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有关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

有关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

有关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

指被拥立为帝王。

出自《说岳全传》清代钱彩:“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历史典故】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有名的“陈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

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

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的背景及具体内容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的背景及具体内容

[键入文字]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的背景及具体内容陈桥兵变(又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公元959 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 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精兵将挥师南下攻打后周,宰相范质等未能辨别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兵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不用一弓一箭,一兵一马即成功交接,无一伤亡。

陈桥兵变发生背景: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 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

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

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

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陈桥兵变具体经过:公元960 年2 月3 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

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1。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显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五代时期的后周君臣正在宫中庆贺新年,忽然接到镇,定二州的急报,北汉勾结契丹入寇。

宰相范质,王溥等立即遣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前去抵御。

黄袍加身初三,军队驻扎于开封东北的第一个驿站陈桥驿,赵匡胤酒醉而卧,而有拥立之意的将士却环立待旦。

次日黎明,四周叫啸呐喊,声震原野。

赵普,赵光义排闼入告,此时将士们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

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

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忧心如焚》《一不做,二不休》《东涂西抹》《黄袍加身》《东拉西扯》等成语故事合集

《忧心如焚》《一不做,二不休》《东涂西抹》《黄袍加身》《东拉西扯》等成语故事合集

忧心如焚的成语故事西周从周厉王起一撅不振,政权越来越不稳定。

到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当政时,情况更是糟糕。

他统治期间,对百姓加重剥削:再加上地震与旱灾,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幽王又骄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生活放在心上。

他重用太师尹氏,让他掌管朝廷大权,致使政治日趋混乱,国势日趋衰败,人心离散。

当时,有个名叫家父的大臣对这种状况非常忧虑,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机,保持周王朝的天下。

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一方面揭露大师尹氏的罪恶,一方面表达老百姓的忧愤。

这首诗共十节,第一节写道:“巍峨的终南山啊,层峦迭嶂岩石垒垒。

太师尹氏威名显赫,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看。

心里忧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将你笑谈。

眼看王业已衰国运将断,为何你却看不见!”周幽王不听家父等人的劝谏,后来申侯联合大戎等攻周,他终于被杀死在骗山脚下,西周也因此而灭亡。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忧心如焚成语拼音:yōu xīn rú fén成语解释:焚:火烧。

忧虑、焦急得心里像火烧一样。

形容十分忧愁、焦急。

典故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成语例句:魏巍《东方》第四部第20章:“尤其是他一口饭不吃,使老妈妈忧心如焚。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故事公元755年,唐朝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

在与叛军的一次交战中,朝廷方面的大将王思礼坐骑被箭射中倒毙。

就在他处境危急的时刻,一个名叫张光晟的骑兵把马让给他,使他脱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官,但他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783年,一支军队在京师长安哗变。

德宗帝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省干县),叛兵推立太尉朱酢为帝。

张光晟以为唐朝气数已尽,便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酢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副将。

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的军队日渐接近奉天。

在这种情况下,朱酢、张光员只能退回到长安。

与黄有关的典故

与黄有关的典故

与黄有关的典故篇一:黄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典故。

以下是一些与黄有关的典故:1. 黄金梦: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梦想。

出处:《红楼梦》第五十九回:“贾母听说,便哭出来,说道:‘原来他也不想做皇帝!’又说:‘今日所梦,竟似我儿前日所说的一样,真是梦梦无凭了。

’一面哭,一面拉着宝玉的手,嘱咐他保重,且不要进京。

’”2. 黄花岗:指广州起义的战场,也用来比喻英勇悲壮的抗争。

出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夫所谓大公无私者,其立德立言立功,皆出于蛰庐之闲,而未尝在于己私。

自其所得而言之,则天下后世之民,当亦乐闻其死义之事矣。

虽然,我中国不能忘情于固有之黄花岗,而不能自废于今也。

”3. 紫禁城:指中国的皇宫,也用来比喻高贵、荣耀的地方。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三八:“他望着北海上那些黄瓦红墙,觉得那像是一个金色的世界,太阳光在上面乱跑,好像小金鱼在金鱼缸里游来游去。

”4. 黄包车:指一种人力车,也用来比喻贫困、落魄的处境。

出处:巴金《家》三一:“因为他穷,别人便看不起他,连黄包车也不雇他。

”5. 黄袍加身:指皇帝即位,也用来比喻某些人获得权力或地位。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癸丑,帝御龙亭,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拥立为天子。

”以上是一些与黄有关的典故,它们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背景,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篇二:黄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汉字,它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以下是一些与黄有关的典故:1. 黄袍加身:指皇帝即位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直接禅让,而采取的一种象征性仪式,即将黄色袍子披在身上,表示承接天命,成为新皇帝。

这个典故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发动的政变。

2. 黄沙碧海:形容荒漠、凄凉的景象,常常用于描绘边塞风光。

这个典故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是唐代诗人黄鹤楼前的诗句,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赵匡胤没有读过多少书,生来就好舞刀弄棒的他练就一身武艺,长期的奔波使他囊空如洗,与人赌钱时又遭到一群流氓的围殴,好在一位老和尚送给他盘缠,指点他到郭威处从军。

当时的郭威拥兵自立,正打算取后汉而代之,赵匡胤在拥立郭威的过程中表现出众,郭威登基后,他就成了禁军军官,已经能够安身立命了。

冲锋陷阵、智谋百出的赵匡胤在征战中得到了郭威养子柴荣的信任,柴荣即位后,升他为禁军的最高首领殿前都点检。

这个职位正是郭威反叛时曾经担任过的,而赵匡胤在拥立他的过程中深刻的了解了其中的程序和细节。

因此,柴荣死后,当7岁的柴宗训即位的时候,赵匡胤感到机会来了,因为把持朝政的孤儿寡母拿他是不会有办法的。

他的禁军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没有人能够与之抗衡,预测了有关事态的可能发展后,赵匡胤突然谎报军情说,应该立即率军阻挡北汉和契丹的联军。

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赵匡胤便起程出发了,并且由赵普和赵匡义在途中不断地散布舆论:当今皇帝无知,即使在战场浴血奋战,也难以获得功名利禄。

不如拥戴都点检做皇帝,以不枉大丈夫的追求。

公元960年正月甲辰日,行至陈桥驿驻宿,次日黎明,四周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到:“诸将无主,愿请都点检做天子。

”众人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批在他的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

于是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

后周君臣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反抗,小皇帝被迫做了这个所谓千古不变的“禅让”之举。

正月初五下午,赵匡胤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建年号为“建隆”。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是个职业军人,利用统帅重兵的军权率其亲信导演了一场兵不血刃的政变,取得了皇位,但是他仍然很忧虑。

他深知,五代时期之所以会出现政权迭更频繁现象,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里,就换了八个姓、十三个皇帝,与其说皇帝太弱,不如说那些手握兵权的大将太强,而他自己也恰恰是个最好的证明。

古代与服饰有关的典故

古代与服饰有关的典故

《古代与服饰有关的典故》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代那些和服饰有关的有趣典故。

先来说说“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的赵国,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赵国的君王赵武灵王发现,那些游牧民族的服装,短衣窄袖,穿着骑马打仗特别方便。

而赵国士兵的长袍大褂,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于是,赵武灵王就决定让士兵们改穿胡人的服装,学习他们骑马射箭的本领。

这一改革,让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还有“解衣推食”的故事。

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叫韩信的大将,一开始在项羽手下,没得到重用。

后来他投靠了刘邦,刘邦对他特别好,不仅给他高官厚禄,还经常关心他的生活。

有一次,刘邦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把自己正在吃的食物让给韩信吃。

韩信非常感动,发誓要为刘邦效力。

再讲讲“黄袍加身”。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被手下的将士们披上了黄袍,拥立为皇帝。

从此,宋朝建立了。

比如说“貂蝉冠”,貂蝉是古代的美女,而貂蝉冠是一种很华丽的帽子。

据说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才能戴。

还有“凤冠霞帔”,这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的盛装。

想象一下,新娘子头戴凤冠,身披霞帔,那得多美呀!同学们,这些和服饰有关的典故,不仅有趣,还能让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就像“胡服骑射”,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于变革的精神。

“解衣推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黄袍加身”则反映了权力的更迭。

通过这些典故,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希望同学们以后读到更多这样的典故时,能更深入地去了解背后的故事,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成语故事:黄袍加身

成语故事:黄袍加身

成语故事: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的主人公是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成语来自于五代后周时期,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诸将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赵匡胤在后周六年征讨契丹,大军行到陈桥驿,趁世宗柴荣病故,幼子继位之际,发起兵变。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在将士中分布谈论拥立他为皇帝,然后在正月初三,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

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知兵变胜利后便翻开城门接应。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晓得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迫不得已,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前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位。

黄袍加身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
导读:黄袍加身,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

指被拥立为帝王。

出自《说岳全传》清代钱彩:“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历史典故】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

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

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
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
1.「历史典故」
2.历史典故汇总
3.凤城历史典故
4.历史典故精选
5.精选历史典故
6.历史典故大全
7.历史典故:请君入瓮
8.请君入瓮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