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9课《四季与地球公转》粤教版

合集下载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7课全)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7课全)

【2019审核2020出版新教材】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全单元教案目录第17课《地球上的昼与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昼与夜》是《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与宇亩”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从不同地方昼夜不同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昼夜的分布。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同一时刻的昼与夜”,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地球仪并利用地球仪观察同一时刻昼夜不同的两个地方(以北京和里约热内卢为例)的位置,从而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全球的昼夜现象:活动2“地球上昼夜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手电和地球仪做模拟实验了解地球上昼夜分布的特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状态不同;2.知道地球上昼夜现象与地球形状,阳光照射角度等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昼夜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能力;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昼夜现象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昼夜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地球科学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先机航天技术,增加学生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上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

课前准备:PPT课件、地球仪(大小)、手电筒、反光纸。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出示情景图,琪琪和波波在观音电视直插,发现中国是白天,但国外的賽场却是晚上(灯火通明),引出疑问:问题1: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观音一场电视直播。

)问题2:在中面地区还是白天的时候,国外是什么时间?(国外是晚上,因为赛场上灯火通明。

)问题3:为什么我们这里是白天,而他们那里是夜晚呢?白天与黑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

有的同学在电视上或书本上有了馔过不同地区存在时差,但并不知道形成时差的原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地球上的昼与夜”(板书:地球上的昼与夜)二、活动1:同一时刻的昼与夜白天和黑夜是自然现象,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情况可能不一样。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第19课《四季与地球公转》 粤教版 共15张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第19课《四季与地球公转》  粤教版   共15张

观察下图,描述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阳 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讨论
• 结合实验的结果,说说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 射点位置改变时,南北半球接收到的热量是 否也会随之变化。
• 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与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 射点位置的变化有关吗?
小结
•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有 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
置叫远日点。 • 而在轨道的另一端,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
个位置叫近日点。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像一个巨大的太空船以每秒 29.79 千米的速度按逆时针方向公转,走完一圈约 9.4 亿 千米的路程,要花约 1 年的时间。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将太阳、地球及地球公转轨道大小的数据按一定 比例缩小,再找合适大小的物体到操场上做模拟实验。 体会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地球在远日点和近日点 时与太阳距离的差别。
6.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 金、设 备、先 进的生 产技术 和管
理经验等,并购买一些本国难以生产的 产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由于地球是球体,相同的阳光照射到不同地区时, 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可能不同。
直 射 点
讨论
阳光直射或斜射时,地面接收到的热量一样吗?
做下面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温馨提醒: 1. 可以根据小棒的影子来判断阳光照 射盒子的角度。 2. 注意观察温度计的液柱变化,防止 温度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值。
阳光以不同角度照射两个黑纸盒,记录温度计读数的变 化,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 多,北半球为夏季 、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南 半球时,南半球获得的热量较多,南半球为夏季, 北半球为冬季。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粤教粤科版⼩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录第1课《地球》 (2)第2课《太阳》 (5)第3课《⽉球》 (9)第4课《⽩天与⿊夜》 (13)第5课《春夏与秋冬》 (17)第7课《种⼦和幼苗》 (20)第8课《植物长⼤了》 (26)第9课《养蚕》 (29)第10课《我们在成长》 (33)第11课《植物⽣长靠什么》 (36)第12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39)第13课《植物繁殖的奥秘》 (44)第14课《卵⽣和胎⽣》 (48)第1课《地球》1教学⽬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海陆分布和⾯积的⼤⼩。

3.了解⼈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 知道地球表⾯是由⼩部分陆地和⼤部分⽔域构成的。

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3教学过程3.1第⼀学时3.1.1新设计⼀、导⼊在⽇常⽣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出港向远⽅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新课(⼀)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来回移动,从另⼀侧观察⼩船模型。

说说⽣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

⽉⾷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 《⼈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地球有多⼤?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三)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积,使学⽣对地球表⾯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积约占地球表⾯积的7/10陆地⾯积约占地球表⾯积的3/10拓展平原⾯积约占陆地⾯积的多少?平原⾯积占陆地⾯积的1/43.1.2教学活动3.2第⼆学时3.2.1教学活动⼀、新授: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意图”⼆、活动:1.查找、收集⼈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19《四季与地球公转》(教案)-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19《四季与地球公转》(教案)-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4.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具体影响,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解决疑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突破策略: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2.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利用课堂小测验,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1)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
(2)地球公转一周大约需要______天。
(3)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2.判断题:
(1)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2)地球公转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
(3)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没有影响。()
3.选择题:
(1)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
知识点梳理
1.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这种运动是地球上的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的形状,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不断变化,导致季节的变化。
3.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球年。
4.四季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地球在不同的时间处于太阳的不同位置,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球公转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地球公转》粤教版科学教学课件1

《地球公转》粤教版科学教学课件1

观察下图,描述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阳 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讨论
• 结合实验的结果,说说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 射点位置改变时,南北半球接收到的热量是 否也会随之变化。
• 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与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有 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
个位置叫近日点。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像一个巨大的太空船以每秒 29.79 千米的速度按逆时针方向公转,走完一圈约 9.4 亿 千米的路程,要花约 1 年的时间。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将太阳、地球及地球公转轨道大小的数据按一定 比例缩小,再找合适大小的物体到操场上做模拟实验。 体会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地球在远日点和近日点 时与太阳距离的差别。
•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 多,北半球为夏季 、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南 半球时,南半球获得的热量较多,南半球为夏季, 北半球为冬季。
• 我国在北半球,每年的 3—5月为春季,6—8 月为 夏季,9—11 月为秋季,12—2 月为冬季。
END
课件设计:孙宏
1、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 ,银色 的月光 透过松 树的虬 枝翠叶 ,星星 点点地 洒落下 来。清 清的泉 水淙淙 地流泻 于山石 之上, 在月光 辉映之 下,宛 若一条 洁白的 绸布闪 闪发光 2、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 是一群 勤劳淳 朴的山 村姑娘 刚洗完 衣服, 披着月 光笑盈 盈地归 来了, 也许她 们正为 什么开 心的事 儿在竹 林里嬉 戏追逐 着,笑 闹声传 出翠竹 林外。 密密的 荷叶纷 纷倒向 两旁, 莲花摇 动,水 波荡漾 ,原来 是顺流 而下的 渔舟正 轻盈地 穿过荷 花丛, 弄乱 的荷塘 月色, 划破了 大山的 宁静。 3、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 ,石上 清泉的 声音, 浣衣村 女的笑 声,渔 舟穿过 荷丛的 动态, 和谐完 美地融 合在一 起,有 声有色 ,有景 有人, 有静有 动,构 成了空 山秋天 恬静幽 美的乡 村生活 图景。 4.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 人过安 静淳朴 生活的 理想和 对污浊 官场的 厌恶。 诗中以 物芳而 明志洁 ,以人 和而望 政通。 泉水、 青松、 翠竹、 青莲, 可以说 是诗人 高尚情 操的写 照,也 是为诗 人理想 境界的 环境烘 托。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 己。诗 人曾为 王孙、 来自官 场,而 今隐居 山间; 表达了 诗人寄 情山水 田园, 对隐居 生活怡 然自得 的满足 心情, 也是他 高洁品 质的写 照。 6.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 庭中度 过的。 家庭不 仅为人 的生存 发展提 供基本 物质保 障,而 且也为 人的精 神生活 提供重 要环境 。人生 的幸福 很大程 度上可 归结为 家庭的 幸福。 7.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 间、地 点、官 职,人 物的行 为、实 效方面 ,应仔 细查对 原文的 词句, 全面理 解,综 合分析 ,两者 间的差 别正是 把握全 文的关 键所在 。对似 是而非 处,要 有借题 解文的 意识。 8.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 续的的 消沉, 而是在 一片肃 杀的秋 景之中 强调一 种高洁 的人品 。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19 地球公转粤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19 地球公转粤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19 地球公转粤教版2.活动指引任务驱动页生活情境:人们总能体会到夏天热、冬天冷。

从学生前概念来看,很多学生以为是太阳离地球远近造成的。

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是不是因为地球离太阳的位置远近造成的?驱动任务:地球绕太阳公转会不会有时远有时近?会不会影响地球上的冷暖?活动1 地球公转轨道活动1首先阐明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圆形的,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

并列出太阳、地球的及地球公转轨道大小的数据,教科书给出的数据表包含真实数值和按比例缩小的数值。

这样学生可以使用常见的物品,到合适的场所去模拟,体会太阳、地球和公转轨道的大小,并比较近日点、远日点的差异。

教科书中也使用了实际模拟活动的照片,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为什么要进行模拟实验活动呢?这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建构地球公转轨道的科学概念,而仅仅通过阅读数据表,是很难让学生建构出这样的科学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亲自模拟,发现地球的大小和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差别和整个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也是微乎其微的。

这样关于地球公转轨道的科学概念才能被他们建构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有了关于地球公转轨道的科学概念,学生基本上已经排除近日点和远日点对地球冷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结合教科书中澳大利亚的华人夏天过春节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南北半球四季相反的情况。

最终确定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地球冷暖、四季变化没有关系。

活动2 公转轨道和节气活动2主要目的是把公转轨道和一年四季联系起来。

在学生的概念中,一年四季是身边发生的变化,地球公转是宇宙中发生的事件。

两者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或者学生不会有机地把两者联系起来。

而从本质上看,这两者是一致的,也是后面学习四季成因必要的知识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公转轨道和四季建立联系,教科书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结合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指导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四季与地球公转》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四季与地球公转》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四季与地球公转》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单元第三节,主要介绍了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地球公转的原理,明白地球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明白地球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概念,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季节变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的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可以播放一个关于四季变化的视频,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季节变化的思考。

例如,播放春天万物复苏、夏天阳光明媚、秋天果实累累、冬天白雪皑皑的场景。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地球自转的概念。

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地球自转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第二环节:呈现新知1. 通过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模型,将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一个小灯代表太阳,放置在教室的一角。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导致四季变化。

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如:“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就像我们围着一个旋转的圆圈走一样。

这个公转的运动导致了地球不同部分接收到的太阳光照不同,所以我们才会有四季的变化。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的关系。

例如,可以使用一个大球作为地球模型,一个小球作为太阳模型,然后请几位学生分别站在地球的不同位置。

《四季与地球公转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四季与地球公转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四季与地球公转》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是否好奇为什么地球会经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为什么昼夜长短会随着季节变化?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四季与地球公转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的话题吧!二、目标1. 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原理;2. 掌握地球公转导致四季交替的具体过程;3. 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三、导入问题1. 什么是地球公转?为什么地球要公转?2. 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多少?它是如何影响四季交替的?四、知识讲解1.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365.25天)。

2. 四季交替原理: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且地球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23.5°,使得地球夏至时其中一半球体接受到阳光较多,为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冬至时另一半接受阳光较多,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春分和秋分时两半球体各接受阳光相同,春秋两季。

五、案例分析1. 在冬季,南半球的气温比北半球高还是低?为什么?2. 在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气温是升高还是下降?为什么?六、拓展延伸1. 请描述地球公转使得白昼和黑夜长度不同的原因。

2. 了解地球倾斜角度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七、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公转是导致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地球的倾斜角度也会影响到四季的交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气现象来感受四季的变化,增加对自然的认识。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四季与地球公转的理解;2. 外出观察天气变化,感受四季交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四季与地球公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地球公转的过程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一、导入1. 引入话题:大家是否注意到每年的四季交替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冬天很冷,夏天很热呢?2. 激发兴趣: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四季变化和地球公转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四季变化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第19 课《四季与地球公转》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四季与地球公转》是《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与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从“夏天热是不是太阳离地球更近”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四季形成与什么有关。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更近吗”,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对地球的冷暖很难有较大的影响;活动2“四季形成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利用黑纸盒和温度计做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冷暖与阳光照射角度是否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四季成因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

在2017 年版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再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

教材也因此降低了活动难度,把目标设定为了解四季成因与地球公转有关。

二、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以为冬冷夏热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有关。

他们也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清楚公转轨道的特点。

也没有把公转与四季成因联系起来,更加不清楚阳光直射、斜射的差异。

三、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初步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

2.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有规律地移动。

3. 理解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有关。

4. 体会地球公转轨道的巨大,初步领悟宇宙之大。

5. 为我国古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四季成因与地球公转有关。

教学难点:知道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有规律地移动。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30 米卷尺、篮球、橡皮泥、牙签、气温计、黑纸盒、计时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波波和彬彬觉得夏天很热。

波波好奇:“是不是夏天时太阳离地球更近?”
问题:夏天来了,太阳离地球更近了吗?
交流:四季变化时,人们总能感觉到冬天冷、夏天热。

这和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有关吗?
任务:四季成因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活动探究
1. 活动1 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更近吗
任务:讨论夏天热冬天冷的原因。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太阳离地球远近的原因或其他原因)。

讲述:地球总是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绕太阳公转。

每年7 月初,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的一端,这个位置叫远日点;而1 月初,地球则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一端,这个位置叫近日点。

问题:夏天时,地球处于远日点,似乎不应该那么热。

近日点和远日点对地
球上的温度变化,会不会有很大影响呢?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能还是有影响的)。

任务:体验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

用篮球(直径24 厘米)代表太阳,橡皮泥(直径2 毫米)代表地球。

借助卷尺以操场中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26.5 米的
大圆,一名同学举着篮球站在中心,其他同学站在大圆上。

如果要模拟近日点,
就向前迈一步;如果要模拟远日点,就向后迈一步。

(注:先讲解任务,明确活动目的,暂时不外出活动,和下一活动一起进行。


2. 活动2 四季形成与什么有关
讲述:除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影响,阳光照射的角度也可能与四季的形成有关。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很多地区夏天正午时阳光照射角度大(物体影子短)。

媒体:出示夏天正午时阳光照射角度大(物体影子短)的现象。

讲述:由于地球是球体,相同的阳光照射到不同地区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
可能不同。

问题:阳光直射与斜射时,地面接收到的热量一样吗?
交流:学生提出观点(假设夏天时太阳照射角度大,地面接收到的热量多,
所以热)。

问题: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
任务:在两个黑纸盒上各直立一根小棒,里面分别放入气温计。

一个纸盒平放在地面上(小棒有一段影子,阳光斜射盒面);调整另一个纸盒的角度,使小棒的影子短到几乎没有(阳光直射盒面)。

每隔2 分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记录一次数据。

观察阳光照射角度不同时,纸盒吸收的热量有没有差异。

需要留意温度计的液柱升高情况,当液柱接近最高刻度时,要立刻停止实验。

活动:到操场开展上述两项探究活动。

交流:活动1 中,地球在近日点和在远日点时离太阳距离的差异和地球公转轨道相比并不明显,说明近日点和远日点对地球温度的影响并不大;活动2 中,
直射与斜射的实验结果差异明显,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区因太阳照射角度的不同,
接收到的热量不同。

小结:地球在近日点和在远日点时离太阳距离的差异相对地日的距离来说微
乎其微,对地球的冷暖产生的影响非常小。

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地面接收到的热量
不同,可能与四季的形成有关。

任务: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找找不同季节(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
例)阳光直射点的位置在哪个半球(或赤道)。

活动:学生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交流:春分和秋分时,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夏至时,直射点位于赤道北侧(北半球);冬至时,直射点位于赤道南侧(南半球)。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造成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有规律地移动,从而导致了地球上四季的形成。

拓展: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垂直,地球上还会不会出现四季交替的现象?
七、板书设计
第19 课四季与地球公转
四季形成与直射点位置的变化有关
春(暖)秋(凉)春分赤道
夏(热)冬(冷)夏至赤道北侧远日点
秋(凉)春(暖)秋分赤道
冬(冷)夏(热)冬至赤道南侧近日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