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教学提纲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纪晓建教学重点: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价值教学难点:先秦诸子散文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教学过程:一、诸子散文的兴起(一)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作。
诸子散文一般都是论说性散文。
这种文体,萌芽于商周而蓬勃发展,趋于成熟,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
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发生。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逮至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遭受蚕食鲸吞,最终灭亡。
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竞相图强争雄,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
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一时养士之风盛行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若颜浊邹之流,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开创了儒家学派。
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
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
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
需要和可能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第三讲 先秦诸子散文.ppa

不仁,不保宗庙。 民本思想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抒情方面:感情充沛、气势如虹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
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
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 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
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 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3、论辩的智慧 连环设套、层层推进
(《文心雕龙·诸子》) 驾驭语言的智慧、技巧
@诸子价值:
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 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 学家之壮观也。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1、叙事方面:记载谈话及事件,常有具体、灵动、 引人入胜之处。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 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 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钱穆《国史新论》P7-8)
(春秋时期)军队全由贵族子弟所编组,平 民没有从军作战的资格。 … …一到战国时代,
情形又大变。贵族军队解体,平民军队代兴。 平民普遍参加军役,因而有立军功而获高 官厚禄变成新地主新贵人的。而平民学者 之兴起,更为当时社会一绝大变迁。那些 平民学者,代替贵族阶级掌握了学术文化 知识上的权威地位。战国时代各国一切武 职文职,上及首相统帅的崇高地位,几乎 全落到这辈新兴的平民学者所谓士的手 里… …(钱穆《国史新论》P9)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五、小结:略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前三小节、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翻译第一小节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先秦两汉散文的最基本的文献分类和一些感性知识。
2.通过合作讨论,掌握先秦两汉散文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和论证思维模式。
3.能够针对先秦两汉散文具体问题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
4.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讲课时应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
3.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4.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七、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编先秦散文(18学时)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先秦文学的产生(1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文学的源头;(2)传说时期的文学;(3)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4)诗乐舞紧密结合。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分期;(2)教学难点是先秦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1学时)1.教学内容(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3)时代和作者难以确定。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文史哲不分的基本形态。
(2)教学难点是先秦散文作者身份。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学时)1.教学内容(1)由巫到史;(2)贵族文学的兴起;(3)士阶层的兴起及其文学活动。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散文作者流变;(2)教学难点是巫史文化传统与先秦散文特色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0.5学时)1.教学内容(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2)礼乐文化和西周春秋文化;(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化。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教案(人教版)

翻译为“他”;代词“我”;代词翻译为“这样的”;语气助词;动词“到”。
2、“焉”:怎么;副词词缀,表示状态;句末语气词。
3、“以……为”翻译为:“认为……”;“所……者”翻译为假如……的话”。
4、“乎尔”介宾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于师”介宾结构后置;“乎沂”“乎舞雩”介宾结构后置;“何以”宾语前置
六、搜集尊师名言: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2、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4、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1、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广潜书》
教学反思: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吴堡中学杨选民。
高中先秦诸子作文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掌握作文素材的搜集和运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品质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
2. 掌握作文素材的搜集和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将先秦诸子的思想与作文写作相结合。
2.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分组阅读《论语》、《道德经》、《墨子》等先秦诸子经典著作。
2. 小组讨论,总结各家的主要思想。
3.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学习心得。
三、作文素材搜集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搜集与先秦诸子思想相关的作文素材。
2. 学生分享搜集到的素材,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写作指导1. 教师讲解作文写作技巧,如立意、选材、结构等。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搜集到的素材,进行作文写作。
第二课时一、作文展示与点评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文,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先秦诸子思想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先秦诸子主要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运用先秦诸子素材的能力。
3. 学生对作文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先秦诸子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与先秦诸子相关的著作,拓展知识面。
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教案

####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背景和特点。
- 掌握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 理解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主要政治哲学范畴,如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能力,学会分析散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 培养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
- 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起和发展。
2. 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3. 散文特点- 语录体与专题论文的区分。
- 论证方法与修辞手法。
4. 案例分析-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 《孟子》中的论辩技巧。
-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 《墨子》中的逻辑论证。
- 《韩非子》中的法家思想。
#### 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2. 知识讲解- 讲解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分析各家的特点。
3. 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先秦诸子散文进行详细分析,如《论语》中的“仁”与“礼”的关系、《孟子》中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辩论等。
4. 讨论与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如道德、法治、教育等。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先秦诸子散文作品。
####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先秦诸子散文的背景、特点和代表人物。
-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散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先秦诸子思想。
####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表现。
-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诸子散文(教学新版)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一章先秦诸子散文概说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起,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巨变。
所谓‚诸子‛就是指先秦诸多的思想家,因人非一位,书非一种,所以称之为‚诸子‛。
《汉书〃艺文志》着录140多家,今存者仅有20多家,且多出于后人的假托。
《庄子〃秋水》载公孙龙言:‚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荀子〃解蔽》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在诸子著作中明确提到的诸子数量并不多,且不一样:《庄子〃天下》所列为11家,《尸子〃广泽》所列6家,《荀子〃非十二子》所举12家,《吕氏春秋〃不二》所列10家。
对后世文化有巨大影响的诸子是: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所谓‚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文中,他指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印度、中国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且形成了各自的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4页)时间: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以先秦、尤其以春秋战国时的思想为文化的源泉;空间:在地域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造成这时思想世界变化的原因至少有两点:第一,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第二,周王室的衰微,掌管文化的‚王官‛(知识分子)散落民间,这些人为了生存,开始出卖知识,促成了私学的兴起。
由于政治统治的松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有不同的文化选择,加速了固有‚知识-思想‛体系的分化,各种思想学派便纷纷产生。
这正如《庄子〃天下》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
(道术:指春秋前的王官之学。
)一、散文之源: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记录语言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第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 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二十五章)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体裁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语录 体
春秋至 战国初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 篇章
《论语》、 《老子》、 《墨子》
论辩 体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
战国中 期
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 大,论题集中,文初步形成。
专题 战国后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 《荀子》、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你理 解它了吗?知道它就是知道它,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孔子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做学问不能有 虚假,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孔子之所以 成为圣人,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 开的,因为承认自己的不知,才会有想 知道的动力,学问就会精益求精,假如 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满了,这种人 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论语》用语录体写成,全书比较散乱,没有 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论语》其名是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
《论语》全书二十篇,为了称说上的方便,每 篇有个篇名。 篇下是章。章是根据内容所划 分的段落。
《论语》不是某人在某一时间编成的。 一般认为,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 子编定的,延续了一两代人,前后达三、 五十年的时间。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 矣。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 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 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 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 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君子接物, 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 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 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梁启超认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 代表著作,分上下两篇,上 篇《道经》,下篇《德经》, 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 本上是韵文。
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的 成书,历来有不同的意见。 一般认为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曾任周王室的史官。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中有很多有关老子
的记载,玄远虚幻。
二、《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
用虚无的本质“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观, 同时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原。 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含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 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等命题,并且讲到“福兮祸之所倚,祸 兮福之所伏”等祸福依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道 理。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老子是复古主义和虚无主 义的,反对法令制度,主张愚民。
为,君子待人接物,象大地一样宽厚, 无所不载,严于律己而宽以待人。所以, 如果一个人有包容别人的气量,那么他 的处世接物,就会坦坦荡荡,没有芥蒂, 这样,他也就会得到重任和人的信任。 一个人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 然,即之温然”这就是厚,也是他所以 为君子的缘故。
第二节 《老子》
一、老子其人与《老子》一 书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才是最大的 过失,人类最不可避免的就是犯错,而最害 怕的却是认错,最悲哀的是不知错,可最糟 糕的是知错不改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 道增加人的才能。
论文 期
体制。
《韩非子》
第一节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其人以及《论语》
【 孔 子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 上》)” 。
周武王灭殷,后孔子先祖由诸侯家转为 公卿之家。
有关《论语》的编集
《汉书·艺文志》:“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 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语》。”
道德就是一个人的天命。是一个人不可 回避的义务。做道德的人就是做自己。 跟别人无关,跟成功无关,跟功力目的 无关.实行道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 成全自己. 所以《论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不保护人,恰恰是人去保护道。热爱 真理与正义的人并不能从真理和正义里 面得到庇护.恰恰相反,是热爱真理与正 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去保卫真理. 去捍卫正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贤德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 受不了这种愁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 的乐趣.颜回,贤德啊!”
真正贤德的人能够做到安贫乐道。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论语》的思想
1、孔子强调礼治,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 统治制度 。 “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2、强调“仁者爱人” ,仁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博爱思 想。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论语·学而》)
3、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现实生活之外的冥冥 之物不欲深究,对抽象的、纯思辨的哲学问题也没有 兴趣。《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 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
《论语 •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论语》 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