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

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

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尚书》中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要素;《论语》语录体,在《墨子》中获得发展,从而形成《孟子》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标记着我国古代说理文系统的成熟。

先秦说理文系统的逐渐成熟一、语录体—《论语》。

(一)系统。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次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

语录体,短小简洁,未组成完好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委宛隽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表此刻: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录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岁寒,而后知松柏以后凋也”(《子罕》)。

3 、充足的感情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加委宛。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联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应老子哲学思想,商讨形而上学识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想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的感情和拥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感情。

(三)艺术性。

采纳大批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不齐,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真理。

和《论语》相像都重感情和形象性,确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色。

三、语录体—《孟子》。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环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频频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以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一)《墨子》。

1、反应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 10 论。

2、标题归纳中心思想。

3、文章构造完好,层次清楚。

4、未完好挣脱语录体影响,大批“子墨子曰”,表示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 5、段与段之间有亲密联系,环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 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 引起齐王 的警觉,愿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 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 王肯定楚人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 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 的道理 终于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 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 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寓言
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 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 200多则。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 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 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 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 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 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 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 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说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 他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 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 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 响,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 他的辩才。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 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 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 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 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 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 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 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 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 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 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


审美情趣: ①要求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 统一。 辞达而已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②提倡中和之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五)写作特点; 1,记言 ①或者是直陈己见,或者是人物对话。其特点是浅显生动, 言简意赅。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 而知来者。”



他极为向往西周的盛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①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 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 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②反对各种越礼行为。鲁国季氏僭用天子之礼,“八佾舞 于庭”,他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③强调为政必先“正名”,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一节
孔子与《语》
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后人尊为圣人。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移民到鲁国。孔子出生 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曾任中都 宰、司空和大司寇,短期代理鲁国国相。 聚众讲学。首开私学之风,冲击世袭制度,为文 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谋求施政,但违反历史发 展的趋势,故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整理古籍。暮年返鲁,整理《诗》《书》《礼》 《易》,根据鲁史修订《春秋》。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其他诸子著作:
1.《列子》
2.《管子》 3.《孙子》 4.《吕氏春秋》 5.《商君书》 6.《关尹子》 7.《慎子》 8.《申子》 9.《尹文子》 10.《鬼谷子》
第六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二)形象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方式,对后代散文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三)寓言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独立成为一种 文学样式。
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
《荀子》 《韩非子》
第一节 《论语》、《墨子》
孔子和《论语》
孔子的生平。
《论语》主要是孔子的言行录,内容广泛,涉及 政治、哲学、文艺、教育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孔于 思想和学说的重要文献,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此 书由孔子弟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约在春秋 战国之际。
(四)先秦说理散文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 作家的创作风格。
(五)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 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子和《墨子》
墨子的生平。
《墨子》也是弟子所记,是墨家学说的一部丛 书,内容包括墨子讲学记录,“墨子及弟子的言行 以及墨家后学的一些专论。今存53篇,孙诒让 《墨子间诂》是今见最好的注本。
其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另外还主张尚贤、 尚同、节用等,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但 又主张天志、明鬼,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庄子》的文学价值 :
1.寓言为主,“三言”并用的创作方法。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3.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4.汪洋恣肆,诗意盎然的语言风格。 另外,有人说《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第四节 荀卿与《荀子》
荀子的生平。荀子是集大成的思想家 。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韵散结合的《老子》
道家的代表著作《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 散文的另一形态。与《论语》出于孔门弟子纂录不同,《老子》主要是 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行而上学问 题。《老子》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 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 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老子》一书 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疾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 洗练的哲理诗,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 歌谣,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 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 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孔孟
大成至圣“成仁”;亚圣“取义”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 冯友兰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比作柏拉图。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 养的力量。 “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 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 “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在 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 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辞锋犀利, 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 称其气之小大。”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 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 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本章重点:《论语》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庄子》的艺术特色预习:一、名词解释和问答:1、什么是说理散文?2、诸子散文史说理散文吗?3、诸子散文代表作有哪些?4、什么是百家争鸣?5、学习重点——名词解释: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二、填空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指的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11、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概述:1、《论语》的语录体在()中得到发展,其中的自觉的逻辑意识,为说理散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a)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论语》、《老子》b)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孟子》、《庄子》c)专论体(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一、语录体—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教育家,首创私学,打破了官府的垄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序《诗》、传《易》、《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论语”即言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

《论语》中具有先秦说理问的特征的表现:a)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b)书中也有较长的段落,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

《先进·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c)《季氏》中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征。

(二)文学性体现在: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三)《论语》思想内容:《论语》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礼”和“仁”。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3、美学思想善与美的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颜渊》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韵散结合体: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例文(一)老子自撰。

(二)内容:1、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老子2、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3、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三)艺术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1、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2、老子的文本结构基本要素是格言、解释,训诫。

三、对话体论辩文:《孟子》。

例文(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专著体: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例文(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庄子》思考:为什么说《庄子》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五、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思考:1、荀子、韩非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2、从什么作品开始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思考: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其学术渊源,与孔子一脉相承。

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封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思考:《孟子》千百年以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孟子》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每篇又各分上、下。

二、《孟子》的思想内容1、性善论(孔子是否是性善论者?)“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2、民本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3、人格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人才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诗论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思想意志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起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即,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即,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备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此说被后人广泛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思考:《孟子》中哪些方面体现和反映了孟子的情感和个性?P98三、《孟子》的文学价值1、长于论辩“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思考:孟子的论辩有什么特点?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1、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却更具艺术表现力,具文学散文的性质。

2、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如《梁惠王下》、《公孙丑下》(受不受金)。

《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

文章因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变现出来。

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思考:孟子比喻的特点有哪些?P993、气势浩然的文风“养气”《孟子》气势充沛的原因是:1、具有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2、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文采华赡,清畅流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富于鼓动性。

《齐桓晋文之事》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