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术史重要人物简表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古代文化和古代历史的学科。
它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人文思想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派,并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对古代文献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进行介绍。
一、秦汉文献学派在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发展中,秦汉文献学派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派。
这个学派主要研究的是古代史书和古代编年体史书。
代表人物有司马迁和班固。
1. 司马迁(约145年前后-约86年前后)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鼻祖。
他著有《史记》,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学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文学、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记载,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的重要典范。
2. 班固(32年-92年)班固是司马迁的侄子,他著有《汉书》,是一部严谨的正史。
《汉书》梳理了从西汉到东汉的历史沿革,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汉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班固提出了“治史三原则”,强调史书要真实、传世和稳健,对后来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代文献学派唐代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的高峰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文献学家。
其中,以王勃和刘知几为代表的两个学派是最为重要的。
1.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王勃是唐代文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尊称为“文学鼻祖”。
他的代表作是《滕王阁序》,这是一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滕王阁序》以其雄奇的气势和优美的文采,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
2. 刘知几(约661年-约721年)刘知几是唐代文献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他著有《百家丛书述评》,这是一部研究儒家典籍和古代文化的著作,被后世钦佩为“望族好古、博赡之名士”。
刘知几致力于整理和评注古代文献,为后来的丛书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宋元文献学派宋元时期,文献学在中国古代学术领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孙复为代表的学派。
中国古代历史的科学家和学者

中国古代历史的科学家和学者中国古代历史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卓越的科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通过他们的研究和贡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著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学者,介绍他们的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1. 杨广之 - 数学家杨广之是唐代的一位杰出数学家,他著有《九章算术》一书,该书成为后来数百年里最重要的数学教材。
《九章算术》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和应用数学的各个方面,对后世的数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郭守敬 - 天文学家郭守敬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天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学和数学,并发明了许多精确的天文仪器。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确测量时间的机械钟——水运动天文钟。
这项发明对于天文观测和导航都具有重要意义。
3. 程颐 - 哲学家程颐是宋代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是朱熹之后宋代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著作《二程集》和《四书集注》,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程颐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接受,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
4. 沈括 - 科学家沈括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和文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和农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详细记录了他的科学观察和研究结果,对于后世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5. 程明道 - 医学家程明道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医学家,他的著作《明堂绳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的努力和贡献,中国古代历史在科学、数学、哲学和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们的研究和理论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精神和智慧将继续激励和启发着今天的科学家和学者,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包括杨广之、郭守敬、程颐、沈括和程明道。
古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家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家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古代中国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科学家,他们为推动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家的简介。
1. 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是《史记》的作者。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有着巨大影响。
司马迁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上,同时也彰显在他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历史理论和方法方面。
2. 列福宁(中国唐代)列福宁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在唐朝的时期主持编纂了《大唐西域记》。
这本书记录了唐代与西域地区的贸易、政治和文化交流,对于后世研究唐朝西域关系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
列福宁的工作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为后来的地理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李时中(中国唐代)李时中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观测和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为主要内容,编撰了《律历志》和《天元历》,对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时中的工作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基础,并且也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卢植(156年-218年)卢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千金方》的作者。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医药方剂的制作方法,对于古代中国的医学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卢植的工作不仅在医药领域有所贡献,同时也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医学发展。
5. 葛洪(283年-343年)葛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医学家,他主要从事研究自然物质和传统医学。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抱朴子》中,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他对方术、阴阳五行、药物等方面的研究。
葛洪的贡献不仅在古代中国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后世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上是古代中国的一些著名历史科学家的介绍。
通过他们的贡献和努力,中国的历史、地理、天文和医学等学科得以发展和进步,为后代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中国古代史学家表

2.补充了《汉书》的很多遗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汉纪》通过“荀悦曰”直接表达了与《汉书》不同的思想。
私撰
两晋
西晋
陈寿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
《三国志》
魏书4纪、列传26
蜀书15列传
吴书20列传
3.形成了明确的史学理念,也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私撰
西汉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别录》
共20卷
1.全面而系统地整理了西汉的典籍,保存了大量史料。
2.创立了校雠学,恢复了大量典籍的原貌,对后世图书整理启发很大。
时代
朝代
史学家
知人论世
代表作
卷数、篇数
体例
记述范围
史学地位
备注
先秦
春秋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4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
一万八千字
编年体
公元前722—公元前481
1.开创了私人撰史的风气,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了私人修史和私人论史,有利于史学的进步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春秋》是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对后世编年体史学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
是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朝的史事,在体例上较荀悦的《汉纪》上有创新。
私撰
南北朝
南朝
裴松之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东晋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
他们以其独特的见解和贡献,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分别从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将"仁"作为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的"仁爱"思想为后世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孔子生于鲁国,少年时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年之后,他游历于诸侯国,传授学问,倡导儒家思想。
同时,他还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主张质朴、正直、宽容和谦虚。
孔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荀子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和哲学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被尊称为儒家学派中的"后期圣人"。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与礼制来约束和矫正人性中的恶。
他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认为王朝和君主的统治应得到天道的支持。
荀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教育可以改造人的本性,实现社会的和谐。
同时,他还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主张人应该互相关爱,追求和谐与仁义。
三、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被尊称为"王安石变法"的发起人。
王安石主张通过改革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
他提出了"新法"政策,包括推行青苗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中国历史上的25位名人

天文学家一、黄帝,天文历法年、月、日等时间需要借助天体的运动测定,而天体的运动只有在恒星的背景上才能被显现出来。
制定历法也必须以恒星背景作为时间标尺。
为了提供太阳运行的准确标尺,古天文学又把十二次与二十八宿的具体星象分开,按照木星实际运行的度数将天球赤黄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次。
从按具体星象区划天空上升到按无形的标志点均匀区划天空,于是抽象的天度和十二次开始具有时间标尺的作用,并使年、月、日的计算进入量化的阶段。
至此,观象授时退出历史舞台,历法的时代真正到来。
并观测到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三、战国时魏国的石申著《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四、甘德(战国时齐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编制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五、刘歆(西汉末年人)字子骏,他是一个对天文学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伟大的天文学家。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对中国古代典籍分类整理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在政治上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六、落下闳(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之际)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民间天文学家。
编制“太初历”七、张衡,东汉(78~139)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
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
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汇总

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建议收藏)先秦作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学说是中国两千多年文化的主流,对世界的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相传其弟子3000,贤者72人。
《论语》(论,择也,选择摘录的意思),“四书”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专集,儒家经典之一。
被选入教材的有《论语二则》、《季氏将伐颛臾》、《荷蓧丈人》等。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
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弟子众多,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虽然保留记录言行的语录体形式,但已是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入选教材的有《公输》等。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有八十一章。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又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对后世儒学影响很大。
《孟子》是“四书”之一,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善于雄辩,长于譬喻,对后世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的散文有很大影响。
选入教材的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等。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古代中国的历史文人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文人有哪些古代中国的历史文人,是指那些以文学才华闻名于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的人物。
他们以其深厚的学识、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成为历史上的文化精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的一些重要历史文人,以展示他们的杰出贡献。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文人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强调道德、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讲述了他的教导和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2. 战国时期的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和工程师,他的学说主张以兼爱为核心,反对战争和压迫。
他的作品《墨子》是一部集科学、伦理和政论于一体的重要著作,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魏晋时期的曹操(155年-220年)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他的作品以诗歌、赋和散文为主,他的诗词才华更是令人称道。
他的作品被整理成《曹操诗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4. 唐代的杜甫(712年-770年)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贫困困境和政治腐败的强烈关注,以及对自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着激情、追求真理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被后世誉为“诗圣”。
5. 宋代的苏轼(1037年-1101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涉及诗、词、散文以及绘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包含豪放抒情、咏史、山水田园等题材,给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广泛的启示。
6. 明代的文徵明(1470年-1524年)文徵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作品以古朴清新的风格而著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宁武子
撰《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榖梁传》注解,阮元收入《十三经注疏》。
东晋
郭璞景纯
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尔雅》《楚辞》
梁
皇侃一作皇儡
《论语义疏》,南宋时佚,乾隆间从日本引回
《礼记义疏》、《礼记讲疏》、《孝经义疏》等,均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
梁
南宋
朱熹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辨正》《中庸辑略》《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
南宋
吕祖谦伯恭
《近思录》《古周易》《易说》《周易音义》《周易系辞精义》《吕氏家塾读诗记》《春秋集解》《左氏传说》《续左氏传说》《历代制度详说》
清
江永
字慎修,又字慎斋
《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律吕阐微》《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
清
徐乃昌字积余,号随庵
《积学斋藏书目》《积学斋藏书记》《积学斋丛书》20种(皆清人未刻之著作)《积余斋丛书》21种《随庵所著书四种》
室名“积学斋”、“积余斋”、“随庵”、“镜影楼”等;藏印有“积学斋”、“徐乃昌印”、“南陵徐氏”、“积学斋镇库”、“徐乃昌曝书记”等
清
陈寿祺
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晚号隐屏山人
《五经异议疏证》《尚书大传定本》《欧阳夏侯经说考》《齐鲁韩诗说考》《礼记郑读考》
藏书楼名“小馆”,书不外借。主纂《广东通志》《福建通志》
清
叶德辉字奂彬,号直山,别号郋园
中国古代学术史重要人物简表
来源:金恒澈Mr.ELF的日志
该表以朝代为顺序,同一朝代内顺序随意。本意惟图简便,如有阙误,望同仁补充。
朝代
姓名
字、号、别号
著作
其他
西汉
毛亨
《毛氏诂训传》,毛诗开创者,
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
西汉
孔安国子国
《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后均佚。东晋梅赜献今存本《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对梅赜所献;宋儒开始怀疑,经清儒考定为后人伪作。
伯祖吕本中为“东莱先生”,吕祖谦则称为“小东莱先生”。后世均称吕祖谦为“东莱先生”
南宋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
《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三字经》《汉制考》《通鉴地理通释》
南宋
岳珂
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
桯史、愧郯录
南宋
胡安国
字康侯,号青山,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
清
张钧衡字石铭,号适园主人
在南浔建“适园”,藏书达10余万卷。《适园藏书志》16卷,著录善本960多部;还刻印《张氏适园丛书初集》、《适园丛书》、《择是居丛书》,以及宋本47种、元本64种、明本302种。
清
刘逢禄
字申受,号申甫,又号思误居士
《尚书今古文集解》《书序述闻》《左氏春秋考证》《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谷梁废疾申何》《论语述何》《四书是训》
强调“求实”,以考证“典制之实”和“事迹之实”为治史宗旨。
清
赵翼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
《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清
王先谦
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
校刻《皇清经解续编》,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
著有《春秋传》,存三十卷
程颐门人,湖湘学派奠基人,不存门户之见
元
胡三省身之
《资治通鉴音注》《释文辩误》《通鉴辨误》
明
梅鷟致斋
《尚书考异》、《古易考原》、《春秋指要》、《仪礼翼经》
撰《南雍志·经籍考》(亦名《明太学经籍志》、《南雍书目》)
明
胡应麟
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
《诗薮》《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少室山房类稿》
西汉
扬雄子云
《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
西汉
戴德延君
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残。《小戴礼记》的编纂者戴圣
西汉
刘向
原名更生,字子政
《战国策叙录》《说苑》《新序》,《别录》
西汉
刘歆子骏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辑略》为全书的叙录,其余《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之“师伏先生”。
清
段玉裁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
《经韵楼集》十二卷,是段玉裁研读经史子集笔记和与友人书札的汇编,其间大量引证史料,从文字的形音义训释考订,辨正古籍谬误。书后附收近人刘盼遂《补编》上下卷及年谱
清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一壶道人,船山先生
《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思问录》《老子衍》《黄书》《噩梦》《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
清
阮元
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
《皇清经解》、《经籍籑诂》、刻《十三经注疏》并作校勘记。
清
皮锡瑞
字鹿门,一字麓云。
《五经通论》《经学历史》、《尚书大传疏证》
清
黄宗羲
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孟子师说》
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清
顾炎武
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
清
焦循里堂
《孟子正义》疏赵岐注,《周易王氏注补疏》《尚书孔氏传补疏》《毛诗郑氏笺补疏》《春秋左传社氏集解补疏》《补记郑氏补疏》《论语何氏集解补疏》合之,为《六经补疏》
清
鲍廷博
字以文,号渌饮
知不足斋,刊刻《知不足斋丛书》
清
陈春东为
建藏书楼“湖海楼”,辑刊有《湖海楼丛书》
清
毛奇龄
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西河先生”
魏
王弼辅嗣
《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
魏晋玄学家
魏
王肃子雍
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编撰《孔子家语》,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魏
何晏平叔
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论语集解》
西晋
杜预元凯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
缪篆分韵》说文谐声谱考证》历代石经考略》
清
孙诒让
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颂(一作冲容),别号籀庼
修建了“籀园”、“怀籀园”、“籀公楼”
“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广韵姓氏刊误》《周礼正义》《契文举例》《墨子间诂》《白虎通校补》
清
惠士奇
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
《易说》《礼说》《春秋说》
清
毕沅
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尔雅注》《诗辨妄》《通志》(「二十略」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夹漈草堂,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
南宋
袁枢
字机仲
通鉴纪事本末
创“纪事本末”
南宋
周密
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
《齐东野语》《志雅堂杂钞》《武林旧事》编有南宋词集《绝妙好词》
明
王世贞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
“后七子”领袖之一
明
陶宗仪
字九成,号南村
《辍耕录》《书史会要》《说郛》《南村诗集》《四书备遗》
明
毛晋
字子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
建汲古阁﹑目耕楼。《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李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有些宋本如《说文解字》等因得翻刻而传世。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阁”或“绿君亭”名。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後人称为“毛钞”。著《隐湖题跋》﹐辑《毛诗陆疏广要》。
清
黄丕烈
字绍武,号荛圃、荛夫,又号复翁
藏书“士礼居”,筑荛圃,“佞宋”
藏书目录《百宋一廛书录》《求古居宋本书目》未刊
清
陆心源
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
藏书楼“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
清
戴震字东源,一字慎修,号杲溪
《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声类表》《声韵考》
东汉
赵歧
初名嘉,字邠卿、台卿。
《孟子章句》
与张衡、刘褒、蔡邕(文姬之父)同为东汉四大画家。
东汉
郑玄康成
编辑、注释了“三礼”,《礼记》49篇的选辑本得以独立成书;郑笺毛为主,融今古经,兼采三家诗说。注《易》,用费氏古文,把象、象与经文合在一起,并在其前面加上“象曰”、“彖曰”字样,以与经文相区分。
注《尚书》用古文,与马融不同兼采今文。
遗著由学生编为《西河全集》
清
王念孙
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
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
《广雅疏证》《经传释词》《经义述闻》《读书杂志》
清
王引之
字伯申,号曼卿与其父王念孙并称“高邮二王”
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后人辑有《王文简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