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阅读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详细答案分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详细答案分析版)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唐诗赏析-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习题答案及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习题答案及赏析'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在盛唐时代,岑参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也最突出的一个诗人。
岑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能够突破边塞诗创作的传统格局,形成对边塞诗发展的又一次新开拓。
诗人的出塞之地是安西、北庭,这就是边塞诗反映的地域,由局限于长城内外,扩展到了天山南北;使西域荒漠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现于诗中,并成为抒写出塞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的有力衬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就景物描写方面来看,写到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以及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此时的岑参身为北庭都护府判官,诗是在庭州送别其同事所作,因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均为实写。
但试题中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则不然,从题目可知,作者此时身在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东部,距离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尽管此前作者已经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对边地风物有一定知晓,但这次笔下描绘的景物绝不可能是出于亲眼所见,而是有相当大的想象成分。
古代诗歌鉴赏之历届高考真题(全国卷)

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②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栏目索引
解析 :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
纵情博弈,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
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
然而生。因此上阕最后两句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
道路,以此对比,作者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全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栏目索引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 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 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片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
占断烟雨。四、五句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
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
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
情,蓄积而出。
面展现。
栏目索引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
分析。(6分)
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
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
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栏目索引
解析 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
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在盛唐时代,岑参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也最突出的一个诗人。
岑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能够突破边塞诗创作的传统格局,形成对边塞诗发展的又一次新开拓。
诗人的出塞之地是安西、北庭,这就是边塞诗反映的地域,由局限于长城内外,扩展到了天山南北;使西域荒漠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现于诗中,并成为抒写出塞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的有力衬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就景物描写方面来看,写到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以及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此时的岑参身为北庭都护府判官,诗是在庭州送别其同事所作,因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均为实写。
但试题中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则不然,从题目可知,作者此时身在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东部,距离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尽管此前作者已经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对边地风物有一定知晓,但这次笔下描绘的景物绝不可能是出于亲眼所见,而是有相当大的想象成分。
因此不管是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生活环境,还是白草连天、青山逶迤的自然风貌,都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并透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获得。
诗的第一句中闻说两字透露出诗中的描写也来自于听闻,但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凭听闻所接受的信息也是无法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飞春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描写塞外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简析《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唐代岑参的作品。
此诗为天宝十三年(754年)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前三联写景,尾联点明主旨。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注释⑴临洮:即洮州,唐时与吐蕃接界,在今甘肃临潭西。
一说指临洮军,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⑵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连年: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
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⑷曾(zēng):竟,竟然。
一作长。
⑸应:一作来。
⑹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⑺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⑻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白话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诗词阅读及答案】《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阅读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阅读答案【诗词阅读及答案】《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阅读答案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言说道轮台路②,连见雪飘。
春风不曾至,汉并使亦应当叶唇柱。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备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州治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历县.在今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白雪歌送武推官归京》就是轻易描绘,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上开”,轻易描绘了“胡天八月即为飞雪”的壮美;《播发临洮将前往北庭天歌》则就是间接描绘,例如“春风不曾至,汉并使亦应当叶唇柱。
白草通在疏勒,青山过武威”,通过描绘春风不去、人太少、植被稠密去衬托北庭连见雪飞的苦寒的严酷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写作,考生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
这道题问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我们学过的写景的角度一共是两种:一是直接、二是间接。
《白》的景物描写是十分直接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之相比,《发》的景物描写则是间接的,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写存有怎样的促进作用?(6分后)【答案】①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家乡之情。
②诗歌尾联说“勤王”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即使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也会以国事为重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③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
【解析】考查对诗歌作者情感的认知,学生可以融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具体内容去分析。
尾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写在内容情感上出了写意和升华的促进作用,全面地抒写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在结构上代普雷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存有尽意无穷。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③,青山过武威④。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
在今新鲁木齐。
③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④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可知,诗中所描绘的都是诗人沿途所见之景。
B、颔联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使者稀少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C、颈联对仗工整,色彩鲜明,既凸显了路途的遥远艰苦也为下联议论抒情做了铺垫。
D、尾联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乡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
15.同是描写塞外景物,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写景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14. 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案解析】标题中“将”表明所写景物为想象。
提醒学生读诗必须读懂标题。
15.【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答案解析】答: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所写景物是作者亲眼所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②《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所写景物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阅读答案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
②轮台:庭州历县.在今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考生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
这道题问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我们学过的写景的角度一共是两种:一是直接、二是间接。
《白》的景物描写是十分直接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之相比,《发》的景物描写则是间接的,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①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家乡之情。
②诗歌尾联说“勤王”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即使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也会以国事为重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③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
【解析】考查对诗歌作者情感的理解,考生可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
尾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在内容情感上起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意无穷。
【解题思路】虽然问的是最后一句的情感,其实就是结合最后一句谈谈全诗的情感。
那么结合题目、作者还有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岑参把爱国、完成王命和通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分的非常清楚,虽然思乡思人,但依旧以国家大事为重,体现了强烈地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