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名词解释先秦诸子散文

名词解释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在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是其门徒,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所写的一系列文章。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浓厚的说理性和论辩性,代表了早期的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思想。
这些文章被分为几个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它们都是以各自的学派思想为核心,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述了各自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理解和看法。
这些散文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这些散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内容深刻: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体现了各家学说的思想精髓。
2.风格多样: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异,有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有的善于譬喻,生动形象;有的言辞犀利,富有论战性。
3.文学性强:诸子散文在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4.影响深远:诸子散文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多样的风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
• 韩非子生平。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 韩非子生平。 成者, 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达成的 思想家。 思想家。 • 《韩非子》: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 韩非子》 针对现实问题而发,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主张君主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其文峻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诸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
•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全书不仅记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 《孟子》艺术成就: 孟子》艺术成就: • 巧妙的论辩艺术 。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类比推 逻辑推理的方法, 往往欲擒故纵, 引人入彀。 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引人入彀。 • 宏放、豪迈的文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宏放、豪迈的文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以善用比喻见长 。 • 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 精练简约、
先秦诸子散文
张亚宁
先秦诸子散文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关注现实生活,表 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几乎无 所不包。但理论热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 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 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富于形 象性与抒情性。寓形于理、情理兼备,极 大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主要是通过议论和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来表达自己对历史、政治、道德等课题的看法和见解。
这些散文往往具有简洁明了、思想深刻、条理清晰的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春秋》和《左传》等。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开始向小说和诗歌的方向发展,散文的篇幅也逐渐增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史记》和《汉书》等。
3.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继续发挥其散文特长,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作品既保留了先秦时期的简练风格,又加入了更多的诗词、书法、绘画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和《RDF》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从简洁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讲仁义也专门“议兵” 畅言“刑政”,并重 “礼”“法”
·文学性:
多长篇大论,且能围绕一个论题展开周密详备的论述,析理 精微又逻辑谨严,如《劝学》《修身》《礼论》《乐来论证颇为玄奥费解的科学原理,以证代议,寓议于 证,议证交融,合为一体,使文章更有文采,理论更加深化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 《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 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 《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 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 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 《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 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 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 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 几乎无所不包。但理论热 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 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 富于形象性与抒情性。寓 形于理、情理兼备,极大 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 力。
• “十家九流” •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 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 ——儒、墨、道、法、 阴阳、名、纵横、杂、 农、小说。西汉人刘歆 在《七略诸子略》中讲 小说家去掉,称为“九 流” • “三教九流” •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 种学术流派。“三教”: 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是先秦的九 个学术流派: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 家、墨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
更富人治精神因而更具理性思辨力量,文采斐然
还有以“赋”名篇的文章,被认为是“赋体”文学的源头 (《成相》,当时民间俗唱形式写成,“后世弹词之祖”)
先秦诸子散文之《墨子》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诸子思想家及其弟子所创作的文学散文。
诸子散文谋士以集大成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其内容包括伦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内容,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文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子散文从中国古代秦朝开始,至汉初发展达到巅峰。
秦朝时,秦朝诸子反抗秦始皇统治,他们倡导儒家理论,思想以儒家为主,文风自然。
他们在文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出和谐宽容的叙事语言,在儒家思想中,发表了许多新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
在如今,我们能够欣赏到秦论、秦拙、秦牧等秦朝文学的精神,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出现,先秦诸子散文才有了发展。
汉朝以后,随着汉代诸子及其弟子的出现,先秦诸子散文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汉代,诸子思想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代的诸子散文,因其文字丰富、语言精炼,而享誉中外,诸子散文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的贡献无可否认。
汉代的诸子散文发展了以秦朝为基础的叙事语言,并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文体,增加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
到了两晋时期,先秦诸子散文以惊人的势头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传统,吸收了战国诸子思想,文字丰富、思想深入,叙事语言抒情优美,尤其是宋代中期开始,诸子散文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引入了更多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意义,如把自然视为神的宗教思想、社会公平的伦理思想等,使其得以完善。
明清时期,先秦诸子散文可谓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诸子思想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诸子散文在文学艺术立意方面,体现了国家对思想文化的认可,他们创作的诸子散文,不仅拓展了传统诸子思想,而且为后世继承发扬。
到了清朝末期,先秦诸子散文由于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末的诸子散文,加入了西方思想的元素,政治、文化思想也随之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诸子散文创作自由度也较早期有了很大增加,结构与艺术也发生了变化,使诸子散文得到了新的发展。
先秦诸子散文

孔门弟子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
(德行)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政事)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
《孟子》旳思想内容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其《论语》简介
• 2、《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统计
了孔子及其弟子旳言论,( “论语”即言 语旳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旳弟子和 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毕旳。
二、《论语》思想内容
•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旳言行,也 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旳思想体系。
• 1、政治思想 孔子旳政治思想旳关键是“仁” 和 “礼” 。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环游列国,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
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 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 列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 家之狗,然哉!然哉!” 晚年返鲁,整顿六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 “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儒家“仁爱”思想的演进过程
血缘同一 (性相近,习相远) 仁 (仁者,爱仁) 礼 (克己复礼为仁) 忠恕
孝悌
“忠”“孝” “恕”“悌”的 含义
浩 气 纵 横 好 辩 、 善 辩 的 《 孟 子 》
韵 散 结 合 体 的 《 老 子 》
语 录 体 的 《 论 语 》
再 到 独 立 成 篇 的 专 题 论 文 的 发 展 过 程 。
蔡影 《 志片 老 忠节 子 漫选 》 画自
从 语 录 体 和 韵 散 结 合 体 , 到 对 话 体 和 寓 言 体 ,
(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 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 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 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 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 界是功利境界。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 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 冰河入梦来。"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 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 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属道德境 界。
这 是 一 个 使 许 多 后 人 每 每 提 之 ,
这 这 这这 重 是对 是所 是是 然肯一于无一有人一一 舍 中限 思类 诺 个 千 国可个想后个个 的 义 金 尤能孕的代几人 时 气 、 其的育时所乎类 代 纵 不 是时着代需诞文 。 横 惜 这代 要生明 一,样, 的了的 轴 身为。 心 ,知 己 时 代
4、篇目导读:《语录十三则》
5、《论语》的语言特色:多用比喻,很富 生活气息和哲理意识;语言简洁流畅, 富有感情色彩。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请看两个小故事
头戴帽子,身穿裙子,三 个女孩在海边玩耍,她们 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和日 本。一阵海风吹来,中国 女孩两手去抓裙子;美国 女孩两手去抓帽子;日本 女孩一手去抓裙子,一手 去抓帽子。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
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未悟的阶 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 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 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 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 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 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君 臣----悌----臣 忠 恕 父---------悌---------父 子--------------悌--------------子 孝 妻-----------------悌-----------------妻
② 追求精神境界,推崇高尚人格
孔子推崇的君子型人格。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三、道家
儒道释互补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
李泽厚 表面上看,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 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平衡了知识 分子的心理 离异:儒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性;道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对立: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 (出世是释家思想)
庄子: 在我们无路 可走的时候
儒 、 道 之 辩
—— ·
—— ·
无 无 不 为 为 而 。
而知 为其 之不 。可
庄 子 外 物
得得得言 意兔鱼不 而而而尽 忘忘忘意 言蹄荃:
言 尽 意 。
—— ·
法
汉 书 艺 文 志
儒
理盖 官出 。于
汉 书 艺 文 志
司 徒盖 之出 官于 。
儒 、 法 之 分
—— ·
—— ·
法 后 王 。
当今之王, 近世之王。
法 先 王 。
法 势、 术 、
仁 礼 、 、 义 孝 、
名
公孙龙学派的 名辩命题。认 为人们感觉接 触到的事物的 各个属性,都 只能是绝对分 离的独立体。 这种论点具体 分析了各种感 官对于事物的 感受方式的特 殊性,但它夸 大了这种特殊 性,因而割裂 了人的认识作 用的统一性, 只见差别不见 统一,最终导 致形而上学的 诡辩。 汉 书 艺 文 志
先秦诸子散文
教师:王晶
或 为 利 、 或 为 理 想 的 实 现 ……
自 己 的 才 能 和 智 慧 , 或 为 名 、
更 是 这 时 代 的 精 灵 , 他 们 驰 骋
纵 横 、 杂 、 农 、 小 说 、 兵 诸 家 士 人
儒 、 道 、 阴 阳 、 法 、 名 、 墨 、
都 黯 然 神 往 的 时 代 ……
拓展视野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 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三境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结果 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结果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饱而 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 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 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 的人多分。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 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 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 案,分粥委员会有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 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 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 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每次的粥都一样多, 就象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庄子》包括内篇7 篇,外篇15篇,杂篇 11篇,传统认为内篇 为庄子的作品。 庄子把智慧文明看成 是社会动乱的原因, 主张“绝圣弃智”, 把社会理想寄托于 “愚而朴”的蒙昧时 代。
1、庄子的思想 继承了老子的本体论,认为“道”是宇宙 的总根源。 哲学思想:“相对主义”即“齐物论”。 处世态度:安命守分,随俗从流。 “当今之世,仅免刑焉” (庄子对骷髅说:“我让生命之神恢复 您的形体,还原您的骨肉肌肤,让您返归 到父母妻子和邻里朋友中间,您愿意吗?” 骷髅紧皱眉头说:“我怎么能放弃君王般 的快乐而重返人间的劳苦呢?”)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 “内圣外王”的境界。
③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身养性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学 而》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3、教育思想:学习上强 调持“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不耻下 问”的踏实态度。教学 方法上,提倡“启发 式”,“因材施教”。
墨
汉 书 艺 文 志
儒
清 庙盖 之出 守于 。
汉 书 艺 文 志
司 徒盖 之出 官于 。
儒 、 墨 之 争
百 家 争 鸣
—— ·
—— ·
节节尚 葬用同
礼
明 鬼
六 力子 圣 不 合 乱不 人 论 之 神语 存 。 外 。怪 而 ,
道
汉 书 艺 文 志
儒
史盖 官出 。于
汉 书 艺 文 志
司 徒盖 之出 官于 。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蔺相如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发 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散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思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维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 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 险峻……
一、先秦和诸子散文:
1、先秦:指秦统一六国以前(公元前221年)的 历史进程,它的上限没有明显的界定,大致包 括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三 个历史阶段。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 由原来的尊天事鬼变为重视人事、重视民的作 用。 “士”阶层的迅速发展:学术下移、争相养士、 百家争鸣
提示
在文化传统上,中国人似乎倾向于采用 第3种方式,中国人相信德性的力量;西 方人则倡导第5种分粥方法。西方人相信,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有制度才可以体 现公正。
中国 中国人重整体 中国人重义 中国人重协调 中国人重内省
西方 西方人重个体 西方人重利 西方人重进取 西方人重外律
积极面: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对认识领域里有些观点起到了开拓思想 的作用。
2、篇目导读:《秋水》
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 篇中借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说明万物的 大小、贵贱、是非都是相对的,因此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根据这个道 理,应该一切任其自然,反对人为。 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人自 悟。
儿童读经运动 法国挂牌孔子学院
“文化超女”——于丹说《论语》 《庄子》
于丹掀起《论语》热 挑刺者如是说--
网友倡导:我们应有的10个道德细节
一、专注。专注地听别人说话,不论是上课听讲还是课后与朋友交谈; 二、礼貌。对别人礼貌也是对自己尊敬; 三、勤励。除了学习,还有生活,用勤励打理的生活会有声有色,心情愉 悦; 四、热心。如果我们这个年龄都不热心,那就是社会的不幸,将来的不幸; 五、友爱。因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偶尔小吵小闹不必耿耿于怀,这颗年 轻的心不会每天早起就想谁好讨厌或者我要跟谁斗下去; 六、诚实。这是保持自己不圆滑、不世故的隔离墙; 七、感恩。相信自己时时刻刻都很幸运,但这幸运不是你一个人创造的; 八、克制。这是年轻的时候最难办到的事情,你能办到吗?包括情绪、感 情,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看上去疯狂的念头; 九、正直。分清是非自己又能永远站在“是”的那一边,注意态度要坚定, 要有勇气; 十、纯真。纯真也是道德?没错。纯真不代表幼稚,而是要求你能守住一 颗活泼轻松的心,这又是道德的底线,因为它可是那辆载你驶向幸福的快 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