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孟子庄子说理散文 (2)

合集下载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本章重点:《论语》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庄子》的艺术特色预习:一、名词解释和问答:1、什么是说理散文?2、诸子散文史说理散文吗?3、诸子散文代表作有哪些?4、什么是百家争鸣?5、学习重点——名词解释: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二、填空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指的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11、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概述:1、《论语》的语录体在()中得到发展,其中的自觉的逻辑意识,为说理散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a)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论语》、《老子》b)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孟子》、《庄子》c)专论体(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一、语录体—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教育家,首创私学,打破了官府的垄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序《诗》、传《易》、《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论语”即言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代替奴隶主贵族阶级,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士这一阶层空前的活跃。

他们出身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当时社会现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积极发表主张,著书立说,并游说诸侯,互相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这些,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是先秦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

《论语》和《老子》语录体的散文,都显得词约义丰,不同的是《老子》多用韵。

《墨子》则已在语录体的基础上向论说文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

它们在文辞的繁富和说理的畅达上,已超过了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孟子》虽然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逐渐发展成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则基本上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说文。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它们都已经发展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具有说理深入、逻辑谨严、结构严密、文辞富赡等特点。

由此可见,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是由说理简括而趋于详细,文辞简约而趋于富赡,篇幅短小而趋于长大。

诸子散文的文学性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形。

其一: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具有记事的成分。

这些成分用细致传神的笔触描绘人物言行,有的已接近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如见如闻的感觉。

如《论语》、《孟子》。

其二:有的著作多用寓言故事阐明理论。

就像在哲理著作中放入一些短小的文学作品。

如《庄子》、《韩非子(部分)》。

其三:有一些著作重在抽象分析理论,但注重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分析细微、词藻丰富,富有文采。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答案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答案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概况一.1.老子2.《道德经》3.道4.墨翟5.语录体6.《论语·子罕》7.《侍座章》8.荀子9. .荀子10. .荀子11.荀子12.《劝学》13. 《韩非子·外储说》14.韩非子15.韩非子16.《孟子》、《中庸》17.《韩非子·难一》、18.韩非二、名词解释1.诸子散文:所谓先秦说理散文,也就是指先秦诸子散文。

这是指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一批反映个人或者学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的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有的属于弟子后学对先师言论的记录,有的是个人的著述加上弟子后学的补充,也有的则完全是个人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成就辉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3. “九流十家”:所谓“九流”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九流”再加上小说家,为“十家”。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4.稷下学派:由于社会形成的这种尊重人才的风气,使这些掌握着文化知识或仅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也给他们著说立说、学术交流、学术探讨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在东方的齐国,三代齐王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设立学宫,专门为这些士提供生活、学术交流的条件,包括孟子、荀子、尹文子、宋銒、邹衍这样的名流就有70多人曾从不同的国家到过这里。

先后到过这里的学者更多达千人之众,史称稷下学派。

5.《老子》:《老子》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

老子,姓李,名耳,谥聃,故也称老聃,大约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时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4
老子学说的精髓部分,是它的辩证法思 想。老子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 矛盾、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 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体。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 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五 十八章)等。
15
(三)《老子》一书的文学特点 1、以韵为主,韵散相间的形式 《老子》的文体与《论语》的纯语录体
5
第二节 《论语》、《老子》、《墨子》
一、《论语》 (一)《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在 战国初年编辑成书。《论语》是先秦儒家学 派的代表作。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6
《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论语》在汉代有《古文论语》、《齐 论语》、《鲁论语》三种版本。西汉末张 禹以《鲁论语》为基础,综合《齐论语》 和《古文论语》,为《张侯论》。今本 《论语》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在“三言”中,寓言运用得是最多的。 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主干结构成篇的。
41
2、其寓言奇幻超常、变化万千,极具 浪漫特色
《庄子》中的寓言多数是非现实或动物 题材,以奇幻超常的想象,超越时空,超越 物我,诡怪无常,变化万千。
对于社会人生,孔子提倡“知其不可 而为之”积极进取的态度。还提出了许多 可贵的为人准则和学习态度、方法。
9
(三)《论语》的文学特征 1、语录体散文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片断,
全书二十篇,每篇若干章不等,形式短小简 约,尚未构成形式完整的单篇文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二讲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二讲
孟 子 & 《 孟 子 》
※孟子其人:孟子的個性特徵 ※ 《孟子》:
《梁惠王》 上下; 《公孫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 《離婁》上下; 《萬章》上下; 《告子》上下; 《盡心》上下;
孟 子 語 錄
• • • • •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其進銳者,其退速。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 其惡於眾也。 • 仁者無敵。 •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 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 不仁,不保四體。
藝《 術孟 成子 就》 的
※長於論辯
巧妙靈活地運用邏輯推理 的方法 類比推理 二難推理
※長於譬喻
在論辯中常用比喻,把 抽象的術孟 成子 就》 的
※風格特徵
氣勢浩然 養浩然之氣 排偶句、疊句
※語言風格
明白曉暢、平實淺近、精煉 準確、精練簡約,深入淺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孟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施仁政,行王道
(2)哲学思想:
提出性善论、良知论,认为 “恻隐”、“羞恶”、“辞让”、“是否” 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端之始。 (3)文艺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 气
政治思想
仁政与王道的内容
“施仁政”、“行王 道”的思想主要 见于《寡人之于 国也》和《齐桓 晋文之事章》
人格修养
交友之道 君子之道
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切问道思 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以身作则
杀身成仁 知过能改
修己以敬
谨言慎行 以直报怨
学习内容:文、行、忠、信




《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 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颜渊》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又:“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阳货》篇:
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
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 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 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在语言上,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大 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Hale Waihona Puke (二)先秦说理散文各阶段的体制特点
阶段
萌芽期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章五十七) 《老子》还描述了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提 出“小国寡民”的主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 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作品选讲:《侍坐章》
1、简介
2、内容讲解

讨论:对曾皙言志的理解(① “以礼治国”的思想; ②隐士生活的图解:悠闲、淡泊;③天下太平、人 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3、艺术特色
(1)情节简单却错综有波澜,结构完整。 (2)成功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动作和神情等细节 描写,人物性格鲜明。


(2)孔子的主要思想:
A、政治思想 B、教育思想 C、文艺与美学思想 孔子(前551 479), 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 曲阜)人,名丘,字仲 尼。

孔子的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仁和礼
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 文艺与美学思想:美与善的统一 兴观群怨
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与民同乐
使百姓安居乐业
加强文教德治
性善论、良知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 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 心上》) 孟子的性善论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明代王 阳明继承并发展出“良知学说”,当代学者傅佩荣提出“性向善”。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 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 “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 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 以启发诱导为核心
德育思想:以孝为基础 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规范行为的途径
教师思想:诲人不倦 忠爱无隐 以身作则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增进学问
增进学问
教育内容 修养人格 践行操守
立志成仁
忠恕之道 克己复礼
修养人格
道德修养
从善如流 见贤思齐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范畴
子曰:“刚、毅、木、讷近 于仁。”克己复礼为仁
己欲立则立人
己欲达则达人

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曰: “恭、宽、信、 政、要”
要求
实践
“礼” —— 一种关于秩序的学说

礼者,履也。即一个人必 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履行 的责任。

礼之用
分-区分上下、尊卑、 亲疏、远近等,使 之 外在的一套制度与仪式 有别 内在的一套观念与准则 功能:保持社会的有序性 合-调谐上下、尊卑、 亲疏、远近等,使之和 谐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2、《老子》
《老子》的主要内容: 关于“道”的学说。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 的核心。 主要的特点:①以韵文 为主,韵散结合。②具 有抽象的思维特质。教 学方法③有丰富的情感 和诗意的语言。

一、《老子》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含蓄 隽永的语言风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以意逆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
逆志,是谓得之。”(《万章上》) 意思是:不要死抠字眼而误解全句的意思, 不要拘泥于个别辞句而曲解作品的整体思想, 要从全篇宗旨出发探索作者的意图。 以意逆志:读者相应的生活体验 读者的自由发挥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咎。”(章九)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章三十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六十四)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 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因 之被誉为“五千精妙”(《文心雕龙· 情采》)
时间
体制特点
代表作品
春秋末期到战 语录体和韵散 《论语》《老 国初期 结合体 子》
发展期
战国中期
对话体和寓言 《墨子》《孟 体 子》《庄子》 独立成篇的专 《荀子》《韩 题论文 非子》
成熟期
战国末期
(三)孔子与《论语》
(1)《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流传情
况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 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 成。大约在战国初年始编辑成书,是先秦语 录体的代表作,共20篇。
(三)《老子》的艺术特征
《老子》之文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其艺术特色 主要表现为: (1)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老子》之文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而多数则 为韵散结合。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这虽然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特点,但《老子》用此手 法,更为得心应手,有其独特之处,犹善用比喻。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
“往复缭绕,情志恳切,意味深长。” (牛运震《论语随笔》)
2、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刘勰:“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
龙· 征圣》)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 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 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墨子》
一、墨子及墨家学派 墨子(公元前480—前410),名翟,战国时期鲁国 人。《后汉书· 张衡传》说他“当子思之时,出孔子 后。” 《淮南子· 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 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 (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 子的学术理论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它不是墨翟 个人的作品,而是墨家学派的总集。《汉书· 艺文志》 称《墨子》有71篇,今本《墨子》存53篇。



(一)老子与《老子》简介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 物。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 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在 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 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 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 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 为了仙道之祖。唐代道教更是盛极一时,因为唐皇室姓李, 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同姓,故唐皇朝尊奉老子为太 上玄元皇帝,自己则是他的后人。 《老子》也大体荟萃了老子的语录,并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 想,约成书于战国前期,晚于《论语》。《老子》共八十一 章,约五千言。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 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

二、墨子的思想
墨子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
“人相贼”的祸乱现实,提出了十项治国方 略,其中代表墨子思想个性的是“兼爱”。 三、《墨子》的文学价值 1、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 2、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 3、语言质朴 、简洁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二)《老子》的思想
1、《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据统计, “道”在《老子》中出现七十多次。诸如:“道可 道,非常道”(首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章二十五)等。 2、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例如:“祸 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章五十八) “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 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章七十八)等 3、老子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