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基本知识
小学美术中国画基础知识

小学美术中国画基础知识1、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2、墨色变化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之一,用清水和墨汁调出的焦、浓、重、淡、清等不同的墨色,可以适应不同的表现需要,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3、中国画的用笔十分丰富。
中锋、侧峰是两种最基本的用笔方法。
4、湿变化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之一。
笔中含水的多少决定墨的干、湿。
干、湿变化可以更好的表现物象的特点,增强笔墨的表现力,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5 、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以毛笔为工具,用墨线勾勒对象。
白描中的线条有其丰富的表现力,线条有粗细、长短、变化,感觉上有滑润、流畅、干涩之别,具有生动的艺术效果。
6 、骨法: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脸、身体、五官和衣纹。
7 、填法:先用墨线勾画人物形象,然后填上相应的颜色。
8 、勒添色法:勾勒添色法是写意花卉的一种技法,先用线条勾勒物象轮廓,然后添色。
用笔放松,线条和色彩要有变化。
9、淡相破:运用宣纸独特的渗化性,在淡漠上加画浓墨或在浓墨上冲以淡漠,均可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
控制水分是泼墨的关键。
浓破淡时,要控制好墨色变化和干湿程度。
淡破浓时,淡漠笔含水要多,否则难以冲开浓墨。
1.如何用笔,用墨.墨分五色,即焦,重,淡,浓,清,可用水来调节墨色的浓淡.2、在墨色中加入颜料可成彩墨3、彩墨画法多种多样,在作画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运用。
下面介绍两种画法。
4、徐悲鸿(1895年——1953年)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
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
他的画作满含激情,技巧极高。
著名油画有《溪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
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表达他思想感情的莫过于他画马的画卷。
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
所以他画的马图笔墨酣畅,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筋强骨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
另有一些人物、狮、猫等题材作品,也是质优量大。
国画鱼知识点

国画鱼知识点国画鱼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常见题材,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国画鱼画的创作过程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绘画技巧。
本文将介绍国画鱼的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国画鱼的意义国画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富贵和幸福。
在传统的中国文人画中,鱼往往被画作成自由自在、生机盎然的形象,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鱼的形象也常常与其他传统象征物如荷花、莲叶等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寓意深远的作品。
二、国画鱼的基本构图国画鱼的基本构图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整体效果。
一种常见的构图方法是“卧”和“立”相结合。
即将鱼画在画面的左右两侧,一条卧着的鱼和一条立着的鱼组成对称的形象。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更加平衡,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
三、国画鱼的绘画技巧1.用笔技巧国画鱼的绘画技巧主要包括用笔、用墨和用色。
在用笔方面,中国画家讲究“一气呵成”,即用一种连续的笔画表现整个鱼的形态,强调笔触的流畅和连贯。
在绘画过程中,适当运用厚、薄、粗、细的用笔技巧,能够表现出鱼的肌理和质感。
2.用墨技巧用墨是国画鱼画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形象和气韵。
在用墨上,中国画家善于运用淡墨、干墨和浓墨的变化,以及湿、干的处理方式,创造出不同的灰度和层次感。
3.用色技巧在国画鱼画中,一般采用水墨和彩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上色。
中国画家注重色彩的淡雅和自然,追求墨色与色彩的和谐统一。
在上色过程中,需要注意色彩的层次和渲染的透明度,以展现鱼的形态和光影效果。
四、国画鱼的欣赏与赏析国画鱼的欣赏与赏析需要一定的学习和了解。
在欣赏时,我们可以从构图、用笔、用墨和用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
同时,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作品。
在国画鱼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审美情趣。
这些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影响。
总结:国画鱼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国画冷知识

国画冷知识1.关于国画的一些专业知识国画的花鸟画基本画法花卉的观察学习画花卉,除了要多观赏及临摹古今名画以外,还要对实际的花卉深入的观赏与写生,了解花的枯荣及霜晴雨露中的情态,兹从花朵叶与枝干等各部位简述其结构与生态. (一)花朵:花朵经常是画面的主题,一般花朵包括花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几部份,花瓣有单瓣与重瓣(复瓣)之分,花形有离瓣合瓣之别,牡丹蔷薇花等是离瓣的重瓣,梨花木棉花等是离瓣的单瓣,牵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单瓣,大部份的花卉都具有单瓣与重瓣的不同品种,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长短多寡的区别,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蕊都在一起,雌雄异株者仅有小蕊,或仅有大蕊,有的花蕊较明显,有的较隐密,都需仔细的观察,花萼亦因花的种类而异,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丝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长在一长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长,山茶萼像鱼鳞等。
(二)叶:单叶植物从枝或茎长叶时,叶序有对生互生轮生丛生等,复叶植物有的成羽状掌状鸟足状,有的是二重复叶,形式更为复杂,必先了解其生长的规律,才不致在繁杂中发生错误,叶有叶柄与叶脉,形状有尖圆长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三)茎枝:可分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木本枝干挺硬,有些相当粗状,草本的茎大都较嫩,有的变成右旋或左旋的蔓延,有的还长有须状的攀缘茎。
花卉的写生各种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较清新,生气勃勃,是写生的好时间,写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如果是为了工笔画的需要,就必须作细致的描写,有时我们在画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写生收集素材的时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斜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叶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花蕾,也要有将绽的大花蕾。
叶子也是如此,除了成叶外也要有嫩叶及嫩芽,并注意阴阳向背,大小穿插。
枝干也要有主干、支干之分,以及在在画面上的姿态和疏密。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针对目的写生收集素材时,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
虽然花鸟画不像山水画常有移动视点的表现法,通常视角比较稳定,但我们观察时可运用移动视点的方法,选取最美角度写生,并注意花、枝、叶的大小比例。
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中国画的基本知识中国画的基本知识中国画是祖国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它以丰富的品类,独特的风格,巨大的成就矗立于世界美术之林,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中国古典的绘画,不仅指大量传世的画在宣纸上或绢帛上的卷轴画,还应包括彩陶纹样、青铜器纹饰、帛画、瓦当、画像砖、壁画、年画等,它们宛如烂漫春花,辉映艺苑。
中国画所用材料工具及特点中国画所用材料就是常讲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还应包括中国画颜色)笔:选笔以尖、园、齐、健为标准,通常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种。
墨:墨块有松烟、油烟、漆烟三种。
作画一般用油烟墨。
墨汁常用的有“中华墨汁”、“一得阁”、“书画墨汁”三种。
纸:主要有熟宣、生宣、半生熟三种宣纸,较厚 的叫加宣,薄的叫单宣(净皮)还有皮纸、高丽纸、元书纸、绢等。
砚: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
二种产于安徽歙县的歙砚,三种产于山东东部的鲁砚。
(其它还有河北的易水砚等)。
色:矿物色和植物色两大类,矿物色亦称为石色,如石青、用笔还有平、园、留、重、变五笔之说,如锥画沙。
线条要有干湿变化,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用笔也有所忌,如钉头鼠尾、蜂腰鹤膝,其它还有弱、光滑、草率、干枯等。
墨法古代就有惜墨如金之说,亦有五墨六彩之说,即干、湿、浓、淡、黑。
六彩是指在五墨基础上加上白色。
常见墨法分三种一、破墨法:淡破浓、或浓破淡。
(墨色未干时进行)二、泼墨法:水分多,阔笔大写,一气呵成。
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忌浮烟胀 墨。
三、积墨法:先淡后浓,层积而厚,浑然一体。
(第一遍干后在上第二遍)♦∏K ⌝4∏⎜ 44♦ 44 ⎥4 4I≠∏中国画的设色-⎬;(™© :9P ⎜ ρ⎺⊆Mν{Kι B⎤⎭ ∑⎥ρ:; ⊆♦ρ∴( ;"ϖ•ρ ⎬;"ϖ⎤™-BO∑ ⊆ι−ρ≠∏ ⎭κ∏ 2©∏ ⌝©λΞ∏ ι©I ∑ ;ρ ,⎬B⊆ →= ;−ρ (≠© ρ ,E〈 ∑♦ρ:; ♦ρ⎭ ( ρ怎样学习中国画(写生)4ψ φ⎺-⎬;H τ™≡∉ ™©H∃ψ ⊥80⊂Ω♣ ⎧ ; ≡ ∏I ⋂4ψ 〈-⎬;⎥≅∑∅临摹包括对临、背临、默临三种方法。
国画山的基础知识

国画山的基础知识摘要:1.国画的概述2.山的基础知识3.国画山的技法4.国画山的构图与表现5.国画山的历史与名家正文:【国画的概述】国画,又称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画是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又是山水画的基础元素。
【山的基础知识】山是自然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了解山的基础知识对于画好国画山至关重要。
山的基本元素包括峰、峦、岭、巅、崖、涧等,各种元素的组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山貌。
在国画中,画家通常运用线条、墨色和笔触等手法来表现山的形态、质感和神韵。
【国画山的技法】国画山的技法主要包括线条、墨色和笔触等方面。
线条是国画的基本语言,通过不同的线条形态和组合,可以表现出山的结构和质感。
墨色是国画的灵魂,恰当运用墨色可以表现出山的体积感、空间感和氛围感。
笔触是国画的独特韵味,画家通过笔触的轻重、缓急、虚实等变化,赋予山以生命力和情感。
【国画山的构图与表现】在国画中,山的构图与表现至关重要。
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合理安排山体的位置和比例,使之达到视觉平衡和和谐。
在构图时,要注意山的大小、高低、远近、虚实等关系,以及画面的留白和色彩搭配。
表现是指通过线条、墨色和笔触等手法,展现山的形态、质感和神韵。
在表现时,要注重观察自然、揣摩神韵、传达情感。
【国画山的历史与名家】国画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名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从隋唐时期的展子虔、李思训,到宋元时期的范宽、黄公望,再到明清时期的沈周、文徵明等,他们都是我国国画山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艺,而且传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感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瑰宝。
总之,国画山的基础知识包括山的基本元素、技法、构图与表现等方面。
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国画,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中国画鉴赏基本知识

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以花卉和鸟类为主 要描绘对象的类别。
花鸟画的题材广泛,包括花卉、草虫、 禽鸟等,反映了自然界的美妙和生机。
花鸟画在技法上注重色彩的运用,通 过色彩的搭配和变化来表现花卉和鸟 类的特征和神韵。
界画
界画是中国画中以建筑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类别。
界画在技法上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精细的线条和笔墨来表现建筑的结构和特点。
详细描述
张大千的山水画作品构图宏大,笔墨豪放,气势磅礴。他的人物画则多表现历史题材和民间故事,形象生动,富 有感染力。
黄宾虹
总结词
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浑厚、华滋,具有 浓厚的人文气息。
详细描述
黄宾虹的山水画作品构图繁复,笔墨丰富,色彩深沉。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自然和社会 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详细描述
文徵明的山水画作品多以江南山水为题材,画面构图严谨,笔墨细腻,层次分明 。他的人物画则多表现文人雅士的生活,用笔简练,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徐渭
总结词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作 品以花鸟画为主,风格豪放、泼辣, 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
详细描述
徐渭的花鸟画作品构图奇特,笔墨淋 漓,色彩鲜艳。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 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具有 深刻的思想内涵。
02
中国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 笔法
总结词
笔法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 是指用笔的方式和技巧,是表现
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中国画的笔法主要包括中锋、侧 锋、逆锋、拖锋等,通过不同的 笔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线条和质 感,从而表现出中国画独特的艺
术魅力。
总结词
墨法是中国画技法中的重要一环, 是指用墨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墨 色的变化来表现画面的层次和意
中国书画须知的基本知识

鉴赏中国书画须知的基本知识目录1、绪言2、书画分类3、书画的尺寸4、书画的尺寸5、书画详解6、书画尺寸换算7、书法作品落款的一般格式8、上款9、下款10、印章鉴赏中国书画须知的基本知识【绪言】中国书画历史悠久,承载了中国5000年历史文明。
追寻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里程,看到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中国画--分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中国书画的尺寸】一般都是按书画的大小尺寸来谈论价格的,即通常是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的。
而由于中国书画在形制上的纷呈多样,“形制”与“平方尺”之间又有着某种行内约定俗成的换算关系,而了解和掌握这种关系之间的换算,对投资购买名家书画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常见书画品种尺寸立轴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最常见形制。
一般以直幅画心为主,画心如为4尺3开或4尺6开,一律按3平方尺或1平方尺半计价,超过此两种规格者,按实际面积计价。
条幅方尺以其长度来定,宽度不足1尺仍按1尺计算,超过1尺则按实际面积计算,如长3尺、宽8寸,按3平方尺计算;长4尺、宽1尺半,按6平方尺计算。
对联既可单独悬挂又可与大幅中堂画同时悬挂,是深受大众、尤其是文人喜爱的形制。
一般按幅长而论,其方尺与幅长相同的条幅相当,如4尺对联与4尺条幅的平方尺和价格基本一致。
但需注意的是,对联上的字数与价格成正比,如4尺7字联要比4尺5字联价高两成左右。
横披的形制为画心竖短横长,一般竖长为1尺,横长不超过4尺。
由于其比较适于布置在现代居室中,如常用于挂在客厅沙发的上方,所以比较受人们的欢迎。
无论是国画还是书法作品,其基本面积的换算与条幅相似,但价格要比面积相当的条幅高两成左右。
国画的基础知识

一、关于国画的简单介绍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它是 一种独特的东方艺术,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 式,有着极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与西洋画相 比,无论审美、构图、内容、寓意、绘画工 具和材料等诸多方面都完全不同,有着独特 而非凡的艺术魅力。
不同之处
1、中国画,主要用笔墨营造画面意境。强 调个人感受,重在写意。
适合学习国画的孩子的年龄
因此正式开始学习中国画技法,建议是不要早于 15岁,15岁以前都只是练习用笔于用墨和控制水 分的阶段。如果孩子还小没关系,可以先做幼儿 创意美术启蒙,当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去学 国画兴趣以及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国画工具和材料
砚
砚:加水磨墨用,有盖 子的更佳。 少儿可用调色盘代替
国画工具和材料
毛毡、笔洗等其他工具
画毡:也叫毡子, 是用羊毛制成的, 画画时垫在宣纸 下,防止因水墨 渗透到桌子上而 破坏画面。画毡 有尺寸大小的区 别,一般选择大 于画纸的画毡。
国画工具和材料
国画颜料
国画颜料:传统的中 国画颜料,它一般分 为矿物质与植物颜料, 不易退色、色彩鲜艳。
用笔方法
五指执笔法
用笔方法
坐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范
用笔方法
(1)中锋。笔尖在笔画的中间运行,力度饱满均匀,多 用于勾线。中锋线条柔韧、流畅。 (2)侧锋。笔毫侧倾,笔尖在笔划的一侧运行,笔腹在 另一侧同步画出的笔痕较虚,侧锋线条变化较多。 (3)顺锋。笔划中由笔根引路,笔尖随后。(由上往下) (4)逆锋。笔由下往上画。 (5)散锋。笔锋散乱,线条短密而蓬松。
2、西方画是焦点透视,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讲究精确,重在写实。
作品对比
国画
素描风景
国画工具和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画的基本知识国画的基本知识大全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发展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
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
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
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
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
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
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
使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画家们将视角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
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
”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
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
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
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
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
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
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
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
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
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
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
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
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
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
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
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
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
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
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
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
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
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
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
”就是说的水墨画。
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
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
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 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
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
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