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苏州⼯业园区⼆⼗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苏州⼯业园区⼆⼗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摘要】苏州⼯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重要的经济合作项⽬之⼀。
从1994年园区开发⾄今,它已从⼀⽚农⽥变⾝为苏州市区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城市⾏政规划区域。
本⽂通过⽐较园区开发前后的⾯貌,分析园区迅速崛起的原因,展望未来的前进⽅向。
【关键词】苏州;⼯业园区;发展⼀、⼯业园区⼆⼗年的巨变与发展1、⼯业园区开发前后的对⽐苏州⼯业园区是中国-新加波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地处苏州城东⾦鸡湖畔,⾏政区域⾯积288平⽅公⾥。
⾃1994年开始启动开发以来,苏州⼯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苏州⼯业园区已成为中国改⾰开放的重要窗⼝、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的开发区之⼀。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的中国吸引⼒城市”评选中,苏州⼯业园区位居“开发区综合吸引⼒”20强之⾸。
然⽽,谁⼜能想到如今环境优美、拥有投资价值的现代化的⼯业园区在三⼗年前竟是⼀⽚的⽔稻⽥。
2、⼯业园区的发展概述17年前⾦鸡湖西17年后⾦鸡湖西17年前,当掘⼟机在苏州市的东边轰响时,⼈们并没有想到⾦鸡湖畔将从此升起⼀颗璀璨的“明珠”;17年后,3299家外商投资企业⼊驻、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9万个……这颗璀璨“明珠”闪耀出的夺⽬光芒让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倍感骄傲。
1992年,改⾰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要借鉴新加坡经验”,于是,在两年之后的1994年,由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业园区破⼟动⼯。
旧貌换新颜,昔⽇的农⽥⽔乡逐渐变成集商务、居住、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化、旅游于⼀体的现代化新城。
这颗“明珠”由此慢慢绽放出它的光芒。
国际科技园、⽣物纳⽶园、创意产业园、⾦鸡湖⾦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综合保税区、旅游度假区……17年间,苏州⼯业园区各项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改⾰开放试验⽥、国际合作⽰范区”。
电动车逐渐代替自行车

问:为什么电动车逐渐代替自行车成为苏州工薪阶层出行的工具?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中国百姓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大大小小的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生于80后,我曾今有幸成为那个时代自行车大军中的一员,自行车承载了我小学到初中的美好时光。
今天再一次走在马路上,非机动车道上的自行车已经换成了各种品牌的电动车。
从苏州这个城市,反映出在中国国内平原地区的城镇,电动车成为百姓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一)电动车逐渐代替自行车成为百姓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1.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居民。
根据苏州2008年人口统计结果,全市年末总人口6297530人,比2007年增加53219人。
其中市辖区2382110人,比上半年增加29091人。
五个县级市为3915420人。
在这六百多万的人口中,有多少的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成为了城镇的居民,开始进入企业工作。
相比上世纪末那些原苏州市区范围内(环线以内)工作的市民,这些新生的苏州市民需要一个合适的交通工具用于上班或者生活。
2.城市化发展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城市范围的扩大。
苏州市区范围从原来的四条环线以内变为苏州市区加工业园区、新区、吴中区及相城区,从园区行政中心到新区管委会的最短路程大约是17.7公里。
一般单速自行车的车速为15-18km/h,从园区行政中心到新区管委会最快大约需要1个小时。
目前大多数的苏州市民都是企业的员工,早上需要在8:30准时上班。
被扩大了的城市要求市民选择更为省时的交通工具。
3.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产业和居住的分离。
随着苏州城市的发展,工厂被要求搬大远离市区的地方,相信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的初衷就是为了产业的集中。
城市化的进程的结果是淘汰了市民对于自行车的需求(除了学生和以休闲锻炼为目的需求),百姓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有私家车、公交车、厂车、摩托车(包括轻骑)和电动车自行车。
(二)现阶段苏州人民收入水平还不能支持汽车的普及根据苏州市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苏州市2008年的经济数据,2008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3867元。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城市的代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城市变迁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苏州城市变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苏州城市发展的趋势、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参考。
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苏州城市的历史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
从建城起源到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我们全面梳理了苏州城市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苏州城市规模、人口增长、工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苏州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部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主要调查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分区规划等的调研,我们详细了解了苏州城市规划的目标、重点和实施情况。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建筑风格、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第三部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重点调查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市政府的组织结构、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我们了解了苏州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的交通设施、教育医疗资源、城市环境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第四部分:苏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分析了苏州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苏州城市发展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苏州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苏州城市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调研和分析,苏州城市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苏州城市研究报告

苏州城市研究报告报件主题:城市研究报件部门:产业管理中心报件人:安磊一、城市基本情况1、历史沿革: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2、自然地理: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苏州分别隶属于两个一级的自然地理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
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5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2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1米)、虞山(262米)、潭山(252米)等。
3、物产资源:苏州拥有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太湖四分之三的水域面积。
苏州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
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4、行政区划和人口:苏州市总面积8848.42平方公里(含太湖水域面积),其中市辖区面积2742.62平方公里。
201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94.03平方公里。
苏州市共辖5个市辖区: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1个县级行政管理区即苏州工业园区;4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
无锡苏州常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比较研究

标与苏州、 常州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2011 年, 无锡市新农业发展明显落 后仅是苏州、常州的一半不到。
(二)发挥工业基础优势,通过 优化产业结构, 增强第二产业发展 后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二产 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 占据重要地位。 苏锡常地区作为长 三角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工 业发展基础良好。 2000 年以前,无锡 与苏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十分接近, 2000 年后,苏州第二产业迅猛发展, 年增长率达 18%,无锡为 15%,两者 的差距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与 苏州、无锡相比,常州第二产业发展 相对缓慢。 近年来,三市第二产业增 加值一直呈现苏州高于无锡、 常州 之和,无锡接近常州二倍的态势。
2009 年以来, 为了推动信息化 与工业化的融合, 国家创建了新型 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其中无锡高 新区、 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光电产 业园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 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经济调整, 无锡逐步 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 服装、特色冶金、精细化工五大优势 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经济格局。 苏州 市按照集约化发展思路, 形成了电 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冶金、轻工 和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 2010 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省的 61.1%,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常州市 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 以增强工 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着力推 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电
(一)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 化“三化同步”发展的格局。 改革开 放以来, 苏锡常地区农业现代化水 平不断提高。 无锡、苏州、常州三市 以区域农业战略合作为动力, 不断 加快打造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 农业、循环农业的现代农业体系,农 业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2010 年, 无锡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建设等指
苏州调查报告

苏州调查报告苏州调查报告近期,我们对苏州市进行了一项调查,旨在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现状、人民生活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对苏州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经济发展苏州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州的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苏州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我们也发现苏州的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苏州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以保持竞争力。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与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州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比如拙政园、狮子林等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赞誉。
同时,苏州也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高楼大厦、现代化交通设施和优美的城市景观构成了苏州的城市风貌。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交通拥堵、城市更新进程缓慢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社会保障与民生福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州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了有效保障。
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福利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医疗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文化与旅游苏州作为中国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园林文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苏州也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方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问题。
另一方面,苏州的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创新,以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重要的开放型经济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苏州工业园区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一、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的困难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对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园区的企业增长速度放缓,投资增速下降,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凸显。
针对这一困难,工业园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是拓展市场,加强对外贸易。
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拓宽出口市场,促进企业出口,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增强竞争力。
三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机制,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其发展。
二、环境污染导致的困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工业排放导致空气、水质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困难,工业园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提高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大对工业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力度,确保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二是鼓励绿色生产。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
三是加强环境监管。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执法机制,加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三、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导致的困难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电子、汽车、化工等行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产业布局。
这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旦某些行业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针对这一困难,工业园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发挥现有优势,吸引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苏州高新区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一、苏州高新区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苏州高新区位于苏州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
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苏州市的新兴经济增长极。
二、苏州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1.产业结构苏州高新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以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吴江生物谷为主体的产业聚集区。
2.发展方向未来,苏州高新区将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
三、苏州高新区的经济发展1.经济总量苏州高新区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
2.增长方式苏州高新区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四、苏州高新区的科技创新1.创新资源苏州高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一大批科技创新资源和优势产业集裙。
2.创新成果苏州高新区在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五、苏州高新区的人才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1.政策支持苏州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人才队伍建设苏州高新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苏州高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1.治污控源苏州高新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污染物排放管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生态修复苏州高新区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绿化植树力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七、苏州高新区的社会民生保障1.教育医疗苏州高新区加大对教育医疗事业的投入,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提高居民的教育医疗保障水平。
2.就业安置苏州高新区积极实施就业扶贫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助力贫困家庭实现就业增收。
总结:苏州高新区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分布图和统计表, 可以看出狮山片区内产业种类多, 但是主要以电子、 金属加 工为主,分别占 50.9%和 9.4%。主要在两片地区呈现集聚态势。其余零星分布于其 他区域。并且企业的规模均比较小。
• 工业园区 • 入驻企业:同程网,方正国际,苏州 大学科技园,动漫设计大厦,游戏蜗 牛,甲骨文,金蝶,用友,苏州泽华 • 核心产业:纳米产业
小结
• 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发现苏州高 新区及工业园区在建立时间、建设面 积、人口等方面没有过大差距,且两 者都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产业 结构,并依据苏州的整体定位发展外 向型经济。 • 但在实际发展中,两者在投入及产出 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且工业园区的整 体发展情况明显优于高新区。
• 整体比较 • 深入比较 • 同异结论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
——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研究思路
• 理论:城市形成的经济肌理
• 现象: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差距 • 原因: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
• 比较优势 • 规模经济 • 集聚效应
城市形成的经济肌理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 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 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 高新区狮山片区产业分布为例
产业类型 化工 制药 塑料 化妆品 涂料 生物技术 食品 金属加工 机械加工 设备制造 造纸 包装 汽修 电子 气体制造 纺织服装 企业数量 3 5 3 2 1 1 2 10 6 6 6 1 2 54 1 6 百分比 2.8% 4.7% 2.8% 1.9% 0.9% 0.9% 1.9% 9.4% 5.7% 5.7% 5.7% 0.9% 1.9% 50.9% 0.9% 5.7%
教育园对比——工业园区 • 苏州原本科教资源较弱,高等学府较少,但是 苏州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在开发区开 辟大片土地建设了独墅湖高等教育区。
• 作为园区里面的教育设施,将一些大学研究生院和科研机构集中在 25 平方千米范围内。 且做到大学城应该有的资源共享。这里的图书馆和体育中心,都是大家共用的,公共教学 楼可供高教区内所有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使用。独墅湖高教园区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 川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入区联合建立 多个研究生院,区内师生规模已近 2 万人。为苏州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教育支持。
业化基地正式落户苏州高新区,同时 苏州大学等高校的“333 工程”专家 携一批高科技项目,联手高新区内的 数家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所签署的8 个 合作项目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 高科技领域
整体比较——工业园区区位
• 概况: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5月正式
启动,行政区域面积 288 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27万 连吴中区,西靠姑苏区,北隔阳澄湖 与常熟相望
76525 实际利用外 资(万美元)
184992
90019
193542
90020
196060
42000
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的产出比较
2011 高新区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进出口总额(万 美元) 工业总产值(万 元) 770.54 2099267 21016000 工业园区 1589.66 3431890 35279500 2012 高新区 830 2097183 25480200 工业园区 1760 3857863 41369600 2013 高新区 880 2201870 25752200 工业园区 1910 4226832 42852300
苏州工业园在政策上的极其特殊和优惠
,使它在招商引资方面极具优势 ,因此,相 应发展指标比苏州高新区要高一些也在
情理之中。
• 作为中国率先进行通关作业制度改革 和现代物流试点的区域,苏州工业园区 不仅拥有独立的海关、高效的绿色通 道、具有内陆口岸功能的进出口货物 分流中心,而且经国务院批准还可在区 内设立现代物流园、允许成立外商独 资或中外合作经营的国际物流公司。
深入比较——规模经济:企业类型
• 高新区 • 入驻:名硕、明基、爱普生、飞利浦、 华芯微电子、雷允上制药、紫兴纸业 等 •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 • 新兴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 外包等 高新区产业部分成片分布,其他零星 分布在用地上,主要以独立企业分布 为主,未形成集聚规模明显的产业园 区。但已形成相当规模的高新技术产 业群。
整体比较——工业园区规划
• 首期开发,采用了由西向东“轴向布局”的形式 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南北两侧,由内向外依 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 • 注意留有余地,有一定的伸缩性 园区规划不仅对土地的用途、规模提出了开发准 则和严格的管理要求,而且具体的控制指标大多 也是定量化的。
整体比较——高新区优惠政策
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的资本投入比较
2011 高新区 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 (亿元) 注册内资 (亿元) 1483.06 772.48 工业园区 3316.28 1971.75 2012 高新区 1813.5 3 977.47 工业园 区 3982.56 2556.3 2013 高新区 2203.63 1179.52 工业园 区 4723.09 2868.05 2014(半年) 高新区 281.17 工业园区
以高新区科技城片区产业分布为例。
• 工业园区 • 工业园区的产业规模较为集聚,大部 分企业为成片分布,且共同形成了多 个产业科技园,形成明显的规模经济 总结:相较于苏州高新区的产业规模, 在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更加可观的规 模经济。由于这种产业经济规模的集 聚,使得工业园区经济产业的机会成 本降低,从而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
整体比较——高新区区位
• 概况:苏州高新区,全称苏州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下设江苏省苏州浒墅关 经济开发区、苏州科技城、苏州高新 区综合保税区、苏州西部生态城 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 至太湖。
• 位置:位于苏州古城西侧,东临京杭大
• 技术产业:江苏省首批“333 工程”产
深入比较——规模经济:企业竞争力
•从表中可以 发现,工业园 区的企业竞争 力的上升速度 明显快于高新 区。 综上所述, 工业园区的企 业整体水平高 于高新区, 从而所产生的 规模经济的整 体质量要优于 高新区的企业 集群。
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的企业竞争力比较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出口总额(万美元) 企业竞争力比较
整体比较——高新区规划
“一核、两轴、三心、六片” • 规划采用“紧凑组团、山水环绕” 紧凑组团布局模式 推进城镇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化建设,各组 团根据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相对独立地生 长,通过山水生态空间围合形成“功能相对完整,产 居相对平衡,空间相对集中”的组团式紧凑城镇发展 空间。特别是新老建设组团之间在功能、空间和基础 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高新区 2011年 工业园区 高新区 2012年 工业园区 高新区 2013年 工业园区
3399119 7381881 3407450 7700569 3533910 7951855
2099267 3431890 2097183 3857863 2201870 4226832
61.76% 46.49% 61.55% 50.10% 62.31% 53.16%
教育园对比——高新区 • 苏州市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进程加快。2009 年整个苏州国际教育园将全面建成, 工期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
• 苏州国际教育园是市政府重点实事工程项目,规划建设用地 5287 亩,以上方山为界分为 南、北两个校区,其中北区位于高新区横塘街道区域内,涉及征地 3237.99 亩,为确保工 程进度,高新区投入资金 12.5 亿元。
• 重点产业:IC、TFT-LCD、汽车及航空 零部件等高端产品
工业园区的产业规模较为集聚,大部 分企业成片分布,且共同形成多个产 业科技园,形成明显的规模经济。
深入比较——规模经济:企业规模
• 高新区 • 高新区的产业分布呈现为多数成片分 布,其他零星分布在用地上。其中, 主要以独立企业为主,未形成集聚规 模明显的产业园区。但已形成相当规 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深入比较:集聚效应
匹配机制 • 匹配机制主要体现在供应商的专业化 程度方面。受时间和数据的限制,我 们主要从两区个挑选一片工业区,从 区内企业类型、布局、产出效益等发 面探讨这一问题。(详见上部分:规 模经济)
深入比较:集聚效应
共享机制 • 共享机制主要体现在区内服务设施及 劳动力两个方面。由于受时间和数据 的限制,我们主要从两区共有的高教 园区及产业园进行比较,以说明两区 在共享平台层面的差异性,如何影响 两区的城市化过程。
结论:园区的大学城除了拥有很多国内外高校外周边还配套有研究院、科研机构等, 大大增强了高校与研究院的互动。而高新区范围,主要是苏州本地的大学,周边没有研究院 或相关企业,从而导致在人才的流动、互动方面逊色于园区。
产业园对比——高新区 • 光伏产业园 • 2010 年,光伏产业园这一新能源产业基地,先后引进特谱风能、赫瑞特电子、曼兹太阳 能设备等项目,并利用龙头企业的集聚、引领、辐射和带动效应,拉长和完善了产业链。 • 生物医药产业 • 生物医药产业也已朝规模化发展方向迈进,形成了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主要技术支持平 台、以新药创制中心为主要孵化平台、以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产业化平台的较完善的产业链。 • 服务外包产业 • 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上,已显现产业集聚效应,引进了包括沛特尼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 产业载体建设也日趋完善,除入驻服务外包规模型企业总数已突破 100 家的苏州科技城外, 高新区还拥有苏州创业园、保税物流中心等产业载体。目前,全区在商务部注册的外包企 业达 170 家。
• 苏州高新区是属于国家科技部主管的
国家级高新技产业开发区序列,享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