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的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膀胱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

膀胱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
效。
VG E F的生物学效 应 : 管 内皮 生长 血
因此 E F G R家族 是启 动细胞 内所有
造成癌进展、 转移和治疗抵抗等生物学特 性 的信号事件级 联反应 的关键 J 。因此 EF G R家族被 认为 是抗 肿瘤 治疗 新 的分
因子( E F 家 族属 血小 板 源生 长 因子 VG )
B、 E F—C、 E F—D、 E F—E 和 V G V G V G
胎盘生长 因子 。V G E F通 过与 其 特异 性
子靶点 。临床前 研究证 明阻断 E F G R可
I es) r s 为苯胺 奎 哪唑啉 化 合物 , 一 种 r a 是 可 以口服的 、 强有力的 E F G R酪氨酸激 酶 抑制剂 ( K s , T L ) 作用 靶点 为 T , K 对癌 细
延长患者 的生存期 。因此 发展 以对疾 病
相关生物学 了解为基础 的新 的治疗方 法
显得十分必 要。肿瘤 的分子靶 向治疗 是
用。同为针 对 V G E F和 P G D F受 体 的多 靶 点小分 子 酪氨 酸激酶 抑制剂 S I2 8 U 14 ( u inbm l e 在治疗转移性 泌尿系肿 S n i a t) ti a
EF G R的生物学 效应 : 类 E F 人 G R家
族包 括 E F eb 1 H R 一1 、 rB G R( rB / E ) eb 2
转移仍是威胁患 者生命 的重要原因 , 而放 化疗虽可减轻患者症状 , 对膀胱癌有一 定 的疗效 , 但不 良反应 较大 , 且并不 能实 际
因子 单 克 隆 抗 体 。 V G R 结 合 , 与 EF 使 V G R不能与其配体 V G EF E F—A结合 , 进 而抑制受体介 导的肿瘤 血管 的细胞信号

膀胱肿瘤的治疗原则

膀胱肿瘤的治疗原则

膀胱肿瘤的治疗原则摘要膀胱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健康威胁。

治疗膀胱肿瘤的原则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本文将对膀胱肿瘤的治疗原则进行详细介绍,以提供对膀胱肿瘤治疗的更全面的了解。

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膀胱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于早期膀胱肿瘤,经过适当的手术切除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有望根治。

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和分期等因素,医生可能会选择经尿道膀胱镜手术、部分膀胱切除或全膀胱切除等手术方式。

2. 化疗化疗是膀胱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适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

化疗通过给药的方式,可以杀灭肿瘤细胞并控制病情的发展。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氨氯环素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和方案。

3. 放疗放疗也是治疗膀胱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放疗可以直接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放疗通常用于配合手术治疗或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在手术前后或化疗过程中进行。

4.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治疗膀胱肿瘤的新选择。

靶向治疗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达到精准治疗肿瘤的目的。

一些靶向药物如埃拉法尼、多西他赛等已被证明在膀胱肿瘤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达到控制和治疗肿瘤的效果。

免疫治疗包括PD-1/PD-L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对于一些难治性膀胱肿瘤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益处。

结语综上所述,膀胱肿瘤的治疗原则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提高生存率。

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有 层以上( 即肿 瘤 病 理 分 期 为 Ti、 、 ) 浅表 性 肿 瘤 。 当 sTaT1 的 前 , 疗 浅 表 性 膀 胱 肿 瘤 的 标 准 方 式 是 实 行 经 尿 道 膀 胱 肿 瘤 治 切 除术 ( URB 或 膀 胱 部 分 切 除 术 。但 如 果 病 人 仅 仅 接 受 T T) 局 部肿 瘤 切 除 而在术 后 未 经任 何 治疗 , 5年 之 内 则 会 有 约 7 的 患 者 复 发 , 2 的 患 者 进 展 为 肌 层 浸 润 性 肿 瘤 [ 。 O 近 5 2 ] 灌 注 治疗 作 为 膀 胱 肿 瘤 患 者 行 T B 术 后 的辅 助 治 疗 措 UR T 施 , 以有 效 地 消 除 残 存 病 灶 、 止 复 发 和 进 展 、 低 肿 瘤 相 可 防 降 关 的死 亡 率 。本 文 就 膀 胱 肿 瘤 术 后 灌 注 治疗 的研 究进 展 进 行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 1 年第 3 01 2卷第 1 7期
膀 胱 肿 瘤 灌 注 治疗 的研 究 进 展
吴 军
恶 性 肿 瘤 是 当前 严 重 影 响 人 类 健 康 、 胁 人 类 生 命 的 主 威
胞 核组 织 没 有 影 响 。这 为 卡介 苗 是 如 何 诱 导 对 肿 瘤 具 有 特 异 性 的 免 疫反 应 提 供 了一 个 可 能 的 解 释 。但 是 , 于 这 种 配 体 对
令 人 欣 慰 的结 果 , 膀 胱 肿 瘤 的 治 疗 提 供 了 新 的 思 维 和 视 野 。 给
目前 , 者 对 于 免 疫 制 剂 研 究 的 焦 点 还 有 血 蓝 素 一钥 孑 学 L 血 蓝 蛋 白( H) 自体 活化 巨 噬 细 胞 ( KL 、 MAK) 分 支 杆 菌 壁 提 、 取 物 ( W E 等 , 些 制 剂 在 动 物 实 验 和 临 床 试 验 中均 取 得 MC ) 这

T1G3期膀胱癌的治疗

T1G3期膀胱癌的治疗

T1G3期膀胱癌的治疗T1G3期膀胱肿瘤是所有表浅性膀胱肿瘤中侵袭性最高的一种肿瘤,有着很高的复发率和进展率。

由于这种较强的生物学行为的异质性,临床诊治较为棘手。

目前国际上常采用完整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术后4~6w 行二次膀胱肿瘤电切术以提高病理诊断率,减少肿瘤残余率。

多数患者在术后接受BCG膀胱灌注治疗作为保留膀胱的一线治疗。

对于存在高进展风险的T1G3期膀胱癌主张早期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

无论接受哪种治疗方案,长期有规律的随访极其重要。

目前在T1G3期膀胱癌的治疗上仍有许多的争论点,如何寻找一个有效而规范的治疗仍然是全体泌尿外科医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标签:膀胱肿瘤;T1G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卡介苗;全膀胱切除1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第7位,女性第17位[1]。

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TCC)是最常见的病理组织类型,约占膀胱癌的90%以上。

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已超过336000例,其中有75%的患者为非肌层浸润性肿瘤(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这其中又有约20%~25%的膀胱肿瘤侵犯到黏膜下层(T1期)[2]。

T1G3期TCC虽为表浅性膀胱肿瘤,但其具有特异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潜能,T1G3膀胱癌进展和病死的危险高达10倍于其他Ta~T1期肿瘤,低分化T1期膀胱癌3年的复发率高达80%,进展率高达40%~60%[3]。

在美国,膀胱癌已成为花费最高的恶性肿瘤,有研究表明NMIBC的治疗费用中有60%用于复发的治疗[4]。

目前所有泌尿外科医师对T1G3膀胱癌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膀胱同时控制肿瘤。

本文将对T1G3期膀胱癌的最新诊疗情况进行分析和介绍。

2 T1G3期膀胱癌的诊断与分期2.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TUR-Bt是原发T1G3期膀胱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

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

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

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引言:膀胱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

卡介苗是一种活体减毒结核菌,已被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卡介苗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的详细内容。

一、方案概述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卡介苗灌注和随访观察。

该方案的目的是通过持续灌注卡介苗,在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的同时,抑制膀胱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治疗流程1. 预处理:在进行卡介苗灌注前,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操作。

包括彻底清洗膀胱,同时在局部麻醉下插入导尿管。

2. 灌注操作:将准备好的卡介苗注入导尿管,通过输尿管灌注到膀胱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可以选择单次灌注或者多次灌注。

3. 随访观察:在卡介苗灌注后,患者需要接受定期的随访观察。

随访周期一般为三个月,每次随访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膀胱镜检查、尿液细胞学检查等。

三、治疗效果评估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估。

1. 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膀胱超声检查或CT扫描,观察膀胱肿瘤的大小和数量的变化。

2. 膀胱镜检查:定期进行膀胱镜检查,观察膀胱黏膜的变化,判断肿瘤的消退程度。

3. 尿液细胞学检查:定期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观察尿液中是否存在癌细胞的变化。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操作规范:在进行灌注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减少操作风险。

2. 不良反应:卡介苗灌注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尿频、尿痛等,需要及时处理。

3. 检查频率:定期的随访观察对于评估治疗效果非常重要,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检查。

结论: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是一种有效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方案。

通过持续灌注卡介苗,可以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进展

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1期107投稿邮箱:zuixinyixue@·药物与临床·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进展孔祥丰,陈国俊(通讯作者)(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青海 西宁 810000)0 引言张鑫[1]等在《探讨吉西他滨与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中对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的方式和应用过程展开了讨论,并且对临床价值予以分析,作者认为吉西他滨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提升膀胱保存率。

1 吉西他滨应用在膀胱癌灌注化疗中的临床效果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应用吉西他滨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其本身和常见的灌注类药物药效较为相似,且肿瘤的一年复发率大约为25%。

另外,利用吉西他滨合并卡介苗也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愈效果,降低复发率。

需要注意的是,卡介苗治疗失败后,要对复发效果和时间等进行集中分析,若是从安全层面对吉西他滨药效进行分析,相较于丝裂霉素,吉西他滨具有更加突出的应用优势,能降低药物性膀胱炎和排尿困难等问题,有效提升治疗的综合水平。

徐峰等[2]等在研究中表示,118例患者中,利用吉西他滨能使得两年复发率降低到20%左右,并且仅仅存在轻度膀胱刺激症状,其他不良反应较为少见。

2 吉西他滨应用在膀胱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效果2.1 术前新辅助化疗。

目前,在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要对术前辅助化疗予以关注,利用吉西他滨进行治疗时,五年整体生存率会有所提高。

尤其是四个周期GC 手术前,新辅助化疗中应用吉西他滨能提升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且无复发水平也能维持在14个月左右,和甲氨蝶呤、长春碱等进行联用效果更好。

2.2 术后新辅助治疗。

对于淋巴阴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而言,利用吉西他滨能提升根治性膀胱手术的几率,且五年后的OS 率得以提高。

若是淋巴结受到累及,在术后生存率也会有所提升,术后辅助化疗能消除残余肿瘤细胞。

并且,借助吉西他滨就能合理性延长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

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进展

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进展

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进展引言泌尿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泌尿系统的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包括肾脏、膀胱、前列腺、尿道等。

泌尿系统肿瘤占据了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部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目前的治疗进展。

1. 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进展1.1 肾细胞癌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脏肿瘤,占据了肾脏恶性肿瘤的绝大部分。

其临床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特征、组织学类型、分级和分期等。

肾细胞癌的治疗进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

1.2 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细胞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细胞核积分、肿瘤的血管侵犯以及肿瘤分期等。

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如靶向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等。

2. 膀胱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进展2.1 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最常见的膀胱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组织学类型、浸润情况以及淋巴结转移等。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

2.2 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是膀胱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细胞分化程度、侵袭深度以及前列腺腺鳞状上皮化生等。

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以及免疫治疗等。

3. 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进展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以及融合基因等。

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以及靶向药物治疗等。

4. 结尾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进展是目前泌尿系统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

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非常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泌尿系统肿瘤的治疗进展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膀胱癌的的治疗方案

膀胱癌的的治疗方案

膀胱癌的治疗方案引言: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主要发生在膀胱内壁的上皮细胞。

膀胱癌的治疗方案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显著的改进,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法。

本文将讨论当前常用的膀胱癌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1.手术治疗方案:手术是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肿瘤的不同阶段和位置,可选择部分膀胱切除、全膀胱切除或膀胱切除及尿液再造等手术方式。

对于早期的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切除肿瘤或经腹部手术切除膀胱周围组织。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全膀胱切除,并进行尿液再造手术。

手术治疗常采用辅助治疗手段,如固定T管引流、化疗或放疗。

2.放疗:放疗是治疗膀胱癌的常规手段之一。

放疗可采用外部放疗或内照射治疗。

对于早期膀胱癌,单纯的放疗往往具有相对较好的疗效。

对于晚期或高风险病例,放疗常与化疗联合使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化疗:化疗在膀胱癌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肌层浸润性或进展期膀胱癌,化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或新辅助治疗。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化疗通过杀死癌细胞和抑制其生长,以达到控制肿瘤生长和避免复发的目的。

4.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膀胱癌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

靶向治疗针对膀胱癌细胞中的特定靶点,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铂类化疗药物对DNA 的交联起到抗癌作用,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则是通过改变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结构,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5.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膀胱癌治疗领域。

包括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PD-L1抑制剂)、细胞疫苗和细胞治疗等。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对于某些难治性膀胱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6.维持治疗:对于手术切除后高风险患者或有复发倾向的患者,维持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患者可以接受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以延缓疾病复发和进展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TIS、分布广泛且切除困难的乳头状肿瘤
预防高危病人复发
– 肿瘤的分级高,侵及膀胱壁较深,多中心性,肿瘤 大,并存TIS等
防止高危患者肿瘤进展
– 浅表性进展可定义为:①需根治性切除的无法控制 的浅表性膀胱癌;②侵及前列腺粘膜或导管;③上 尿路受累。浸润性进展可定义为:①侵及膀胱壁肌 层;②侵及前列腺基质;③淋巴或血行转移;④持 续性TIl生理盐水
每周1次,连续6周。没有骨髓抑制和Ⅳ级局部毒性反
应发生。12周后评估,13个复发患者治疗后其中9例未
再复发。出现3例血尿、1例皮肤反应,1例血小板、中
性粒细胞减少,但无感染发生。
所有的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后都可引起化学性膀胱炎 (15%-30%)。全身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发生在低分子 量灌注药物如约有10%的丝裂霉素C灌注治疗患者可 发生皮肤过敏反应,一般可于停药后消失。
噻替哌是最早用于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灌注性化
疗药物,但由于长期疗效不肯定及全身性副作用大,
现已很少应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有报道膀胱内灌
膀胱肿瘤的治疗进展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任来成
背景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美国 为例,据估计2002年有56500例新诊病例,较 2001年的54300例又有明显增加。
浅表膀胱癌约占所有新诊病例的70%-80%,包 括原位癌、局限于粘膜内的非浸润性癌、侵及 固有层未侵及浅肌层的非浸润性癌
➢ 膀胱腔内灌注BCG在预防肿瘤复发、治疗残留 肿瘤和原位癌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 床疗效,是一种成功有效的生物免疫疗法
➢ 对CIS的治愈率达70—80%,较大的膀胱残余肿 瘤,仍可达50—60%
BCG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癌免疫效应 BCG的核酸、胞壁中脂质、菌体蛋白及脂多糖
均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癌免疫反应,能够刺激 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一、膀胱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前言
➢膀胱癌: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大约75%的病例为浅表性膀胱癌 ❖其中95%为高危浅表性肿瘤
➢高危浅表性肿瘤术后若不给予任何药物治 疗,其近期复发率为60~90%,30 ~57%有 局部浸润与转移
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的适应证
根治不能经内镜下治疗控制的病变
BCG研究进展:
1、提取BCG有效成分;如胞壁、核酸等,但BCG抗肿 瘤为复合效应,单一成分效果难以保证,还需发展
2、基因重组BCG:基因工程改造BCG,使其分泌细胞 因子等,增加疗效,减低副作用
3、基因工程合成BCG特异性抗原:提取有效的BCG抗 肿瘤活性成分,但还在实验阶段
二、细胞因子等
重组干扰素INF-a2b – 可采用的用法为100万单位,每周1次,多和其 它化疗药物或免疫药物联合应用,有效果
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 – 有一些实验研究,但效果不如BCG
特异性杀伤细胞、LAK细胞等 – 研究少,效果仍在研究
(三)新近研究的灌注药物
吉西他滨
吉西他滨是一种嘧啶合成抑制剂。实验中对BCG 治疗失败又拒绝切除膀胱的患者,39%有完全性反应, 22%有部分性反应。
对膀胱内灌注吉西他滨的耐受性、毒性和短期疗
化疗药物灌注能降低肿瘤复发率,但并不能减慢肿瘤 向浸润发展及提高与肿瘤相关的生存率。
与系统化疗不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疗效与局部 药物浓度成正比而不是药物剂量;同时也依赖于药物 与膀胱壁的接触时间。
与单独的TURBt术相比,术后即行化疗药物灌注能使 复发率下降约10%—20%,但这一结果与随访时间长 短有关,研究表明化疗药物灌注并不能降低肿瘤的长 期复发率。而且经过一段每周一次化疗药物灌注后, 没有必要再进行维持治疗,因为维持治疗也不能减慢 肿瘤向浸润发展及提高与肿瘤相关的生存率。 ·
行TUR术后灌注治疗,每周1次,至4次,而后每两周1次
至8次;维持治疗为每月1‘次至1年,维持治疗与不维持
疗效差异不大,未复发率前者为48.5%,后者为55.1%
Bassi等采用一种延长间期的高剂量的辅助性灌注方
案治疗中度危险度膀胱癌患者,试图找到一种减少副作用
和增加疗效的方法;80mg加入50ml无菌盐水中,每两周1 次,共6次,随访3-26个月,76%保持无肿瘤,21%复发, 3%出现进展,37%有局部毒性反应
(二)膀胱内灌注免疫药物
一、BCG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一种由毒力极强的牛型分枝杆菌230代减
毒培养形成稳定较低毒性的生物免疫调节剂
BCG是膀胱内灌注免疫药物中应用最广泛
膀胱腔内灌注BCG在预防肿瘤复发、治疗残 留肿瘤和原位癌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 床疗效,是一种成功有效的生物免疫疗法,已成 为治疗的标准疗法。一个诱导疗程通常为每周1次 共6次,如效果较好,重复第二个诱导疗程,多数 报道维持治疗方案比未维持者疗效肯定。
前言
常用腔内灌注治疗方案:
➢ 免疫制剂:BCG、IFN、 IL-2等 ➢ 化疗药物:噻替哌、丝裂霉素、葸环类抗生
素等
(一)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包括: 噻替哌、葸环类抗生素、丝裂霉素、
依托格鲁等 (其中葸环类抗生素包括阿霉素、
表 阿 霉 素 、 valmbicin、 米 托 葸 醌 、 依 达比星等)
注噻替哌可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并一直沿
用至今,此后不断有新的药物出现。
丝裂霉素C(mitomycinMMC) 对预防中低危浅表膀胱癌患者的复发及进展疗效较肯
定;对TIS也有一定疗效 国外研究发现膀胱癌患者TUR术后行MMC灌注化疗,
40mgMMC加入50ml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8次,而后每 月1次至1年,经44.5个月随访,仅11.8%患者复发,无1例 出现浸润性进展,仅3.5%患者出现Ⅱ度局部副作用
表阿霉素(Epimbicin E-ADM) 近年对表阿霉素膀胱灌注治疗的研究报道较多,
其对中低危膀胱肿瘤的疗效较好。 阿霉素较表阿霉素疗效差且局部副作用也大,已
逐渐被取代。依达比星并未显示出其疗效优于阿霉素, 且化学性膀胱炎发生率高,近年来研究不多。
表阿霉素加入生理盐水30ml中对G1-2膀胱肿瘤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