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地区方言复杂的地理学解释——以宁化县为例

合集下载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导读: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120个以上。

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

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

福建方言

福建方言

改进和策略
• 1. 参加各种英语活动 • 2. 利用原声材料模仿(电影、音乐等营造 英语环境) • 3.利用英语绕口令来提高语音
2019/1/13

作为福建学生,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 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克服语音困难, 主动 采取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充分利用各 种资源, 注意认真揣摩与反复模仿, 相 信我们的语音会突飞猛进的。
福建方言普通话特点
1.大部分闽方言影响下的普通话发音者都前后鼻音不分,。 例如: “生病”发成:sén bì n,又如“陈”与“程”,“情”与 “琴”,今”与“京”等字,很多福建人无法区分其发音差异。 2.平翘舌不分。例如“实施”发成sísī, 又如: “试”与 “寺”,“师”与“私” 3.n 与l,及r 与l 不分。例如:“年”/nián /发成/lián /,“来”/lái/发成/nái/,尤其是福州地区, “肉”/ ròu /发为 “漏”/ lòu /, 用/ yòng/发成愿/ yuàn / 4.闽东尤其是福州地区, 很多人,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 常常把“票”/piào/发成/più/! 有诗为证. “红旗飘飘来到福州”发成/hóng qípiúpiu,nǎi dàofujiū/。严重受方言影响的人甚至把“这”/zhè/发成 “介”/jiè/,春/chūn /发成圈/quān/。 5.闽南: 方言普通话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例如: 去 /qù/发为/qì /, 月/yuè/发为/yè/, 全/ quán/发成/qián/。
福建方言 对英语发音的 负迁移
2010级外语学院 英语专业 邹平
福建方言
• 福建方言又称闽语, 俗称“福佬话”。福建省历来 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 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 吴方言和官话方言。 • 其中,分布最广的是闽方言。闽方言分为邵将、 闽北、闽中、闽东、莆仙、闽南、琼文7个次方言, 之间互不通行。除分布最广的闽方言之外,闽西 有大片客家方言,闽西北有赣方言,浦城县有吴 方言,还有一些地方有官话方言岛。福建省境内 的方言不但品种多,而且内部差异很大。像连城、 尤溪、顺昌等地,一个县内就有几种、十几种不 能相通的话。

宁化县概况·简介

宁化县概况·简介

宁化县概况‎宁化县‎为福建省三‎明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是‎福建通往江‎西的一大要‎冲。

北纬2‎5°58’‎—26°4‎0’,东经‎116°2‎2’—11‎7°02’‎。

面积33‎81.3平‎方千米。

辖‎4镇、12‎乡。

人口3‎4.64万‎。

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

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全县‎辖4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畲族乡、中‎沙乡、河龙‎乡、水茜乡‎、安远乡。

‎宁化县‎-历史‎‎宁化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镇,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连县为‎宁化县,1‎950年3‎月成立宁化‎县人民政府‎,1959‎年2月宁化‎、清流合并‎为清宁县,‎1961年‎又分为清流‎、宁化两县‎,1968‎年11月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至1980‎年12月恢‎复宁化县人‎民政府,现‎属三明市管‎辖。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

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如梦令‎.元旦》。

‎当时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37‎00多人,‎为革命牺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册烈‎士达330‎0人。

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宁‎化籍将军有‎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3人。

‎宁化县-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全县辖‎4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畲‎族乡、中沙‎乡、河龙乡‎、水茜乡、‎安远乡。

浅析宁化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

浅析宁化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
的 “ 外 来 人 ” ,是 针 对 客 家 人 现 居 地 而 言 的 。 易 中 天 在 其 言 的 同 时 ,也 受 到 土 著 或 其 他 旁 系 方 言 的影 响而 逐 渐 有 了 早先语言 著作 中曾写到 : “ 所谓 ‘ 客 家 ’ ,特 指 在 公 元 四 自己 的 发 展 和 创 新 。这 就 决 定 了 宁 化 客 家 方 言 既 不 同于 普 二 、方 言 中 的后 缀

缀,有 些起 小称作用 ,有些带有感情 色彩 ,有些能表 示性别。本文主要 以后缀 “ 子”为 中心,从 意义和结构 两个
方面研 究宁化客 家方言中常用的后缀。
关 键 词 :客 家方 言 宁化 后缀 子
客 家 方 言 作 为 七 大 方 言 之 一 , 拥 有 占 汉 民 族 总 人 数 主 。 笔 者 所 要 讨 论 的 就 是 位 于 福 建 西 部 的 客 家 重 镇 — — 宁
世纪初 ( 西 晋 末 年 )、九 世 纪 末 ( 唐 朝 末 年 )和 十 三 i 世 纪 初 通 话 ,也 不 同于 其他 地 区 的客 家 方 言 。
( 南宋末年 )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现居广东 、福建、广
西 、 江西 、湖 南 、 台湾 等 省 区 的 移 民 。 ” [ 2 ] 这 个 说 法 从 专 业
“ 头” “ 哩” “ 公” “ 佬” “ 婆” “ 牯” “ ; l 6 I ”等 。本文
种大 规模 的人 口迁移 的特 殊历 史条件下 ,逐渐形成 了一种 主 要 对 后 缀 “ 子 ”的用法进 行探讨 。由于 “ 子 ” 的 用 途 相 独特 的方言——客 家方言 。 由于南方 地形 多为 山地 ,四面 对 广 泛 , 同上 面 列 出 的常 用 名 词 后 缀 有 很 多 相 通 之 处 ,所

闽西方言集

闽西方言集

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

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

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

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

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

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

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

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

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

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

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

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福州历来是八闽首府、省会所在地,统领周围10县,鸦片战争后成为市区5个通商口岸之一,是全省的政治中心。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平原,周围489.1平方公里。

宁化县概况简介

宁化县概况简介

宁化县概况·简介宁化县概况宁化县为福建省三明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是福建通往江西的一大要冲。

北纬25°58’—26°40’,东经116°22’—117°02’。

面积3381.3平方千米。

辖4镇、12乡。

人口34.64万。

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

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全县辖4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畲族乡、中沙乡、河龙乡、水茜乡、安远乡。

宁化县-历史宁化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镇,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连县为宁化县,1950年3月成立宁化县人民政府,1959年2月宁化、清流合并为清宁县,1961年又分为清流、宁化两县,1968年11月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至1980年12月恢复宁化县人民政府,现属三明市管辖。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

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如梦令.元旦》。

当时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3700多人,为革命牺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册烈士达3300人。

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宁化籍将军有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3人。

宁化县-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全县辖4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畲族乡、中沙乡、河龙乡、水茜乡、安远乡。

历史沿革:唐乾封二年(667)以黄连峒置黄连镇,开元十三年(725)升为县,天宝元年(742)改名宁化县,历属建州、汀州府(临汀郡)、汀漳道。

闽西方言与民族迁徙的关系

闽西方言与民族迁徙的关系
元前 2 2
2
但 它 仍 以浙 江 越 故 地 为政 治 中 心 而 避 居 福 建 的 越 后 裔 仍 获 发展
,

年 秦将 王 剪灭 越

,
秦 皇 以 越 地 置 会稽郡
,
,
,
至勾
践 第七 代 即 这 一册封
,
至 闽君 摇
,
,
佐诸 侯 平 秦
,
汉 高 帝 复 以 摇为 越 王
,
以 奉 越后 ( 注 1 )

,
’,
可 见 其声 势 之 浩 大
当 然 这 可 能 包 括 闽浙
,
粤桂 等百 越 居 住 之 地 的 总 数 为 百越 的政治 军事 中心
一 带 ) 一人 守 险 门
、 。
不 过 至 少 说 明 百 越 之 地 政 治 势 力是 以东 越 王 居 首
闽 地 己成
,
《汉 书

朱 买 臣 传 》还 叙 及
,
因此
,
今 天 我 们 从 语 言或 方 言 的 形成 融 本 文 试 就 闽西 方 言 的 形成 发 展 探
可 以 窥 见 社会 历 史 的 变 化 和 民 族 迁 徙 的 过 程


述 闽西 民 族 迁 徙 关 系
福 建 人 民 有它 文 明 古 老 的 历 史 闽


早 在 《周 礼 秋 司 寇 篇 > 就 记 载 :
,

刘邦
越 人入 闽
反 客为 主
人 们 遂 以 闽 为越 地
实 际 上 当 时 福 建 是 越 客 族 与 闽土 著
杂居之 上

经 过 文 景 盛世 严 助向 汉 武 帝 称 :

宁化客家话的形成

宁化客家话的形成

宁化客家话的形成宁化县地处武夷山脉南段,历史上曾属闽西汀州府管辖。

宁化境内的石壁峒,是一块大约20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

在古越语中,为群山环抱的小盆地被称作“峒”。

距石壁峒不上10公里的站岭,与江西石城县交界,是取道赣南进入闽西的主要隘口。

石壁峒内岩穴泉涌,溪流密布,汇成“三江之源”,即贡水(赣江主流),汀江和闽江的源头。

顺汀江而下,即与粤东韩江相连。

赣闽粤边区对外有连绵起伏的大山可作屏障,对内有三江可供交通,因此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汉朝为了“以越治越”,曾经将这个边区封为“南海王国”。

赣闽粤边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华夏世界”的边缘孤岛,百越文化、畲民文化和客家文化,构成该岛文化“中原化”进程的三大里程碑。

经过多元族群长期融合,以及“汉语化”的赣方言长期濡染,晚至元代中后期,赣闽粤边区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方言,①它后来被命名为“客家话”。

“在(汉语)南方六大方言中,……最早形成的是吴语和老湘语,其次是粤语,再次是闽语,最后是赣语和客家话”。

②比较而言,客家话在汉语方言谱系中显得相当年幼,此种现象大体上反映出赣闽粤边区文化“中原化”的滞后。

同时,吴语、湘语、粤语、闽语、赣语均以所在区域地名命名,而客家话的命名却非如此,这在汉语方言谱系中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特例,它折射出客家话与汉语在历史上的“主客关系”抑或亲疏缘分。

我们说的“客家”有其历史的确定性,指的是赣闽粤边区讲客家话的山地民。

赣闽粤边区文化上的“边缘孤岛”状况,直到明代王阳明推动“华夏秩序”向该边区全面扩张以后,才发生空前深刻的巨变转型。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

自东晋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而大规模迁移客居异地,部分中原汉人陆续向南迁移。

客家人自赣北下赣南、入闽西,后来又进入粤东和粤北,都是大量聚居的,而且能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这些地区变成了后来的“纯客区”。

于是在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作为七大方言之一,拥有占汉民族总人数3.6%的使用者,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大量古代中原语言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西地区方言复杂的地理学解释——以宁化县为例
作者:伊国栋朱良刘雪婷
来源:《地理教育》2016年第03期
摘要:闽西即福建省最西部,地处武夷山东麓,山林众多,方言复杂,许多相隔数里的村庄却出现不同方音、方言甚至不能相互沟通。

本文以宁化县为例,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考察,用地理学的思维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方言;地理阻隔;迁移;中心地理论
一、研究区域概述
本文选择宁化县作为研究对象有两个原因。

一是宁化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东麓,为闽赣两省交界县之一。

其西部的石壁镇被誉为“客家祖地”,是汉人南迁时候的重要落脚点。

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地,约有五千多万客家人,他们大部分的族谱中,明确记载其始祖或祖先是石壁人或宁化人。

语言是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的,宁化的方言在客家方言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二是宁化的地理环境在全区具有代表性,境内属于闽赣台地大面积抬升区的相对下陷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递降,并形成由北到南五条地带性地貌,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境总面积的96%[1]。

宁化方言,总体来说属于闽西客话的一种土语。

与其它客家方言相比,宁化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独具特色,它极大地保留着古汉语成分,口头表现力极强,使用书面语汇较多。

根据语音、词汇方面存在的差异,可将其大致分成四片(如图1所示):翠江片:包括翠江镇和城郊、湖村、安乐、曹坊、石壁、淮土、方田、济村、中沙、河龙、水茜12个乡镇;泉上片:泉上镇;安远片:安远乡;治平片:治平畲族乡[1]。

不同片区之间的方言基本不能交流,各片区内部基本可以交流。

同一片区、不同乡镇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调的差异。

但是各乡内部,甚至距离数里的村之间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差异进一步减小。

二、复杂方言成因分析
1.地理阻隔
宁化县地处武夷山脉,多山地丘陵,森林覆盖率超过70%,这成为古代隔离中原战火的天然屏障,魏晋南北朝以来,多次中原大乱,都有大批难民南迁进入福建和广东。

同时这也成为隔离语言的屏障。

所以当北方的汉语发生巨大变化时,当地的方言中还很好地保留了古代中原
的汉语。

客家方言中很多口语表达还与古代书面表达相似,简短而有力,动词活用现象也非常普遍。

古代汉语中很多字词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却在客家方言中保留了下来,如客家方言中“走”还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樵”可以名词作动词做砍柴的意思等。

落后闭塞的交通不但阻隔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还阻隔内部人之间的交流。

毛泽东在《如梦令·元旦》中写到“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反映了当时宁化县森林密布、交通闭塞的情况。

根据当地老人回忆,解放以前宁化还保存大量原始深林,山间常有老虎出没伤人,并且盗贼横行。

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交通状况减少了人们中长距离交流的频率。

于是县内各地语言中原有的差别继续存在,相同部分也渐渐分化,语言之间的差异日渐显著。

宁化县4个方言片区中,安远方言与其它片区差异最大,属于赣方言,与它相邻的建宁县相近,而其它三个片区属于客家方言。

这是因为安远乡内水系流向建宁县,与县内其它地区所属水系不同,分水岭阻隔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所以语言也变得不同。

2.历史移民
由于战乱等原因,客家民系一共有5次大迁移,宁化最主要的居民大概是第二次大迁移(唐末至北宋)时定居于此的中原汉人的后代[2]。

很多宗祠的族谱中也记载他们的祖先在唐末迁往当地定居。

作者本人的宗族也是唐末从河南迁往宁化,并一直定居到现在。

这些迁入者来自天南海北,带来了不同的方言。

这些方言地理阻隔被保持了下来,于是就出现了在方圆几千米的地方却有原来中原几百甚至上千千米才会出现的语言差异。

同时,迁入时间跨度很长,据罗香林的《客家渊源考》仅第二次迁移的时间就跨度两百多年(公元880-1126)。

语言会随着时间演变,不同时间迁入的居民在语言上必然也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通过地理阻隔保留下来进一步使当地方言更加复杂多样。

3.交流障碍
中国古代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

当农副产品剩余时便拿到集市出售。

闽赣边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不能形成大规模集市,于是形成了一种叫“墟”的小集市场。

每隔固定的时间,2~10天不等,在相对规模较大的乡村(一般是现在乡镇所在地)形成集市,附近的农民按照约定前来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墟”。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原则,农民会寻找最容易到达的“墟”从事交易活动。

而最容易到达的“墟”除了距离之外,还综合了地形、道路等情况。

闽赣边多为山地丘陵,之间形成一个个山间盆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成为移民的村落。

较大盆地形成的大规模村落慢慢产生“墟”,周围相对较小村落则在固定时间前来交易成为其腹地。

由于翻山越岭到另一个盆地很困难,所以往往一个“墟”的腹地就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山间盆地。

通过考察和访谈发现,一般同一个“墟”的腹地居民的方言和口音都比较相近,与相邻“墟”腹地的居民则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因为经济活动使得同一个“墟”腹地居民之间的交流频繁,而不同“墟”腹地的居民之间没有经济活动,加上地形复杂和交通闭塞,所以缺少交流。

由于经济活动主要在一个“墟”的腹地内的居民中进行,所以人际关系也就受到腹地边界的限制,婚嫁也往往集中在同一个“墟”的腹地内,其居民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语言趋于相同。

不同“墟”的腹地的居民交流减少,语言分化。

三、总结
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具有相似性,所以对宁化县的研究结论基本也适用于全区。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地理阻隔、历史移民和经济生活分析了闽西地区方言特别复杂的形成原因。

其它因素,如行政区划、客家居民的守旧习性等,也对方言形成有影响。


参考文献:
[1]宁化县志纂委.宁化县志[M].福州:福建人民版社,1992.
[2]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香港:中国嘉应香会,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