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中国最热血的广东人19路军在抗日上从不含糊
19路军战记

这2个人大家都听说过,一二八事变的时候出尽风头。但是不为人知的是,正是这2位,曾经在2月23日的时候策划自动撤出上海防御工事,改自己番号为西南抗日义勇军,北上东北,配合马占山等人抗击东北的日本人。这个绝对是天大的事情,还差点就实施了。不是日本人策划一二八事变,他们还就真的北上抗日去了。有兴趣大家查查这2位的身上非常另类的不属于黄埔以及老蒋直系或好好说说这个军队的一些有趣故事。
据我的研究,19路军不同于其他国民党的杂牌军,对人员配置有时候会产生一种拉壮丁的模式,他们对于军人的扩充是处于自愿加入军队的。你们可别以为像现在一样,人人想报名参军,凡事那些个官二代无一不想靠军队延续自家的官运亨通。那个年代,19路军是属于粤军行列的,参加过北伐,参加过对桂系李宗仁部的战争(桂系军队是非常骁勇的军队,大凡从北伐开始到抗战结束,桂系军人不曾有过大败。),更何况到上海事变,一二八抗战这个年代。你要拉到壮丁自愿参加国军,当炮灰?你们问问你们自己肯不肯。呵呵,人家还不是盖的,偏偏政治思想工作做的好,所有战士都是自愿参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政委啊(貌似他们没有政委这个配置)。
并有功成身退者,如美国华盛顿然。伟大的毛主席,不是如华盛顿然,而是与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相似。政治修养上热而不淡,疾而不舒,燥而不宁,察而不周;自然为党见与感情所沸动,生出浪潮,喜功好大,难以制止。”“好好的一个优良的国家,纯朴的民情,去搞俄式的清算斗争,三反五反,弄到中国八年来混乱不清,天天忙于镇压肃反,已不成为国家政治。” 当时文革期间的后辈毛头小孩康生称其为“党外彭德怀”。
最后,我想说说19路军在历史上的贡献。
不要以为77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事实上一二八事变,是日本鬼子第一次试水中华大陆。可是不巧遇到19路军、第5军、税警总团(当时最豪华的国军装备,不要以为是民团之类)、各路义勇军和青帮。不是我们这些可爱的国军将士的拼命抵抗,打乱日本侵略计划(完全拖延抗战正式开始5年),我们又如何能美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19路军大部分军人退役之后,并没有得到我们政府的真正赡养,以前很多战士都还在文革中得到清算。最近又有一个原19路军老战士在天津病危需要得到帮助的消息。回首日本,对二战犯下大罪的本国军人无一列外的加以保护,赡养、尊重。看看我们呢?我们不是一直说要日本正视自己的历史么?那我们是否珍惜和正视过这些曾经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自己一生贡献的国军士兵呢?
一二八事变中的十九路军起源 粤军第一师所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二八事变中的十九路军起源粤军第一师所部导语:第十九路军并不是教科书和宣传中所说的象草台兵、杂牌军似的,也不是受到排挤、被送前线的所谓异己,而是国民革命军的中坚,中央军中的姣姣第十九路军并不是教科书和宣传中所说的象草台兵、杂牌军似的,也不是受到排挤、被送前线的所谓异己,而是国民革命军的中坚,中央军中的姣姣者,其前身原属于孙中山粤军第一师所部。
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时期,中国各系军队或军阀一般以地域名称呼,例如直军、皖军、奉军、桂军、滇军、川军……。
所以又把孙中山在广东的这支军队称谓粤军。
随着革命在南方数省的发展,各地、各种军队的加入革命,粤军成为革命军中的骨干。
由于孙中山革命几经失败和挫折,孙中山在广东组建的军队始终是孙中山革命的基础,于是又有人把粤军,把第一师称谓孙中山的“嫡系”。
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建立以后,粤军和黄埔军校成为孙中山革命的主力军。
北伐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粤军第一师改编为第四军。
随着北伐军不断壮大,随着冯玉祥、阎锡山……地方军队和原北洋军队的加入国民革命军,人们仍然习惯把这些军队以地域名称呼。
从南方出发的国民革命军称谓“北伐军”。
在战争中,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第四军以陈铭枢、张发奎、陈济棠3个师和叶挺独立团为基本队伍。
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以后,参加北伐的陈铭枢一支扩编为第十一军,张发奎一支沿用了“第四军”番号。
留在广东根据地的陈济棠一支,往往也以“粤军”的称呼。
所指的粤军与当年孙中山时期的粤军的称谓,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
一些史书生活常识分享。
抗日英雄故事--蔡廷锴和“十九路军”

蔡廷锴和“十九路军”蔡廷锴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
他的故事和“十九路军”紧密相连。
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他作为十九路军军长如何联合其他爱国将领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为中华民族争气!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我东北,全国一致要求团结抗日。
而蒋介石在国内还是奉行不抵抗政策。
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
当时,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为第十九路军。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国内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妥协政策,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毅然决定坚守上海。
然而,当时任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及张静江先后劝蔡廷锴撤兵,蔡表示反对,认为“十九路军驻地是中国领土,殊无撤退之理,我十九路军守土有责,万一日军胆敢来犯,决定迎头痛击”。
1月24日,蔡廷锴抵达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表明抗战决心。
虽然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军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
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
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
蔡廷锴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
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参战部队只有1万多人,而日方经不断增兵约七八万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
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蕰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
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
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
128淞沪抗战主角:蔡廷锴和其第19路军的功与过

[键入文字]128 淞沪抗战主角:蔡廷锴和其第19 路军的功与过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的第十九路军,是国民革命军中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在它短短3 年多的生存时间里,先后经历了被蒋介石怂恿利用、与红军作战受挫、奋起抗日救国、自立旗帜倒蒋等几个阶段,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被蒋介石所毁灭。
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的第十九路军,是国民革命军中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在它短短3 年多的生存时间里,先后经历了被蒋介石怂恿利用、与红军作战受挫、奋起抗日救国、自立旗帜倒蒋等几个阶段,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被蒋介石所毁灭。
三次围剿红军无功而返1927 年宁汉分裂后不久,担任国民党第11 军副军长的蒋光鼐,秘密离开武汉,与第10 师师长蔡廷锴共同率部入闽,恢复第11 军建制,归属蒋介石政权。
1929 年,蒋、蔡飞兵直下济南,帮助蒋介石扭转了津浦线的战局,立下赫赫战功,于是蒋光鼐被任命为扩编后的第十九路军上将总指挥兼济南警备司令,为巩固蒋介石的中央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十九路军是以广东人为主的清一色步兵,纪律较严,战斗力甚强。
1930 年冬,奉蒋介石之命,蒋光鼐率3 万人赴赣参加对中央红军的第一次“围剿”。
1931 年5 月,第十九路军受命参加对红军的第二次“围剿”。
1931 年7 月,蒋介石亲自出马,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第十九路军被编为右翼集团军第一军团战斗系列。
8 月7 日,与红军主力发生激烈战斗,鏖战一场,战局形成对峙状态,双方互有较重伤亡。
这是第十九路军首次与红军交锋的战斗,虽然打成平局,然而锐气大减,士气低沉从此不愿与红军对垒。
淞沪抗战千古留名1。
历史趣谈中央军打日本为何要隐形?为何以第十九军名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央军打日本为何要隐形?为何以第十九军名义
导语:“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央军两个德械师,曾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粤系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率“第十九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央军两个德械师,曾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粤系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率“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垂名宇内;国民政府之“中央军”则饱受“不抵抗”的责难。
蔡、蒋二位将军,亦在晚年回忆文章中,抨击当局“阻挠十九路军抗战”、“按兵不动,坐视不援”、“克扣军饷与截留捐款”……①
曾亲率中央军第八十八师,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俞济时将军,其晚年回忆录,对世人谈论此役,只知“第十九路军”,不知中央军,仍耿耿于怀。
在回忆录中,俞将军说道:
“‘一二八’淞沪战役,固由第十九路军……首先迎敌,但第五军所属之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亦于战火爆发数日内,由杭州、南京,星夜赶赴战场加入战斗,且亘淞沪战役,第五军均担任重点方面之左翼军任务,惟当时报纸及舆论只报道第十九路军第十九军之英勇事迹,各方慰劳亦偏向第十九军,此盖与第十九路军刻意宣传有关。
”②俞将军的回忆,与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的说法,高度吻合。
据张晚年回忆:“蒋(介石)是二月初由洛阳到浦口,我去迎接他,就表示我的意见:‘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
’蒋说:‘很好。
’马上关照军政部长何应钦,即调动散驻京沪、京杭两线上的第八十七、第八十八两师合成为第五军,命我率领参战。
”③这两个师,其前身系国民政府警卫第一、第二师,以近卫精锐,调入淞沪战场,当然不能说是“按兵不动,坐视不援”。
生活常识分享。
碧血丹心,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

碧血丹心,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本文转载自木子弓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330万日军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时间过去了65年,谨以此篇博文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致敬!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是一支传奇的部队,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北伐战争中,所在部队被誉为“铁军”,1927年参与南昌起义,后又脱离中共控制,1930年中原大战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及阎锡山,1931年又参加了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负责上海防卫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日,一战成名,撤离上海后,又被调到福建剿共,1933年又发生“福建事变”反蒋,兵变失败后十九路军被分解,取消番号。
碧血丹心,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的凯旋门依然矗立在广州街头与其他庞杂喧闹的战争场面不同,原广州画院院长张绍城的油画《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是一个平静的瞬间,平静到只有一个吸水烟的老兵在与观众交流,但这种平静让人震撼。
感谢博友日与月建议!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坐落于广州市水荫路,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陵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的入门处有座欧式风格的先烈纪念馆,工作日工作时间才开放1932年1月28日日军出兵进犯上海闸北,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战抗击敌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十九路军以三万劣势兵力对抗敌军十万海陆空军队,苦战33天,激战100多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死伤逾万将士墓是陵园的主要墓群,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烈士公墓”202座水泥棺象征性地整齐排列,代表着牺牲在“淞沪战役”中的数千将士“青山有幸埋忠骨”,十九路军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揭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将士墓后两侧仍保存有墓碑37块这些为国牺牲的先烈算是幸运的,至少70多年之后还有一个名字留存在世,抗日战争中死难的无名烈士又有多少?“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是由军长蔡延锴亲手撰写,碑文记述了十九路军将士抗日守土、浴血奋战的经过陵园南端的抗日亭建于1932年,为一花岗岩砌成的方亭“广东航空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航空事业先驱和在东征、北战、抗日战争中阵亡的空军将士们而建造的,1987年移至此十九路军将士陵园的中轴线“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上刻录着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当年在淞沪抗战中阵亡的1983位先烈英烈姓名浮雕墙上的大头像是十九路军的总指挥蒋光鼐和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廷锴抗战时的蒋光鼐和蔡廷锴,两位都是广东人陵园中的主体和代表性建筑是建于1932年的先烈纪念碑纪念碑高 19.2米,全用花岗岩砌成的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圆柱体纪念碑格外宏伟壮观纪念碑有一个铜像、二只狮子、八个铜像宝鼎,代表“一·二八”淞沪抗战1938年广州沦陷,这些铜像、铜狮和铜鼎都被日军夺去制造枪支,现在的是1991广州雕塑院尹积昌教授根据有关记载复制出来的立体方形的花岗岩石底座上竖立着一个威武雄壮的十九路军战士铜像在回廊的两边是门亭,左亭墙有1933年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全文右亭墙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站在这样的铜像前面,我总是会有些激动,幻想着自己也曾和他们并肩作战,浴血沙场陵园内的一座喷水池1997年与蒋光鼐与蔡廷锴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一同迁葬于陵园内的将军墓,将军与那些死难的弟兄们又在一起了凯旋门原位于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内,由于城市改造,坟园面积缩水,凯旋门就孤零零地站在了路中间“碧血丹心”,十九路军将士们对得起这几个字淞沪抗战发生在上海,为何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却建在广州?实际上,十九路军基本上是一支由广东籍子弟组成的军队,前身就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总指挥蒋光鼐是东莞人,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廷锴是广东罗定人,英雄魂归故里也属正常。
陈铭枢与十九路军反蒋内幕

陈铭枢与十九路军反蒋内幕作者:肖如平来源:《党史文苑》2007年第21期陈铭枢(1889—1965),字真如,广东合浦人,国民党陆军上将,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
1920年孙中山创建粤军3个师,陈铭枢被任命为第一师第四团团长。
北伐前夕,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与张发奎的第十二师并肩作战,连克北洋军重镇,被誉为“铁军”。
攻克武汉后,第十师被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第十一军军长兼武汉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训练部部长。
宁汉分裂时,陈铭枢弃汉赴赣,投奔南昌的蒋介石。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陈铭枢先后出任第十一军军长、广东省主席、十九路军总指挥。
1931年底,陈铭枢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京沪卫戍司令长官。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陈铭枢与十九路军因坚决抵抗而成为民族英雄。
然而,陈铭枢积极主张抗日,政治上与蒋介石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并开始分道扬镳。
而蒋介石的报复行动,更坚定了陈铭枢与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举兵反蒋的决心。
非嫡系的“嫡系”自1927年宁粤分裂到1931年,国民党内爆发了数次反蒋战争,陈铭枢都以自身实力鼎力帮助蒋介石。
他所率领的第十九路军成为蒋介石的非嫡系的“嫡系”部队,在蒋介石排斥异己、制衡西南、“围剿”红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国民党内部开始分裂,酿成迁都之争。
蒋介石坚持迁都南昌,而绝大部分中央委员要求定都武汉。
迁都之争很快发展为拥护党权,反对独裁的斗争。
此时,在南昌的蒋介石依靠的部队除黄埔嫡系外,主要就是留守广东的李济深部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部。
而武汉方面主要有唐生智、邓演达、张发奎和陈铭枢等部。
其中,唐、邓、张三人都服从武汉中央,唯有第十一军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陈铭枢倾向蒋介石。
1927年2月,陈铭枢由武汉到南昌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对他说:“你要分清是非,不要忘记自己是国民党员,要好好考虑自己的前途。
”陈铭枢返回武汉后,立即召集蒋光鼐、蔡廷锴、戴戟等人,让他们带好部队,保存实力。
历史趣谈:抗日名将谢晋元将军简介 谢晋元将军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抗日名将谢晋元将军简介谢晋元将军是怎么死的
导语:谢晋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广东镇平(今蕉岭)人,二次大战期间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官,民国抗日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
谢晋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广东镇平(今蕉岭)人,二次大战期间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官,民国抗日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师部参谋(参议官)、旅部参谋主任等。
1905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蕉岭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12月,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
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坚守4天4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被当时的报纸媒体与楚汉相争时田横的八百义士作比较,被称作是“八百壮士”,而谢晋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广为传颂。
1941年4月24日被刺身亡。
少年时代
谢晋元的童年,正处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时期。
1912年,蔡元培、吴玉章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
那时,尖坑村的父老乡亲很快接受了新思想,就在村中利用几间旧平房创办新学,用新思想教育民众,所以为学校取名“育民学校”。
1913年春,父亲将9岁的谢晋元送到育民学校读书。
老师除教授算术、珠算外,还教《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作为识字课本。
老师结合教学,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进行“天下为公”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讲授“礼义廉耻”的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
谢晋元在育民学校读书四年,就受到了新文化进步思想的启蒙教育。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最热血的广东人19路军在抗日上从不含糊
导语:九一八事变发生几个月后,日本特务机关为了吸引国际的注意,转移视线(因为他们要在东北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
九·一八事变发生几个月后,日本特务机关为了吸引国际的注意,转移视线(因为他们要在东北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
可是这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不抵抗的的东北军,而是一腔爱国热血的19路军。
这次日本人没有讨到多大便宜,进犯的日军海军陆战队伤亡惨重。
当然,咱们的19路军伤亡也挺惨重。
不过这也足以让日本人感到震惊,他们遥想几个月前的九·一八事变,再对比如今的一·二八事变,他们不太敢相信——原来中国军人是有战斗力的。
他们也不太敢相信,这支个头普遍不如东北军高大的广东人组成的19路军如此的有战斗力。
19路军的将领蒋光鼎将军、蔡廷锴将军都是广东人,19路军其他官兵百分之八九十也是来自广东,这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广东子弟兵,而他们此刻在保卫着上海。
(蒋光鼐)
当日本人向上海发起进攻的时候,其实19九路军那时候还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即使在上级没有下命令的情况下,19九路军依然果断选择自行的进行抵抗,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了东北军的前车之鉴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骂得抬不起头来。
19路军的战士们深深的知道,他们绝不能这样干。
他们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不能给军人这个神圣的职业丢脸,不能给19路军的荣誉丢脸,更不能给广东的父老乡亲们丢脸。
于是在30多天的上海抗日中,19路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阵亡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