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先秦诸子散文

名词解释先秦诸子散文

名词解释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在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是其门徒,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所写的一系列文章。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浓厚的说理性和论辩性,代表了早期的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思想。

这些文章被分为几个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它们都是以各自的学派思想为核心,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述了各自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理解和看法。

这些散文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这些散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内容深刻: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体现了各家学说的思想精髓。

2.风格多样: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异,有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有的善于譬喻,生动形象;有的言辞犀利,富有论战性。

3.文学性强:诸子散文在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4.影响深远:诸子散文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多样的风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 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 引起齐王 的警觉,愿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 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 王肯定楚人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 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 的道理 终于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 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 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寓言
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 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 200多则。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 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 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 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 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 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 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 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说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 他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 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 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 响,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 他的辩才。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 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 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 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 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 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 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 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 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 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 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第三讲 先秦诸子散文.ppa

第三讲 先秦诸子散文.ppa
– 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 –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 民本思想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抒情方面:感情充沛、气势如虹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
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
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 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
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 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3、论辩的智慧 连环设套、层层推进
(《文心雕龙·诸子》) 驾驭语言的智慧、技巧
@诸子价值:
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 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 学家之壮观也。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1、叙事方面:记载谈话及事件,常有具体、灵动、 引人入胜之处。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 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 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钱穆《国史新论》P7-8)
(春秋时期)军队全由贵族子弟所编组,平 民没有从军作战的资格。 … …一到战国时代,
情形又大变。贵族军队解体,平民军队代兴。 平民普遍参加军役,因而有立军功而获高 官厚禄变成新地主新贵人的。而平民学者 之兴起,更为当时社会一绝大变迁。那些 平民学者,代替贵族阶级掌握了学术文化 知识上的权威地位。战国时代各国一切武 职文职,上及首相统帅的崇高地位,几乎 全落到这辈新兴的平民学者所谓士的手 里… …(钱穆《国史新论》P9)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孔门弟子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
(德行)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政事)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
《孟子》旳思想内容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其《论语》简介
• 2、《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统计
了孔子及其弟子旳言论,( “论语”即言 语旳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旳弟子和 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毕旳。
二、《论语》思想内容
•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旳言行,也 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旳思想体系。
• 1、政治思想 孔子旳政治思想旳关键是“仁” 和 “礼” 。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环游列国,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
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 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 列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 家之狗,然哉!然哉!” 晚年返鲁,整顿六经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先秦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 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 进》)
▪ 《明鬼》:
▪ 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 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 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 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 是以吏治官府之不洁廉,男女之为无别者,鬼神见 之。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 罪人乎道路,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见之 。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洁廉,见善不敢不赏,见 暴不敢不罪。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章一)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章 九)
▪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章十八 )
▪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章 三十)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 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章三十 六)
▪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
▪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述而》)
▪ 4.语录体的文体特点
▪ (1)在日常言谈、对话中说理,言简意赅, 深刻平实。
▪ 《阳货》: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所谓性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章八)

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

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

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大放异彩,各家学派纷纷涌现。

而在这些学派中,散文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体,其作品经常援引神话和传说,以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来阐释哲学思想,体现出对自然、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审视。

本文将以《庄子》、《墨子》、《老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为例,探讨其中援引神话最多的特点和意义。

1. 庄子的《逍遥游》《庄子》中最为著名的散文之一便是《逍遥游》。

这篇散文中,庄子以“鱼游于水,人游于道”为开头,引用了“周旋于无穷之中”的神话故事,以此来阐释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通过援引神话,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然规律的理解,呼应了其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核心观点。

神话的运用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生动和形象,令人深思不已。

2. 墨子的《饮酒》在《墨子》的散文中,墨子也常常援引神话来进行论述。

在《饮酒》一文中,墨子通过描绘舜帝的美德,以及神话中盖聂与文种的故事,来阐发他对仁爱和宽容的理念。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的援引,墨子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在引经据典的基础上,扩展了对于道德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使他的散文更加丰富而有深度。

3. 老子的《道德经》在《道德经》中,老子的散文亦常引用神话来进行探讨。

比如在第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运用“道”这一神秘概念,融合神话中的天地自然的造化过程,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生成的理解。

这种援引神话的方式,使得老子的思想更具有古朴深远的韵味,也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先秦诸子散文中援引神话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字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哲学思想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对于我们当代读者来说,也可通过援引神话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先秦诸子散文中的思想和智慧。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援引神话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应用,不仅增添了文学的浓厚色彩,更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先贤们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思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
• 韩非子生平。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 韩非子生平。 成者, 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达成的 思想家。 思想家。 • 《韩非子》: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 韩非子》 针对现实问题而发,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主张君主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其文峻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诸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
•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全书不仅记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 《孟子》艺术成就: 孟子》艺术成就: • 巧妙的论辩艺术 。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类比推 逻辑推理的方法, 往往欲擒故纵, 引人入彀。 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引人入彀。 • 宏放、豪迈的文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宏放、豪迈的文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以善用比喻见长 。 • 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 精练简约、
先秦诸子散文
张亚宁
先秦诸子散文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关注现实生活,表 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几乎无 所不包。但理论热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 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 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富于形 象性与抒情性。寓形于理、情理兼备,极 大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
• 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 最具文学意味的, 言故事。 言故事。 • 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 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 内储说》 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 。《内储说》、《外 储说》 储说》 。 • 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 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 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 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 和人物。 庄子》中奇幻玄虚、 和人物。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 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 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 • 《荀子》和《韩非子》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 荀子》 韩非子》的专题论文, 散文体制的定型。 散文体制的定型。专论体自此成为我国说理散文 的主要形式。 的主要形式。
先秦诸子散文-《老子》
• 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 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 区别于《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 态 (区别于《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 象隽永的语言 ) • 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合称 章 上篇称为《道经》 下篇称为《德经》 道德经》 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 妙的形而上学问题。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 妙的形而上学问题。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 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 在探索宇宙原始, 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 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 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练的哲理诗, 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练的哲理诗,采 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 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以 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先秦诸子散文-《庄子》
• 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共33篇,分为内、 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 篇 分为内、 杂三个部分。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杂三个部分。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 出于庄子后学。 出于庄子后学。 •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又有所发展。体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又有所发展。 的人生。 天地与我并生, 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 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 为一。”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 入宇宙万物之间,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 入宇宙万物之间,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 无生死的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 无生死的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 •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 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Hale Waihona Puke 先秦诸子散文-《墨子》• 《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 墨子》 格的是《尚贤》 尚同》 兼爱》 非攻》 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 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 论 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 的独白或对话。 的独白或对话。 • 尚未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 尚未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 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 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 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 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 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 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荀子》
•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 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 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 自成一家。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自成一家。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 《荀子》以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 荀子》以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 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专题论文。 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专题论文。 其散文已经发展成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 其散文已经发展成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每 篇有一个揭示全篇主旨的标题; 篇有一个揭示全篇主旨的标题;篇中围绕中心论 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专论体。 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专论体。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记载孔子( 记载孔子(前551-前 - 479)及其弟子的言行, )及其弟子的言行, 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纂录而成。编辑成书 子纂录而成。 在战国初年。 在战国初年。 论语》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 首章句中的两个字, 首章句中的两个字,各 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 顺序, 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 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
• 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 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 著。共7篇。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 篇 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 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 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 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 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 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 的鲜活形象。 的鲜活形象。 • 《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 • 仁政思想 • 性善说 • 强调道德修养 • 文艺见解 :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先秦诸子散文-《荀子》
• 荀子与孟子: 荀子与孟子: • 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仁 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 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 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 • 二人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 二人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 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 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 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 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 荀子间尚霸道。 荀子间尚霸道。
先秦诸子散文-《庄子》
• • • • • • • • • •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对现实黑暗的深刻批判 庄子的辩证思想 庄子》 《庄子》的艺术成就 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意出尘外的想象 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