是在完成任务,尽管这一任务很简单。但是,表现性评价的支持者认为,表现性评价的测量方法与选择题测验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正是对传统纸笔测验的不满使许多教育者开始尝试使用表现性评价。 什么是表现性测验 表现性评价不仅要观察学生的表现,还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要建构一种原创的反应,教师还要观察这一建构的过程。表现性评价与其他传统测验的区别主要在于引发学生真实行为表现的程度。 例如,有个教师指导学生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他想评估学生是否习得了合作技能。这里要考查的是每一个学生掌握合作技能的程度。依据评估的结果,教师可以决定某一学生是否需要额外的指导,是否可以开始新的教学任务。实际上,在这里教师真正感兴趣的是学生能否与其他学生合作,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图8.1列举了五种用以评估学生合作技能的方法。但你会发现,一和二两种方法都是选择—反应评价,它们没有让学生建构任何反应。其他三种(三、四和五)虽然都是建构—反应评价,但所提供的任务与教师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程度有明显的不同。具体地说,第五种方法与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行为最接近,而第4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就更具有表现性测验的特点。 不难看出,不同的教育者在用“表现性评价”这个词表示不同的评价方法。有些教师把简答题和论述题测验作为一种表现性评价的形式,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把表现性评价等同于各种形式的建构—反应评价;有些教师则使用比较严格的表现性评价概念。很多表现性评价的支持者主张,真正的表现性评价必须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多重评估标准。学生表现的评判必须依据多个评估标准。举个例子来说,一 个学生说西班牙语的能力要从口音、句法、词汇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预定的质量标准。用以评判学生表现的每一条评估标准,必须在评判之前 就已十分具体、明确。 ●主观的评估。真正的表现性评价与选择题的评分不同,它不能借助于计算 机和扫描仪,它要依靠人的经验和智慧来决定学生表现的可接受程度。 回头去看图8.1,如果用上述三个条件来衡量图中提供的五种评价方法,我们不难发现,第五种方法是表现性测验,第四种方法也算,但其他三种就不符合要求了。 很多表现性评价的支持者指出,提供给学生的任务应当是能代表真实世界而不是校园世界的问题;其他支持者则认为,校园世界的测量都应是建构—反应的,而不是选择题;还有一些支持者主张表现性测验中的任务应当是十分严谨的,要以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为指导。总之,表现性评价的支持者所主张的方法实际上是各不相同的。 你有时候可能会碰到有人使用其他词来称呼表现性评价。比如,有些人可能会使用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因为评价任务比较接近真实酌生活)或替代性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构成了传统纸笔测验的一种替代方式)。下一章,我们将介绍的成长记录袋评价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类型,不能被看做是表现性评价的又一称呼方法。 为什么要使用表现性评价 之所以许多人倡导使用表现性评价,影响因素有很多。杰出的教育测量专家梅伦斯(Mehrens,1992)曾提出一系列教育者赞同使用表现性评价的理由,下面列举的是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

表现性评价实施案例

·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案例(数学) 调查统计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天河区华康小学何燕 【活动背景】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人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调查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活动目的】 为学生提供调查统计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统计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学会统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议使用时间】五年级第二学期。 【表现性任务】 “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任务与指导语: 1、独立向周围的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都喜欢哪些类型的电视节目,并作好原始记录(表2)。 2、小组合作,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制成小组调查结果统计表(表3)。 3、针对你们小组的调查结果,独立阐述以下两个问题(表4): (1)从调查统计表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2)将你对该信息的看法写下来。 4、仔细阅读表1,认真、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组员的互相评价。(表5)附:表1:评价指导

表2:个人的原始调查记录表 表3:小组的调查情况统计表 表4:我的看法

表5:评价记录表 【活动程序】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进行调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原始数据。 2、利用课堂上的35分钟时间: (1)学生小组合作,将每个组员的数据合计,填写本小组的统计表。 (2)根据本小组的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对自己的看法作出说明。(3)学生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并将评价记录在表5中。 3、课堂上的最后5分钟,教师进行活动的总结。 【实施情况及反思】 情景一:在独立调查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积极,踏踏实实地进行了必要的调查与统计,获得了真实的数据。但从学生的反映中可以得知,其中也不乏那些根本没有调查、胡乱编造数据之人。 反思一: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人们常常依据调查统计得到的数据进行决策,因此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对决策的正确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小学生限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上面的情景使我反思,并认识到:1、以往在进行统计知识的教学时,虽然注意到统计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但在使学生感受统计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知道统计的数据是不可以随意编造和涂改的这一方面着力不够;2、在今后的教学、设计调查统计类的表现性任务以及开展这类数学实践活动时,应更多地将调查统计与某种决策相联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会到调查统计求真求实的重要性。 情景二:活动开始一段时间后,教师发现较多小组的成员都是“各自为政”,只是将自己的数据抄上去。于是不得不叫大家暂停,教师再一次说明小组的统计表应怎样填写。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比较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得关系 评价就是对某一事物依据某些标准而进行得价值判断,就是好就是坏,就是达标还就是没有达标。 过程性评价就是对事物得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得评价,就是一直动态评价,可以说就是流线型得,针对某个点都做出评价,而所以点都汇成一条线而构成整体得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得表现、所取得得成绩以及所反映出得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得发展做出得评价、就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得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得发展性评价。其目得就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得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得主体与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对学生得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合作精神等进行得持续性评价。这就是重过程、轻结果得评价方式,而且在实施评价时,学生个体、同伴、教师可以共同参加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在一种开放得、宽松得与非正式得氛围中进行得。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得目得就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得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得能力。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就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得某项活动或过程以及生成得问题进行得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与完善。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设计得基础上,根据教学中客观存在得一些不确定因素(学生得学习状态、兴趣与关注得焦点,学习环境与外部干扰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得分析、判断与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得效果、特点或不足、问题,为修改与调整方案提供必要得依据与参考。 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得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就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得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得差异性、针对性与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得建议与发展方向。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几种形式:①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②表现性评价;③即时性评价;④档案袋记录。 形成性评价得特点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得作用与功能,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简言之,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教学过程,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教学结果、表面上瞧,两种评价截然不同,实质上,二者绝非水火不容,而就是您中有我,我中有您。在教学实践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混淆二者得功能,作出无效或低效得评价。因此,有必要厘清两种评价得特点。首先,请读者分析两个案例,并解释属于何种评价。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明确、可行得目标:形成性评价得关键就是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得学习目标。这一目标必须具有一定得挑战性,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达到。教师在教学得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现有得知识、技能与学习目标之间得差距,引导学生采取行动,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并为新得目标做准备。 2。具体、有效得标准:形成性评价属于标准参照性评价,关键就是制定具体、有效得标准。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不用具体得分数或等级来评定学生,而就是参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课堂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案例及所产生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案例及所产生的效果 连站中学张公贝 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课上评价更为重要,学生学习过程和生活表现中,尤其需要外来评价,从而给他“导行”。这种评价不是一次测验、一次考试,也不是教师的“一言九鼎”就能下定论的,它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去客观公正的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对评价理念和方法有了新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我对“形成性评价”概念是这样理解的——“对学生品德形成给予一次定性评价,所以它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发展性评价”。而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就是老师一方,同学之间,学生自己都是评价的主体,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客观的,才更有利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教学中经常这样做—— 一、教师评价,关注全面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要简明扼要、 明确具体,要能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 步和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发言时,我都注意让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儿。 如上《分子热运动》一课时,例举自然的扩散现象时,我对学生说“哇, 你真厉害,能说出这么多例子,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好孩 子”,这样的评价明确地表明了教师的观点,对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习 惯进行了正面强化。这位孩子一节课下来都上的很投入,因为他生活经 验得到了的夸奖与肯定。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

单一任务表现性评价案例(二年级)赵有美 (1)

自制天平比轻重 ——“轻与重”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践案例 闵行区平阳小学赵有美 数学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然而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很难评价到学生的活动过程、思维方法及情感态度等。表现性评价关注被评价者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注重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好可以弥补传统评价对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不足之处。 一、评价目标与评价内容: 二年级开展的“物体的轻重比较”这一实践性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对直接比较的局限性和推理比较的繁琐性的体会基础上,再组织学生经历实践活动过程,体会借助“中介物质”进行“间接比较”的必要性和便利性,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用统一的标准计量单位来衡量物体轻重的便利性,并从中体会到数值化的好处,感受优化解决问题方法的策略意识。 (一)评价目标: 1、能通过间接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进行数值化,会通过比较测定值这种形式进行物体的间接比较,认识数值化的好处。 3、能够根据比较的具体情境,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4、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 “二期课改“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轻与重——间接比较》。 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一)设计背景: 物体轻重的间接比较,实际上是使用比较测定值这种形式进行的。这也是数值化的意义所在。但学生是否能够想到借助统一的测定值这一比较方法来进行比较方法的优化?在面对具体情境时,是否能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反思、调整与优化呢?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了此表现性评价单一任务。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形成性评价 (一)内涵阐释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 年由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文(M. Scriven)提出来的,他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后被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 S. B1oom)引进教学领域,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1]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这个词初始是用于区分以下两种评价的:一是由教师在课堂内部操作的持续终结性评价(Continuous Summative Assessment),一是由外部考试开发人员完成的终结性评价。这种由教师作出的持续终结性评价之所以最初被称作“形成性评价”,是因为它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信息,尽管它只是相对简单的反馈。这种评价曾经也被称作“弱形成性评价”(Weak Formative Assessment)。[2]因而,从起源上看,形成性评价源于总结性评价,又是针对总结性评价而言的,这是探究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关系的关键所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因其独有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所接受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 形成性评价最突出的特征是反馈。从斯克里文和布卢姆两人对形成性评价所下的定义来看,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测试等形式提供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和存在困难的地方,从而进行必要的教学调整,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意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改进学习方法,更加努力达到目标。 能够提供反馈信息的必然是已经取得的结果或成绩,这一结果或成绩可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即平时所取得的,也可以是学期末通过所谓的总结性评价所取得的。而结果又带有归纳和总结的性质,因而形成生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过程,它还关注甚至包括结果(总结性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 (二)理论基础 关于教育评价方法,存在硬评价与软评价(hard evaluation & soft evaluation )的争论。硬评价是运用客观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的评价,软评价是以主观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分别是两种评价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背后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方法论: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表现性评价特点及作用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特点:程继来 ( 1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由教师或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表现性评价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主要有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如下: ①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实际的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会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②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做出评价。 ③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 2 )过程性评价 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其“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过程性评价有如下特点: ①关注学习过程

品德与社会表现性评价案例课稿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案例 红岛中心小学 赵红格

品德与社会课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案例《普通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为品德与社会课确定了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德与社会课与其它学科不同,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门德育课,所以应当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优先目标。这一目标很难通过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出来,因此,将表现性评价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以“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品质的评价”为例来探讨一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问题。 一、实验案例:对学生掌握《企业与劳动者》中创业意识和品质的评价 《企业与劳动者》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二个框题组成,第一框题是《公司的经营》,主要介绍公司的不同类型、公司的经营目的与成功运营的条件,第二框是《新时代的劳动者》介绍劳动者权利、义务和正确的人生观。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列举儿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品质的评价设计与实施: 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中对学生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份和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创业品质是创业者的个性人格特征,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迎接挑战的勇气,敢冒风险的魄力、超越常规的思维和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等品质。 1.评价设计 为评价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设计了以下二项活动: (1)收集、分析资料的活动 收集就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概括出就业的总趋势:收集创业成功者和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事例,概括出成功者的主要素质。目的是评价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评价学生创业意识中对创业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及对创业品质的认识,同时为第二项活动作准备。 (2)模拟招聘会 招聘职位:某公司营销人员 主考官:聘请校外某酒店经理担任(为学生家长)

形成性评价

浅谈形成性评价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点击数:次录入时间:2005/9/30 14:04:00 编辑:bmc0918 [宣传赚点] 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且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强调了“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英语教学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评价可以着重教学过程,也可以针对教学结果。前者是形成性评价,后者是总结性评价。由于教学过程决定着教学结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形成性评价。 一.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法、问答法、观察记录法,学生作品分析法以及测验等等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和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作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作出肯定,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还包括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他伴随着整个英语教学过程,对英语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为什么进行形成性评价? 曾经有这么一个例子:1986年美国加洲大学一教授出了一道题测试美国一二年级的学生,题目是这样的:有一条船,船上有26头牛,19只羊,问船长年龄有多大?一共测试了96名学生,其中有76位学生答船长45岁。后来我国一位从事数学的学者将这道题拿到中国来测小学五年级的78名孩子,只有8位说此题无解,其余89%的学生都说船长45岁。因此美国教授就此发出了感叹:“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把学生越教越笨了?”中国教育有两强两弱。两强就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两弱就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后两者的能力培养和平常学生学习过程的训练有直接的关系。形成性评价则为这种过程训练提供了直观的依据,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给予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它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学习计划和策略。同时,形成性评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那种“一次考试成败定终身”和“以考分定优劣”的不公平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控力。美国学者krashen 和terrell(1983)曾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比做知识输入与摄入之间的过滤器,并进一步指出: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焦虑越少,在学习中有效摄入的知识则越多,学习效率也愈高。因而,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对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实践证明,正确运用形成性评价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形成性评价有什么意义? 1.形成性评价能不断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成为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