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 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是世 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与孟子 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 “至圣”,孟子为 “亚圣”。
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 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 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 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说,“仁” 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卫 灵公》)
《诗》?《诗》可以兴, 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 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 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
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
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明确地道破《诗》具有认识、教育、审 美三大作用。所谓兴、观、群、怨,指仁的 感情和情绪,而事父、事君则指《诗》的社 会功能。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
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 任,不是也很重大吗?
(《泰伯》)
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远大吗。?”

【知识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

【知识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第25课《论语》十则(背诵、默写)一、文学常识1、《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它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1、吾日“三省”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达观点相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提倡做人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的句子: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对读书人的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屈原实践了这个观点,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如何辨别“君子”和“小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6、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同观点的句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8、孔子的为官之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体现孔子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句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0、体现孔子安贫乐道的句子: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三、解释成语1、见贤思齐: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4、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5、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

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

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四、读准字音三省(xǐnɡ)吾身不成人之恶(è)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从吾所好(hào)沂(yí)雩(yú)喟(kuì)恕(shù)五、通假字莫“通“暮“,傍晚。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主备人:何艳娥 授课者:黄飞贞
【学习目的】 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 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 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 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 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 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 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 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执中”应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应成为君子的自觉追求,而内心 的“执中”就是仁。孔子还以“射”来作比喻,说明“中庸”, 认为“射”的“中”与“不中”的关键在自己主观方面,己心正 则己身正,己身正在则矢无不正,射无不中。
【小结】:仁是内在修养,礼是外在标准,仁是前 提,礼是目的,二者之联结,便是中庸之道
【原文8】
【本课重点文言知识积累】
个别字词补充解释: 1. 是知也, 2. 必不得已而去 3. 人能弘道 4. 足食,足兵 5. 则远怨矣 6. 不舍昼夜
“知”通”智”, 智慧 聪明 去掉 使……光大 使……显耀 使……充足 使……远离 舍弃
▪ 过也,人皆见之 ▪ 其何以行之哉
代词 ,代他 助词,不译 又如” 如之何 ”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名词, 诚信 信用
民无信不立
动词, 信任前置
▪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 不知吾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其何以行之哉 夫晋,何罪之有 唯利是图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是不知怎么 (对待他)了.”(或:我拿他也没有办法了)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 个高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 孔孟的文章,在封建时代是读书人必修的课程, 思想和文风影响深远这,旧时文人无不受到 《论语》、《孟子》的熏陶。
汉初的政治家贾谊、晁错深受孔、孟、荀、 韩以及纵横家的影响;魏晋以后,老庄思想盛 行,阮籍、嵇康的散文深受庄子文章的影响。 唐宋古文大家,以恢复古道为旗帜,以先秦诸 子文章为典范:韩愈推崇孟子,苏轼博采众长, 尤其倾心于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因此可以说, 先秦诸子散文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现在。
《庄子》的艺术特色为: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 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 说理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 活。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 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 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满了天 簌般的诗意;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 出,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具有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的说理文 中,即使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 比。
于众体之中,韩非特擅驳论。
《韩非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荟 萃。据统计,书中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居 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先秦本是寓言文学繁荣的 时代。先秦寓言数量之众,思想之深,艺术之 出色,均为后世寓言望尘莫及。然而它们大多 是先秦著作中说理的手段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 分,尚未独立成体。到了韩非手中,则发生很 大变化。韩非对散见各书和流传民间的众多寓 言故事作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 作,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编排,第一次推出蔚为 大观的寓言专辑,载于《韩非子》中《说林》 及内、外《储说》篇里。

先秦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综述

先秦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综述

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内容小结一、《论语》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义礼孝悌忠恕中庸之道《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行的典籍,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的、反映儒家思想的一部散文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所谓“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以礼为先,天下就可以归仁了。

所谓的“礼”,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尊卑贵贱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规定。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各种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中首要的是五伦之首的父子关系。

所以“孝”是孔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父子关系纯以天合,与生俱来,本于自然,所以孝乃是儒家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学而》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问之道在做人,建立自己的人生,完善内心的修养,“本立而道生”。

孝是爱的根本,也是爱的最初形式,所以孔子强调“孝”当然对其它关系孔子也非常重视。

如孔子讲为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当然,无论是“礼”“仁”,要实现最终的要求都是以提高自我为始点的,要做到自省、自重、自立、有诚信。

如曾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主要参考书目:⑴、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⑵、南宋朱熹·《論語集注》⑶、清刘宝楠《论语正义》⑷、钱穆《论语新解》,⑸、杨伯峻《论语译注》二、《孟子》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政王道人性善养气穷独达兼舍生取义1、仁政思想孟子“仁政思想”来源于孔子的“仁”。

但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儒 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 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 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 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4【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 (2)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不, 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 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 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 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 一种说法。 (4)黍:音shǔ,黏小米。 (5)食:音sì ,拿东西给人吃。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 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 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 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 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 益的。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语门 也 人 “ 书 》人 。 及 《 艺关 。相 当 弟 论 文于 ”与 时 子 语 志书 论辑 弟 相 》 》名 而 子 与 者 中的 论 各 言 , 有来 :纂 有 而 孔 编, 所 接 子 这源 纂故 记 闻 应 样, 。谓 , 于 答 的班 语之 夫 夫 弟 解固 :《 子 子 子 释《 言论 既 之 、 :汉 论 卒语时 ·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理解性默写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子罕》中形容颜渊对孔子之道赞叹的两句是:,。

2.,,是知也。

《论语·为政》3.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

4. 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述而》5.《论语·为政》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

6.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的句子是:,。

7.知人者智,。

胜人者有力,。

强行者有志,,死而不亡者寿。

8.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庄子·让王》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卫灵公》中,强调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的句子是:,。

2.,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3.,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4.乐民之乐者,。

忧民之忧者,。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6.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

7.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意思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 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的句子是:,。

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阐述儒家对人与道的基本看法的两句是,。

2.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的两句是:,。

3.岁寒,。

《论语·子罕》4. 得道者多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下》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难。

7.,。

《老子》第二章,多易必多,故终无难矣。

【知识梳理】——先秦诸子散文

【知识梳理】——先秦诸子散文

【知识梳理】——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论语》。

【考点1】【次要考点】【名词解释】(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

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三)艺术性。

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三、语录体—《孟子》。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庄子》。

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记音】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⑤荷.蓧( ) ⑥黍.( ) ⑦怃.然( ) ⑧殆.(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解释实词】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一词多义】(一)实词——见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二)虚词——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吾恂恂而起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词类活用】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古今异义】①遇丈人古义:今义: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①,来者犹可追。

②,,孰为夫子?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二、当仁,不让与师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绥之()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道之斯行夫子矢之曰毋吾以也鼓瑟希莫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多见其不知量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循循然善诱人如有所立卓尔:当仁:子之武城:莞尔而笑:予所否者: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且知方也:以俟君子: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4、“是”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1)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2)偃之言是也(3)问今是何世5、“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2)夫子之得邦家者(3)仰之弥高(4)天厌之(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亡之,命矣夫(7)子之武城6、“焉”字意义与用法:(1)割鸡焉用宰牛刀(2)赡之在前,忽焉在后(3)愿为小相焉7、固定结构:(1)二三子以我为隐乎(2)予所否者,天厌之。

8、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1)吾无隐乎尔(2)居则曰:“不吾知也。

”(3)当仁,不让于师(4)浴乎沂,风乎舞雩(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7)小人学道则易使也9.名言积累:(1)仰之弥高,。

瞻之在前,。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3)莫春者,,,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为下列词语注音。

诲_____ 弘_____ 莒父_____ 柏_____ 輗____ 軏____ 彫____ 昼_____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知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非道弘人: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指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是通什么字。

(1)无欲速_______通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通_______。

(3)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_通_ _。

(4)诲女知之乎 _______通_______。

4、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而____________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而____________ 必不得已而去而____________(3)过而不改过____________ 君子之过也过____________ 孔子过之过____________(4)人而无信信____________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_______信可乐也信____________5、指出词类活用(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3)欲速则不达(4)足食,足兵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其何以行之哉?(3)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7、名句积累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岁寒,。

,不舍昼夜。

无欲速,无见小利。

,。

,不知其可也。

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为下列字或词语注音。

雍_____ 樊_______ 皋陶_______ 伊尹_______ 恕_______ 譬_______2、解释下列加划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______________(2)为仁由己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4)回虽不敏______________(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7)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8)能近取譬______________(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10)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__(1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

子曰:“知人。

”________通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通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通__________ (4)知者利仁_________通__________4、明确词类活用现象。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举直错诸枉(3)不仁者远矣5、注意一词多义的用法。

举举直错诸枉病尧舜其犹病诸举大计亦死君之病在肌肤杀人如不能举病树前头万木春举头望明月6、请从本课中找出一古今异义现象。

7、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

克己复礼为仁。

问知,子曰:“知人。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8、名句积累己所不欲,。

,任重而道远。

志士仁人,,。

夫仁者,,。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给下列的字注音肱绰忿適谄恶卞2.解释下列通假现象①富而可求也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③若臧武仲之知3.解释古今异义现象①子路问成人②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③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④造次必于是4.解释下列划线实词的意义富而可求也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其然岂其然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颠沛必于是见危授命忿思难闻义不能徙今之成人何必然5.一词多义比义之与比尚君子尚勇乎比及三年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义然后取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7.解释句式类型并翻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文之以礼乐以告者过也君子义以为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8.名句积累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人不厌其笑;,人不厌其取。

不义而富且贵,。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六、有教无类1.注音愠弑隅殆谄磋2.通假于吾言无所不说3.一词多义已始可与言《诗》已矣学不可以已殆思而不学则殆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诸闻斯行诸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渤海之尾4.辨析词类活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5.古今异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至于他邦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6.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回也非助我者也。

何谓也赤也惑,敢问。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必以告新令尹。

7.名句积累,不悱不发。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如切如磋,。

,思而不学则殆。

,则不复也。

贫而无谄,。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七、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1.给下列生字正音葸悌笃贰趋贰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贼:趋:其蔽也贼鲤趋而过庭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孔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几落贼手死就: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其太子丹乃阳会荆轲为贼就有道而正焉是天下之大贼也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闻:偷:楚有善为偷者子亦有异闻乎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现象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好知不好学今也则亡出则弟4.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①其蔽也贼:②事父母,能竭其力:③贤贤易色:④不贰过:⑩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⑤民斯为下矣:⑾不如丘之好学也:⑥古之学者为己:⑿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⑦勇而无礼则乱:⒀君子笃于亲:⑧鲤趋而过庭:⒁敏于事而慎于言:⑨生而知之者:5.古今异义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恭而无礼则劳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a生而知之者,上也。

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c好古、敏以求之者也d陈亢问于伯鱼日e敏于事而慎于言7.名句积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

不学《诗》,。

学《礼》,。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选一选1.下列各组词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曲肱(gōng) 有马十乘(shèng) 恶乎成名(wū) 自牖执其手(yǒu) B 皋陶(yáo) 臧武仲 (zāng) 木铎(yí) 一箪食(dān) C.仪封人请见(xiàn) 诲人不倦(huǐ) 能近取譬(bì) 莞尔(wǎn) D.怃然(wǔ) 绥之斯来(suí) 杀鸡为黍而食之(shí) 喟然(ku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长沮耦耕接舆高山抑止景行行止 B.喟然哂笑户牖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C.荷担舞雩弑君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D.畏葸谄媚切磋己之不欲勿施与人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莫春者,春服既成 B.举直错诸枉C.旧要不忘平生之言 D.闻斯行诸4.选出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风乎舞雩 B.博我以文C.饭疏食饮水 D.鼓瑟希,铿尔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小人之过必文(掩饰) B.过也,人皆见之(有了过错)C.可以语上也(语言) D.人能弘道(扩大,光大)6.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恕"乎②尧舜其犹病诸B.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②不如丘之好学也C.①仲尼岂贤于子乎②君子之于天下也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