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新罗区大纲说明

龙岩市新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二○一○年六月目录第一章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第二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的要求 (1)第三节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2)第四节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利用提出新要求 (2)第二章规划修编依据和过程 (4)第一节规划修编主要依据 (4)第二节规划编制过程 (6)第三节规划主要成果 (10)第三章与相关规划衔接情况 (12)第一节与上级规划的衔接 (12)第二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13)第三节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 (13)第四节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14)第五节与交通、水利等规划的衔接 (14)第六节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16)第四章相关问题的说明 (17)第一节规划基数调整的说明 (17)第二节规划基数与二调数据对比情况说明 (20)第三节规划数据图数一致性说明 (22)第四节乡镇指标分解的说明 (23)第五节关于基本农田调整分析的说明 (25)第六节关于基本农田增划的说明 (26)第七节关于规划边界和建设用地布局弹性的说明 (27)第五章规划可行性和预期效益评价 (29)第一节规划实施可行性分析 (29)第二节规划实施总体效益分析 (30)第一章规划修编的必要性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管理体制由政府直接干预方式为主向间接干预转型以及社会结构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而“十一五”期间正是实现这些战略转变的关键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龙岩市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目标、城市定位、空间格局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用地需求和布局提出了不同要求。
各类基础设施和各类重点建设项目急需建设用地,用地布局急需调整。
可见,由于原规划的背景发生重大变化,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论是总量控制指标还是空间布局都不能适应新罗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龙岩总体规划

文本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文 本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龙岩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2012.12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文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城乡发展目标与战略...................................................... 3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市域人口与城镇化 .................................................................................................................................... 5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5 市域产业发展规划 ...................................................................................................................................11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 13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 16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18 市域公用工程规划 .................................................................................................................................. 19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 23 市域环境保护规划 .................................................................................................................................. 24 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 26
龙岩市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龙岩市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彰显闽西文化特色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深入挖掘闽西文化内涵,探索新时代文化传承路径,继承和发展闽西特色文化。
一、加大红色旧址保护利用。
深入实施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龙岩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重点做好革命旧址史实挖掘、修缮保护、陈列布展、“红色旅游+”等保护利用工作。
加快推进闽西红色金融、红军学校、红军医院、红色兵工厂旧址、开国将军故居、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等红色文化专题保护利用,推动古田会议旧址群、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等保护建设。
统筹做好烈士纪念设施的建设、修缮、管理、维护。
红色旧址保护利用重点工程二、保护传承闽西客家传统文化。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物保护提升与活化利用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奇和洞遗址等项目建设。
创新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重点建设闽西汉剧、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游大龙、走古事、烧炮、花灯)、龙岩采茶灯、永定万应茶制作工艺、长汀公嫲吹、闽西客家木偶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推动非遗项目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力争打造1~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创新利用示范区。
三、做强闽西文化品牌。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龙岩中心城区红色旅游”“重走红色交通线”“红军标语小镇”等一批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景区)。
大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汀段)建设,打响“长征起点战地黄花”文化旅游品牌。
持续挖掘龙岩客家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客家美食等产业,锤炼伯公灯羊角花等文艺精品,打响“客家文化”品牌。
通过“一堂课”“一张网”“一现场”“一台戏”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具有闽西特色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广活动,扩大闽西文化普及率、渗透率、影响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龙岩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龙岩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4.03•【字号】闽政文〔2024〕117号•【施行日期】2024.04.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龙岩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龙岩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批准龙岩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龙政综〔2024〕8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省自然资源厅审查通过的《龙岩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龙岩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紧扣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要使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厦漳泉都市圈,用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机制、我省山海协作机制,大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智慧城市、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样板。
二、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严守粮食、生态、资源安全底线。
到2035年,龙岩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0.8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6.179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390.0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不超过省级下达的控制数;用水总量不超过省级下达的指标。
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一、选择题:共48分。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30年)》提出,到2030年,规划龙岩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10万人,这是龙岩中心城区人“活得舒服”的人口指标。
下图为2020年龙岩市部分区、县人口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市规划提出的“110万”被称为“临界点”,“110万”是指()A.环境承载力B.土地承载力C.环境人口容量D.人口合理容量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永定区常住人口密度大,是由于外来迁入人口数量多B.长汀县自然增加人数最多,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漳平市户籍人口数量最少,会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增大D.新罗区受区域职能定位影响,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答案〗1.D 2.D〖解析〗〖1题详析〗材料信息表明,规划的龙岩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10万人,是龙岩中心城区人“活得舒服”的人口指标,即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而环境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易均有极限值,都不是“活得舒服”的人口指标,因此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2题详析〗读表可知,永定区常住人口密度为147人/平方千米,远比新罗区(314人/平方千米)低大,表明该区人口密度不大,该区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表明该区人口以迁出为主,A错误;表中显示,长汀县自然增加人数最多,但自然增长人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无关,B错误;漳平市户籍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大小关系不大,人口合理容量主要与资源、技术、消费水平、开放程度密切相关,C错误;新罗区为龙岩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是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重要枢纽,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是新兴的工业城区,受政治、经济等区域职能定位影响,对人口的吸收力较强,人口向内流动明显,使得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D正确。
龙岩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龙岩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创新型城市中等水平。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行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一、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
加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园区创新要素集聚。
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技术领域,建立产业重点攻关技术目录,推进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平台、重大工程。
围绕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预备队”,提升紫金矿业、金龙稀土等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创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深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重大研发机构,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联盟、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在市外设立研发机构等“创新飞地”。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完善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活跃的科技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
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扩大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高水平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三、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创新。
发挥科技载体支撑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突破有色金属、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龙岩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龙岩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简介)1.1 规划背景2006 年至今,随着龙岩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与周围区域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其经济相互依赖、互为补充,逐步走向一体化。
并且龙岩作为连接东南沿海与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不断升级,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机动化发展迅猛,交通压力今非昔比,各种交通问题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对原有调查数据进行更新和补充,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化、调整、补充和完善,已经成为迫切需求。
本次规划将本着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龙岩市城市交通规划(2006~2020)》基础之上进行补充交通调查,整理和补充2006 年至今的社会经济数据和交通数据。
对龙岩市近三年来的交通发展水平、存在问题和潜在矛盾进行深入分析。
更新和调整交通预测,提出既能够解决近期交通矛盾又能够兼顾远期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
1.2 规划范围和年限本次交通规划范围和年限与龙岩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1.2.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在空间范围上考虑龙岩市域,以中心城市为研究重点。
龙岩市域指以龙岩市行政区界以内的区域,中心城市指规划2020 年新罗区的建成区。
1.2.2规划年限近期:2009 年~2015 年中期:2015 年~2020 年远期:2020 年~2030 年远景展望期:2030 年~2050 年1.3 规划目标和原则1.3.1规划目标城市发展目标就是交通发展目标,在龙岩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下,确定本次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为:(1)建立适合龙岩市城市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及发展模式;(2)构建全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奠定城市各种交通系统建设的框架;(3)构筑等级明确、功能完善的对外和城市内部道路系统;(4)形成设施布局合理、交通换乘方便的一体化城市客运系统;(5)梳理和优化城市货运通道网络,有效支撑城市物流的发展;(6)形成与路网建设、车辆增长相匹配的、以配建停车为主体、以公共停车为辅助的停车格局;(7)确定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区域,营造景观、慢行系统相结合的生态型、人性化交通体系。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批复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
批复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闽政文[2012]221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06.26
【实施日期】2012.06.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批复
(闽政文[2012]221号)
南平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请求批准〈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请示》(南政综〔2012〕102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武夷新区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为目标,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双世遗”整体性保护,逐步把武夷新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编制过程2004年10月龙岩市城乡规划局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
福建省住建厅于2010年4月27日主持了召开《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30)》评审会,原则通过总体规划纲要。
我院根据评审会专家组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于2011年1月5日在龙岩再次征求省住建厅王建萍总规划师、规划处洪榕处长及省内规划专家意见。
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2011年5月1日通过闽西日报和政府网站将龙岩市城乡规划局总体规划修编(草案)公告,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同时将纲要简本征求新罗、永定、上杭县政府及市直部门意见。
根据各部门反馈意见,编制单位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于2011年5月26日通过龙岩市中心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原则通过。
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目的为适应龙岩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有效的指导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特此编制《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编制背景1、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的新思路;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3、厦漳泉龙城市联盟的形成;4、区域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5、龙岩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四、规划的空间层次1、市域城乡统筹规划范围龙岩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19050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龙岩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新罗区所有街道和红坊、雁石、江山、大池、小池、白沙、苏坂、万安八个乡镇;永定县的高陂、坎市、培丰和虎岗四个乡镇;上杭县的古田、蛟洋和步云三个乡镇,总面积296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市范围包括龙岩主城区、高坎、龙雁和古蛟新城区,远期建设用地面积约 132平方公里。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五、发展目标将龙岩建设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海西经济区西部中心城市。
2015年龙岩的生产总值将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GDP约为49000元。
2015年后,龙岩的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30年龙岩的生产总值将达到52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为5:55:40,人均GDP将超过14万元。
到2030年,龙岩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市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远期比现状下降1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以上。
六、城乡发展战略1、区域协同战略依托厦泉漳龙城市联盟,实现统一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与福建三明市、江西赣州市、广东梅州市的合作,在产业布局方面分工协调、在交通基础设置方面统筹联动、在资源方面调控共享。
2、城乡统筹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体系架构,实现市域各功能板块优势互补,促进城乡一体化。
3、新型产业化战略把握海西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产业化道路。
4、生态持续战略立足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谋划战略储备区域,构筑环境友好、资源集约的生态龙岩。
5、文化提升战略依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文化浓厚的魅力文化名城。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七、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规划近期2015年,龙岩市域人口达到32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5%;至规划远期2030年,龙岩市域人口达到37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
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在龙岩市域建立“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五级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龙岩中心城市人口规模120万人;规划市域副中心城市为长汀、上杭、漳平,其中长汀人口规模25万人,漳平、上杭人口10-20万人;规划永定、连城和武平为县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20万人;规划市域中心镇10个,人口规模3-10万人;规划市域一般镇67个。
2、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龙岩市域规划形成“一心三副、三条城镇发展轴”的总体格局。
“一心”指依托依托龙岩中心城市,形成引领龙岩市域的增长核心。
“三副”指长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条件发展成为引领市域西部发展的副中心;上杭依托红色旅游、矿业及加工形成引领市域南部发展的副中心;漳平依托交通条件和产业资源形成引领市域东部发展的副中心。
“三条城镇发展轴”分别是:依托厦蓉高速公路形成龙岩市域东西向发展主轴;依托莆永高速公路形成龙岩市域南北向发展主轴;依托长深高速形成龙岩市域南北向发展次轴。
九、市域重点城镇发展引导1、长汀发展引导长汀作为龙岩市域副中心城市,是引领市域西部发展的核心,在优化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稀土工业园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快拓展城市空间,建设闽赣边界的现代工贸旅游城市。
城市空间以向南发展为主,形成长汀—策武—河田组成“一城、三组团”空间结构。
至规划远期,城市人口25万,建设用地28平方公里。
2、漳平发展引导漳平作为龙岩市域副中心城市,是地区性交通枢纽,规划发展成为以资源深度开发加工和汽车、工程机械、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工贸城市。
空间布局以现状漳平城区为基础,向北拓展和平组团,向西拓展西园组团,形成“一城、二区”规划结构。
至规划远期,城市人口12万,建设用地13平方公里。
3、上杭发展引导上杭作为龙岩市域副中心城市,依托特色资源,发展成为红色旅游胜地,矿业及加工基地和汀江滨江园林城市。
空间沿汀江两岸布局,形成由中心片区、水西片区、南岗片区和张滩片区组成的空间结构。
至规划远期,城市人口15万,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
4、永定发展引导永定作为龙岩市域南部发展的重要节点,永定县域中心城市,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等特色资源,建设海西生态旅游工贸强县,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空间布局沿永定河两岸发展,至规划远期,城市人口12万,建设用地13平方公里。
5、连城发展引导连城作为龙岩市域西北部发展的重要节点,连城县域中心城市,依托国家级旅游景区冠豸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和连城机场带动,建设海西旅游工贸城市。
至规划远期,城市人口13万,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
6、武平发展引导武平作为龙岩市域西南部发展的重要节点,武平县域中心城市,依托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成为闽粤赣边以边界物流集散为主的工贸城市、环境优美的客家文化旅游重镇和生态园林宜居城市。
至规划远期,城市人口11万,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
十、市域产业规划1、产业选择(1)主导产业机械制造业:以龙工机械、龙净环保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环保机械等优势领域,适当发展运输机械以及专用设备。
光伏产业:采用多晶硅提纯先进技术,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并逐步延伸发展单晶硅棒、多晶硅锭以及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环节。
以技术改造实现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经济。
冶金产业:以紫金矿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向下游延伸发展合金、金属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
重点建设金银铜深加工项目、镁合金深加工项目、钨合金新材料项目。
注重冶金产业为机械制造业的配套,以及与电力、建材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2)新兴战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打造电子专用材料、电子元器件产品、光电科技产品、车身用电子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等产业链,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中药优势,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生物医药,改造传统中药,重点发展现代中药、药物新制剂、生物医药和生物疫苗、医疗器械五大产业链。
(3)服务配套产业商贸物流业:整合商贸、物流资源,完善商贸服务功能,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与商贸流联动、与先进制造业互融,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齐备的现代物流体系。
以龙岩陆地港、龙门物流园区、闽西物流园区等物流项目为龙头,发展现代物流业。
结合水泥、陶瓷、烟草、机械、禽畜加工等产业布局,建设专业物流配送中心。
旅游产业:重点打造“红色之旅”、“客家之旅”、“绿色之旅”、“工业之旅”四大旅游产品,完善配套服务产业,强化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发挥旅游业的前后向关联效应,以旅游业发展为带动,发展房地产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关联产业,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4)基础产业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依托对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建设,发展绿色果蔬、特色茶叶、优质粮油、生态畜牧、特色水产等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肉制品、竹木制品和粮、果、蔬、茶、菌及饲料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烟草:巩固烟草发展优势,实现技术创新,打造精品“七匹狼”品牌,打造国家卷烟生产基地。
建材产业:依托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建设陶瓷工业园,重点发展水泥、陶瓷产业,以及新型建材产业(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化工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
陶瓷产业重点发展超细超白煅烧高岭土、高档强化骨质瓷等,以及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卫生瓷、建筑瓷等项目。
2、产业布局规划龙岩中心城市:以龙岩经济开发区和龙州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包括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环保机械等)、冶金、烟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伏产业、新型建材等产业,以及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成为龙岩新型战略产业的增长极和产业高地。
永定:依托永定工业园区,重点布局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光电产业、现代中药等产业,以永定土楼等客家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业。
漳平:依托漳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建材、机械等产业,以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依托,发展茶叶精深加工。
上杭:依托上杭工业园区,重点布局金、铜冶炼及深加工以及新材料、光伏产业。
长汀:依托长汀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稀土深加工、纺织服装、运输机械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业。
连城:依托连城工业园区,重点布局光伏产业、机械零部件制造、新材料产业;以冠豸山风景区为依托,发展休闲旅游业。
武平:依托武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零部件制造、冶金新材料、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十一、市域交通规划1、市域公路网规划(1)高速公路规划在现状长深高速(G25)、厦蓉高速(G76)基础上新建莆永高速、上杭联接线、古武高速、厦蓉高速扩容、漳永高速、永定联接线、建长武高速、厦双联接线等线路,形成“三纵三横一环二联”的高速公路骨架。
(2)普通公路规划普通公路实现国道“二横二纵”、省道“四横四纵”以及市域“一环”的主次干线公路骨架。
(3)公路场站规划规划建设七个一级客运站、四个二级客运站以及完善县乡客货运输场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