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信仰危机
八年级语文上 列夫 托尔斯泰

面部轮廓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
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 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 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比喻:把托尔斯泰的脸孔比作“粗制滥造” 的“小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长相的粗劣。
助读资料
他曾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的 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 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 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 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 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 《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往往给人以更大的震撼或更深的印象,它会使原本 单调的东西变得丰富。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 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2.阅读第⑨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 “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 常理,其中有何深意?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 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 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 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 像用枝条扎成的村社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 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 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 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
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却对农奴们充满同情。
在圣彼得堡时,他看到了一个衣服破破烂烂的乞丐,就掏钱给乞丐,这时,有人告诉他这个乞丐是骗钱的,他反而说::“我不是捐给他钱,我是捐给道义!”有个年轻人想要一举成名,所以去请教了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向他解释,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分数,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就是分子,理想中的自己是分母。
分母越小的话,那么分数就相对越大,反之如果分母越大,那分数就越小,当分母无限大时,分数就相当于零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直都是人们眼中的焦点,而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却又充满戏剧性的。
目前说起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分成三个阶段而言的,主要是其童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晚年时代。
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生活是十分不幸的,可以用悲剧这个词语来形容了。
列夫·托尔斯泰初生不久之后,亲生母亲就死去了,这对于年幼的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打击,而后在列夫·托尔斯泰十岁的时候,父亲又死去了,两位至亲都相继离去,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年少的时候主要是由亲戚抚养长大的。
列夫·托尔斯泰从小就目睹了社会的冷漠,后来在参军的时候,开始投身于文学的怀抱之中,进行了创作并且获得了成功。
等到列夫·托尔斯泰成年之后,年轻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曾有过一段十分昏暗的肆意挥霍的时光,在这段时光之中,列夫·托尔斯泰风流放荡,开始了纵欲的阴暗时光,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后来列夫·托尔斯泰结婚之后开始专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但在晚年的时候,却与自己的妻子渐行渐远,最后一个人坐在火车上面去世。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他的作品中探讨了很多重要的主题,其中包括宗教思想和人生意义。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作品中所呈现的宗教思想及其对人生意义的影响。
宗教背景及影响1.托尔斯泰对基督教的信仰: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虔诚的俄罗斯正教家庭,并深受基督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
2.搜索真理:在成年后,托尔斯泰开始追求更加深入和个人化的宗教体验,同时对西方思想和东方哲学也展开了探索。
3.对《圣经》和福音书的解读:托尔斯泰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圣经》来找到生活的真谛和道德规范,并将其融入自己创作之中。
作品分析1.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体现了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他强调爱与仁慈、宽容与真诚,主张自我否定和奉献他人。
2.对社会不公平的批判:托尔斯泰关注农民和贫困阶层的苦难,他通过小说中描绘的角色和情节来批判社会中不公正和腐败。
3.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托尔斯泰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并通过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形象来传达这种价值观。
影响与启发1.托尔斯泰对后世作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引用和借鉴了他的宗教思想。
2.托尔斯泰作品中所传达的追求真理、关注社会和个人内心成长等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给人们带来启发和反思。
结论托尔斯泰作品中深刻而复杂地探索了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
通过重新解读基督教信仰和对生活中的真谛的探索,他传达了爱与奉献的价值观,并以此来批判社会不公和追求个人道德上的完美。
这些思想对后世作家和读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中起到启发作用。
托尔斯泰传读书心得

托尔斯泰传读书心得托尔斯泰传是一本描写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传记。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背景及其对世界文学的重要影响。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深感托尔斯泰的作品贯穿着对人性、道德和社会正义的探索,同时也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
托尔斯泰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全世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传记,我了解到托尔斯泰是如何通过其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的。
首先,托尔斯泰非常关注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问题。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常常以农民为主角,揭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压迫。
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引起了读者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思考。
我读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深受其生动形象的描写所吸引,更加意识到了作品中探讨的人性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对爱、家庭和个体情感的关注。
他把对爱的渴望和对家庭的责任视为人生的重要部分。
尤其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展现了主人公安娜对爱情和家庭的挣扎与矛盾,引发了读者对婚姻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通过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作品中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类关系的思考,这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我自己的家庭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
托尔斯泰传还揭示了托尔斯泰对宗教和信仰的深刻思考。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托尔斯泰通过自己的作品探索了宗教对人类行为和道德的影响。
他认为,通过信仰和对上帝的关注,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读完托尔斯泰传后,我对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开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信仰的力量。
总结起来,通过阅读托尔斯泰传,我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对人性、道德和社会正义的思考,让我深感思考的重要性,并且激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兴趣。
我希望通过将托尔斯泰的作品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思想、更有道德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

2.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 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 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 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 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第3自然段结 尾)这段话的含义?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 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 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 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 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 社会矛盾的道路。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 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 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眼睛的犀利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 一员,与俄国人民 同呼吸共命运
大众化
欲 扬 先 抑Biblioteka 肖像描写的技法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 张的修辞手法
二、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 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 眼睛的神奇,灵魂的高贵。
1、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 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 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 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 不幸?
càn hè zèng
锃亮 甲胄 无可置疑 器宇 禁锢 郁郁寡欢
xuān áng hàn gù guǎ
zhòu
zhì
粲然
zhì
滞留
yú dùn
愚钝
鹤立鸡群
诚惶诚恐
huáng
正襟危坐
侏儒
zhū rú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引言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深刻地探讨了宗教信仰和人类困境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以托尔斯泰作品为中心,着重探讨他对宗教信仰对于解决人类困境所起到的作用。
托尔斯泰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在托尔斯泰眼中,宗教信仰是一个个体与无限全能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通过与上帝或者更高存在物之间建立联系,人们可以获得内心深处灵魂上的平静和满足感。
宗教信仰对于人类困境的影响1.无意义和绝望: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无意义和绝望感是人们常常面临的核心困境。
宗教信仰给予了个体力量去克服这些情绪,并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2.道德困境:托尔斯泰作品中频繁出现关于个体道德选择的困境。
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人们可以明辨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找到解决道德困境的方法。
3.社会困境:社会问题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常常揭示的主题之一,如贫穷、不公正等。
通过宗教信仰,人们被激励着为改善社会状况而奋斗,追求正义和公平。
4.对死亡和存在的思考:托尔斯泰对死亡和存在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人们对死亡和存在问题更深刻、更有希望的理解。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元素1.《战争与和平》: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展示了俄罗斯上层社会爵士家族的生活。
宗教成为一种力量塑造人物性格、决定命运并引导行为准则的重要因素。
2.《复活》: 这部小说反映了社会失调和道德堕落的问题。
通过主人公对于自己过去罪孽的意识觉醒,宗教信仰起到了改变和挽回自身的作用。
3.《安娜·卡列尼娜》: 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已婚贵族女性与另一名军官之间的禁忌爱情。
作品中探讨了罪恶、悔改和救赎等主题,反映出宗教信仰对于个体命运的重要影响。
总结托尔斯泰作品中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密不可分。
通过深入描绘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困境,并给予人们通过宗教信仰寻找答案的灵感,他向读者展示了宗教对于解决人类困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修改)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 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 娜》。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 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 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 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 说《复活》、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 短篇小说和评论。
yù guǎ 郁 郁 寡 欢 jīn 正 襟 危 坐 诚 惶
huáng
鹤立鸡群 hàn 颔 首低眉
诚恐
无 可 置 疑
广
mào
àn
黯 然 失 色
袤
无 垠
yí n
字词
二、区别几个字
髭(zī) 嘴上边的胡子。 鬈(quán) 弯曲的头发 。 髯(rán)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 鬓(bìn)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 鬃(zōng) 一般指马、猪等畜类颈上
犀 利 深 邃
7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 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 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庸丑陋 反衬 说明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 美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 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大众化
字词
一、“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依拼音写汉字)
yǒu zhì dùn qì yǔ 滞 留 愚 钝 器 宇 黝 黑 gù xuān āng zhū rú 轩 昂 犀 利 侏 儒 禁 锢 sì là n 酒 肆 尴 尬 粗 制 滥 造 cá ng wū nà gò u 藏 污 纳 垢
2024年关于托尔斯泰读后感

2024年关于托尔斯泰读后感标题:力量与爱——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汲取心灵的启迪引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情感的真挚和对人性的关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尤其是《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我感受到了他对于力量和爱的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道德的准则,并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价值做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感悟和对于力量和爱的理解。
正文:首先,托尔斯泰的作品让我对于力量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场战争。
然而,在战争的喧嚣中,他更加关注的是每个普通人的内心和心灵的变化。
他通过描写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深刻地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力量和勇气。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武力和权势,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守和信仰。
正如他在书中写道:“人人都被列于历史尘埃中,而他们的生活,无论多么广阔,对于世界文明史的意义和价值,却与蚂蚁的孤勇战斗一样微不足道。
”(《战争与和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卡列尼娜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家庭纷争中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
卡列尼娜在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矛盾中挣扎,最终选择了自杀。
然而,她又通过对自己孩子的深爱,展现了母爱的力量。
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力量并不总是以战胜敌人的形式存在,它也可以表现为对自己内心的坚持,对家庭的奉献和对他人的关怀。
其次,托尔斯泰的作品也让我对于爱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彼得和平金之间的爱情关系,展示了爱的力量在战争和灾难中的抚慰和支持作用。
他通过描写彼得对和平金的爱,让我们明白了爱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性的尊重。
正如他在书中所言:“千万忍不住为和平金安详、柔顺、坚定的灿烂眼神、清透的微笑所感动。
”(《战争与和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和伏罗基亚之间的对比,展示了爱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信仰危机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宗法制乡村的贵族作家,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俄罗斯那广袤无垠的土地不但给作家提供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也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资源,这里的精神资源不但包括风俗人情、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还应包括人的情感寄托和终极关怀,因而大地崇拜中的“大地”不再是物质上或物理意义上的“土地”,而是具有了形而上色彩的理想世界。
总的来看,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的主要内涵是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
原始崇拜是人和自然之间所建立的一种神秘关系,是人还没有完全脱离自然,还要依附于自然,离不开自然这根脐带的标志。
关于“大地崇拜情结”弗雷泽在《金枝》中谈道了“阿多尼斯的神话”,把大地看作是一位“男神”,他主宰着大地。
在林惠祥的《文学人类学教程》一书中,大地被看作是一种“地母”,生养万物。
在这里不管把大地想象成“男神”还是“地母”,都体现着农耕时代对大地的崇拜,并且这种崇拜成了一种情结“遗传”下来。
对于这种现象,用黑格尔的艺术理论来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还处在一种象征型关系,属于一种自然宗教。
在这种情况下大地不但是人的信仰对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尺度,落实到社会制度层面就是宗法制度,它是古典形态的,前现代的。
尽管这种状况带有原始的泛神论色彩,但由于能够形象地反映事物,因此,这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性。
由于托尔斯泰毕竟是一个已经文明化了的现代人,因此在上述基础上又可以引申出两层内涵:一层意思是托尔斯泰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把自然看作是人性解放的手段。
自然的解放也就意味着人性的解放,在
思想观念上往往意味着人的觉醒和人的个性解放,尽管以自然的名义,但人和自然开始产生分裂,落实到政治制度层面上,就是对自由和民
主的提倡。
这一点托尔斯泰是以开拓人的主体世界来体现的。
二层意思是进入现代社会,托尔斯泰开始借助自然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
对自然赞美,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张扬。
上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是浑然一体的,不过相来讲,对大地的原始崇拜情结,是最为基本的。
大地崇拜情结在俄国知识分子身上存有普遍性,而真正脚踏大地,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大地崇拜情结,并取得巨
大文学成就的当首推托尔斯泰。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安泰从大地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一样,托尔斯泰也从大地崇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激情四射的创作灵感,为世人创作出了一部部像《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等著名的长篇小说,和像《哥萨克》(1862)、《伊万·伊利奇之死》(1886)、《哈吉穆拉特》(1905)等一系列精彩的中、短篇小说。
但是没有离开大地并不等于就一直稳稳地站在大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大潮的渐近,现代都市生活的到来,土地似乎渐渐失去了昔日的丰厚和魅力,正日
益变得贫瘠和陌生。
此时的大地也似乎不再那么坚实可靠了,作家脚下的大地开始颤动,直至摇晃不止。
大地的颤动表明托尔斯泰对大地的崇拜情结已经发生危机,具体表现为作者由对大地的崇拜,开始发
生质疑,并逐渐失掉信仰,抛弃大地,转向对宗法道德的推崇。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托尔斯泰又创作出了不少中篇小说如《克莱采奏鸣曲》、《舞会之后》等,以及长篇小说《复活》。
应该说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在
减弱,特别是《复活》,成了作者最终离开大地的标志,它也很难说是一部代表作了。
由于大地崇拜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源泉,是作家审视世界的支撑点和感悟世界的出发点,因此,作家对大地崇拜的情感危机,深刻地影响着其创作变化,具体表现为崇拜大地时的作品风格表现为单纯、丰厚、沉静,矛盾危机时作品风格表现为深刻、形象、丰富,转向宗法道德时作品风格简单、单薄、抽象、肤浅,艺术水准的下降。
同时在作者创作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它的作品结构、人物塑造,以及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上,都有所改变。
另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大地崇拜上的相近性加以比较,更能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创作观念的优势和局限性所在。
本论文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主,辅以美学研究方法,对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展开分析。
以下分为八章来加以论证,具体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大地崇拜情结,并把《战争与和平》看作是作者大地崇拜情结的充分体现,及其信仰危机初始。
本章开始论述了大地崇拜情结的内涵,并认为《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在大地崇拜情结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的一部作品。
作品虽然描写了别祖豪夫、博尔孔斯基、库拉金、罗斯托夫等四大贵族家族,但作者描写的中心却是罗斯托夫家族,因为作为乡村贵族的罗斯托夫家族体现着作者对大地的崇拜情感。
本论从罗斯托夫一家狩猎场面开始论起。
罗斯托夫家族长期生活在乡村,偎依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土地相伴,因此,罗斯托夫家的人养成了性情淳朴、善良、乐观、忠厚仗义、热情好客等特点,当然也有保守和忠君思想等不足,总之,这是一家为作家所偏爱的人家,其他的家族都在精神上受着它的影响。
但也就在对大
地最为崇拜之时,出现了危机,这便是罗斯托夫家族最值得骄傲的少女娜塔莎被一个花花公子所诱惑,发生“婚变”。
大家闺秀做出了使家族身败名裂的事情,可见古典宗法文化的脆弱。
再加上罗斯托夫庄园在经济上的衰落,并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这可以说是托尔斯泰所崇尚的大地已经发生颤动,信仰危机已经开始。
大地崇拜情结充满了神秘性,而神秘性又使得《战争与和平》充满了非理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人物性格出现了“流动性”;二是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战争的胜负存在着偶然性;三是表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神秘性。
《战争与和平》中非理性现象的大量出现,使作品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对大地崇拜及其质疑的现象不是从《战争与和平》开始的,在这之前作者所写的中篇小说《家庭幸福》和《哥萨克》中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属于早期萌发时期,其中的一些描写似乎是后来《战争与和平》中某些情节的“预演”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地崇拜情结的减弱和信仰危机的深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表现更为明显。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最能展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作品。
该作品的两个主人公安娜和列文,一个生活在大都市里,一个生活在乡村,分别讲述着两个爱情故事,这种奇怪的结构正是作者对大地崇拜的继续和信仰危机进一步发展的矛盾体现。
列文的人生困惑和安娜的悲剧结局是这一矛盾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安娜和列文的命运看似毫无联系,实际上他们在借助大地而“互喻”第三章论述了继《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作者信仰危机进一步加重。
《安娜·卡列尼娜》发表后,托尔斯泰进入一个心情紊乱,思想矛盾时
期,此时很难再建立起思想一元化的宏大叙事,于是便产生出一系列
中短篇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伊万·伊利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和《舞会之后》等。
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看到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情结的进一步弱化和信仰危机的进一步加重。
第四章论述了作者最终离开大地,转向了道德崇拜,只不过这种道德崇拜是以向基督教
皈依的形式出现的。
标志着托尔斯泰真正从对大地崇拜走向对道德推崇的是其晚年所写的长篇小说《复活》,因为这时的作者思想已不再矛盾,而是趋于稳定,形成体系,即“托尔斯泰主义”。
在该篇中,道德家的托尔斯泰正在战胜艺术家的托尔斯泰,对道德的信仰正在代替对大地的崇拜。
托尔斯泰创作观的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五章论述了托尔斯泰虽然离开了大地,但理智压抑不住情感,他内心深处仍然眷恋着大地,《复活》之后《哈吉穆拉特》的出现,似乎是个证明。
大地崇拜情结再次出现所带来的审美主义创作观,使其再度创作出了一部当代史诗一样的作品。
不过作品中道德主义批评之声并没有完全消弭,并存在着在信仰上再次转向异教(有可能伊斯兰教)的可能。
应该说在艺术上这是一部回光返照式的创作,体现了作者大地崇拜意识的微弱复返,以后作者再也没有创作出
类似的作品。
第六章论述了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情结的质疑和信仰危机之间的思想矛盾,影响到了作品的结构。
对大地崇拜情结的坚守和向道德信仰的转向可以简括为自然主义(诗性的)和道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彼长此消的过程也影响到了作品的结构,出现了多线索结构的《战争与和平》,双线索结构的《安娜·卡列尼
娜》和单线索结构的《复活》。
第七章论述了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情结的质疑和信仰危机之间的思想矛盾变化,拓展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托尔斯泰上述创作观的变化也影响到了他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使得现实主义向三个方向“拓展深化”,即“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
不过这种“拓展深化”既有成功地方,也存在着不足。
第八章论述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相近的大地崇拜情结。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上有关对大地崇拜情结上具有“相近性”。
两者加以比较,能更好地看出托尔斯泰创作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总之,托尔斯泰对大地由崇拜到质疑再到信仰转移的过程,贯穿了他一生的全部创作,把握住这一点,就能够把握住托尔斯泰的创作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