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合集下载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阳市一中2023级秋期高一第一次调研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

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 笨蛋! ” ——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这自然是事实。

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语文试题【试卷综析】本试卷是南阳一中2012级高三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查了高中学段所学的全部内容。

成语、语病、名句等基础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文言文阅读严格按照高考设题,符合高考命题趋向。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选材料《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颇有趣味,关注传统文化。

实用类文本选了永《唯灵魂不可征服》,这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散文,对学生是一次很好地情感熏陶,同时对学生很有借鉴意义。

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走的太快”的材料很有思辨性,学生有话可讲,但要写出有深度的作文还需要深入开掘。

整套试卷难易适中,偏重基础,对高三学生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试卷。

【题文】M0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李纳新)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今天的中国,每年创作的歌曲、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堪称海量,规模空前。

然而正如文化部官员前不久针对“低俗化”问题所发问的,其中能传唱传世、能与先辈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有多少?只怕答案不容乐观。

在一些创作者、出版商那里,不求“化人”、但求娱人,不求启迪心灵、但求吸引眼球,不求担当传扬文化的使命、但求趁早成名赚足利润,已成为一种创作生产的价值导向。

然而,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中,一代受众已然产生视觉与审美疲劳,延续这种创作生产方式又如何能让其文化产品留住受众?令人深思的是,不但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已难留住受众,就是某些以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为己任的所谓“高雅”文化产品也难留住受众,屡屡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尴尬现象。

有人说,正是主旋律的使命限制了思维的空间。

但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不得门径的无能借口。

给人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美国大片《烈火雄心》、《阿凡达》就没有“主旋律”?让观众眼噙热泪、赚得票房和口碑的国产大片《唐山大地震》就只有“商业化”?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任何一种文化载体,无论色彩上怎么美轮美奂,造型上怎么新颖奇特,音效上怎么震撼全场,如果缺乏那一种风骨神韵、价值理念,顶多是一场“视觉盛宴”,只会带来感官的刺激与享受。

河南省南阳市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段时间以来,文艺批评不怎么受大众待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言说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缺少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艺批评出现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文艺评论界认真思考。

如果评论者老在一个小语境里兜圈子,说话弯弯绕,尽用些别人看不懂的文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难以与作家、读者、其他批评者平等交流。

长此以往,文艺批评又如何起到介入和推动文艺发展的作用呢?改变文艺批评风气,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内容要“活”。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积极作用于内容。

文艺批评的对象是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评论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批评,告诉大家批评对象的可能性究竟有多丰富,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不止一种。

因此,评论者必须综合应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的具体评析,挖掘和揭示出审美现象“能指”与“所指”所包孕的多重意蕴。

换句话说,文艺批评“活”不“活”,取决于评论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形式要“活”。

文艺批评原本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除各种专题性、综合性的长篇论文外,还可以有随笔式、评点式、对话式、赏析式等多种文体的评论文章。

古今中外许多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传之后世的文论、诗论,并非都出自“大块论文”,而是出自各种样式。

如中国古代众多诗话、小说评点,现代鲁迅、陈望道、朱光潜等的文艺批评,都是以杂文、对话体、随感样式写成的。

有的虽然每篇只有几百字,但言精意赅,提出新的观点,切中文学要害,读者每看一篇,都能受到一点有益启示。

语言要“活”。

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样式,有其自身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要求它完全具有小说、诗歌那样的艺术魅力,但实践表明,文艺评论文章完全可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

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

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 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

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

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

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

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

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

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河南省南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久前,已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 SARS”病毒。

尽管它与SARS (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世卫组织发言人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世卫组织在声明中称,自从2012年发现这种新病毒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未知的是这种新型病毒是怎么出现,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

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目前多个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病毒病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谭文杰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只是近年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中的的一个,“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2003年肆虐全球的SARS 病毒,2009年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INI病毒,以及这次高致死率的新型冠状病毒,无一例外都是动物宿主体内的病毒突破物种屏障感染给人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与2003年报告发现的SARS冠状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都能够引起严重疾病,且里现出高病死率,但SARS冠状病毒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似乎不太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

说明 2.请按要求将客观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共 54 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3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寥廓 (liào) 逶迤 (yí ) 拜谒(yè) 百舸( )争流 B.漫溯 (sù) 颓圮 (p) 骨髓(suí) 以药淬之(cù) C.阙秦(qu) 忤视(w) 目(chn)目眦尽裂(z)D.濡缕(rú) 拊心(f) 箕踞(j) 挥斥方遒(qiú)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 贴标签 心无旁鹜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B.宽宥 舶来品 秋毫无犯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C.跻身 打园场 刚愎自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慰藉 万户侯 戮力同心 老骥伏枥,智在千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澎湃。

B.C.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D.占地15000多平方米的西藏军区军史馆6号在拉萨盛装开馆,重现60年来人民军队在雪域高原上的峥嵘岁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有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 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始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日期:2022.8.4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美好生活离不开充盈的文化滋养和审美支撑,中华美学独有的意境与韵味,既体现于文艺作品中,也融注在造物设计里,它是华夏祖先以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与蓬勃生命力,成为我们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深厚滋养。

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绘画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善于摹写内在神韵的微妙玄奥,体现了老子哲学中“为腹不为目”的精神内蕴。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把桃花芳菲的时空转换产生的生命感知作为诗歌意境营造的重心,淡去了自然界季节的更替流转,而将笔墨指向内在心灵生命感悟。

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家在“师法自然”中主体生命对造化之物的感受与体悟作用,使艺术在主客体融合中达到心灵层面的圆融自足。

中国山水画构筑的艺术世界里,贯穿着道禅哲学“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艺术理念,使得简括空灵、大巧若拙、虚实相生成为中国艺术最具标志性的美学旨趣,其中包含着独特的审美智慧与创造手法,古代艺术家对意境营造特别推崇,这不仅体现在诗文绘画等艺文创作中,而且延伸到造物文化领域。

园林、家具、盆景、建筑、日常器物的功能属性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人们更注重器物所承载的礼仪、情感乃至伦理内涵。

强调造型的简约与洗练,使器用之物蕴含丰厚的美学内涵、人文意趣。

所谓“器以载道,物以传情”,正表达了中华造物文化特有的美学趣味。

中华传统造物文化具有鲜明的心物相照、巧法造化、顺乎自然的美学特征,尊崇“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熔铸着法天象地、“空故纳万境”的造物智慧。

古典园林与建筑在空间布局、意趣营造上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构建法则,将建筑与自然浑融一体,追求“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还”的天然意趣,造就出一个充满生命灵动趣味的世界。

南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南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南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1. (11分) (2020高二下·安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南阳市一中高一202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

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

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

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

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

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

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

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

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

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

因此,在这些“睁眼看世界”者看来,以地域定夷夏是不符合“夷夏之辨”的本义的:夷夏是可以转换的;西方的政教风俗,伦常礼义并不逊于中国,甚至胜于中国;西方俨然已是“华夏”,而中国沦为“夷狄”了。

而“夷狄”必须向华夏学习,亦即大清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

郭嵩焘从“夷夏之辨”的义理出发,指出“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西方)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并非完全扮演了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角色,它同时也给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6月10日《光明日报》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清帝国愚味执着,坚守“华夏中心主义”,自以为是,造成过度文化自信,使得天朝最终崩溃。

B.“夷夏之辨”将天下划为“夷”“戎”“蛮”“狄”等四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C.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清王朝丧权辱国,统治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

D.西方列强丰硕的文明成果,促使先觉者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帝国在文化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分析“天朝的崩溃”的原因,得出了“天朝上国”的狂妄思想造成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结论,是本文论证的中心。

B.第四段用假设的方法论证,推导出华夷观在当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C.引用谭嗣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了在有识之士眼中,夷夏的角色已发生转换,中国已成为夷狄。

D.结尾引用郭嵩焘的话,证明了“夷夏之辨”为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满清帝国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过度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B.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文明程度的差异取代血缘的亲疏作为辨别华夷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C.“夷夏之辨”既阻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为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D.文章认为要以文明程度来定义“华夏”,这样便于清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进而取长补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合花茹志鹃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

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

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

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

”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叫他带我去看看。

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

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

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

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

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

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

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

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

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

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破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

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

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突出那条白百合花被子的新与珍贵,更能表现她对革命的支持与对烈士的关爱,从而凸显其心灵之美。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D.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5.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请分别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6分)6.文章以“百合花”为标题有哪些象征意义?(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