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诸子散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3
第一节 早期诸子散文 《老子》 绝学无忧(二十章) [1]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2],相去几何?善之与 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3], 其未央哉[4]!众人熙熙[5],如享太牢[6],如 春登台。我独泊兮[7],其未兆[8],如婴儿之未 孩[9];傫傫兮[10],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11 ] ,而我独若遗[12]。我愚人之心也哉[13],沌沌 兮[14]!俗人昭昭[15],我独昏昏[16]。俗人察 察[17],我独闷闷[18]。澹兮其若海[19],扬兮 若无止[20]。众人皆有以[21],而我独顽且鄙[2 2]。我独异人,而贵食母[23] 。
7
【注释】 [1]本 章说 明 ‚道‛隐奥 难见,凡 人 不 易体 会,唯 ‚上 士‛可 践 行 之。[2]建 言: 古 之 立 言 者。[3]夷道:平坦之道。颣:不平 。[4]辱:黑垢。[5]建:通‚健‛。偷:通 ‚婾‛,苟且。[6]渝:污浊。[7]隅:棱角 。[8]贷:施予。
8
圣人无为故无败(六十四章) [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 ,其微 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3]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 之[5]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6 ]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7]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9]孩:通‚咳‛;《说文解字》:‚咳, 小儿笑也。‛[10]傫傫:懒散疲倦貌。[11 ]有余:有余财以为奢,有余智以为诈。[12] 遗:通‚匮‛,不足。[13]愚人:纯朴之人。 [14]沌沌:混混沌沌貌。[15]昭昭:自我 炫耀貌。[16]昏昏:暗昧貌。[17]察察: 严苛貌。[18]闷闷:纯朴貌。[19]澹:沉 静貌。[20]扬:飘逸。[21]以:有为也。 [22]顽且鄙:愚笨。且:底本原作‚似‛,据 传奕《道德经古本篇》改。[23]贵食母:以守 道为本。河上公注:‚母,道也。‛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三、《论语》所体现孔子的思想观念 1、仁(105):思想核心 《论语·颜渊》: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 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矣,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生以成仁。
论辩体 战国中期
专题论 战国后期 文
《荀子》、 《韩非子》
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 《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 “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 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 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 《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 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 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 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 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 的书面语。
•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 者流 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 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 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 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 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 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 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 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 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 從橫家者流 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 者流, :「誦 詩三百,使之四方,不能專對, 詩三百,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 ?」又曰:「使乎 使乎!」 又曰:「使乎! !」言其當權事制 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 受命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 宜,受命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 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 雜家者流 蓋出於議官。兼儒、 者流, 合名、 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过程

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过程

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过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很多精华,而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韩非子、老子、墨子、荀子、孟子等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子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诸子散文的演进和发展中,至少有三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诸子散文起源于先秦思想家们的议论文章,从提出总和论定性概念(如老子的道、墨子的不定、荀子的公理)到把道德理论、政治理论、社会理论、文明理论等整合成一体(如孟子的仁政治道德),先秦思想家们把思想发展至较为成熟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先秦时期思想的成熟”。

第二个阶段是先秦诸子散文的结构化和体系化。

从韩非子《韩非子》到老子《道德经》,再到墨子《墨子》和荀子《荀子》,孟子《孟子》,先秦思想家们把思想论述结构化和体系化,从简单的议论文章发展到一种有系统的文学论述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秦诸子散文的结构化和体系化。

第三个阶段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成熟。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中国许多文学理论发展至今仍与先秦诸子散文有关,比如说诗歌理论、叙事理论、文论理论等。

先秦诸子散文因此有着独特的文学形式,文体也更加熟练,逻辑性更加严谨,思想也更加充实,把道德观、政治观、社会观、文明观等整合到一起。

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也就决定了它们历久弥新、不朽的精神文化影响力。

在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过程中,哲学思想、文学理论、文学实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秦思想家们探究宇宙至理的本质,提出哲学思想,把思想抽象到最深层,从而使得诸子散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同时,先秦文学家们也从文学实践的角度,把思想抽象到文学形式,熔铸成一种具有独特文体和特殊语言的文学作品;最后,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文学理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把先秦文学发展至位于完整系统的理论阶段,使得先秦诸子散文能够成熟、昌盛。

从历史上看,先秦诸子散文经历了起源和成熟的过程,哲学思想、文学理论、文学实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先秦诸子散文完成了成熟过程的原因。

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大全(先秦文学诸子散文)

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大全(先秦文学诸子散文)

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大全(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前期《论语》《墨子》《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记录。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篆,故谓之《论语》。

”其说可信。

《论语》的原始记录当杂出众手,后来才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成集。

最后成集大概已到了战国初年。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古论语》出孔子家壁中,其书为古文°,凡二十一篇。

《齐论语》为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

以上二本早已亡佚。

《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后经安昌侯张禹传出而行于世。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论语》。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在先秦散文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论语》的文学价值《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墨家学派言论的总汇。

其中大部分是墨子讲学、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也有一部分是墨子后学的著作。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共为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墨子》保存了不少古字,讹夺错乱也较多。

清代毕沅为之校注,其后孙治让吸取各家研究成果,撰《墨子间话》,为较详备的注本。

《墨子》十论尚贤、尚通、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中期《孟子》《庄子》《孟子》共七篇,二百五十八章,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论和活动。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可见《孟子》一书是孟子在门人参加下亲手编订的。

《孟子》的文学价值。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主要是通过议论和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来表达自己对历史、政治、道德等课题的看法和见解。

这些散文往往具有简洁明了、思想深刻、条理清晰的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春秋》和《左传》等。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开始向小说和诗歌的方向发展,散文的篇幅也逐渐增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史记》和《汉书》等。

3.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继续发挥其散文特长,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作品既保留了先秦时期的简练风格,又加入了更多的诗词、书法、绘画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和《RDF》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从简洁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各个学派的散文作品,其中诸子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

诸子散文主要是法家、道家、儒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们所著的散文,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诸子散文具有思想性强的特点。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诸子散文通过对社会、人生、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展现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内涵和观点。

例如,法家散文着重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儒家散文强调仁义礼智的实践和追求;道家散文则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这些不同学派的思想通过散文的形式传达给读者,使人们对于不同学派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诸子散文具有哲学性强的特点。

诸子散文在表达思想观点的同时,往往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通过对人生、宇宙、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诸子散文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庄子的《逍遥游》中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和谐与自由,表达了追求心灵自由的哲学思想;荀子的《劝学》中通过强调人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表达了积极向上的哲学观点。

诸子散文的哲学性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传播。

诸子散文具有教育性强的特点。

诸子散文往往通过对人生、道德等问题的阐述,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这些散文作品以启发人们思考和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为目的,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儒家散文中的《论语》、《孟子》等作品,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阐述了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诸子散文的教育性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和思想启蒙的工具。

诸子散文具有艺术性强的特点。

虽然诸子散文的主要目的是传达思想和观点,但其艺术性也不可忽视。

诸子散文在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道家散文以其简约、含蓄的风格,通过意境的营造和形象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儒家散文则以其庄重、肃穆的语调和修辞手法,给人以思索和沉思的空间。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反映了秦朝以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极具真实性的文学形象,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文化。

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共记载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儒家散文发展阶段
先秦诸子散文主要发展在儒家学派之中,儒家散文源于春秋时期,主要有孔子《论语》、墨家《庄子》、老子《道德经》以及《周易》等等。

这些散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智慧性的表达,因此,诸子散文以其朴实的文字,直
截了当地表达出道德观念,这让文章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2)倡导大德、行善、一夫道义,提倡睦邻友好和恪守诚信;
(3)阐述宇宙规律,探讨天人合一。

二、庄子散文发展阶段
庄子散文发展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以《庄子》为主要文学,由庄子和屈原等人创作,以进行思想、政治斗争和宣传庄子学说为主。

庄子散文强调的是超越物质欲望的境界,以及宗教式追求自我之精神,主张拒绝俗世和束缚,而是要以一种超脱的精神状态迎接现实的挑战,努力追求自我的完满。

三、道家散文发展阶段
道家散文最早发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潘岳为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以一种抽象
而神秘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道”的内涵,表达了自然和人性的完美统一。

道家散文主张“天人合一”,其内容包括对和谐、自然界的崇敬,以及劳动与智慧的结合,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儒家散文、庄子散文和道家散文的发展阶段,不同学派和思想流派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变得更加多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讲仁义也专门“议兵” 畅言“刑政”,并重 “礼”“法”
·文学性:
多长篇大论,且能围绕一个论题展开周密详备的论述,析理 精微又逻辑谨严,如《劝学》《修身》《礼论》《乐来论证颇为玄奥费解的科学原理,以证代议,寓议于 证,议证交融,合为一体,使文章更有文采,理论更加深化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 《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 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 《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 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 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 《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 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 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 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 几乎无所不包。但理论热 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 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 富于形象性与抒情性。寓 形于理、情理兼备,极大 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 力。
• “十家九流” •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 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 ——儒、墨、道、法、 阴阳、名、纵横、杂、 农、小说。西汉人刘歆 在《七略诸子略》中讲 小说家去掉,称为“九 流” • “三教九流” •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 种学术流派。“三教”: 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是先秦的九 个学术流派: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 家、墨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
更富人治精神因而更具理性思辨力量,文采斐然
还有以“赋”名篇的文章,被认为是“赋体”文学的源头 (《成相》,当时民间俗唱形式写成,“后世弹词之祖”)
先秦诸子散文之《墨子》
一、墨子·《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今 山东省曲阜一带)人。约生于 公元前四六八年(周贞定王元 年),卒于前三六七年(周安 王二十六年)。相传做过宋国 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
鱼我所欲也章(《孟子·告子上》)
• 【解题】本章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 者”在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不便礼仪而贪求 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当然孟子的所谓“义”或 “礼仪”并非抽象的道德概念,是有其具体的阶级 内容的。
三、《孟子》思想
• 仁政思想
“民贵君轻” • 性善说 • 强调道德修养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具体说来 政治体制:旧的秩序破坏,但 士阶层的解放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 新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成起了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相礼
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经济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 贤下士,稷下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 私有化,工商业群体出现,城 市规模扩大,交通日益发达
心。
文化方面:“学在官府”制度 养士之风盛行。 被打破,私学勃兴
二、《孟子》(二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孟子·滕文公上》)
• 【解题】本章内容写孟子竭力反对许行、陈相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饔(yong)飧(sun)而治”的主张,并提出了他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观 点。 • 农家许行等:人人劳动 (体现了当时劳动群众反对剥削的愿望,但也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的弱 点) ·孟子:全盘加以否定,并利用了他的弱点,从分工的必要性出发,得 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的结 论 (把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同社会的必要分工混为一谈, 从而为剥削阶级提供了有利于统治的理论根据)
善于运用比喻增强说理的形 象性,包括寓言的大量使用
课时三 先秦诸子散文之《荀子》
一、荀子·《荀子》
荀况,字卿,后人因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 国时赵人。据钱穆考证,荀卿生活在公元前335年 至245年之间。他是战国后期最为著名的学者,曾 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后来又聘于秦、楚,聘楚期间,楚相春申君命其为 兰陵令,后终老于此。
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 文艺见解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 文学性: 思想逻辑清晰,推崇孔子学说,发掘圣人仁义之深 蕴,即“性善” 如《公孙丑上》P52-53
善于设置语言陷阱(孟子劝齐 宣王行仁政,批驳农家主张)
讲究行文技巧
善辩
善用语言
善于从正反两面说理(孟子与齐 宣王论证,《梁惠王下》)
善于运用排比和反问句增强语言力度
《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 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 《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 述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 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 尚未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 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 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 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 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省曲阜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实际上他的思想 体系是为贵族等级制度服务的,对后世影响 很大
二、《论语》(两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 先进》)
【文章大意】本章记 述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 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 子对他们的评价。
课时二 先秦诸子散文之《孟子》
一、孟子·《孟子》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县)人,大约生活在战国中期。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 人物“亚 圣”之称。孟子曾受业于 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成后游历 列国,游说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 主张。因为不被人采纳,晚年便致 力于弘扬孔子学说,“退而与万章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 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共7篇。该书反映了孔子 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 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 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 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
先秦时期:哲人辈出、文化勃兴的时代
诞生了孔子、老子、墨子、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诸子,哲学派别林立 道、德、和、同、礼、 仁(这个时代的核心理 念)等成为中国文化关 键词 老庄、儒家、阴阳思想 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 国精神宗教
文化大繁荣时代
从各方面奠定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诸子”,先秦习称“百家”,《史 记·贾谊列传》始见“诸子”一名, 《汉书·艺文志》则详细分述各派源 起、思想以及著述,至此“诸子”概 念得以确立
现存《荀子》32篇乃西汉刘向编订, 全书体例不一,前24篇是论说体,基本 上围绕一个论题展开。第25篇是韵文体, 第26篇赋体,后面6篇问答体或语录体。 由其博杂体例可以推断,这32篇并非出 自荀子一人之手,一般认为前26篇出自 荀子之手,而后6篇乃荀子后学所记。
二、《荀子》之劝学篇
•【解题】本篇为今本《荀 子》第一篇,系统论述人 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 性积极途径方法
特别强调勤学、专一、 礼法、贤师益友的作用
三、荀子思想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 的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儒学受到内外双重威胁,以儒学为宗,批判继承,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儒学 • 内部:“儒分为八”
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批评了子思、孟轲等儒 家学派的思想
《论语》 文学性: 用世态度非常积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进取 精神 有些语句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显示了孔子 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有的显示了孔子诗意的人生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述而》)
主要流派积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道 法
墨子
老子
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
课时一.论语(两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课时二.孟子(两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鱼我所欲也章
课时三.荀子(一篇)勤学篇 墨子(一篇)非攻【上】 课时四.庄子(一篇)养生主【节录】 韩非子(二篇)
内诸说上【节录】 难一【节录】
孔子和弟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论语·微子》)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 ·【文章解读】《长沮、桀溺耦而 • 耕》一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浑身散发着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
“仁者爱人”的孔子,在四处碰壁却志 长沮曰:“夫执舆者 为谁?” 过,让子路询问渡口。 长沮说:“驾车人是谁? 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 子路曰:“为孔丘。” 子路说:“是孔丘。” 神境界,实令我们折服。拜读此文仿佛 曰:“是鲁孔丘与?” (长沮)说:“是鲁国孔丘吗?” 听到一个历史的声音在向我们叙说:作 曰:“是也。” (子路)说:“是的。” 为一个人,理应关心人,同情人,尽自 曰:“是知津矣。” (长沮)说:“他知道渡口在那里。” 子路再问桀溺。 己的力量去改造社会,把人类从动乱痛 问于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 苦中解救出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孔 桀溺曰:“子为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想拯救 曰:“为仲由。” (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斯民于水火,这种为世而忧,为国而忧,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坏人坏事像洪水一样泛滥, 为民而忧,为时而忧,身处逆境而心忧 对曰:“然。” 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 天下的胸襟抱负。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大力推崇的吗?当你细读感悟《论 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 语·微子》中的这个选篇,你就会真切 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 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 地听到地球与人类的疾声呼唤:我们需 子路行以告。 不同人打交道,那同谁打交道呢?天下太 要仁爱,我们需要孔子!此文蕴含了孔 夫子怃然 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子丰富而又明睿的哲学思想,展示了儒 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 家精神的主旨。 道,丘不与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